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3.第四二回 革命党频繁起义 西太后临死专权(上)

作者 : 若愚

第3节第四二回革命党频繁起义西太后临死专权(上)

第四二回革命党频繁起义西太后临死专权(上)

话说同盟会成立后,在与保皇会论战、揭露立宪骗局的同时,把暴力革命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先后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1906年暑期,孙中山委派同盟会骨干成员刘道一、蔡绍南自日本回到湖南。刘、蔡二人经过长沙明德学堂的学生魏宗铨介绍,与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一带的哥老会组织建立了联系,结识了龚春台、肖克昌、李香阁等一百多名哥老会头目,用旧式会党开山堂的方式成立了洪江会。洪江会推举龚春台为“大哥”,蔡绍南和魏宗铨为会务帮办,刘道一负责对外联络。洪江会的组织完全按照哥老会的传统,分设各路“码头官”。入会之人须饮雄鸡血酒宣誓,誓词曰:“誓遵中华民国宗旨,服从大哥命令,同心同德,灭满兴汉,如渝此盟,人神共殛之。”洪江会依靠哥老会原有的班底,又吸收了许多贫苦农民;数月之间,很快发展到近三万人,势力波及到附近四五个县区;安源煤矿的三千多名工人也在肖克昌的带领下渐次入会。

洪江会领导人自以为势力雄厚,便决定在当年阴历年底发动萍浏醴三县总起义。然而,由于他们缺乏严密的组织纪律性,洪江会要造反的风声早已在社会上广为流转。各路码头官不懂得保密,反而大肆张扬,公开聚众铸造刀矛、收买枪支弹药,从而引起了清朝官府的注意。十月中旬,醴陵县署派兵进行搜捕,发现了洪江会藏匿武器的地窖,捕杀了数百名洪江会员。洪江会在醴陵的码头官李香阁感到形势紧迫,率众仓促发动起义。醴陵先期发动,使总机关非常被动。龚春台、蔡绍南、魏宗铨立即在浏阳高家台召集各路码头官会商对策。各码头官唯我独尊,互不相让;会议吵吵闹闹,通宵达旦,未能做出一致决定。次日,一名码头官廖叔保愤而离会,赶回麻石镇,集合属下三千余人宣布造反。事出仓促,洪江会领导者只好下令,三县会众提前起义。

起义群众迅速行动,一哄而起。三日之内,便占领了上栗市。但是,各路人马乱乱哄哄,不听号令,热衷于分头行动,漫无约束。蔡绍南再次召集各路头目开会,成立了军事领导机构,统一指挥;会议推举龚春台为“中华国民军南军先锋队都督”,蔡绍南和魏宗铨为左右统领。会议以都督的名义发布檄文,自称奉“中华民国政府命”,继承太平天国的事业。檄文历数清朝统治之“十大罪恶”,并宣称要“破除数千年之**政体,建立共和民国,使四万万同胞享平等之利益,获自由之幸福”。起义军计划分成三股:一股踞浏阳,以进窥长沙;一股踞萍乡之安源煤矿,以为根据地;一股东进南昌,以威慑长江诸郡。计划固然宏大,但却难以实现。本属仓促发动,准备不周,力量亦过于薄弱,更重要的是组织极为散漫,各路人马无视统一号令,而是在各地分散活动,占山为王。

起义队伍纷纷攘攘,半月之间,闹动了萍乡、浏阳、醴陵三县,也震动了江西、湖南两省官府。江西巡抚吴重熹和湖南巡抚岑春煊立即出动数万大军,分别进攻萍浏醴各处起义部队。起义部队时聚时散,伺机反击,官军不能取得全胜,反而屡受挫折。于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端方又抽调大批兵力,会同作战。直隶总督袁世凯派出三千兵力,携带新式枪炮,赶来助战。吴重熹亲率三万兵力猛攻安源煤矿,杀死肖克昌及其会众一千余人,一举摧毁了起义根据地。岑春煊指挥五万清军四面围剿,疯狂屠杀。起义会众分散作战,互不联络,孤立无援,遂被清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历时一月有余,清军彻底镇压了这次起义。李香阁、廖叔保等头目战死沙场,蔡绍南、魏宗铨被捕遇害;在长沙负责联络的刘道一欲与东京的同盟会总部联系,但在发电报时被官方发觉,旋即被捕遇害。只有龚春台逃入深山,后隐姓埋名,浪迹江湖。

远在东京的同盟会总部从报纸上得知此次起义,孙中山闻讯刘道一遇难,悲痛欲绝,赋诗悼念。诗曰: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寒山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孙中山、黄兴高度重视,立即派出一批会员赶回国内,分赴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江西各省,企图组织力量,响应此次起义。但却为时已晚,回国的人员几乎全被官方查出,相继被捕。他们有的叛变投降,有的坚贞不屈而被杀害。

萍浏醴起义失败后,由于清政府的要求,孙中山被日本政府驱逐出境,于1907年3月抵达越南河内。孙中山毫不气馁,又在河内设立筹划起义的总机关,准备就近联络两广和云南的会党,策反新军,继续发动新的起义。他认为这些省份地处边境,群众基础较好,又容易得到海外接济;且地域宽广,便于迂回活动,具备发动起义的条件。他计划先夺取广东,次取广西、云南,进而夺取南部七省,再夺取全国革命之胜利。

孙中山首先委派同盟会员许雪秋回广东潮汕发动起义,并授予许雪秋“中华国民军东军都督”的头衔。许雪秋是旅居新加坡之华商,祖籍广东潮州,与当地的会党头目交往甚密。许雪秋回到潮州,立即与会党头子余丑联系,计划与汕头会党互相配合,待时机成熟时统一行动,发动起义。二人商定后,许雪秋又赶往汕头联络会党。谁料,余丑迫不及待,抢先单独发动了起义,率领五百多名部下占领了黄岗小城。黄岗地处交通要道,属于潮州府饶平县管辖。会党占领黄岗后,地方当局派兵前来镇压。余丑率部在黄岗以西与清军进行了一场激战,双方彼此对峙。清军以新式枪炮猛烈轰击,攻势强劲;会党以土枪、刀矛迎战,艰难支撑。战到天黑,余丑所部死伤大半,败回黄岗。余丑灰心丧气,认为械劣弹乏,粮食不足,久守无益,遂向部下宣布解散,各自逃命。次日,在汕头联络会党力量的许雪秋闻信,匆忙结束联络活动,连夜亡命海外。一次极其草率的起义,迅速烟消云散。

黄岗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又部署了广东西部的钦州起义。他派遣同盟会员王和顺负责实施,并授其以“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之头衔。其时,广东钦州、廉州地区因久旱不雨,粮食歉收,官府趁机抬高粮价,激起当地农民群起反抗。两广总督派统领郭人漳和赵声率兵前来,会同地方部队血腥镇压了农民的反抗。郭、赵二人都与同盟会有联系,孙中山派黄兴潜往钦州军营,说服他们打起革命旗帜,反叛清朝统治。郭人漳、赵声当即表示待革命党起义时,可以率兵响应。黄兴回报王和顺,王和顺即率领部属三百余人发动起义,乘着夜色袭取了防城县,攻入县衙,擒杀了县令。王和顺以“南军都督”的名义发布《告粤省同胞书》、《告海外同胞书》等文告,宣布“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根本,扫**不平之政治,建民主立宪之政体,行土地国有之制度,使四万万人无一不得其所”。旬日之间,城乡百姓积极响应,起义队伍扩张到三千多人。两广总督急调重兵围攻防城,王和顺率部浴血奋战。此时,郭人漳、赵声却违背诺言,带领清军夹攻县城。起义军艰苦鏖战三昼夜,死伤过半;清军四面攻破城垣,杀入城内。王和顺率残部突出县城,转战到灵山,被清军随后追杀,起义军四面溃散,逃入深山。王和顺在山中藏匿数日后,逃往越南。

钦州、防城失败后,孙中山又向广西边界处的镇南关进行活动。他派遣同盟会员黄明堂、关仁甫赶到镇南关,利用会党关系,买通了部分守关清军。他们一举策反了三座炮台的官军,与其他炮台的清军展开炮战。孙中山、黄兴亲临战壕,慰问将士,鼓舞士气。面对敌人的进攻,孙中山亲手燃放大炮,并宣称:“反清十余年,今日始得亲燃大炮痛击清军,快哉,快哉。”黄兴在旁提醒道:“我军弹药不足,请先生速回河内,购买弹药接济。”孙中山当即决定,由黄兴、黄明堂率部坚守五日,他和关仁甫连夜赶回河内购买弹药、枪械,以资接济。不料,两天后,清广西提督龙济光、镇南关清军统领陆荣廷率清军四千余人反攻,直扑北炮台。起义军英勇战斗二日,弹药罄尽,粮食不继,守军大部战死。黄兴、黄明堂率残部二百余人弃阵突围,败退到广西境内;在十万大山中艰苦转战四十余日,残部溃散。黄明堂战死,黄兴单身潜逃,回到越南河内。

黄兴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夤夜潜入孙中山之寓所。孙中山看见黄兴,大吃一惊,急问:“兄弟何来?”黄兴道:“一言难尽。兵败后,我逃入深山,辗转月余,今日方得与先生相见。”孙中山道:“你辛苦了。你先冲个澡,换身衣服,吃点东西,再慢慢说。”利用黄兴洗澡之际,孙中山备好热茶、点心、水果。黄兴换洗之后,与孙中山对面而坐,详细汇报了起义失败之经过。孙中山听后神色凝重,安慰道:“胜败乃兵家常事,革命难免会遇到曲折。”黄兴叹道:“可是,真让人痛心疾首,我们总是失败、再失败。”孙中山道:“不对。我们没有失败。我们的炮声传进了紫禁城,这就是了不起的胜利。我们的炮声惊醒了全国人民,这就是伟大的胜利。”黄兴问道:“今后怎么办?”孙中山道:“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黄兴大悟,接口道:“革命党人,意志如钢;百折不挠,继续斗争。”孙中山道:“我筹思久矣,广西境内多次举行起义,已引起清政府的严密防范。下一步,我们应该避实就虚,把起义的地点选在云南河口一带。我已写好文书,委任你为云南国民军总司令。”黄兴道:“我何时动身?”孙中山道:“我购买了六百条枪,藏在胡汉民处。你先休息几天,然后找胡汉民,与王和顺、关仁甫联系,一同去河口组织起义。”黄兴道:“好。”孙中山道:“另有一事告你:清政府与法国交涉,我又被驱逐出境了,明天就得离开越南。”黄兴气愤地道:“真是岂有此理。”孙中山笑道:“我是清政府通缉的重犯。十多年来,居无定所;每到一处都会被追捕、暗杀、通缉,驱逐出境还算是比较好的待遇。”黄兴道:“你还挺高兴。”孙中山继续笑道:“是的,我挺高兴。革命者四海为家,为救国不怕驱逐。多年来,我化名化装,四处流亡,已经习惯了。”黄兴问道:“先生打算去哪里?”孙中山道:“现在还不知道。我先离开越南,再看情况而定。一旦有了新的落脚点,立即派人和你们联系。”黄兴感叹道:“先生又要受苦了。”孙中山道:“不苦。和祖国的灾难相比,和四万万同胞所受的苦难相比,和那些牺牲了的同志相比,我受的苦实在是微不足道。”二人促膝倾谈,直到天明;又迎着曙光,握手惜别。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投身革命救中华,四海为家闯天涯。誓灭**建共和,辛勤播种民主花。

孙中山离开后,黄兴即与胡汉民联系,起运枪支弹药,偕同王和顺、关仁甫等奔赴河口。河口与越南的老街相邻,是中越边境的军事重镇。黄兴等人赶到河口,通过秘密会党买通了部分守军。约定时日,黄兴率领百余名同盟会员夤夜偷袭,里应外合,一举占领了河口城;经过半天激战,夺取了城内的各个炮台,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到三千多人。黄兴以“云南国民军总司令”的名义召集会议,制定计划,决定分兵两路,一路沿铁路向蒙自挺进,一路经新街向个旧进攻。然而,各会党头目领导的军队貌合神离,不服黄兴的指挥。分路出发后,沿途观望,逗留不进;部队纪律涣散,斗志衰弱。清朝官方除云南总督锡良率大军堵截外,又从广西调来重兵围攻。两路起义军相继反叛,临阵弃戈,投降官府。黄兴等人匆忙逃跑,流亡到新加坡避难。河口起义无功而终。

与同盟会频繁起义遥相呼应,光复会骨干秋瑾、徐锡麟策划了浙江和安徽的起义。秋瑾,字璿卿,号竞雄,浙江山阴人。生的眉清目秀,英姿勃发,性格刚烈,行动泼辣。她出身富裕之家,自幼勤读诗书,又随表兄习拳练武、骑马舞剑,学得一身好武艺,被时人称为鉴湖女侠。她关心时局,思想敏锐,目睹甲午战败,国家多难;八国联军肆意屠杀,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顿生报国救亡之志;遂冲破家庭阻力,毅然东渡日本留学,踏上了革命道路。途中,她赋诗励志,诗曰:

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