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13.第三七回 义和团风起云涌 西太后两面三刀(上)

作者 : 若愚

第13节第三七回义和团风起云涌西太后两面三刀(上)

第三七回义和团风起云涌西太后两面三刀(上)

话说慈禧太后幽禁了光绪皇帝后,依然怒气难消,昼夜思谋,急欲除之而后快。她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谕旨,称:“朕身患重病,体质每况愈下,望群臣百官推荐名医。”随后,又每天假造医案,大肆传播皇上病危的消息,妄图混淆视听,乘机毒死光绪,另立新君。

皇上病重的消息传到上海,引起了中外媒体的广泛议论,也引起了英国、日本等国的怀疑。英、日等国原本支持光绪亲政,其驻华公使便向总理衙门推荐外国医生,要求给皇帝看病。慈禧太后闻信十分恼火,予以拒绝。无奈英、日等国公使态度强硬,公开威胁。慈禧太后不敢得罪,只好同意。数名洋医生进宫检查、诊断,结论是皇上身体状况良好。慈禧太后气得七窍生烟,暗害光绪的图谋无法实现。

半年之后,慈禧太后又采取了一个企图废除光绪皇帝的步骤,她借口皇帝尚无子嗣,决定立端亲王载漪的儿子溥隽为皇位继承人,迎入宫中,称为“大阿哥”。慈禧太后故意张扬其事,通知各国驻华公使出席迎立典礼。不料,各国使节均拒绝入贺,并公开表示其对光绪皇帝的支持。慈禧太后极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骑虎难下之时,便不敢贸然实施废立预谋。

当慈禧太后处心积虑,图谋废立皇帝之际,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运动搅乱了她的神经。以山东为中心的义和团运动如同火山爆发,烈焰喷涌,其气势之迅猛,力量之强烈,震撼着大清王朝,也震撼着世界。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山东、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后被官府利用,始称为义和团。山东、直隶人民素有习拳练武、保卫家园之优良传统。长期以来,民间广泛存在着天地会、哥老会、大刀会、白莲教等秘密组织,他们以传授拳棒,练习武术为掩护,自发的从事“反清复明”活动。甲午战争中,山东半岛地区,直接受到日本侵略者的蹂躏。战后,德国和英国分别抢占了胶州湾和威海卫。德国还把整个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强行修筑胶济铁路,并着手开发沿线矿产。铁路所至之处,将百姓房屋一律拆除,遇到坟墓、建筑全部摧毁,致使无数居民流离失所,无不切齿痛恨。

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军事入侵,其教会活动亦日益猖獗。山东境内先后建起一千三百多座教堂,教士近二百人,教民八万多人。外国传教士横行乡里,肆意欺压百姓。许多地痞、流氓、赌徒、恶棍纷纷加入教会,成为教民。他们一经入会,便以外国教士为护身符,强夺民宅,霸人田产,奸婬妇女,贩卖儿童,祸害乡里,无恶不作。而官府则不敢过问,或者一味袒护教民,冤屈百姓。无辜百姓伸冤无门,保全无策,只有自发组织起来,结成拳社,守望相助,以求互保。山东巡抚毓贤在给朝廷的奏报中称:“教民欺侮平民,平民万难忍受,始有立拳会以自保身家者。乡民各就村落,练习拳棒,杂以神怪。一村设坛,则村村效尤。”“山东、直隶交界处,人民创立乡拳,名曰义和。已是村村设拳坛,人人习武术。皆欲以洋教为敌。”

1898年春,山东巡抚毓贤迫于教会压力,派人拆毁冠县梨园屯玉皇庙,改建教堂,村民大哗,群起抗拒。村民阎书勤、高元祥等挺身而出,率领村民以武力抗拒。冠县官府派兵弹压,群众愈加愤恨不平。阎书勤等人联合威县义和拳首领赵三多,准备共同反抗。赵三多召集义和拳骨干计议,决定把“反清复明”的口号,改为“扶清灭洋”。这样一则可以避免同官军直接作战,二则可以争得官军的同情和帮助,以便于集中力量打击洋人。是年十月,赵三多率众起义,竖起了“扶清灭洋”的旗帜,一举击败前来镇压的官军。初战告捷,义和拳声威大震;附近十余县百姓群起响应。为了和官府周旋,冠县义和拳分为两支,分头活动。一支由赵三多带领,转移到直隶中部活动。一支由阎书勤带领,继续在冠县一带打击教会势力。

冠县义和拳起义不久,鲁西北的茌平、高唐、禹城、长青等州县的义和拳,在朱红灯和本明和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反洋教斗争。朱红灯率众在平原县的森罗殿打败前来镇压的清军,使鲁西北地区的义和拳蓬勃兴起,势力猛增。毓贤多次派兵镇压,腐朽无能的清军根本就不是义和拳的对手,每次都大败而逃。毓贤眼看硬的不行,就变换手法,改为“招抚”。他亲自赶到茌平,派人诱骗朱红灯和本明和尚,加以拘捕,旋即杀害。然而,此举不仅没有平息义和拳,反而激起了更强烈地反抗,各地的义和拳不断扩展,迅速蔓延。毓贤恐慌万状,既怕拳民仇杀自己,又怕治下大乱而引起朝廷降罪,革职杀头。他挖空心思,想了数日,终于思得一条妙计;立即派人四处张贴告示称:“尔等拳民,因受洋教逼迫,愤而自保家园,其情可悯。本府体谅尔等难处,一律实行招抚。凡能扶清灭洋之拳会,准于结社自保,守望相助,可命名曰义和团。”于是,山东境内的义和拳取得了合法的地位,而改称义和团。原因在于,凡非法秘密结社都被清朝官府称之为“会”,只有地主阶级所组织的地方团练武装,才可称为“团”。毓贤的计谋在于,承认拳民会众为“义和团”,将其纳入地方武装之内,从而达到有效利用之目的。

严格地说,“扶清灭洋”的口号,确实带有反帝爱国的性质,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但是,这个口号也带有极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府、官军的同情,却容易使人民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容易被官府利用。“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色彩,难免把西方侵略者与西方文明混为一谈。

义和团取得了合法地位后,其发展更加迅猛异常,很快便席卷了山东全境。然而波涛汹涌,难免泥沙俱下;巨浪翻滚,必然鱼龙混杂。义和团的主要成分固然是贫苦百姓,但也混进了不少地主、绅士。而这也恰好是毓贤所希望的,他采取安抚政策之目的,正是为了让地主阶级分子参加进去,夺取领导权,从而达到拉拢收编,使之转化为地主阶级的武装。

义和团大起之后,一些村庄还出现了名为红灯照的妇女组织。她们身穿红衫、红裤,左手持红灯,右手持红扇或红巾,择静室练习武艺。义和团和红灯照的活动带有严重的愚昧闭塞、封建迷信、文化落后的特点。他们用画符、念咒、请神等“法术”来自我欺骗,自称能神灵附体,刀枪不入,还能使敌人枪炮失灵。他们以村寨、街巷为单位,设置神坛,供奉神灵,焚香祷告,拜师授徒,习拳练武。他们所请的神灵更是五花八门,大多是神话故事和流行小说中的角色,诸如太上老君、骊山老母、张天师、关羽、张飞、姜子牙、黄飞虎、孙悟空、猪八戒等等。凡是入了义和团的人,个个都自称能够神灵附体,至于是哪个神灵附体,则完全由当事人随心所欲,信口宣布而已,毫无统一信仰可言。这种观念上的极端分散性,反映了他们在组织上的极端分散性。他们结成了无数的小团体,各自为政,互不统属。没有统一的组织,没有统一的纪律,没有统一的领导,没有统一的装备;尤其悲哀的是,他们没有先进的思想作指导,没有建立政权的意识。但是,他们凭着满腔热情,同仇敌忾,英勇顽强,不怕流血牺牲。他们使用的是极其落后、原始的武器,却能够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迎着侵略者的枪炮,奋勇冲杀,死而无憾。

山东的局势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震动。德国驻胶州湾的军队悍然出动,到胶州、高密、日照等地焚毁村庄,劫掠城镇,屠杀居民,直接镇压群众的反帝斗争。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也借口保护传教士和工程师,由其驻华公使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清政府坚决取缔义和团。美国公使康格向总理衙门直截了当地提出撤换毓贤的要求。慈禧太后不敢违抗洋人的旨意,下诏把毓贤调任山西巡抚,任命袁世凯为山东巡抚。

1899年12月,袁世凯率领七千新建陆军,杀气腾腾地到山东就任。他一到巡抚衙门,立即发布了《禁止义和拳匪告示》,宣称:要“清内匪以安民生,慎外交以敦睦宜”。坚决否认义和团的合法性,要大加“痛剿”。他命令手下将领道:“如遇拳匪,应立即开炮,必不汝咎;若匪至不痛剿,则将领一律正法。”他还进一步扩充马步炮队二十营,并与驻青岛的德国侵略军互相勾结,对义和团进行兜剿和屠杀。袁世凯蓄意制造血性恐怖,其部队所过之处几乎杀得鸡犬不留,致使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惨死在他的屠刀之下。山东人民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恨之入骨,皆有暗杀袁贼之心。有人夤夜在巡抚衙门的墙壁上画了一个头戴花翎的大乌龟,匍匐于洋人之后,以表示对袁世凯的痛恨和嘲弄。在袁世凯的血腥镇压下,山东义和团大受摧残,于是,便纷纷转移到直隶和京津一带,继续进行斗争。

直隶省的南部与山东毗邻,当地的义和团几乎与山东同时兴起。山东的义和团大量流入,使直隶中部、北部和京津地区的义和团迅速壮大。义和团的发展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如同雨后春笋,几乎同时在所有地方破土而出。就一村一点来看,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力量,开始时并不显眼,但如果把所有点集合起来看,则是一片燎原大火。突如其来的义和团,使新任直隶总督裕禄慌了手脚。他一面上书奏报朝廷,一面派出所有部队赶往各地镇压。但是,由于义和团四下蔓延,快速扩张,已成铺天盖地之势。官府以有限之兵力,剿不胜剿。裕禄心惊肉跳,急忙奏报朝廷称:“拳民甚众,诛之不可胜诛,即令震我兵势,而积恨既深,溃决必速,燎原之势,熟可忧虑。”与此同时,面对如火如荼的义和团运动,朝中大臣纷纷上书,彼此争论,有的主张“招抚”,有的主张“剿灭”。清廷数次朝会计议,均吵闹不休,未能决策。

正当清廷举棋不定,“剿”“抚”两难之际,卢汉铁路北段突发暴动,引起了清廷的极度恐慌。原来,位于卢汉铁路北段的定兴、涞水、涿州、新城等地的义和团联合起来,开展了大规模的焚烧教堂,杀死外国传教士的行动。直隶总督裕禄派杨福同带领一支骑兵前往镇压,与数千名义和团发生激战,杨福同被当场打死,清军大部被歼灭。裕禄又派聂士成领兵镇压,然而,聂士成的部队纪律极坏,沿路抢劫财物,勒索百姓,反而激起更大的民愤,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义和团的组织中去。在漫山遍野的义和团面前,聂士成的部队四面挨打,进退两难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