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8.第四四回 熊秉坤首鸣义枪 黎元洪坐享其成(下)

作者 : 若愚

第8节第四四回熊秉坤首鸣义枪黎元洪坐享其成(下)

第四四回熊秉坤首鸣义枪黎元洪坐享其成(下)

数千名革命士兵蜂拥而至,把咨议局围得水泄不通;议事厅内人声喧嚣,拥挤不堪。浪客中文网黎元洪、汤化龙等人提心吊胆,缩颈就座。四周兵士层层围裹,个个神情激昂,大声喧哗。有的喊道:“成立革命新政府,我们都做大官。”有的叫道:“不准官长打骂士兵,要人人平等。”有的呐喊道:“要增加士兵的饷银,提高伙食费。”熊秉坤跳上桌子,大声喊道:“弟兄们,安静。现在开会,请吴长官训话。”吴兆麟接口道:“弟兄们,我们革命成功了,今天就成立湖北军政府。但是我们都是武夫,不懂治国理政。所以,才邀请有学问的汤先生来主政。大家说好不好?”众士兵齐声叫好。汤化龙站起身来,面对着荷枪实弹的士兵,不敢公开反对,只好硬着头皮表示道:“兄弟我,兄弟我赞成革命,拥护革命。但是,朝廷一定会派兵来剿杀。我不是军人,不知用兵。关于军事,请大家筹划,兄弟我一定帮忙,尽力效劳。”吴兆麟道:“军事方面,就请黎大人担任军政府都督。”他的提议得到了咨议局绅士们的拥护,也得到了在场士兵们的一致赞成。黎元洪张口叫道:“兹事体大,务要慎重。我不当都督,我要回家。”负责监押他的士兵大怒,举枪指着黎元洪的脑袋大骂道:“你本是大清的狗奴才,当杀。我们不杀你,推举你做都督,你还不愿意。看我一枪崩了你,我们另选都督。”吓得黎元洪两眼紧闭,缄口无言。会议在乱乱哄哄中继续进行,众人七嘴八舌,推举吴兆麟、熊秉坤、金兆龙、蔡济民等十五人组成谋略处,协助都督,共同掌握军政府大权;并决定将咨议局作为都督府。一个新的革命政权,在年轻士兵们的哄闹声中诞生。

次日,谋略处再次开会,决定军政府下属四个部的人选,汤化龙被邀请担任民政部长。谋略处以军政府的名义发布宣言,通电全国,宣布湖北月兑离清廷,实现**,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宣统年号,废除各种苛捐杂税;承认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人人享有自由平等权利。

政令颁发,武汉街头面貌一新,人们精神振奋,革命热情空前高涨。数日之间,人人讲平等,家家谈革命;不许唤“老爷、大人”,不许坐轿;男子剪除发辫,妇女禁止缠足等新风尚迅速流行;各种陈规陋习遭到无情地涤荡。

却说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黄陂人。生的面方耳大,鼻挺口阔,一双精细眼,两撇八字须。他曾求学于北洋水师学堂,当过新军管带,逐步升任第二十一混成旅统领。他一贯仇视反清革命,多次杀害革命党人。武昌起义后,他被革命士兵逼上都督宝座,实际上是被士兵们软禁在咨议局内。他在官场混迹多年,深谙权谋之道。“光棍不吃眼前亏;”他想:“逃不掉,也躲不开。公开抗拒造反的士兵,脑袋就会搬家。而附和造反,日后会被朝廷砍掉脑袋。真是左右为难。可眼下只有顺从,先保命要紧。”打定主意,他在咨议局里又吃又睡,但却不言不语;既不敢拒绝担任都督,但也不出任何主意,对于谋略处颁布的文告、政令,只是冷眼旁观,三缄其口。

数日后,谋略处决定扩充军队,新成立四个旅,称为民军。武汉城乡群众报名参加者极为踊跃,五天时间就已足额。吴兆麟、杜锡均、林翼支、张廷辅分别担任四个旅的统领,起义的士兵骨干分别担任了各级军官。应征人数继续增加,又成立了第五旅,由熊秉坤担任统领。新组建的民军实行官兵平等,士兵的月饷增加一倍。各营伍气象一新,纪律严明,士气高昂;与旧式军队迥然不同,很快便赢得了民心。城内商贸秩序井然,市场稳定繁荣。汉阳兵工厂正常开工,工人积极生产枪械,供应新军。武汉三镇在新生政权的掌控下,局势稳定,万象更新。

一日,探马忽报清政府派出的讨伐军队逼近汉口,谋略处紧急部署吴兆麟、杜锡均率部迎头阻击。新编成的民军虽然缺乏训练,但却斗志高昂,打得勇猛顽强;在广大农民、铁路工人的配合下,一仗打得敌人倒退了四十里。此时,停泊在长江上的三艘兵舰,在瑞澂的指挥下,向城区开炮轰击。谋略处急派熊秉坤、张廷辅率部迎战。熊秉坤指挥炮兵列阵还击,弹雨纷呈,瑞澂的座舰中弹受伤,慌忙掉头,远远撤退。革命军连战连捷,武汉军民深受鼓舞,信心倍增;纷纷走上街头载歌载舞,欢庆胜利。

眼看到革命形势日渐好转,黎元洪在抵制、观望中反复思索。耳听得窗外锣鼓喧天,欢歌如潮;黎元洪食不甘味,夜不安席,头脑里搅海翻江,极力寻找对策:“革命,革命,到底要革谁的命?这一群混小子,竟然成了大气候。革命居然会成功,而抗拒革命,立即会被杀头。”想到这里,他不由得长出一口气,脑子一转,又想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与其被人革了命,不如我革他的命。只有先革他的命,才能保住我的命。既然被推上了都督的宝座,当,我是都督;不当,我也是都督。犹如掉进黄河,浑身泥水焉能洗清?当,必须当这个革命都督。如果革命成功,老子便是天下第一人。”他突然精神振奋,从卧床上一跃而起,自言自语道:“送到手的权力岂能不要。老子要权力,老子要革命,老子必须当都督。”

次日,黎元洪摇身一变,成了积极的革命者。他找人剪掉辫子,换上新式军服,满口革命言词,主动参与到新政之中。他开始行使都督职权,发号施令;与汤化龙等人沆瀣一气,抢夺权力。他的变化吸引得旧部各级军官纷纷出来投效革命;黎元洪来者不拒,一一录用;并乘机安插亲信,掌控军队。革命党中的头领人物亦纷纷显身,蒋翊武、刘公、孙武如同从地下突然冒出,回到都督府。上海方面,同盟会支部派来了谭人凤、居正等人物。这些后来者如同众星捧月般吹捧黎元洪,使黎元洪变得神气十足,一本正经地当起真正的都督。

黎元洪变得非常活跃,立宪派绅士们也异常热心。在居正、汤化龙等人的导演下,黎元洪举行了登坛祭告黄帝仪式,又举行了誓师阅兵仪式,俨然成了新政权的最高统帅、核心人物。居正、汤化龙等人昼夜忙碌,编制了《湖北军政府内部组织条例》;据此条例,都督为军政府最高长官,拥有政治、军事、人事任免等大权。黎元洪大权在握,立即改组军政府,下设司令、军务、参谋、政务四个部。司令部总长由都督兼任,军务部长孙武、副部长蒋翊武;参谋部长杨开甲、副部长吴兆麟;政务部长汤化龙,下设外交、内务、财政、司法、交通、文书、编制七个局,全由原咨议局的绅士控制。新政权中,除军务部由革命党人执掌外,其余权力均落入旧军官和地方绅士手中。由起义士兵组建的谋略处被解散,革命的胜利果实被黎元洪坐享。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青年士兵血气勇,辛亥革命打先锋。成功不知掌政权,拱手送给黎元洪。

辛亥革命,湖北巨变;犹如晴天霹雳,震动全国。各种政治力量无不乘势而起,各省的革命党、立宪派、旧军官,乃至政客、流氓纷纷登台亮相,抢夺权力;其夺权的方式亦五花八门,各具特色。

在西安,新军中的下级官兵在参谋张凤翙的带领下,发动起义,攻占了巡抚衙门。陕西巡抚文瑞自杀,张凤翙自封为都督,宣布陕西**。

在长沙,革命党人焦达峰、张作新领导新军起义,攻占了巡抚署,湖南巡抚余诚格逃走。起义军立即成立了“中华民**政府湖南都督府”,焦达峰任都督,张作新任副都督。然而,咨议局长谭延闿却宣称:“文明革命不同于草寇偷窃,当与巨家世族、军界长官同心努力而后可。”在革命派的都督府旁边成立了以他为首的参议院,与都督府分庭抗礼,并伺机取而代之。十天后,谭延闿勾结新军营长梅馨发动兵变,叛军冲入都督府,杀死了焦达峰和张作新。谭延闿立即出任湖南都督。他一面把焦、张之死归罪于“乱兵”,下令厚葬死者,并亲往灵前致哀;一面发布告示称:“查得焦张都督,实为土匪巨魁。误入该贼圈套,湘省大事几危。业经就地正法,并择妥人挽回。所有都督事务,谭绅延闿施为。”谭延闿迅速改组军政府,由立宪派绅士掌握了湖南的军政大权。

在上海,同盟会会员、青帮头子陈其美,与商界头子李平书联手,组成了一支以流氓为骨干的沪军。陈其美一跃而成为上海军政府都督,宣布**。陈其美又垂涎浙江省的大权,把光复会领袖陶成章视为眼中钉。陈其美指派其结拜弟兄蒋介石伺机暗杀了陶成章,从而与光复会结下了深仇。革命党人群起抵制陈其美,致使浙江省的军政府都督一职,被立宪派人士汤寿潜所窃取。

在苏州,江苏巡抚程德全接受了咨议局绅士们的建议,用竹竿挑去府衙大堂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旧;在衙门前挂起一块“民**政府江苏都督府”的招牌,以示革命必须立新。巡抚改称都督,革命即告完成。既然巡抚已经革了命,别人就不能再革命。于是乎,“革命”都督程德全发出告示称:“本督业已革命,民众不准革命。若有私藏军火,军法决不留情。防范尤宜严密,各界务须服从。特此布告天下,江苏**告成。”

然而,革命的洪流,如同大海狂涛,汹涌澎湃,谁也阻挡不了。一月之间,陕西、湖南、山西、云南、上海、贵州、浙江、广西、安徽、广东、福建、山东四川等十七个省,一百多个大中城市宣布**。各省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所不同者,有的省、市革命进展得相对顺利,有的省、市革命进展得曲折艰难。其中,以四川尤为复杂。四川早在武昌起义之前,就已掀起保路运动,造成了群雄并起的局面。武昌起义爆发后,一位同盟会员、中学校长张培爵与新军排长夏之时合作,鼓动了一批士兵宣布起义,在重庆成立了“中华民国蜀军政府”,张培爵自封为都督,夏之时任副都督。

五天后,省城成都发生巨变,四川总督赵尔丰释放了所扣押的立宪派绅士。赵尔丰自知难以掌控局势,便与立宪派绅士谈判,愿意出让政权。于是,英雄所见略同,双方皆大欢喜;立宪派立即成立了“大汉**军政府”。由蒲殿俊担任都督,赵尔丰的亲信朱庆澜任副都督。赵尔丰老奸巨猾,把烫手的山芋推给立宪派,他自己则隐身幕后,超然旁观。

蒲殿俊上任第十天,组织了一次检阅巡防军仪式。在赵尔丰的唆使下,受阅士兵当场哗变,散到全城四处抢劫。蒲殿俊、朱庆澜无法控制乱局,只好宣布下台,溜出成都,逃之夭夭。此时,长期屯扎在城外的十多支“保路同志军”趁着混乱,成群结队地涌入城中。各路人马争夺地盘,彼此械斗,肆意劫掠,荼毒百姓。成都乱成了一锅粥。

成都的无政府状态持续了三天,时任陆军学堂校长的尹昌衡挺身而出,收拾乱局。他以军校学生为后盾,宣布出任大都督职务,而以原咨议局绅士罗纶为副都督。尹昌衡上台伊始,立即下令抓捕赵尔丰,押赴十字街头,当众斩首;并同时发布了“坚决镇压破坏分子”的文告。此招果然有效,乱象戛然而止。尹昌衡随即运用镇压和收编的双重办法,把闯入城内的各路同志军平息了下去。随后,尹昌衡用军事威胁和政治谈判两手,双管齐下,软硬兼施,终于迫使重庆的蜀军政府解散;张培爵被接到成都,挂了个副都督的职衔。四川的大局初步稳定,但各州县都督林立、乱象纷呈的局面却未能改变。这真是: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安蜀未安。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