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11.第四六回 享优待清廷退位 行骗术袁氏篡权(上)

作者 : 若愚

第11节第四六回享优待清廷退位行骗术袁氏篡权(上)

第四六回享优待清廷退位行骗术袁氏篡权(上)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无异于对袁世凯的当头喝棒。他立即下令召回唐绍仪,制造和谈破裂之假象。同时又命令冯国璋、段祺瑞从武汉撤出北洋军,以示其谋求和平之“诚意”。袁世凯非常清楚,北洋军虽为劲旅,但毕竟只有八万兵力。面对十七个**省的军队,单靠武力扑灭革命火焰,根本做不到。只有左右开弓,一面施放和平烟雾,一面暗中抢夺权力;既要迫使清廷退位,又要取消南京政府。他致电孙中山,冠冕堂皇地宣称:“同意推翻清廷,反对南北开战。赞成民主共和,顺应时代潮流。”同日,他又上奏清廷,信誓旦旦地表示:“臣受皇太后、皇上厚恩,对清室忠心耿耿。坚决反对民主共和,坚持实行君主立宪。虽时势至此,决不辜负孤儿寡母。”袁世凯巧舌如簧,言词动听;实则佛面蛇心,难以度量。

得到袁世凯的保证后,摄政王载沣自知已毫无作用,随即自请退位,不再过问国政。载沣的弟弟载涛职任军咨府大臣,兼禁卫军训练大臣,也接着请求解除军权。袁世凯毫不挽留,立即照准。马上任命其亲信徐世昌担任军咨府大臣,冯国璋担任禁卫军统领。残余在皇族手里的最后一点军权,从此全部丧失。庆亲王奕劻早已同袁世凯狼狈为奸,对此极力赞成。部分皇族对袁世凯篡权,虽然心怀不满和猜忌,但也只能坐看他为所欲为。隆裕太后视袁世凯为唯一之依靠,幻想着由他来挽救清朝命运。在北京城里的官员们,有些看到形势不妙,弃职而去;留下者纷纷依附在袁世凯周围,追臀捧屁,为虎作伥。

数日后,袁世凯接到孙中山回电,称:“如果清帝实行退位,袁氏赞成共和,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让位于袁氏。并于近日由参议院选举袁氏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阅电后,心花怒放;当即决定实施逼宫。他授意驻俄公使陆征祥联合各驻外公使,共同致电清廷,要求清廷退位。然后,袁世凯拿上电报,进宫朝见隆裕太后。他跪在隆裕面前,满面泪痕,哽哽噎噎地道:“各驻外使臣联名电奏,逼请朝廷退位。臣心如刀绞,谨此奏闻;诚惶诚恐。”隆裕大惊道:“驻外使臣,亦食我朝廷俸禄,岂能如此悖逆不道。”袁世凯哭道:“驻外使臣皆与洋人交谊深厚,其所奏之事,实为外国政府之意。”隆裕大恐道:“洋人之心,固然难测。你的北洋新军不能保国吗?”袁世凯道:“继各省乱党之后,海军尽叛,天险已无;仅靠北洋六镇兵力,无法防卫京津。举国皆叛,虽欲效周室之播迁,已无相容之地。因此,除非皇帝自行退位,实行共和,以换取优待条件外,别无出路。如若迟疑不决,难免不遭外国干涉。顷刻之间,祸起萧墙,则悔之晚矣。”隆裕闻奏,吓得浑身颤栗,伤心悲泣。袁世凯暗自窃喜,起身出宫,扬长而去。

隆裕急忙召集宗室亲贵,召开御前会议。仅有奕劻、载沣、载涛、溥伟、溥伦、铁良、良弼等十余人参加。众人对袁世凯之骤然剧变,无不深感震惊。隆裕哭哭啼啼地道:“数日前,袁世凯还发誓效忠,不负孤儿寡母,言犹在耳。今日却公然逼宫,胁迫皇上退位,其心叵测。”突遭此番变故,使宗室亲贵们手足无措。奕劻丧气地道:“袁世凯大权在握,朝廷衰微不堪。皇上退位,实行共和,换得优厚待遇,亦是好事。”良弼大怒道:“你乃长辈,何出此言。我大清王朝,全毁在你的手中,无能无谋,昏庸误国。你死之后,有何面目见历代祖宗于九泉?”骂得奕劻满面通红,匆忙起身,逃出会场。载沣泪流满面,惟有长吁短叹。载涛怒骂道:“袁贼乃私通革命的奸细,忘恩负义的小人。窃取高官厚禄,竟然落井下石。又与洋人沆瀣一气,仗势公然逼宫,足见其心肠歹毒。”载沣叹道:“恩将仇报丧人性,养蛇为患反噬主。悔呀,悔之晚矣。”溥伟道:“空有叹息,于事无补。我的主意是孤注一掷,同袁世凯和革命党拼死一战。”载沣道:“赤手空拳,孤掌难鸣,能斗过袁贼吗?”隆裕太后左右为难,只有伏案痛哭。十多位宗亲大多如同泥塑木雕,缄口不言。良弼谋划道:“我有一法,我们也组建一个党,就叫宗社党。把宗亲都组织起来,齐心协力,与袁贼拼个鱼死网破,誓保皇上不退位。”载涛击掌道:“好主意,我第一个报名加入宗社党。凡我爱新觉罗氏的子孙,都应加入。”溥伦插嘴道:“我反对建立宗社党。我们的命都在人家手里攥着,斗不过袁世凯,我们都得死。”会场立即大哗,众人吵成一团,吓得小皇帝宣统放声大哭。隆裕抱起宣统,大骂道:“一群废物,只会吵闹。都给我滚。”会议不欢而散。次日,隆裕再次召开御前会议,依然无果而终。

袁世凯在逼宫之后,便称病不出,躲在官邸内,遥控党羽兴风作浪。他致电伍廷芳,向孙中山转告:“清廷退位之日,南京政府应立即解散。”孙中山接电后非常愤慨,当即致电各外国公使,称:“本总统甚愿让位于袁氏,而袁氏已允照办,岂知袁氏忽令南京临时政府立即解散,此则为民国所万难照办者。盖民国之愿让步,为共和,非为袁氏也。袁氏之意实欲使北京政府、南京政府并行解散,俾得以一人而独揽大权也。”

次日,袁世凯又授意其心月复段祺瑞实施逼宫。段祺瑞联络了四十八名北洋军将领电奏清廷,强硬威逼清帝退位,极言局势万分危急,“如再迁延不决,即有兵溃民乱,盗贼蜂起之忧。寰宇糜烂,必无完土,瓜分惨祸,迫在目前”。要求清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以现在内阁为共和政府,取代大清皇权,担任条约国债务及交涉未完各事项。再行召开国会,顺应天下民心。”隆裕太后览奏,吓得心惊肉跳,不知如何是好。皇室宗亲恐慌万状,纷纷谋求出京逃避。

是夜,禁卫军统领冯国璋亲到袁府密报:“禁卫军协统良弼图谋不轨,组建了秘密宗社党,有反叛袁公之举动。”袁世凯心头一惊,问道:“情况严重吗?”冯国璋道:“禁卫军官兵中有许多满人,良弼之影响甚大。”袁世凯道:“诚为心月复之患,应尽快除掉他。”冯国璋道:“属下立即去办。”言讫,起身欲走。袁世凯道:“且慢。不要自己动手,应该借刀杀人。”冯国璋疑惑道:“借何人之手?”袁世凯眼珠一转,道:“马上给汪精卫打电报,让革命党派人暗杀他。”冯国璋喜道:“袁公高明,属下佩服。既除了心月复之患,又不露丝毫痕迹。”

两天后,良弼在回家的路上遇刺,被革命青年彭家珍用炸弹炸死。消息传进紫禁城,那些养尊处优、贪生怕死的王公贵族,一个个吓得魂不附体,不约而同地来了个“鸟兽散”!有的逃亡青岛或旅顺,有的搬进了天津的外国租界。隆裕太后哭得死去活来,哀求载沣:“快去,快去求袁世凯,务要保全我母子二人的性命。”载沣泪流满面,哽咽道:“退位之事,如何回答?”隆裕哭道:“退,退,我们退。”载沣又请示道:“优待条件,又该如何谈?”隆裕急道:“谈条件?我们敢谈条件吗?袁世凯给什么条件,我们都接受。保命要紧。只要能保住我们的性命,不论什么条件,都行。”说毕,隆裕、宣统、载沣三人抱头大哭。

哭了半天,载沣跑到总理府,求见袁世凯。袁世凯避而不见,外务大臣胡惟德出面接待,弄清了载沣的来意。胡惟德转身向袁世凯禀报:“清廷答应退位,该如何优待,还要请袁公裁定。”袁世凯又玩弄花招,连连摇头道:“优待之事,非袁某所能决定。我们不定。将此事推给南京方面,由他们去定。我们只作壁上观,即可坐收渔人利。”胡惟德奉承道:“袁公超然若神,胡某钦佩之至。”袁世凯笑道:“还有,电告张謇,退位诏书就由他来写。他是状元出身嘛。”说完,哈哈大笑。胡惟德笑道:“胡某立即办理。”

在袁世凯的一手导演下,南京临时政府很快上当。林森主持临时参议院开会,确定了优待清廷的条件,其主要内容有:清帝尊号永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仪相待之;清帝辞位后,暂居紫禁城内,其生活费用每年供给四百万元,由中华民国拨付;宫内各执事人员照常留用,皇室及其亲贵的原有私产予以保护。

三天后,清帝优待条件和退位诏书均以确定,袁世凯立即派人送达皇宫。清廷退位,水到渠成。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六岁的宣统皇帝,在养心殿举行清王朝的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然而,内阁总理袁世凯依旧称病不入朝,只是委派外务大臣胡惟德等人率领内阁成员参加朝见。隆裕太后面容凄惨,眼含泪珠,将《清帝退位诏书》交给胡惟德。胡惟德接诏,当众宣读道:“隆裕皇太后懿旨,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遥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隆裕太后珠泪滚滚,泣不成声。胡惟德切齿道:“何哭之有,不杀尔等,已是袁公仁慈。”言讫,拂袖而去。小皇帝满脸稚气,茫然不解。众大臣表情复杂,纷纷转身离开。至此,清帝正式退位,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王朝,从此寿终正寝。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宣诏声中帝制除,万家欢笑一家哭。新陈代谢自然理,寒冬过后大地苏。

次日,袁世凯以清廷退位诏书为根据,自称为清王朝的合法继承者,立即改组内阁,成立了以他为首的北京临时政府。同时,他致电南京临时政府,施展媚术,用极其动听的言词迷惑革命党人道:“民主共和为最良之国体,世界所公认。今由帝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之心血所造成,亦民国无穷之光荣与幸福。”并一本正经地呼吁:“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见于中国。”但是,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甜言里面有欺诈,诱惑之中含陷阱。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小人奸猾,巧舌如蜜。南京临时政府的首脑人物,被袁世凯的甜言蜜语所迷惑。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则群起鼓噪,大肆歌颂袁世凯,似乎是靠了袁世凯,革命才取得了最后胜利。那些以旧官僚、立宪派为主体的各省都督,左一个电报,右一个宣言,都说国事危机,外**事干涉迫在眉睫,竭力渲染恐怖气氛。他们制造出一片噪音,迫使孙中山兑现诺言,立即辞职让位。孙中山乃诚信君子,被迫当众宣布:“此次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若举为总统,必能尽忠民国。”次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呈,并推荐袁世凯接任。随后,参议院批准了孙中山的辞呈,选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

应该说,作为政治家的孙中山,对袁世凯保持有一定的警惕,并有所防范。他在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呈时,曾附有三项条件:一、临时政府设在南京,不能更改;二、新总统必须到南京就职,那时他才解职;三、新总统必须遵守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孙中山以为,有了这三条,即可防范袁世凯背叛民国。然而,事实证明,孙中山的三条措施,根本就无济于事。和袁世凯的阴险、奸诈、凶残相比,孙中山则显得非常幼稚、单纯、诚实。孙中山天真地认为,用此调虎离山之计,使袁世凯来南京就职,便能预防其危害民国事业。

2月25日,孙中山派出蔡元培、宋教仁、汪精卫等八人为“迎袁专使代表团”,赶到北京,迎接袁世凯南下就职。

袁世凯不想离开北京。北京是他经营了多年的老巢,他在北京爪牙密布,党羽罗列;如果南下就职,则有可能孑然一身,难免受革命党人之监视。袁世凯继续施展手腕,对迎袁专使团举行隆重欢迎仪式,又设盛宴予以招待。随即与蔡元培等人举行会谈。袁世凯谈笑风生,大灌**汤道:“诸位都是革命功臣,倡导民主共和之先驱;必将名垂玉帛,受万代钦佩。”蔡元培道:“我们受临时政府之托,专程迎请袁公南下,共建革命大业。”袁世凯满口答应道:“南京乃民主共和之摇篮,袁某一定南下就职。袁某渴望民主,赞成共和,极愿早日南行。”蔡元培等人闻言,无不点头称善。袁世凯又一脸诚恳,与蔡元培等人共同研究南下的路线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