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14.第三七回 义和团风起云涌 西太后两面三刀(下)

作者 : 若愚

第14节第三七回义和团风起云涌西太后两面三刀(下)

第三七回义和团风起云涌西太后两面三刀(下)

为了抵抗官军的进攻,义和团以反洋教的名义破坏铁路,焚烧火车,并相继焚毁了高碑店、涿州、琉璃河、长辛店、卢沟桥等火车站。旬日之间,卢汉铁路北段沿线都成了义和团的天下。数万义和团民众蜂拥而上,一举占领了涿州城。城中到处传唱着豪迈的歌谣:“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杀尽洋鬼子,再跟大清闹。”城中四门上下皆高树旗帜,旗上大书“扶清灭洋”字样,城中的文武官衙、商铺、民居全被义和团占领。大清官吏一个个犹如丧家之犬,夹着尾巴,躲在家中,不敢露面。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风起云涌义和团,保家卫国烈火燃。人民奋起反侵略,致使清廷心胆寒。

涿州与北京近在咫尺,义和团燃起的烈火已经烧到了清廷的脚下。老奸巨猾、富于政治统治经验的慈禧太后感到了危险,急忙召见北洋大臣荣禄,叮嘱道:“不得孟浪从事,不可派兵剿办,以免激成变端,是为至要。”同时,她又派出大学士刚毅、军机大臣赵舒翘、顺天府尹何乃莹赶往涿州,向义和团宣布朝廷旨意,幻想以此劝导义和团自行解散。刚毅等人在涿州附近实地查看后,被义和团的声势所吓倒,认识到如果继续进剿,不仅不能堵住他们进京的道路,反而会造成更大的危险。因此,他连夜上奏朝廷,主张立即撤去聂士成的部队,停止进剿,而改用招抚的方法,解散或者收编义和团。军机大臣赵舒翘也上奏朝廷道:“拳会蔓延,诛不胜诛,不如抚而用之,统以将帅,编入行伍,因其仇教之心,用作果敢之气,化私忿而为公义,缓急可恃,似亦因势利导之一法。”清廷迫于形势严峻,急忙发出上谕告诫各省督抚:“各省乡民设团自卫,保护身家,本古人守望相助之谊,果能安分守法,原可听其自便。”

此旨一发,义和团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其势如同暴风骤雨,迅速向京津地区扩展。一月之间,便有近十万义和团民似潮水般涌进北京城内。他们占领官府衙门,到处设置“神坛”、“拳场”,公开练拳授艺。他们头包红帕,手持刀矛,成群结队的在各条街道上自由行动。他们到处张贴传单,宣传其宗旨:“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练习义和神拳,誓死保护中原;坚决驱逐洋寇,以免生灵涂炭。”大清官吏在街上乘轿的,遇到义和团,往往被喝令下轿;骑马的,往往被喝令下马。许多达官贵人的车夫仆从,参加了义和团,主人丝毫不敢怠慢,反而要请他们保护。

义和团弥漫了京城,控制了交通。他们到处耀武扬威,为所欲为;其声势之浩大,行动之迅猛,吸引得一部分清军亦加入到了义和团的行列之中。义和团民群情激奋,在京城中掀起了烧教堂、杀洋人、焚毁洋货洋物的**。他们把御河桥改为“断洋桥”,把外国公使聚居的东交民巷改为“切洋街”。清政府惊呼:“辇毂之下,扰乱至此,若再不严行惩办,为祸将不堪设想。”但实际上,清朝当局已经逐渐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能力。非常可惜的是,义和团没有政治领袖,没有政权意识,没有推翻大清王朝,取而代之的理念;而只是盲目的制造混乱。

北京的混乱局面引起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极大恐慌,驻北京的各外国公使举行会议,决定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调兵进京,并立即照会了清政府。清政府不敢拒绝,反倒命令直隶总督裕禄为列强进京让路。于是,英、俄、法等**队四百五十余人,迅速由天津到达北京。侵略军进入北京后,立即与义和团发生了剧烈地冲突,一连数日,城中不断展开激战,成千上万的义和团民惨死在敌人的洋枪洋炮之下。侵略者的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近万名义和团民涌向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与侵略者形成了对峙之势。德国大使克林德、日本使馆秘书杉山彬先后被打死。有的洋人吓成了疯子,有的洋人绝望自杀。战争已经打响,北京的局势分外严峻。

面对日益严峻的局面,清政府必须迅速做出抉择。为此,慈禧太后如坐针毡,一连召开数次御前会议,商讨对策。会上始终有两种意见,一派以军机大臣王文韶、户部尚书立山、兵部尚书徐用仪为首,竭力主张把义和团当作“乱民”,彻底镇压下去,以求得洋人的满意,不再派兵入京。另一派以端亲王载漪、庄亲王载勋、大学士刚毅为代表,认为义和团已成燎原大火,难以扑灭;若强行镇压,必然会惹火烧身;主张招抚义和团,利用它赶跑洋人。两派吵吵嚷嚷,莫衷一是。慈禧太后左右观望,态度模棱。连续三天的御前会议,均吵闹不休,不欢而散。第四天,御前会议刚一开始,荣禄抢进朝堂,向慈禧太后递上一份外国的“照会”。“照会”上赫然写着:“要求西太后归政于光绪皇帝。”慈禧看罢大为恼火,她最痛恨的莫过于归政一事。她当即歇斯底里大发作,又哭又骂;时而怒不可遏,训斥奴才无用;时而怆然泪下,哀叹大清国命运多舛。事后才知道这份“照会”不过是报纸上的几条消息,荣禄信以为真,急忙送给慈禧。照会本是通过外交途径送达的,可是这帮昏庸的官僚,竟然弄不清何为照会,何为外电,结果闹了一场虚惊。

正当慈禧太后大发雷霆之际,又接到天津总督裕禄来电称,八国联军已经大举入侵。慈禧太后赫然震怒,当即决定对外国宣战,并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出宣战诏书称:“朕今涕泣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表面上看起来,清政府似乎要同帝国主义者“决战”了,其实,不过是故作姿态而已。这道诏书并没有以外交途径的方式,送达给任何外国政府,而只仅仅是发给国内各省督抚。

清政府的宣战诏书发出后,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等拒绝执行。他们与各帝国主义驻上海领事互相勾结,签订了《东南互保章程》,宣布实行所谓的“东南互保”。约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随后,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以及浙江巡抚、闽浙总督均表示支持,有的还公开参加“东南互保”的行列。所谓“东南互保”,实际上是以上海为大本营的英国等侵华势力,与东南各省督抚互相配合,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严防义和团进入江南地区,以便更有效的保护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权益。清政府在得知此事后,立即向张之洞、李鸿章、刘坤一等人发出上谕称:“尔各督抚度势量力,不欲轻构外衅,诚老成谋国之道。无如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生灵涂炭,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这就是说,慈禧太后承认了“东南互保”的事实,并解释了朝廷的所谓宣战诏书,不是要与列强决战,而是为了避免义和团的刀锋落到她的头上,落到清政府的头上。

为了清廷的安全,慈禧太后玩弄诡计,又使出了最为阴险毒辣的招数。她紧急召见庄亲王载勋、大学士刚毅,反复告诫道:“义和团扰乱京城,已成心月复大患。强力剿灭,必会激起大变,目前只能招抚。但招抚是手段,剿灭是目的。借义和团之手教训洋人,借洋人之手剿灭义和团。”载勋赞道:“老佛爷圣明,此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计也。”刚毅心领神会,附和道:“老佛爷圣鉴,我们一定设法挑起义和团与洋人互相仇杀,确保朝廷坐收渔翁之利。”慈禧道:“你二人明白了就好。特命你二人为钦差大臣,统领义和团即刻出战,尽快扭转京城之危局。”载勋、刚毅奉旨岀朝,立即派人四处宣传,称:“朝廷业已对外宣战,尔等义和团民当以死为国效力。”清政府还拨出两万担大米,十万两白银,奖赏给义和团民,以资鼓励。庄亲王载勋在府中公开设立“总坛”,邀请各路义和团前来挂号、登记,领取粮米、白银。载勋和刚毅虽然无法彻底控制义和团,但许多挂号、登记过的义和团队伍,纷纷打出了“奉旨灭洋义和团”,“替天行道、保清灭洋”的旗帜。北京城中欢声雷动,义和团民被朝廷的“诚意”所感动,心甘情愿地接受官府调遣,誓与洋鬼子决一死战。后人有诗议之曰:

奉旨灭洋义和团,诚心保国遭欺骗。愚弄人民诡计毒,只缘太后心肠险。

在清政府的愚弄和欺骗下,数万义和团民包围了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和西什库天主教堂,接连不断地发起进攻。义和团民仅靠手中的大刀长矛,以血肉之躯和侵略者的洋枪洋炮展开厮杀;勇则勇矣,然死伤之惨重空前绝后。使馆区街道宽阔,楼房高峻;侵略者居高临下,凭险防守,枪炮轰鸣,弹雨倾盆。一队队义和团高喊着:“吾拳神助,刀枪不入。吾拳神助,刀枪不入”的口号,冒着枪林弹雨发起冲击,纷纷惨死在侵略者的枪炮之下。整条街道上,义和团民的尸体堆成了一座座山丘,遍地的血水汇成了一条条河流。这是一场血肉与火药的较量,也是一场阴谋与赤诚的较量。载勋和刚毅如同戏剧演员一样,在义和团民中不断表演,竭力煽动战争狂热,鼓励团民报仇雪恨。受蒙骗的义和团民在这两位钦差大臣的愚弄下,不断地做着无谓的牺牲。

当慈禧太后听到载勋和刚毅的汇报后,喜得眉飞色舞。高兴过后,她忽然担心起洋人的安危,万一这些“暴民”攻入使馆区,岂不麻烦。于是,她又命令荣禄的武卫军和董福祥的甘军一同参战;明示朝廷宣战之决心,暗中保护各国使馆,防止义和团打胜这场战争。

围攻使馆的“战争”进行了两个多月,始终未能打败四百多名外国兵守卫的街区。参战的义和团虽有万人之众,但其武器仅为大刀长矛而已;清政府煽动义和团浴血奋战,却一支新式枪炮都不予配发。荣禄的武卫军约八千人,董福祥的甘军约一万人,全部装备的是洋枪洋炮。荣禄和董福祥深体圣意,一面煽动义和团白白送死,一面防范其攻破使馆区。荣禄的武卫军参战后,驻扎在东交民巷以东,每日只是虚张声势,并不真正进攻。董福祥的甘军驻扎在东交民巷以西,除少数士兵真打了几枪外,大队官军起到了暗中维持,实际保护使馆的作用。

慈禧太后深怕外国公使发生误会,特别责成荣禄派人给各使馆送去蔬菜、水果、面粉、大米、大肉,以示慰问,并一再表示“中外一心,联合作战,共同剿灭拳匪”的旨意。慈禧太后处心积虑,一手导演了这场闹剧,其目的不外乎是“借洋人之手剿灭拳匪”。这才是:奉旨灭洋团民勇,鹬蚌相争太后乐。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