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20.第四十回 废科举清廷变法 反侵略民众争权(下)

作者 : 若愚

第20节第四十回废科举清廷变法反侵略民众争权(下)

第四十回废科举清廷变法反侵略民众争权(下)

1904年2月6日,日本海军大举出动,向占据旅顺口的俄国舰队发动突然袭击。日、俄大战爆发,两个强盗在中国的神圣领土上展开了激烈的火并。旅顺口及其附近海面弹火纷飞,硝烟蔽天;双方战舰你冲我撞,殊死搏杀。与此同时,日本陆军两路出动,前后夹击。一路从朝鲜的新义州攻入中国境内,向辽沈方面进攻;另一路自辽东半岛的貔子窝登陆,攻占金州、营口,切断俄军主力与旅顺口的联系。大战持续了近一年,旅顺口俄军战败投降。随后,日军出动二十七万人,俄军出动三十三万人;在沈阳地区展开大会战。双方围绕着沈阳城激烈鏖战,反复拉锯,炮火铺天盖地,死尸漫山遍野。可怜无辜中国百姓惨遭战火蹂躏,城乡村屯全部化为焦土。沈阳会战进行了两月,俄军节节败退。俄国政府为挽救败局,又调其波罗的海舰队东驶,妄图作垂死之挣扎。不料,舰队驶到对马海峡时,遭到日本海军的袭击而全军覆没。

俄国在海、陆战场遭到全面失败,日本也打得筋疲力尽。在美国的调停下,双方谈判议和,日、俄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主要内容是:俄国割库页岛南部给日本;俄国将租自中国的旅顺口和大连湾、长春至旅顺的铁路及其他有关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日、俄双方同时撤军。

随后,日本派代表到北京谈判,清政府派庆亲王奕劻和北洋大臣袁世凯出面,完全按照日本人的要求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不仅对《朴茨茅斯条约》概行照允,还同意增开长春、哈尔滨等十六处为商埠;在营口、安东、沈阳等地为日本划定租界等特权。从此,沙俄势力退居东北东部,日本则占据了东北南部。

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所办理之外交无一事不丧权,无一役不辱国。对内则横征暴敛,敲骨吸髓。为了支付巨额的对外赔款,搜刮钱财成了清政府的第一要务。清廷下令,将原有的赋税一律加倍征收,新创的苛捐杂税,更是名目繁多,层出不穷。除原有的地丁税、漕银、盐课、茶税、糖税、鸦片税、印花税成倍增加外;又新增了赔款捐、新政捐、随粮捐、彩票捐、坐贾捐、果蛋捐、地杂捐、米肉捐等等。农民每交一两正税,往往还要交四五两的附加捐,就连农家饲养的鸡鸭猪狗、骡马草料、人畜粪便都要交捐。清政府为开辟新的财源,不惜明码标价,公开出售官职,知府售价十万两,知县售价一万两,佐贰杂役更是三五千两,见钱就卖。以至于各级官府机构重叠,冗员壅塞;每日所办之公务全是催科税捐。于是,各州县官吏催逼之令急如星火,公堂上敲打捶楚之声不绝于耳。贪官污吏乘机饱肥私囊,更有差役之骚扰,劣绅讼棍之播弄,使得民穷财尽,生计日蹙。社会上所能看到的全是官吏差役手执签票,四处派款催征,百姓稍有拖延,即遭打骂拘捕,甚至关押用刑。

在官府勒索威逼的同时,教会势力乘机反攻倒算,成为另一大社会危害。教会借口教堂被毁,教民被杀,威逼官府索取巨额赔偿;官府则将赔款按户摊派,严刑追逼。外国传教士以征服者自居,神气十足地返回教堂,恃强专横,讹诈乡里;地方官则曲意奉承,为虎作伥。教民依恃洋人,狐假虎威,借机报复,肆意强夺百姓财产。他们成群结队,四出打家劫舍;并大张旗鼓,以搜捕“拳匪”为名,诬良为匪,凌辱勒索,比洋人更坏百倍。地方官员则惟教民之言是从,公开助纣为虐,草菅人命。百姓伸冤无门,只有背井离乡,乞讨流浪。其时,有一广为流传之民谣,生动地反映了社会之黑暗、官府之可恶。民谣曰:“有冤莫告状,告状冤更冤。有屈莫见官,见官屈更屈。”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各地反摊派、反苛捐的群众斗争此起彼伏,接连不断,每年不下四十余起。其中较大的是河北广宗爆发的农民武装起义,起义群众在景廷宾的领导下,举起了“官逼民反,扫清灭洋”的大旗,公开抗粮、抗捐、抗税,数月之间便聚众四万余人,波及到附近几个州县。袁世凯急忙调集重兵,派其亲信段祺瑞疯狂镇压,与起义百姓展开激战。法、德、日侵略者闻讯,出动六千多名联军前往“助剿”。景廷宾率众英勇抗击,苦战两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围剿下全部战死。

在四川、湖北、湖南、河南、浙江、广西、广东、贵州等省也都发生了反摊派、反洋捐、反赔款的群众斗争。在上海、云南、武汉、安源等地则发生了工人罢工斗争。这些斗争规模都不大,亦缺乏严密的组织领导,且各自为政,互不联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血腥镇压下,最终皆被各个击破,走向失败。但却显示了民间之无穷怨恨,不断削弱着清朝的统治基础。

工农大众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极大地鼓舞了资产阶级的革命信心和斗志,终于掀起了一场收回铁路、矿山权利的反帝爱国运动。1903年,湖南、湖北、广东三省的商贾、绅士联合起来,成立维权组织,主张废除清政府与美国订立的合同,把粤汉铁路权收回,由中国人自办。留日学生组织了鄂、湘、粤三省铁路联合会,支持这一正义行动。在各界民众的大力支持下,湖广总督张之洞自命为“三省绅民代表”,与美国在华铁路公司反复交涉,经历了近两年的斗争,终于以六百七十万美元赎回粤汉铁路。这一事件的成功,极大地振奋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热情。在已被清政府出卖了铁路权的四川、云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先后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收回铁路权的斗争。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收回了京汉铁路、津镇铁路、川汉铁路、沪杭甬铁路、道清铁路等修筑经营权。随着收回铁路权的开展,山西、黑龙江、安徽、山东等省又掀起了收回煤矿、铁矿权益的运动。这些收回路矿权的斗争,维护了中国的主权,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形成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反帝爱国运动。各省要求自办铁路、自办厂矿,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呼声普遍高涨。后人有诗议之曰:

民主革命卷巨澜,爱国绅商争主权。努力探索自强路,民族救亡开新篇。

清政府在新政中实行的“振兴工商,奖励实业”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对民族资本的压制,从而激发了绅商富户扩大投资规模,举办近代企业,与外国资本进行商战的积极性。“拒外债,保路权”;“兴实业,强中华”的爱国运动,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单在日、俄大战期间,交战双方都急需就近补给军需物资,大量求购中国的面粉、布匹等商品,遂使中国的面粉、纺织等工业获得迅猛发展的机会。短短两年内,仅上海、汉口等地的面粉、纺织业就扩大了十多倍。北京、天津、江苏、吉林等地的工商业也快速发展。

1905年,全国各地又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抵制美货运动。这是中国人民为反对美国虐待华工、迫害华侨、拒绝废除不平等条约而引发的反帝爱国运动。5月10日,上海商务总会召开大会,声讨美帝国主义迫害华工的罪行,做出了不用美国货、不定购美国货的决定。冶铁业、机器业、纺织业、面粉业、火油业等方面的商界头面人物签名承认,并带头执行此决定。北京、天津工商界亦派代表到上海参加会议,积极实行。上海商务总会向全国二十多个城市发出通告,号召商界不卖美国货,消费者不购美国货。各地的报纸和出版界则大造舆论,广泛宣传。在全国士、农、工、商界引起强烈反响,“自觉抵制美国货,振兴民族工商业”的风潮席卷全国。上海、北京、南京、广州、天津、保定的大中学校纷纷集会、罢课,增大了运动的声势。许多地方的工人和手工业者也以集会的方式表示支持,致使美国的在华贸易全面瘫痪。

这种以民族资产阶级发起的全新形式的爱国运动,不但使美国大为震动,也使其他列强深感不安。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向清政府威胁道:“中国如不能照约保护美国权益,中国政府必须承担其责任。”英国公使也向清政府表示:“华人禁止美货一事,非但美商受损,凡各国商务均有危险之虑。”清政府惟洋人之命是听,下令各省督抚禁止抵制美货运动。慈禧太后发出上谕称:“倘有无知之徒从中煽惑,滋生事端,即行从严查究,以弭隐患。”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等地方大员立即采取高压政策,分化瓦解,限制阻止。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人士逐步妥协、退却,致使抵制美货运动未能达到预期之目的。但是,这一席卷全国的反美活动却教育了亿万中国人民,使人民认清了清政府的奴才嘴脸。上海的《时报》刊文称:“我国政府之不足为吾民可恃也久矣,衮衮诸公类具奴隶性质,而无爱国思想,拥虚位,食厚禄,日以苟且图存为事。”《广东日报》刊文道:“欲达废除美约、抵制美货之目的,勿依赖清政府,而专恃民气可也。”

清政府苟且偷生,一味谄媚洋人,而不惜与亿万中国人民为敌。人民在无数次的反抗和斗争中逐步觉醒,逐渐唾弃了大清王朝。这才是:违背民意作洋奴,清廷彻底失人心。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