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10.第四五回 袁世凯北京组阁 孙中山南京就职(下)

作者 : 若愚

第10节第四五回袁世凯北京组阁孙中山南京就职(下)

第四五回袁世凯北京组阁孙中山南京就职(下)

袁世凯阅函大喜,停战之计,实收一箭双雕之效。他踌躇满志,动身北上,迅速赶到北京。资政院急忙溜须拍马,连夜开会,履行了选举袁世凯为总理大臣的手续。袁世凯不再推辞,慨然就职。三天后,袁世凯组成了他的内阁,其中除了他的亲信官僚外,还吸收了一些著名的立宪派绅士,张謇被任命为农工商大臣,远在日本的梁启超被任命为司法部副大臣。“袁氏内阁”刚一成立,立即得到了西方列强的赞誉。英、法、美、德、日等国公使联名致函新政府,称:“吾等对于袁世凯深加敬爱,愿此次革命之效果,产生完全巩固之政府,与各外国公平交际。此等政府,吾等将于外交上竭力相助。”

袁世凯大权在握,立即约请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会晤,表示愿意同武昌方面议和,并请英国人将此意转达给黎元洪。朱尔典一口答应,随即电告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葛福在同冯国璋商议后,派英国商人到武昌,签订了停战协议。黎元洪非常满意,英国人和袁世凯都承认他是议和对手,从而加强了他在军政府中的权势,也提高了他在整个革命阵营中的地位。

黎元洪的地位日渐巩固,革命派内部却日益涣散。蒋翊武、孙武、刘公、张振武等人同旧势力沆瀣一气,在自己内部则互相倾轧、互相排挤;终于被黎元洪以不同的借口解除职务,赶出了湖北军政府。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地位,黎元洪以“首义都督”的名义通电各省,要求派代表到武汉来举行会议,共同组织临时中央政府。11月30日,已宣布**的十七省代表云集汉口,在英租界内开会。与会代表公认湖北军政府为中央军政府,决定“黎元洪以大都督名义,执行中央政府职权”。会议整整开了八天,决定接受袁世凯提出的长期停战协议,准备南北议和;并确定了实现全国和平的条件:一、推倒满清政府;二、主张共和政体;三、礼遇旧皇室;四、以人道主义待满人;五、如袁世凯反正,当公举为临时大总统。

会议期间,传来了苏浙联军攻克南京的消息。上海都督陈其美、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乘机联名提议:“鉴于武昌还处在北洋军的炮口之下,极不安全。因此,应将会议移到南京继续进行,并把南京作为中央政府所在地。”与会代表一致赞同,黎元洪实在提不出反对的理由,也只好表示同意。

与此同时,在英国人李德立的协调下,黎元洪的代表伍廷芳和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的市政厅内举行谈判。伍廷芳代表革命军方面提出:清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条件。唐绍仪代表袁世凯提出:取消南方革命政府,实行君主立宪等条件。双方分歧太大,谈判陷入僵局。李德立则竭力调和,主张南北妥协。伍廷芳进一步提出:“各省代表已在南京集中,选举总统,势在必行。”唐绍仪急忙施放烟雾,称:“袁公并不反对民主共和,总统一职,非袁公莫属。”伍廷芳道:“袁世凯如果放弃立宪,出任共和总统,则必须到南京来就职。”唐绍仪道:“北京乃全国政治中心,袁公必须留在北京。”双方争持不下,谈判又陷入僵局。

12月14日,各省代表会议在南京继续召开。鉴于袁世凯态度暧昧,会议决定暂缓选举临时大总统,由大元帅暂时代理总统职权。随后又决定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这实际上是准备妥协,把大总统的位置空下来,留给袁世凯。革命阵营中成份极为复杂,会议总是无休无止地扯皮,翻来覆去地争论;实在找不出一个核心领袖人物,只好虚位以待;等待袁世凯抛弃清皇朝,即可授以总统桂冠。

恰在此时,革命领袖孙中山回到上海,使南北相持的僵局被迅速打破。孙中山是第一个提倡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理想的人,并为此而坚持不懈,顽强奋斗。只因被清政府通缉,被迫流亡海外十六年。他虽未直接参加国内革命活动,但却是举世公认的革命领袖,在革命党人和全国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辛亥革命的成功,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长期奋斗的结果。对于他的归来,革命党人极为兴奋,广大人民群众也热烈欢迎。各地许多团体纷纷致电南京与会代表,要求选举孙中山为大总统。同盟会领导人黄兴等一致拥戴孙中山出任总统,就连各省代表中的立宪派、旧官僚、政客,也不得不随声附和。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革命领袖孙中山,敢叫日月换新天。民主共和人心向,开辟中国新纪元。

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再次开会,决定选举临时大总统,成立临时中央政府。投票结果,在一省一票的十七张有效票中,除浙江代表外,孙中山以十六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南京城中清风徐徐、细雨霏霏。总统府内警卫森严、仪仗整肃。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如期举行。总统府设在原两江总督衙门,亦即太平天国的天王府旧址。中午十时,各省代表齐集礼堂;军乐声声,礼炮隆隆;孙中山身着大总统礼服,健步登上礼台,庄严宣誓就职。其誓词曰:

倾覆满洲**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3日,各省代表会议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并通过了孙中山提出的各部总长、次长名单,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各省代表会议改组为临时参议院,推举林森为议长,王正廷为副议长;议会成为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确定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至此,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宣告诞生;也同时宣告了中国封建帝制时代的终结。

在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占据着主导地位。其内阁成员是:陆军部总长、兼参谋本部总长黄兴,外交部总长王宠惠,海军部总长黄钟英,内务部总长程德全,财政部总长陈锦涛,司法部总长伍廷芳,教育部总长蔡元培,实业部总长张謇,交通部总长汤寿潜,秘书处秘书长胡汉民,法制局长宋教仁,印铸局长黄复兴。各部次长则全部由同盟会会员担任。

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移风易俗、革故鼎新的政策和法令。在政治方面,命令各省官厅焚毁刑具,废止刑讯逼供,废除清朝法律,废除封建等级制度;禁止买卖人口,禁止赌博、缠足和吸食鸦片,通令剪去辫子;宣布保护华侨和外商利益。在经济和文教方面,鼓励兴办工商业,振兴农垦业,奖励华侨在国内投资;提倡普及教育,取消在学校中祭孔读经。这些政令有利于扫除封建流毒,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在孙中山的参与下,临时参议院历时一月,制定并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尤具划时代之进步意义。其基本精神是按照“三权分立”原则,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确保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它规定了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的权利。把人民的民主权利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破天荒之创举。

新政初诞,百废待兴。孙中山废寝忘食,昼夜操劳。他坚决反对与袁世凯妥协,认为“革命之目的未达,无和议之可言也”。他宣布亲自督师北伐,并制订了六路北伐的计划。北伐军前锋迅即出师,在宿州打败清军,徐州守敌也闻风而逃。形势一片大好,但却因枪炮弹药不足,军费难以筹措而无法继续前进。

为了筹措军费,争取外援,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外交声明,宣布完全承认清廷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外债和各种赔款,甚至幻想着帝国主义能帮助中国革命。孙中山两次照会各国驻华使节,但却遭到列强政府的断然拒绝。英、美、德、日、法等国在京津地区不断增兵,并派出舰队驶入长江进行威胁,扬言如果中国内乱不止,就要实行武装干涉,催逼南京临时政府尽快与袁世凯妥协;声称必须由袁世凯统一南北,才能得到西方各国的承认。在财政上,帝国主义者掌控着中国海关大权,海关收入分文不给,又拒绝贷款,实行封锁和困死政策,致使南京临时政府财政、军费均极度困难。

让孙中山尤为痛心的是,临时政府中弥漫着浓厚的妥协空气。黎元洪和那些担任总长的社会名流、旧官僚,一概不来上任。各省都督尾大不掉,拥兵自保,对孙中山阳奉阴违,却对袁世凯暗送秋波。同盟会内部成份复杂,组织涣散;“意见不相统属,议论歧为万途。良恶无从而辨,薰莸同于一器”。黄兴、宋教仁、胡汉民等骨干成员,整天忙得焦头烂额,顾此失彼。担任实业总长的张謇则公开倒戈,充当袁世凯的帮凶,乘南京临时政府财政危机而故意刁难。黄兴因筹不到款,发不出军饷而急得吐血;致使北伐军半途而废,退回南京。

早已被袁世凯收买、成为内奸的汪精卫散布流言,攻击孙中山“有权力思想,舍不得丢掉大总统位置”;惹得孙中山非常生气。恰在此时,广东各界推举孙中山的哥哥孙眉为广东都督。孙中山立即分别致电广东各团体、各报馆和孙眉,反复表示“广东都督责任重大,非孙眉所能胜任,千万不要推举。”“文献身革命,旨在为国为民谋福祉,绝不谋一己之私利。切勿因文之故,而使家兄获取一官半职。”

当此内外交困,艰难维持之际,作为副总统的黎元洪在湖北大唱反调,大肆散布“共和国立,革命党消”的怪论,并制造分裂,成立了以他为首的民社党,主张由袁世凯统一全国。汤化龙、汤寿潜、程德全等人则发起成立了统一党,公然提出“结束两府对峙,实现南北统一”。在上海的伍廷芳、张謇发表宣言,称:“久乱不治,纷扰相寻,必致陷于无政府之状态,是共和改造时代之巨患也。夫欲免列强之干涉,必须尽快结束革命。”

南京临时政府处境极为艰难,外有强敌环列,内部分崩离析。黄兴急得浑身冒火,向孙中山汇报道:“各省拒不支持,中央财政匮乏已极。筹款无着,和议不成,我只有切月复自杀,以谢天下。”孙中山万般无奈,被迫致电袁世凯,称:“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故于议和之事,并不反对。文虽暂时莅任总统一职,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天下。望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望。”凡此种种,决定了南京临时政府,只能是一个过渡性的政府,它没有能力把革命进行到底,只能采取妥协的方法来结束革命。这才是:反动势力一齐刁难,临时政府举步维艰。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