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5.第四三回 袁世凯若隐若现 孙中山不屈不挠(上)

作者 : 若愚

第5节第四三回袁世凯若隐若现孙中山不屈不挠(上)

第四三回袁世凯若隐若现孙中山不屈不挠(上)

话说慈禧死后,清廷的大权落到了摄政王载沣手里。载沣特别担心各省督抚尾大不掉,尤其对手握军权的汉族官员猜忌甚深。他以小皇帝宣统的名义发布上谕,封自己为陆海军大元帅,统领全国兵马。任命皇室贵族铁良为陆军部尚书,削去各省督抚的军权,勒令各省将军队一律交陆军部调遣。对实力雄厚的袁世凯则免去其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职务,调任外务部尚书兼军机大臣。袁世凯遭此排挤,干脆以退为进,上书清廷称:“现患足疾,步行艰难。特请求恩准辞去各项职务,回原籍养病。”载沣览奏大喜,当即顺水推舟,批准了其辞职请求。

袁世凯被赶出朝廷,回到河南,住在彰德的洹上村。他名为退隐山林,实则窥测方向,时刻准备卷土重来。他虽然被免去了军权,但是北洋新军纯系军阀队伍;他一手提拔的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王士珍、张勋等将领均是其忠实党羽。这些将领三天两头跑到洹上村,与袁世凯密谋。各省督抚中的汉族官员、立宪派人士亦纷纷前来拜访,密商对策。

一日,上海咨议局议长、立宪派头面人物张謇专程造访袁世凯。张謇试探道:“国事纷乱,立宪之事举步维艰,还请袁公能登高一呼,鼎力推进。”袁世凯道:“袁某已辞官隐退,不问朝政。立宪之事,自有朝中大臣办理,袁某不敢与闻。”张謇评论道:“朝中诸大臣皆庸碌无能之辈,只会误国,不会治国。”袁世凯笑道:“先生此言差矣。中国是官本位社会,是决定脑袋。同一个人,坐在金銮宝座上就是皇上,说的话就是圣旨;坐在朝堂上就是宰相,就可发号施令,治国理政;如果坐在田垄上就是农夫,只能伺候庄稼。以袁某而论,去年还是封疆大吏,今日不过是一农夫耳。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矣。”张謇奉承道:“袁公过谦了。袁公乃当世之枭雄,汉官之领袖。今日退隐林泉观天下,韬光养晦待时飞。来年东山再起,收拾乱局,非袁公莫属。”袁世凯闻言心头暗喜,口头谦虚道:“先生过奖,让袁某汗颜。”张謇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立宪大事关系国运兴衰,袁公岂能袖手旁观?”袁世凯道:“君子谋道,匹夫谋食。袁某乃一介匹夫,所谋者,惟一日三餐耳。”张謇再三请求道:“老朋友之间,还望推诚相见。”袁世凯推月兑不过,随口应付道:“立宪不能靠匹夫,亦不能靠一己之力,必须联络众人,协力推进。”张謇道:“该如何推进,请袁公教我。”袁世凯授意道:“此易事耳。为君计之,可用请愿一法。广泛联络各省咨议局、督抚官员,向朝廷请愿。集众人之力,其事必成。”张謇犹豫道:“集众请愿,似有威逼朝廷之嫌;难免遭青史贬斥。”袁世凯笑道:“先生何其幼稚也。所谓大忠大奸,全是后人扯淡。大丈夫身处乱世,当思有所作为;投身政治舞台,毁誉在所不惜。古之成大事者,无不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以袁某之见,不能流芳千古,何妨遗臭万年。”张謇拍手笑道:“袁公妙论,在下受益匪浅。”二人哈哈大笑,遂倾心吐胆,彻夜密谈。次日,张謇告辞。

张謇回到江苏省咨议局,立即通电各省派代表齐集北京,向清政府提出了早日召开国会的要求。遭到拒绝后,张謇发动各省咨议局代表,共同组成“国会请愿代表团”,住在北京,号称“文明革命”,进行了长达半年之久的请愿活动。在袁世凯的幕后策划、遥控下,张謇等人频频上书,大造舆论。清政府被逼无奈,答应把原定九年为期的立宪新政,缩短为三年之内完成。随后,清政府成立了有二百人组成的中央资政院;其中一半是由皇帝指定的“钦定议员”,另一半是由各省咨议局议员中推选出来,并经各省督抚核定的“互定议员”。资政院设总裁、副总裁,由朝廷指派王公大臣担任。张謇等一批立宪派人士终于挤上了政治舞台。

当张謇在北京发动请愿,筹谋立宪之时,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内部却出现了严重地分歧。原来,同盟会自发动一系列起义,连遭失败后,孙中山在越南、日本、香港等地均难以安身。只好将会内事务委托于黄兴、胡汉民二人主持,他则远走美国和欧洲各地,专事筹款,以资接济。同盟会本是由若干小团体联合而成的松散组织,原有的小团体观念相当顽固。当此群龙无首之际,同盟会内部出现了日益严重地意见分歧和派别倾轧,终于导致了组织分裂。

首先和同盟会分裂的是以章太炎为首的光复会。章太炎曾因《苏报》案被清政府逮捕,坐了三年监狱,刑满释放后,从上海跑到日本,受到了同盟会员和学生界的拥戴。章太炎作为“有学问的革命家”,在知识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他和陶成章在东京密谋,鼓动一些同盟会员,主张召开大会,罢免孙中山的总理职务,另举黄兴继任。张、陶的主张遭到黄兴的坚决反对后,立即制造公开分裂,表示月兑离同盟会的领导,重新恢复光复会组织。随后,陶成章带领一批光复会员到新加坡、印尼各地进行活动,大肆制造舆论,攻击孙中山,与同盟会互相排斥,争相拉拢海外华侨。

同盟会员焦达峰、孙武、张伯祥等人,对孙中山专注于两广、云南发动武装起义心怀不满,主张在长江流域发动起义,鼓动一部分人成立了“共进会”。虽未公开宣布月兑离同盟会,但已成为与同盟会并列的组织。他们发表宣言称:“共进会者,合各派共进于革命之途,以推翻满清政权,光复汉族统治为目的。其事甚光荣,其功甚伟大,其责任甚艰巨也。”他们用旧式会党“开堂、烧香、结盟、入伙”的办法,蜕化成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团体。另有一些同盟会员自甘沉沦,成为无政府主义者。

面对纪律涣散、组织分裂的颓局,黄兴、胡汉民团结一批骨干分子,在香港设立同盟会南方支部,决定再发动一次起义,以振奋人心。他们派人潜回广州,渗入新军之中,秘密策反,企图运用新军的力量,一举夺取广州。其时,广州官府组建的新军约有三个团的兵力,其军官多半在国内或国外接受过新式军事训练,士兵大部分受过中小学堂教育,有一定文化知识,易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同盟会成员渗入后,很快在新军中产生了吸引力。曾在两江总督端方手下当过炮兵,后加入同盟会的倪映典,奉同盟会南方支部之命,在广州设立机关,吸引了新军中的大批官兵参加革命。倪映典计划在1910年春节期间发动起义,以广州郊区的新军为主力,与地方会党相配合。但在起义日期尚未最后确定时,风声已经泄漏。一部分新军因小事与巡警发生冲突,自动鼓噪起来。倪映典被迫仓促宣布起义,率领一千多名新军进攻广州城,守城清军凭垒抵抗。枪声骤起,炸弹轰鸣。广州提督袁树勋闻信,急调一万多名清军左右夹击;众寡悬殊,起义军陷入重围之中。形势不利,起义军迅速出现分化,一部分军官临阵倒戈,投降官军,致使军心大乱,四散逃命,仅剩下三百余名骨干奋勇作战。艰难支撑到天黑,倪映典战死,三百余名骨干全部牺牲,其余部众缴枪投降。

广州起义失败后,许多同盟会员情绪沮丧,意志消沉。激进分子汪精卫则情绪亢奋,满怀绝望之情去从事暗杀行动。他和黄复生等人携带炸弹,潜入北京,计划炸死摄政王载沣。抵京后,因行动不密,被官府发觉而遭逮捕。肃亲王善耆亲自处理该案,没有按惯例斩杀,而是在监禁的名义下给予优待。汪精卫感激涕零,投降变节,成为肃亲王善耆的心月复。后获释出狱,又被袁世凯以重金收买,成为混在革命阵营中之内奸。

不久,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得知失败消息,立即起身横渡太平洋,经檀香山而回到东亚;在马来亚的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等同盟会重要骨干开会。针对众人情绪低落,孙中山慷慨陈词:“闹革命难免遭受挫折,创大业不怕流血牺牲。要完成救国救民之宏图大业,需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各位同志务必铭记: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我们此次会议,重在总结经验,以利再战;重整旗鼓,再振雄风。”会议开了三天,在孙中山的鼓舞下,大家信心倍增,一致认为:要振奋精神,积极筹备,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起义。为了确保起义成功,重在筹足经费,购买枪械。鉴于过去依靠会党和新军力量均遭受挫折,故此次起义,准备集合各地同盟会中之精英,组成敢死队——选锋,精心安排,与清政府决一死战。

会后,孙中山即奔走于南洋和美国各地,向华侨募款。数月之间,为起义募集了近二十万美元的经费。黄兴、赵声等人在香港成立了统筹部,作为组织起义的领导机构。黄兴担任统筹部长,赵声为副部长。他们一面派人到广州附近各地联络新军、会党、民军,以备响应。一面从各地抽调骨干、精英八百人齐集香港,组成选锋队,然后分批潜入广州。他们在广州城内以商店和住户的名义,设立了近四十个秘密据点,用以刺探敌情、转运军火、藏匿选锋队员,为起义作准备。他们把敢死队员分成四路,由黄兴、赵声、陈炯明、姚雨平各统领一路人马;计划于1910年4月13日实施起义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