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2.第四一回 孙中山组建同盟 康有为拼凑保皇(下)

作者 : 若愚

第2节第四一回孙中山组建同盟康有为拼凑保皇(下)

第四一回孙中山组建同盟康有为拼凑保皇(下)

康有为还不服输,又转换话题,再次挑战道:“今日中国,民智未开,国人愚昧落后,素质低下,没有实行民主共和之能力。只能由皇上实行开明**,然后才能获得君主赐予的立宪政治。”孙中山愤然批驳道:“你之所言,纯系陈词滥调。中国国民今日之落后,完全是独夫民贼长期压迫之结果。一旦推翻封建**之压迫,我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必能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笑傲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认为,当今中国,民智大开,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即以目近而言,三民主义提倡以来,起而应之者,如风之起,如水之涌,不可遏抑,足见其能力之强。”孙中山豪迈地宣称:“我四万万同胞,只要人人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于自身肩上,就一定能够建立起共和国,屹立于世界之东方。”孙中山指着康有为,断然喝问道:“你也是中华民族之一员,却污蔑中国人素质低下,岂不自羞乎?”康有为张口结舌,难以应对。会场再次响起热烈掌声。

梁启超见康有为败下阵来,急忙抢前一步,大喊大叫道:“中国的土地制度是天然合理的。当今圣上治国有方,万民乐业。政府的赋税极轻,没有土地兼并现象。你们提出的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政策是危害国本,煽动下等愚民造反。”孙中山针锋相对,直言驳斥道:“天下田应为天下人同耕。然而,在清政府的统治下,达官显贵、地主豪强霸占了成千上万亩良田,贫苦农民却没有立锥之地。社会上贫富分化,极为严重。地权失衡和农民贫困的原因,是地主、官吏、朝廷肆无忌惮地剥削人民,掠夺土地的结果。在这帮吸血鬼的榨取下,亿万农民极端贫困。因此,只有实行平均地权,才能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梁启超理屈词穷,歇斯底里地喊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等目无皇上,实为炎黄之逆子,中国之罪人。”孙中山气定神闲,徐徐言道:“推翻帝制乃人心所向,革命洪流已汹涌澎湃。封建皇帝早已成为一具政治僵尸,你们拼命保皇,如同孤魂随鬼,终将成为历史沉渣,被四万万中国人民所唾弃。”梁启超满面通红,急急欲言:“我……,我……。”孙中山淡然一笑,道:“道不同不相与谋,志不合不足与语。夫君子者,因时而谋,因势而动。你二人顽固守旧,如同历史小丑,所持之谬论不值一驳。请离开会场,勿需再言。”会场上顿时大哗,不少人高喊道:“离开”,“滚开”,“滚出去”。康有为、梁启超满面羞愧,在众人的一片怒斥和嘲笑声中匆匆离去。

次日,《民报》刊登了孙中山舌战康、梁的详细报道,国内外各进步报刊纷纷予以转载。从此,三民主义受到人们的普遍拥护,保皇派则日益陷入孤立境地。无数热血青年受三民主义的影响,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孙中山也成为世人敬仰的革命领袖。而“革命”二字,便成了最时髦、最具吸引力的新名词。

同盟会的快速发展,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使清政府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岑春煊联名上书清廷,提出了“变更政体,消除革命”的请求。建议朝廷颁布宪法,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借以消除革命危机,保持清政府的统治。慈禧太后迫于全国革命形势的威力,自知已无力扑灭革命烈火,为了保持摇摇欲坠的统治宝座,决定玩弄“预备立宪”的骗局,以欺骗人民、消弭革命和笼络立宪派。但是,如果实行立宪,是否会妨害朝廷的权力,慈禧太后还心存疑虑。于是,她决定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五位大臣出国考察宪政。慈禧太后在接见五位出洋大臣时,明确表示道:“立宪一事,可使我大清江山永久巩固,而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派尔等出洋考察后,若果无妨害,则必决意实行之。”

载泽等人奉旨出行,但却在北京火车站遭到袭击。革命党人吴樾怀揣炸弹,潜进车厢,企图一举炸死五位大臣;却因火车猛烈摇晃引起炸弹爆炸,一声巨响,吴樾当场被炸死,载泽和绍英被炸伤。消息飞报进颐和园,慈禧太后潸然泪下;她联想到自身的安危,立即下令内务府严密防范,将颐和园的围墙加高三尺。

三月之后,载泽伤愈。清廷再次委派载泽、戴鸿慈、端方、山东布政使尚其亨、顺天府丞李盛铎五人出国考察。载泽等人历时一年有余,在欧美、日本转了一圈,并请梁启超拟了一份立宪方案,便回朝交差。载泽向慈禧太后密奏,立宪有“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三大好处,建议朝廷仿行立宪。端方在奏折中极力申述他在国外之见闻,称:“孙文演说,环听者辄以数千。革命党报发行购阅,每期多达数万份。又闻逆党支部,遍及各省,到处游说运动,且刊印鼓吹革命之小册子。入会之人,日以百计,踪迹诡秘,防不胜防。臣以为惟有宣布实行立宪,才能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达到解散乱党之目的。”慈禧太后读罢奏折,满心酸楚,一股“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情油然而生,要挽救清廷覆灭的命运,只有宣布实行立宪。于是,清廷以皇太后和皇上的名义发布上谕,称:“时处今日,惟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只能先从改定官制入手,循序渐进,预做准备。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

清廷立宪的上谕传到国外,康有为大喜若狂,立即向各地保皇会员发出布告,要把保皇会改名为“国民宪政会”。康有为厚颜无耻,把清廷预备立宪之举,说成是他多年来努力奋斗的结果。他的布告称:“朝廷明谕,有预备行宪政之决心,以扫除中国数千年之弊政。四海闻之,欢腾喜蹈。民权既得,兆众一心,君民同治,中国从兹不亡矣。”他四处吹嘘道:“西太后对当年破坏维新之事非常后悔,近来与光绪皇帝相得甚欢,皇帝现已日渐有权。故保皇之目的已经达到,保皇会也应改名为国民宪政会。”他以“康圣人”自居,自夸能先知先觉,十多年前提出的变法、立宪宏图,今已全部实现。他迫切地向清廷表示忠心,企图从立宪中找寻政治出路。

康有为在鼓吹立宪的同时,念念不忘利用立宪来聚敛钱财。他四处游说:“国民宪政会是中国最大之政党,将来必然会执掌国家大权。现在对本党投资愈多的人,将来所获得之权利就愈大。明年起入会费要增加,但在今年内入会的人暂从宽大,不增入会之费。”此等言行,如同江湖上摆地摊、卖假药的骗子,使闻者顿生厌恶之感。尽管他拼命为自己拉拢人马,拼凑班底,然上当受骗者却越来越少,地盘也越来越小。就连他的铁杆大徒弟梁启超都骂他为“无耻至极”,而拒绝响应。后人有诗议康有为曰:

当年维新思想异,而今保皇谬论奇。惯拉大旗作虎皮,吹牛骗钱无耻极。

梁启超明白,在革命势力非常强大的留学生界中,康有为的言行只能遭到讥笑和唾弃。为表示与康有为分道扬镳,梁启超在日本成立了一个名为“政闻社”的团体,自称要致力于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立宪政治的实现。他特别声明:“政闻社所执之方法,是以有秩序之行动,争正当之要求。其对于皇室,绝无干犯尊严之心;其对于国家,绝无扰乱治安之举。”这种跪在清廷面前,乞求立宪的丑态,说明他也迫切期待着从立宪中找寻出路。殊不知清廷最痛恨的莫过于康有为、梁启超一伙的招摇撞骗,政闻社成立半年后,即被清政府照会日本官方严行查禁。康、梁一伙的图谋再次破灭。

在国内,清廷宣布立宪的上谕,在许多资本家、绅士、地主中得到了热烈的反响。上海的大资本家张謇,联络了郑孝胥、汤寿潜、曾铸等人组织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企图借机谋取更多的政治权利。张謇曾中过状元,虽未做官,却与官场关系密切;投身于纺织行业,经过多年经营而致富,属于资本雄厚之实力派人物。清廷颁布立宪宣言,使他看到了走上政治舞台的新希望,遂发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一面联络绅士、实业家,一面与地方官府相结合,共同为维护清朝统治出谋划策。他们既反对清朝的统治现状,要求有所改革;又反对暴力革命,希望在保留皇帝的基础上,实行君主立宪。他们在上海设立总会,又分头赶往各省活动,相继在福建、湖南、湖北、北京设立分会,惹得各省纷纷效仿,掀起了一场立宪运动,希望清政府能早日赐予宪政。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等封疆大吏亦积极附和,企望借立宪之机能挤进朝廷,把持中央大权。

相反,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则识破了清廷的骗局,《民报》刊文明确指出:“清政府的黑暗腐朽统治,是中国积弱积贫之根源。满清皇帝愚昧无知,不辨菽麦;朝廷官吏蝇营狗苟,丧权卖国;封建**乃亡国之政。其谎言立宪,不过是混淆视听,作垂死挣扎之计。”“欲解除亡国之祸,走上强国富民之路,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廷之统治,勿存立宪之幻想。”革命事业是“以建设为目的,以破坏为手段”的千秋大业,“吾人爱国,吾人更爱革命。惟有革命,才能摧毁清朝之陋俗弊政,创建新的中华民国。”

事实上,慈禧太后导演的“预备立宪”只是一场表面文章。清廷首先从改革官制入手,继之以厘定法律、广兴教育、整顿武备、设置警察等措施。满清贵族愈感到末日来临,愈是横生猜忌,把排挤汉族官僚作为立宪的第一目标。于是,清廷借改革官制之名,排挤汉族官员,而使满族亲贵全部把持了中央的外交、陆军、财政、农工商各部的实权。随后,清廷发布上谕称:“查立宪一事,只因国民素质低下,不能操之过急。目下只可多方筹备,预计九年之后方可实行。”这才是:**不可一日无,立宪要等九年后。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