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7.第四四回 熊秉坤首鸣义枪 黎元洪坐享其成(上)

作者 : 若愚

第7节第四四回熊秉坤首鸣义枪黎元洪坐享其成(上)

第四四回熊秉坤首鸣义枪黎元洪坐享其成(上)

话说湖北武汉,位于中国月复地,长江中游,京汉、粤汉铁路在此交汇,水陆交通便利,商业贸易繁华。市区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历来是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自鸦片战争以后,武汉和整个湖北即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重灾区之一;他们在湖北城乡倾销商品,修建工厂,开设矿山,疯狂地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清政府为了偿还外债,加强了对湖北和武汉的控制,拼命增加捐税,肆意搜刮民财;使广大人民生计艰难。因此,武汉人民的反帝反清斗争持续高涨,革命党人乘势而入,积极活动,曾发动数次小规模起义;虽屡次受挫而始终坚持不懈,顽强斗争。诚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辛勤播新知,翘首盼黎明。

却说同盟会自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处于相对低潮时期;孙中山奔走于欧美,黄兴养伤于香港。为了继续坚持斗争,宋教仁、谭人凤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部,计划在长江中部地区发动大规模武装起义。他们派人赶往武汉,建议当地各革命团体联合行动,共同筹划起义。当是时,武昌城中活跃着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文学社由同盟会会员蒋翊武、刘复基创建,他们本身就是新军士兵,易于在新军中宣传革命思想,壮大团体力量,故而逐渐吸引了三千多名士兵加入。共进会由孙武、刘公所建立,在新军中拥有会员二千多人。当四川保路运动风起云涌之际,清廷调兵入川,造成湖北兵力空虚,为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起义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911年9月24日,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帮助下,文学社和共进会正式联合,成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构,推举蒋翊武为起义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刘公为总理。会议决定于10月6日,即农历中秋节之夜发动起义。

正当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之时,却被突发的意外事件所打乱。南湖炮兵营士兵汪锡九、梅青二人因年老退伍,同室好友为其摆酒送行。老兵离营,情绪暴躁;交杯换盏,借酒浇愁。汪锡九等人乘着酒兴大呼小叫,臭骂官府。不料,被巡察营房的排长刘步云听到,闯进室内横加干涉。汪锡九等人出言顶撞,与刘步云发生冲突。刘步云大怒,一脚踢翻酒席,抢前挥拳便打。汪锡九等人被激怒,一拥而上,将刘步云打倒在地,拳脚交加,痛打一顿。汪锡九等人酒后胆壮,怒气冲天,随即从炮房中拖出大炮,要炮轰军官营房,教训那些平时作恶多端的军官。但是,由于炮营规定,为了防止发生意外,大炮平时卸掉撞针上缴库房,战时方能安装撞针。汪锡九等人虽架起大炮,却由于炮中没装撞针而未能打响。事虽不成,却闹动了整个兵营。营官率领卫队赶来,抓捕了醉酒闹事的士兵;从而引起了官方鹰犬的警觉。湖广总督瑞澂立即下令各营严密戒备,加强城防力量。蒋翊武闻信,急与孙武、刘公计议,将起义日期推迟到10月11日。

10月9日,起义迫在眉睫,不料又生意外。是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内制造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孙武被炸成重伤。俄国巡捕闻声赶来搜捕,孙武等人匆忙逃走。俄国巡捕在机关内搜查,将起义用的文告、印信、旗帜和革命党人的名册全部搜去,转交给清政府。湖广总督瑞澂得知此情,吓得面无人色,急忙命令巡防营紧急出动,搜捕革命党人,破坏起义机关。在官府的疯狂搜捕中,蒋翊武、刘公等人逃亡。参与指挥起义的刘复基、彭楚藩、杨宏胜被捕,虽经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旋即被瑞澂下令斩首示众。刘用等部分被捕者在受审中叛变,招供了起义机密。起义尚未发动,便遭受重大挫折,失去了统一指挥。

10月10日,官方从搜获的文件和变节者的口供中,知道了起义组织的全部情况。瑞澂宣布全城戒严,调集比较可靠的巡防营、守卫队、教练队分头搜捕。革命党人在武昌、汉口的所有机关均被破获,先后抓捕起义骨干三十多人。由于从查获的名单中看到有大量的新军兵士,所以,瑞澂下令封锁新军营门,不准兵士出入,并将新军手中的子弹一律收缴;严令各标、营的军官负责巡查,严密防范。瑞澂以为,起义机关已被捣毁,“匪首”已被擒拿;蛇无头不行,谅就那些新军士兵成不了大气候,俟日后逐步捕杀之。他万万没有想到,正是这些普通士兵,在一夜之间掀起了滔天巨浪。

是日,新军工程兵第八营内人心惶惶,传言纷纷。该营士兵熊秉坤,因参加共进会而担任该营士兵总代表,长期负责发展会员,秘密联络起义。当此群龙无首、众人惊恐不安之际,熊秉坤与好友金兆龙密谋道:“事急矣。官府按名册抓捕,我们难免坐牢、杀头。”金兆龙道:“营门封锁,全城戒严,我们已无处可逃。”熊秉坤愤然道:“何逃之有,我意决矣;宁可革命而死,不望苟且偷生。”金兆龙响应道:“对。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一搏。”熊秉坤以拳击桌,断然决策道:“今夜七时起义,臂缠白布为号。你我分头通知众弟兄,积极准备,天黑动手。”言讫,二人分头行动,秘密串通会员起义。

夜幕逐渐降临,营内气氛紧张。忽然,营门大开,巡防营的一位排长陶启胜奉命来八营巡查。陶启胜本是街头地痞,花钱买得排长之职;小人得势,不免盛气凌人。他借巡查之名,在各营房乱钻,四处找茬。他闯入一个房间,忽见金兆龙臂缠白巾,手持步枪,猛练刺杀。陶启胜有意寻衅,厉声喝道:“混蛋,你想造反吗?”金兆龙毫不示弱,大声应道:“老子造反,关你屁事?”陶启胜大怒道:“你敢造反,分明是活腻了。”说着,扑上前来,挥拳便打。金兆龙早有防备,侧身躲过来拳,顺势调转枪托,猛击陶启胜头部,直打得他眼冒金星,晕头转向。室内众士兵一拥而上,拳打脚踢。陶启胜自知不是对手,慌忙抱头鼠窜。刚逃出房门,与持枪而来的熊秉坤对面相逢。熊秉坤急中生智,抬手一枪,将陶启胜击毙。随即一个箭步跳入屋内,振臂高呼道:“弟兄们,革命的时刻到了,向楚望台军械库进发;夺取武器弹药,举行起义。”话音刚落,室内一片欢腾。早已蓄势待发的新军士兵,在熊秉坤、金兆龙的感召下,纷纷操起长枪,冲出营房,大喊大叫。有几个军官企图阻拦,被激愤的士兵当场打死,其他军官见势不妙,匆忙离营躲避。熊秉坤率四十余名士兵夺取了营官房中的弹药,蜂拥而出,一路呼啸飞奔,赶到附近的楚望台。驻防楚望台的本营士兵积极响应,与起义士兵合为一处,迅速占领了军械库,夺取了大量的枪支弹药。

起义的士兵迅速聚集到二百多人,其中一部分并未参加革命组织,但却随着起义洪流来到楚望台。他们闹闹哄哄,秩序混乱。熊秉坤虽有革命党代表之名义,但却只是普通一兵,难以掌控局面。尤其是那些未参加革命组织的士兵,众口纷纭,根本就不服从熊秉坤的指挥,而是要求必须有个当官的来统领。混乱之中,一部分士兵找到连长吴兆麟,请求其担任总指挥。熊秉坤等人只得顺从士兵要求,吴兆麟便成了众望所归的总指挥。吴兆麟亦是共进会会员,当此非常时刻,乐于慨然效命。他命令一部分兵力警戒附近的反动军队,同时派人分头去其他有革命力量的部队中联系。半夜时分,驻扎在城外的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陆军学堂均已获悉起义消息,各路人马纷纷赶来,楚望台集结了二千余人。特别是炮兵营的士兵们,拖了十门大炮赶到起义地点,更使军心大振。

午夜,吴兆麟下令摆开大炮,向湖广总督衙门轰击,步兵分三路发起进攻。然而,由于天色昏黑,目标不清,十余门大炮盲目开火,效果不佳。担负进攻总督衙门的士兵,在守军的顽抗下未能成功。附近居民闻讯,纷纷从家中搬来柴草,在总督衙门四周燃起大火。火光冲天,亮如白昼。有了明确目标,炮兵大显神威,十门大炮同时开火。弹雨倾泻而下,总督府衙顿时变成一片火海。湖广总督瑞澂早在炮火初起时,便携带属员、家小,凿破后墙,仓皇逃往城外,躲进一艘兵舰。守衙官军四散溃逃,起义军乘势攻占了总督府;随即分兵进攻巡防营提督司令部和藩台衙门。炮火照亮长空,弹雨洒满街头。起义军经过激战,于天明时占领了提督司令部和藩台衙门。清政府在武汉的统治土崩瓦解,起义军在一夜之间掌控了武昌。

次日,汉口、汉阳新军积极响应,发动起义,攻占地方官衙,诛杀清朝官吏;武汉三镇全部光复。是年为农历辛亥年,故此次起义,史称“辛亥革命”。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革命党人运筹间,起义机关遭摧残。普通士兵奋臂起,一夜激战武昌乱。人谋何如天机巧,偶然之中有必然。山河从此开新宇,青史永志辛亥年。

武昌起义爆发时,各营军官纷纷离营躲避。第二十一混成旅统领黎元洪企图组织镇压,并亲手杀死两名进行联系的革命士兵。到楚望台炮声大起时,他自知部下大哗,难以控制局势,便潜入一名参谋家中躲藏。

破坏容易建设难。革命士兵推翻了旧政权,也懂得必须尽快建立起新政权,把革命继续推向前进。但是,革命领袖孙中山远在美国,黄兴在香港,宋教仁在上海,孙武在医院,蒋翊武、刘公下落不明。缺乏掌权经验和魄力的年轻士兵们,幼稚地认为必须由“有声望、有地位”的人出面,才能威服众人,执掌大权。士兵们四处寻找,很快找到了黎元洪,请他出来掌权。黎元洪大恐,战战兢兢地叫道:“莫害我,莫害我。”士兵举枪威逼,黎元洪只好服从;在士兵的强迫下,来到楚望台。坐镇楚望台指挥的吴兆麟,以对待长官的礼仪予以迎接,并请其统领部众。黎元洪面色阴沉,一口拒绝。吴兆麟无奈,只好命令数名士兵将黎元洪看管起来。

下午,吴兆麟、熊秉坤、金兆龙等人计议,决定在咨议局召开会议,尽快建立新政府。黎元洪在士兵们的枪口威胁下来到会场。吴兆麟随即派人用武力“邀请”咨议局长汤化龙,副议长张国溶、夏寿康,秘书长石山俨等人到会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