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9.第四五回 袁世凯北京组阁 孙中山南京就职(上)

作者 : 若愚

第9节第四五回袁世凯北京组阁孙中山南京就职(上)

第四五回袁世凯北京组阁孙中山南京就职(上)

武昌起义的消息,如同闪电般传遍世界,西方列强被惊得目瞪口呆。浪客中文网出于反革命的本能,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武装干涉。在短短的几天内,英、美、法、德、日等国,便调集了十六艘军舰,聚集在武汉江面,升火待命,严密监视着武汉军政府的举动。然而,随着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十七个省宣布**,使帝国主义者不敢贸然动武。于是,他们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积极寻求新的代理人,借以维护其在华利益。

俄国驻华公使向沙皇政府报告道:“中国目前的主要危险在于叛乱可能延长,或具有敌视外国人的性质。清政府在无法平定叛乱的情况下,会把反清运动转变成反对外国人的运动,正如当年利用义和团一样。”日本公使称:“如果任其情势继续发展,不仅影响商务,恐将爆发类似拳匪之排外运动。”英国政府电告其驻华公使朱尔典道:“清政府的灭亡,已经无法挽回。我们对袁世凯发生了极友好的感情和崇敬。”美国公使嘉乐恒召集各国公使商议,第一个提出“中国的政局非袁世凯不能收拾,我们应促使清政府起用袁世凯。”他的提议,得到了各国公使的一致赞同。

天下大乱,皇权危如累卵;为了应对危局,清廷张惶失措,惊恐万状;不断地发出一道又一道上谕,采取一个又一个措施。然其举措往往前后矛盾,互相否定。清廷下令从北洋六镇新军中,抽出两镇兵力,由陆军大臣荫昌统率经河南南下,全力剿灭湖北乱匪。然而,这支由袁世凯训练起来的军队,根本就不听荫昌的指挥。荫昌如实奏报朝廷,摄政王载沣接电大惧;原以为北洋新军是朝廷最可靠的兵力,现在竟然指挥不动,足见袁世凯影响之大。载沣不想起用袁世凯,但却已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地步。内阁总理奕劻,早已被袁世凯用贿赂买通,他鼓动朝中大臣纷纷上奏,要求尽快起用袁世凯,闹得载沣六神无主、焦头烂额。正在烦恼之时,奕劻忽然来报道:“从东交民巷传出消息,各外国公使会议认为,非袁世凯不能收拾乱局。”载沣闻报大怒道:“袁世凯可恶,连洋人都为他撑腰。然而——”奕劻接口道:“然而,北洋军不听荫昌指挥,只听袁世凯调遣。朝廷危如累卵,朝不保夕,望摄政王速决。”载沣抓耳挠腮,哀叹道:“我大清国衰落至此,满人的江山,竟然要靠汉人来保。真是奇耻大辱。”奕劻道:“起用袁世凯,一可救燃眉之急,二可获得洋人的支持。”载沣如同泄了气的皮球,浑身软瘫,无可奈何地道:“也只好如此。”次日,清廷发出上谕,称:“着袁世凯任湖广总督,并督办剿抚事宜。”后人有诗议之曰:

日落西山云暗暗,大清王朝气奄奄。误认袁氏作稻草,谁料反比毒蛇残。

隐居在彰德洹上村的袁世凯接到朝廷电谕,禁不住心中一阵狂喜。转而一想:“湖广总督,官职太小。仓促接受,显得我袁某人份量太轻。”于是,他回电清廷,以“足疾尚未痊愈,难以担当重任”为理由,拒绝出任湖广总督。同时,又密电指示前线将领冯国璋暗中刁难荫昌,有意放慢军事行动,只在河南信阳与湖北孝感之间徘徊不前。

清廷接到袁世凯的回电,深感意外;这唯一的救命稻草,不能再丢掉。一番反复权衡后,清廷派出袁世凯的老友、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赶往彰德,敦促袁世凯出山,挽救朝廷。袁世凯从容不迫,与老友倾心会谈。每日酒食征逐,喜笑颜开。谈了三天,袁世凯提出了六个条件:一、明年召开国会;二、组织责任内阁;三、开放党禁;四、宽容武汉起事人员;五、授以指挥前方军事全权;六、保证粮饷充分供应。六条的核心是要清廷交出政治、军事全权。

徐世昌回朝复命,清廷接受了袁世凯的六项条件;立即下令召回荫昌,改派袁世凯为钦差大臣,统帅水陆各军。袁世凯接受了新的任命,但却依然坐在彰德不动。他下令将开往湖北前线的部队改为两个军,任命亲信大将冯国璋为第一军统领,段祺瑞为第二军统领。同时电令第一军向汉口发动猛烈的进攻。北洋军是久经战阵的劲旅,又装备有大批的机关枪和野战火炮,其攻势异常迅猛。而汉口方面的民军武器极为低劣,又错误的任用了旧军官张景良为前敌指挥。张景良贪生怕死,且私下通敌,致使战局一败涂地。北洋军炮如电闪雷鸣,弹似狂风暴雨;汉口城区顿成火海,无辜居民惨遭荼毒。民军拼死抵抗,难以招架,死伤惨重,全线崩溃。北洋军分区横扫,步步推进,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完全占领了汉口。民军残部败退到汉阳。

与此同时,北京的朝廷被迫兑现诺言,立即实行立宪,企图以此来摆月兑危机。摄政王载沣以皇帝的名义发出了一道罪己诏,称:“朕用人无方,施治寡术。政府多用亲贵,明显违背宪法。铁路收归国有,纯系奸佞蒙蔽。致使舆论大哗,国民尤为激愤;此皆朕之罪也。”“兹特布告天下,誓与我**民,维新更始,实行宪政。凡法制之损益,利病之兴革,皆博采舆论,定其从违。以前旧政旧法,有不合于宪法者,悉皆除罢。”同日,又根据资政院提出的“速开党禁,以示宽大而稳固人心”的请求,清廷公布大赦诏令:“所有戊戌以来,因政变获咎,与先后因犯政治革命而惧罪逃匿者,以及此次乱事被胁而自拔来归者,悉皆赦其既往。”这就是说,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乃至黎元洪等人,均可赦其无罪。

次日,清廷宣布免去庆亲王奕劻的总理职务,解散皇族内阁。同时,向袁世凯发出电谕,称:“全国糜烂,时势日非。欲济时艰而平国乱,只有改良立宪之一法。着袁世凯即行来京,组织完全内阁,迅即筹划改良政治一切事宜。”袁世凯接到朝廷电谕,并不急于进京任职,而是采取了完全相反的行动。他一面电奏清廷,对总理大臣的任命表示“谦辞”;一面动身离开彰德,赶往汉口前线坐镇指挥。他要用军事实力向朝廷证明:只有他袁世凯,才是朝廷的救星。

同日,武昌城中举行了一个登台拜将仪式。原来,两天前,著名革命党人黄兴到达武昌。黄兴在湖南、湖北两省享有崇高威望,他的到来在湖北军政府中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军务部长孙武提出,由黄兴担任民军总司令,**于军政府之外。此意立即遭到居正、汤化龙等人的坚决反对。汤化龙向黎元洪建议道:“军政府须有体系,总司令非由都督委任不可。为了慎重其事,请都督效仿汉高祖故事,登台拜将。”黎元洪连声叫好。于是,经过一天准备,在武昌阅马场,搭起了“拜将台”,举行了由都督黎元洪任命黄兴为总司令的仪式。此举,名为拜将,其实是为了抬高黎元洪的地位。

黄兴受命后,即率领两个旅的民军赶到汉阳,与汉口的北洋军隔河对峙。黄兴计划以全力渡过汉水,一举收复汉口。黄兴没有料到下属各营队的军官全是黎元洪的心月复,虽然没人公开抗命,但却个个阳奉阴违,不予配合。他也没料到黎元洪、居正、汤化龙等人心存嫉妒,暗中刁难。他更没料到北洋军炮火强大,攻势凌厉。黄兴命令发动进攻,各路部队却彼此**行动,互不配合。有的营主动出击,有的营畏缩不前,有的营干脆后退。黄兴空有万丈豪情,不断发号施令,但很快就发现自己不过是个光杆司令而已。相反,北洋军指挥得当,步调一致,迅速发起猛攻。炮弹倾泻而下,硝烟腾空而起,战地飞沙走石,街区一片狼藉。民军不战自乱,阵地全线崩溃,纷纷丢弃枪炮,四下仓皇逃跑。北洋军乘势越过汉水,以整排的机关枪开路,沿街横扫,疯狂推进。黄兴本欲进攻,未作防守准备,眼见战况急转直下,急忙亲率卫队冲上街头,冒着枪林弹雨,组织败退民军沿街抵抗,勒令各部死守。北洋军大队人马纷纷过河,沿着街区滚滚向前推进。炸弹连连爆响,子弹阵阵横飞,硝烟遮天蔽日,杀声响彻云霄。双方经过七天激战,汉阳民军几乎全军覆没,北洋军逐步占领汉阳。黄兴带领残兵数百人逃回武昌。汉阳丢失,黎元洪大怒,扬言要把黄兴“按军法问斩”。黄兴闻信,连夜离开武昌,逃往上海避难。

汉口、汉阳相继失陷,武昌城里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到处传言北洋军即将打过江来。次日,北洋军在汉阳的龟山上架起大炮,轰击武昌,进行威胁,就连湖北军政府大院中亦落下数发炮弹。军政府内一片慌乱,各机关中的投机分子大多逃散。黎元洪急忙任命蒋翊武为代理总司令,刘公为代理总督。随后,为了躲避风险,保全性命,黎元洪带领少数亲信,偷偷溜出武昌城,跑到下游九十里外的葛店,静观其变。

打下了汉阳,袁世凯认为火候已到,命令北洋军立即停止进攻。袁世凯深谙“养寇自重”之道,他要保留黎元洪的军政府,借以挟制清廷。古人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敌对双方,互为存在前提;失去了黎元洪,他自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而保留黎元洪政权,他就可以据此抬高身价,向清廷索取更多的权力。袁世凯何其精明,他电奏清廷“停止用兵,实现双方议和”。此时的载沣,早已是一具行尸走肉,毫无主见可言,对袁世凯的建议惟有“照准”。袁世凯探清了朝廷的虚实,立即致函黎元洪,建议双方“和平了结”,并要求黎元洪承认君主立宪制。

刚逃到葛店的黎元洪,又返回武昌,接待了袁世凯派来的代表。此时的黎元洪早已看清了局势,决心革命到底,保住自己“革命元勋”的地位。自武昌起义以来,各省纷纷响应,革命的声势愈来愈大,推翻清朝统治,实行民主共和,已成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然首倡**者,便是湖北军政府;而湖北军政府都督,便是他黎元洪。这个“天下第一人”的感觉,真是太好了。因此,黎元洪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君主立宪,誓死捍卫民主共和。”同时,他致信袁世凯,称:“袁公若能赞成民主共和,比支持清廷更为有利。袁公乃我汉族中之最有声望、最有能力之人;推翻清廷,仅需举手之劳,襄赞共和,必能名垂青史。将来民国总统选举时,第一任中华共和国大总统,公固不难从容猎取也。”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