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1.第四一回 孙中山组建同盟 康有为拼凑保皇(上)

作者 : 若愚

第1节第四一回孙中山组建同盟康有为拼凑保皇(上)

第四一回孙中山组建同盟康有为拼凑保皇(上)

收回路、矿权运动和抵制美货运动,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极大地锻炼了民族资产阶级。一部分知识界的仁人志士乘势而起,积极组建革命团体。

1904年2月,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人在长沙组建了华兴会。黄兴,字克强,湖南善化人。曾赴日留学,参加拒俄义勇队,投身革命,意志坚强。宋教仁,湖南桃源人;思想激进,立志反清。华兴会成立后,黄兴、宋教仁等分头积极联络会党,密谋起义。计划攻占省府衙门,却因内奸出卖而泄密。官府出兵抓捕,屠杀了一批起义骨干,黄兴、宋教仁化装逃出长沙,潜往上海,辗转流亡到日本。

是年十月,蔡元培、龚宝铨等人在上海建立了光复会,以“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为宗旨,以“排满复仇”为口号,吸引了浙江、江苏、安徽三省的学界人士,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先后入会,成为骨干。此外,在武汉,吕大森、张难先等人组织了科学补习所,以“革命排满”为宗旨,在学界和新军中进行秘密活动。刘静庵、曹亚伯等人成立了日知会,在知识界中倡导革命。

动口容易动手难。资产阶级革命家们思想激进,但行动却盲目急躁,且带有浓厚地幻想和幼稚色彩。他们自以为能领导下层社会,但却不愿深入到工农大众之中,做艰苦细致地动员和组织工作。他们宣传造反,鼓动革命,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却找不到冲锋陷阵、甘洒热血的坚强实力。他们今天组织革命团体,就想明天发动起义,后天获得成功。他们需要立即可以利用的力量,那些哥老会、三合会之类的现成组织就被他们所看中,并竭力联络的力量。然而,这些组织成份极为复杂,思想相当混乱;经常出现变节投敌分子,致使起义行动屡屡失败,处处碰壁。

血的教训使各地的资产阶级革命家认识到,必须走向联合,组建一个政治上、理论上高度成熟的政党,统一领导全国的革命行动。于是,他们纷纷东渡日本,与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聚会,筹备建党事宜。

孙中山自组建兴中会十余年来,先后奔波于欧美、南洋、日本等地考察政治,宣传革命,在海外华人中享有崇高的威望。随着国内革命、爱国运动的兴起,孙中山受到了极大地鼓舞,开始从过去重点联络会党,转向重点在新兴的知识界中进行宣传、联络和组织工作,从而大大加强了同国内各种革命团体的联系。

与此同时,流亡日本的康有为、梁启超以东京为基地,组建了“保救大清皇帝会”,以拥戴光绪,鼓吹君主立宪,反对革命为宗旨;到处活动,在赴日留学生和南洋华侨中拉起了会党组织。康有为、梁启超把光绪皇帝说成是贤明圣君,却受到慈禧太后的残酷迫害。而他们则是受到光绪皇帝特殊知遇,并受密诏委派,来海外活动之特使。康、梁二人巧舌如簧,肆意渲染,使众多华侨商人同情光绪、憎恨慈禧,纷纷聚会到保皇会的旗帜之下。梁启超专程赶往檀香山游说,竭力分化、拉拢,使当地的许多商人,包括孙中山的哥哥孙眉都参加了保皇会。康有为周游日本、南洋各地和欧美各国,所到之处,都以皇帝师傅的身份自居,招摇撞骗。海外华商欲见其一面,须行三跪九叩之礼;若拜盟称弟子者,出二百元为贽见,便可入会。康有为还在各地华侨、商人中大肆聚敛钱财,他蓄意吹嘘道:“皇帝至圣至仁,虽彼得大帝、华盛顿不能望其项背。振兴中华,非光绪皇帝不可。他日复辟之后,尔等捐纳最多者,或为尚书、侍郎,或为总督、巡抚,皆可由我提名推荐。”众多华侨上当受骗,纷纷慷慨解囊,捐钱捐物,致使保皇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均相当雄厚。

1904年春,孙中山从英国返回檀香山,发现不少兴中会成员加入了保皇会,顿感事态十分严重;立即改组了兴中会,积极开展与保皇会的斗争。他号召国内外革命者,“要竭力打击保皇毒焰于各地”,“扫除保皇邪说,恢复革命机关”。随后,孙中山在报纸上先后发表《敬告同乡书》和《驳保皇派》两片重要文章,痛斥保皇派的种种谬论,并断然表示:“保皇、革命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二者理不相容,势不两立。”他号召广大侨胞“大倡革命,勿惑保皇”。

1905年6月,孙中山赶赴日本,在留学生中积极宣传革命理论,迎头痛击保皇邪说。孙中山的到来,受到了众多留学生和革命家的热烈欢迎。孙中山清醒地看到国内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以及保皇势力之猖獗,急需建立革命领导核心。他首倡各革命团体联合起来,组成统一的组织,挫败保皇图谋,领导全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他的倡议得到了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各团体负责人的赞同和支持。7月30日,七十多位革命者在东京召开建党筹备会议,商讨把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小团体联合起来,组建成一个全国性的组织。会上,孙中山提议建立革命同盟会,经过一番争论后,定名为中国同盟会,并决定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为宗旨。8月20日,中国同盟会举行成立大会,三百多名代表出席,除甘肃省没有留学生外,全国各省均有留学生代表与会。会议通过了黄兴等人起草的会章,确立了革命纲领,选举孙中山为总理,按照三权分立原则成立了组织机构,并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报。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盟会成立后,总部设在东京,另计划在国内设立上海、重庆、香港、烟台、汉口五个支部,在国外设立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四个支部。在同盟会的领导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迅速高涨。不期年而加盟者逾万人,支部亦先后成立于国内各省。孙中山感慨道:“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创刊。孙中山在发刊词中,进一步把十六字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是指纲领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内容,即举行民族革命,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贵族的封建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的中国。民权主义,是指纲领中“创立民国”之内容,即举行政治革命,彻底推翻封建**制度,按照自由、平等、博爱精神,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指纲领中“平均地权”之内容,即举行社会革命,消灭封建土地制度,消除贫富悬殊和对立的社会现象,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孙中山强调:“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故要社会革命。”“今者中国以千年**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者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中山先生举大旗,三民主义定目的。治世宏谟开民智,救国雄论播真理。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同盟会的蓬勃发展,引起了保皇派的嫉恨和仇视。康有为、梁启超以《新民丛报》为喉舌,恶毒攻击三民主义,反对革命,鼓吹君主立宪。同盟会则以《民报》为阵地予以反击,宣传革命道理,批驳改良谬论;双方展开了激烈地大论战。论战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而展开:一是要不要推翻清王朝,二是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三是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两大报纸互相攻伐,言辞尖锐;真理与谬误博弈,针锋相对。旷日持久的文笔辩驳,终于演变成一场面对面的较量。

一日,同盟会总理孙中山召集会议,黄兴、胡汉民、宋教仁、陶成章、汪精卫等负责干部二十余人齐集总部,共同商讨发展大计。突然,康有为、梁启超闯进会场,公然挑战,要与孙中山展开辩论。孙中山当即决定迎战,与康、梁辩明是非,弘扬正义。康有为首先发难道:“你倡言三民主义,鼓动愚民革命,必将会破坏社会秩序,造成内乱;引起外国干涉,招致亡国灭种。”孙中山答复道:“我们所倡导的革命,完全是以建立民主政治为目的,而不是为个人争权夺利。革命党人坚持天下为公,造福于人民大众,不会引起内乱。革命不以排外为目的,而是主张与外国平等相待,保护外国之在华利益,不会招致外国干涉。”康有为争辩道:“革命会造成血流成河,死尸如麻,后果不堪设想。”孙中山回击道:“革命确实要流血,但这是清朝反动统治所造成的。事实上,中国每天都在流血。正是清政府的残酷统治和放手卖国,才把好端端的中国弄得四分五裂,鲜血淋漓。惟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终止清政府天天杀人流血之残酷局面。因此,为**计,为救亡计,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康有为顿时语塞,梁启超接言道:“我大清王朝乃古今至仁至圣之政,当今万岁光绪皇帝圣德巍巍。只有保扶光绪皇帝重新上台,才能实现理想政治。你等要推翻皇上之举,实属大逆不道。”孙中山哈哈大笑道:“你何其愚昧也。当今时代,民主共和乃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封建君主是‘一手掩尽天下目,一人独压万人上’之罪魁。清朝统治黑暗**,其君则盗魁也,其官吏则群盗也,其朝署则割地卖国之所也。这些鱼肉百姓,祸国殃民之徒,毫无仁政、圣德可言;必须予以推翻之。”一席话直驳得梁启超面红耳赤,哑口无言。会场上众人则热烈鼓掌,连连喝彩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