妈妈做对了,孩子才优秀 第三十八章

作者 : 田科钦

给妈妈的小建议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妈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日后为人处世的方法以及做人做事的态度,而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寻找网站,请百度搜索+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妈妈难免会犯错,有时候会冤枉了孩子,这时妈妈应真诚地向孩子道歉。

其实像孩子道歉一点也不丢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承认错误并像被伤害的人道歉,不但有助于双方的沟通,更可以让孩子受到正面的引导。

3.《不要把关爱变成溺爱》

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法国教育家、文学家卢梭

现代人为了生存而日以继夜的拼搏工作,正是这样,便出现了许多类似的情况。比如,妈妈工作繁忙,忽略了孩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一个父亲、母亲对孩子的爱都是深沉而无私的,如果因为工作而对孩子有所忽略,便会想尽办法来补偿。如搞搞特殊待遇,很轻易就满足一些无理的要求,包办代替本来应该孩子**做的事情,当面袒护孩子的错误等等。

然而,这补偿却总是不小心把对孩子的关爱变成了溺爱。溺爱孩子,阻止了孩子试图作出**行动的任何努力。

从此,孩子失去了他原本该具备的能力,从而成为一个任性,甚至自私,永远不会成熟的人。这种溺爱,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让孩子无法适应社会,无法与人相处。

过份的爱,反而成了毒药。

我的儿子现在已经七岁,很多事情都不需要我们帮助就能够自己完成了:

自己整理房间;自己的打完球回来;看见球鞋踢球踢的很脏他就会自己主动的把鞋子洗了晒起来;放学回家看见家里的地板脏了,也会自己主动的去打扫干净;平常家里有客人过来,他总会把东西先拿给也客气,剩下的自己才开始吃……

儿子能养成这样的习惯也是我和他爸爸长期引导的结果。在儿子刚一岁的时候,我就和丈夫约法三章——决不像大多数的中国妈妈一样把孩子的一切全都包下来,而是应该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用西方地开放式教育来教育孩子。

在儿子刚会爬时我就让儿子爬着去取东西,只要正确地取回来,我就亲他一口,让他高兴。等会走路时,儿子就成了家里的勤务兵,我就会对儿子说:“宝宝,把我的拖鞋拿来。”爸爸说:“把我的烟灰缸拿来。”孩子摔跤以后也不去管他,让他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

家里有好吃的东西就让孩子跟家里面一起分享,绝对不会特殊照顾让他自己吃“独食”。

儿子三、四岁时就会动手做一些事情。假如我们上班忘了带手机,他还会主动提醒我们。♀他爸爸还会经常喊道:“幸福宝宝,爸爸好辛苦啊,来给爸爸捶捶背。”儿子就会快乐地抡着两只小肉拳捶打着。

后来,慢慢地儿子长大了,家里的很多事都能主动去做。在学校里,也是很受欢迎的,总会给老师和同学一些关心和帮助。比如,在班级大扫除的时候,看到有同学力气小提水很吃力,他就会主动过去帮同学提水;看到有高年级的同学欺负低年级的同学,他也会主动跑过去帮助低年级的同学。

现在孩子已经会主动关心我们了。今年刚入秋的时候,早上起来,爸爸感觉有些不舒服,吃早饭时打了几个喷嚏。儿子起来轻轻地扳过爸的头,用自己的脸贴贴爸的额头,感觉到爸爸的脸有点烫,他就主动去为爸取来药和水,让爸爸服下。看到儿子的细心,我跟他爸爸是从心里觉得温暖与欣闻。

孩子心理分析:

对孩子来说,他小的时候也许会觉得溺爱是妈妈对他很好。但当他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之后,他会觉得妈妈的干涉是对他的一种禁锢,他想冲破这道禁锢,于是矛盾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从家庭来讲,孩子会不懂得妈妈的心思,不理解妈妈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甚至目中无人,认为自己是家里唯一的独苗,恃宠而骄,将来步入社会的时候,四处碰壁后一蹶不振,处处都觉得很难,压力很大。

从爱情和友情来讲,不会珍惜爱人和朋友的感情。认为恋人或朋友对自己的好都是理所应当。这样的结果就是:轻则好朋友很少、爱情不如意,重则是众叛亲离。

因此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像我和老公对待儿子那样。给与他爱,却不是过分的爱,孩子不但不会感觉我们不爱他,相反的,他会更快,更好的拥有一些难得的品质。

关爱,能让孩子在一个美好的环境中成长,能让他懂得付出自己的爱。如果爱得过分了,不管孩子做的对还是做的不对,都不予责罚,那么只会让孩子以为,别人为他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而自己不需要去做任何事情。这就是关爱与溺爱带给孩子完全不同的人生。

比起对孩子百依百顺,给他一些挫折,让他自己去承担一些事情,让他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坚强的性格,让孩子自己面对生活中的小困难,小挫折,自己去解决,才可能更好的面对走上社会后的大困难。否则就很容易被困难击垮。一句老话,做妈妈的都是为孩子好的,总是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但这种爱要以对孩子的成长有利为标准,切不可使“爱”成为“溺爱”,切不可由妈妈包办代替,否则,不但孩子难以承受,同时,也让孩子在**面对社会时,不知所措。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被社会淘汰。

最后套用黑格尔的话,假如你将所有困难都关在门外,那么成功也将被你关在门外了。♀

给妈妈的小建议

把握好关爱和溺爱的度应该是大多数妈妈非常难办的事情了,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开始了对孩子的溺爱。其实对于此,可以有一些小办法。

比如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家庭规矩,来一个家庭成员分担家务的计划,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还要写明,不管谁做错了事情,都要自己勇敢的承担责任。这样,爸爸妈妈和孩子都参与了工作,也参与了监督的工作,不仅能让家庭成员都感觉到家的凝聚力,同时也让孩子从小就懂得,无规矩不成方圆。

放心地让孩子在实践中去体验失败和挫折吧,须知道,妈妈永远是妈妈,我们不能代替和包揽孩子的一生。因此,要让我们的孩子以后能够经历生活的风雨,首先就应该让孩子学会**自主。

名人示范榜样

熟悉中国股市的人,尤其是投身于中国股市的人,很少有人不知道安妮这个名字的。安妮三十岁那年才当上母亲,儿子薛非生下来就体弱多病,按理说对这样一个独子安妮应该是宠爱有加了,可是安妮却不是。

儿子进幼儿园时,安妮的事业再度起步,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儿子下午五点离园回家,家里天天是铁将军把门,妈妈在哪儿都不知道。可妈妈早就留下指示了:“你自己想办法到任何可以去的地方去,无论是吃饭还是求宿,等妈妈回来后会一一去还情的。”

儿子进小学了,作为母亲,安妮第一天陪着他一起去学校报到,然后把他送到教室。当天晚上安妮就认真地对儿子说:“今天你已经认识去学校的路了,从此以后爸爸妈妈再也不会来接送了,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必要。”安妮说到做到,哪怕是顺路经过儿子学校门口,哪怕是刮风下雨,她都坚持让儿子独自回家。

后来,薛非要去英国留学,从申请到签证居然是薛非单枪匹马自己一手搞定。?薛非说:“妈妈从小对我的教育主要是精神上的,其他方面她尽可能地让我**,所以我现在出国后适应起来并不困难。”

4.《用孩子的思维与孩子平等对话》

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了解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只有对孩子施以“春风化雨”般的教育熏陶,才能得到孩子的正面回应。简单来说,就是尊重孩子要以人为本,讲究平等交流的艺术。

——著名教育评论家谭柳青

如果你现在回想小时候,那么你一定能把记忆中的那个场景清晰地显现出来——当你还很小的时候,仰起头看着身旁的大人,他们发号施令一般的对你说着话。

“把我的眼镜拿来!”

“不要动那本书!”

“今天晚上不准出去玩!”

“就是不许这么做!”

而你感到十分不耐烦。

是的,你的孩子也在经历着这一切,小小的他们,总是仰起头来看着你,听着你严厉的教训。当然,他们的心中也如同你小时候一样,充满了不耐烦。

当时你倒是够威风、够痛快的,可是你逐渐地会发现,孩子们慢慢地不吃这一套了,而是常将你的一道又一道的命令当耳旁风。

当孩子们有了一个小秘密的时候,当孩子们有了一些小麻烦的时候,他首先去找的,并不是最为亲近的妈妈,而是自己的小伙伴。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只有两头高度差不多,水才有可能在中间的管道里来回流动,如果一头高,一头低,水就只能往一个方向流了。孩子与妈妈的交流也是相同的道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妈妈与孩子才有可能平等地交流。

粗暴命令的方式,易于形成妈妈与孩子间的对立。命令并不是一种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所以请你蹲下来和孩子平等地说话!

如果父母能在家庭中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这是孩子的幸运。在这样的家庭,孩子会觉得父母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

同事林博士的儿子今年九岁了,正在读小学,长得虎头虎脑的,非常的调皮。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都不是很好,最近变得越来越贪玩,连写作业都开始马马虎虎,只要能完成任务,他就不顾作业质量。后来孩子竟然开始偷着少交作业,被林博士发现之后,林博士非常气愤,火立即就上来了,就狠狠地说了孩子一顿,命令他以后在完成作业之前不许玩!

看到妈妈那么生气,孩子当时吓哭了,信誓旦旦地跟林博士保证会好好地完成作业,绝对不会再马马虎虎的了。

可是没过多久,林博士就接到孩子班主任的电话,说这个调皮蛋又不认真上课了,做功课也马马虎虎。挂完电话后,准备等孩子放学回家后请孩子好好吃一顿“竹笋炒肉丝”,可是随着时间慢慢过去,林博士冷静了下来。她开始反思儿子这么不爱学习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为什么儿子才刚向她做出保证没多久就又再次犯错?经过一番思考,林博士意识到也许是她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对,只是一味的说教对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而言根本不会起到实质的作用,而且这种说教次数多了之后,反而会让孩子感到厌倦和无所谓。

于是儿子放学回家,林博士跟儿子进行了一次长谈,这次没有责骂,没有惩罚,林博士和孩子谈起了她的童年,她的三、四年级,以及她小时候的顽皮。儿子的眼神从抵触成为了好奇,最后完全融入到她童年的故事中,想象着母亲调皮的童年。这个调皮蛋惊奇地发现心目中一直是成功的母亲小时候竟然成绩平庸,丝毫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回忆。他渐渐放松了自己,和林博士一起讨论自己的“人生大计”,他很认真的告诉妈妈,自己一定要比妈妈小时候爱学习,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一定会认真地学习。

林博士对于儿子的反应很高兴,为了持续住孩子的这种高涨的热情,此后她常常跟儿子交流谈心,有时候还常常贬低自己小时候的成绩以此来赞赏儿子的杰出和才干。得到妈妈如此赞赏的孩子更加高兴,更加努力地表现自己,他的学习成绩慢慢地也越来越好,做功课自然也就更加认真了。

孩子心理分析:

林博士第一次发现儿子的作业偷工减料时,用责骂和命令的粗暴方式来解决问题。最后问题为什么没有得到解决?

因为不平等的交流会让孩子畏缩,让孩子自卑,让孩子逆反,让孩子孤独。

当你为了孩子的问题苦恼、焦急时,试想你的话如果不再被孩子所接受,你准备怎么来教育他们呢?靠什么履行妈妈的职责呢?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孩子们的问题,因为我们经历了太多,懂得太多,希望孩子们能够明白我们的用心良苦。然而,我们却忽略了,孩子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语言,是和我们有区别的。

沟通是妈妈与孩子情感的纽带和桥梁,是妈妈控制和调整孩子行为的媒介。中国的妈妈一般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只习惯于作一本正经的训导,但反过来却要求孩子向自己袒露一切。这种不平等的要求,当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其实孩子也是一个小大人,他也会反感高高在上地说教和指点。作为妈妈,理应尊重孩子,与他们交流而不是训导。不能以教训的口气、哄人的口气、引诱的口气来赢得他们的合作。如果妈妈能以平等的、像与朋友谈话的口气来与孩子交谈,而不是对他们训话,多数情况下妈妈都能顺利地与自己的孩子交流思想。

孩子希望妈妈能和他们交流,希望妈妈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以一种平等的方式进行朋友式沟通。只有平等,才能使孩子敞开心扉,与妈妈坦诚相待;只有平等,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给妈妈的小建议

当你蹲下来,视线与你的孩子平行的时候,恭喜你,你已经成功走出了第一步。蹲下来便是意味着,你们处在平等的位置,那么你可以开始你的发言了。

当然,你已经蹲下来了,你的发言就不应该充满威慑力。请杜绝使用命令的语气,像“你为什么不……”、“你赶快给我……”,强硬的语气难免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每当妈妈发现孩子有欠缺的时候,可以给出一些委婉的建议,像“如果”、“不妨”、“试一试”、“或者”等。还要注意不能说伤害孩子感情的话。

现在,你是孩子的伙伴,而不是他的妈妈。也许你可以试着称呼他为“先生”“小姐”,如果你觉得这样的称呼出现在中国非常奇怪,那么你可以直接叫他的名字。

学着把你的语调放得平和些,让脸部的肌肉放松些,将感叹句变成疑问句。比如当你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好好写作业的时候,不要厉声地责骂,试着询问他,这是为什么呢,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呢,还是因为时间太少以至于太过忙碌了。

当你能做到这一切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和孩子已经慢慢地成为了亲密无间的伙伴了。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妈妈做对了,孩子才优秀最新章节 | 妈妈做对了,孩子才优秀全文阅读 | 妈妈做对了,孩子才优秀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