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12.第三六回 光绪帝百日维新 西太后一夜复旧(下)

作者 : 若愚

第12节第三六回光绪帝百日维新西太后一夜复旧(下)

第三六回光绪帝百日维新西太后一夜复旧(下)

诏书的发布并不等于事实上的实行。由于光绪皇帝没有任免督抚的权力,他推行新政的诏令就成了“干打雷不下雨”的空文。当时,除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认真执行外,其他各省督抚都对新政犹豫观望,敷衍塞责,并不实行。相反,废除八股取士,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去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取消闲散重叠机构和裁汰冗员,使大小官僚失去裙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近万人。他们互相勾结,极力进行阻挠和破坏,使维新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

光绪皇帝每隔两天去一次颐和园,向慈禧太后请示。慈禧并未反对皇上变法,反而冷峻地表示:“汝但留祖宗神主不烧,辫发不剪,我便不管。”她只是冷眼旁观,显得异常平静。慈禧的态度使光绪产生了错觉,误以为太后真的撒手不管。回到皇宫,光绪皇帝目不旁视,一心一意的披阅奏章,下发诏书。他起早睡晚,勤勤恳恳,在亢奋和幻觉中行使着发号施令的权力。

与此同时,康有为也在亢奋和幻觉中不断地上奏折。他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写,几乎每天向他的“圣主”上一份奏折。尽管大多数奏折是毫无成效的空谈,但他还是乐此不疲,达到了走火入魔的状态。他的弟弟康广仁逐渐厌倦,向康有为道:“办此琐碎无谓之事,空耗神思。皇上手无实权,必不能举行新政,不如归去。”康有为大为不然,批评弟弟道:“皇上乃当今圣主,必能推行新政。我辈能辅佐圣主,实为三生有幸,岂可半途而废。”说毕,又搜肠刮肚地起草奏折。就这样,康有为和他的“圣主”成了世界上最忙的人。

变法维新的口号,空喊了两个多月,光绪皇帝终于忍耐不住,大胆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逐退了一批尸位素餐的官吏;并裁撤了湖北、云南、广东三省巡抚。二是把阻挠维新的礼部尚书怀塔布、侍郎许应骙等六名官员革职,交刑部议处。三是任用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四人为军机章京行走,授予四品卿衔,参与新政事宜。

光绪此举,无异于捅了“马蜂窝”,使顽固派官僚惶骇莫名,继之切齿痛恨。怀塔布、许应骙、立山率领内务府官员数十人赶到颐和园,联络大太监李莲英等人,环跪在慈禧太后脚下,失声痛哭,纷纷控诉光绪皇帝为“无道昏君”,“乱祖宗成法,毁大清江山社稷”;攻击康有为等人为“奸贼乱党,蛊惑皇上,罪在不赦”;请求“老佛爷临朝训政”。慈禧听完后,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但在表面上依然平静地道:“我让他管点事,他还就当真了。汝等且退下,有我在,就有你们的荣华富贵。”任免朝中大员,事关最高权力之争夺。慈禧可以容忍光绪皇帝颁发某些新政上谕,但绝不能容忍皇帝排斥她的亲信,更不能容忍光绪在朝廷内组成自己的党羽。

怀塔布等人离开颐和园,又跑到天津与荣禄密谋,企图废掉光绪皇帝。荣禄连夜赶到颐和园,与慈禧太后计议。荣禄挑拨道:“老佛爷,现在形势严峻。皇上把怀塔布等人革职,这是在向您挑战啊。”慈禧怒道:“大胆狂徒,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荣禄道:“照此下去,对您大为不利。”慈禧道:“依你之见,该如何应对?”荣禄献计道:“依奴才之见,应废掉皇上。具体办法是:我请老佛爷和皇上去天津阅兵,乘机捉拿皇上,予以软禁。由老佛爷重新临朝理政。”慈禧听罢,大为赞赏,当即表示:“如此甚好,你即刻回天津布置。”荣禄急忙告辞,赶回天津布置政变事宜。

次日,光绪皇帝照例到颐和园请训,慈禧太后神色冷酷,斥责道:“汝背叛祖宗成法,肆意胡作非为,以江山社稷为儿戏。我岂能容你。”光绪闻言,如同五雷轰顶,心胆俱裂,急忙分辩道:“儿裁撤冗员,起用青年才俊,实为振兴朝纲,强我大清。”慈禧大怒道:“呸。汝已公然向我夺权;尚敢巧言狡辩。”光绪皇帝神色大乱,仓皇辞出。他回到皇宫后,长吁短叹,思忖再三,提笔写下一道密旨,托杨锐带给康有为。康有为接旨急看,谕旨写道:“朕惟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而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进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康有为读罢诏书,脸色苍白,冷汗淋漓,急忙具折上奏,向光绪提出三策:“其一、仿照日本设立参谋部,收回军权,皇上自为海陆军大元帅;其二、改元为维新元年,断发易服,以示变法之决心;其三、迁都上海,以摆月兑后党之包围。”此三策,乍看起来气势威猛,其实只不过是空言幻想,根本无法实施。康有为乃一介书生,幻想着只要依靠皇帝,就能战胜顽固派官僚、军阀组成的实力集团。而光绪皇帝无权调动一兵一卒,甚至连行动自由都没有,仅仅依靠几个书呆子,赤手空拳,无权无势,焉能有所作为。

是日,谭嗣同休假在家,因倍感无聊,便邀请梁启超一同上街散心。二人一路闲聊,游至城南门外;但见市井繁华,买卖热闹。他俩无心购物,权作闲庭信步。正行间,忽见街边置一桌一椅,一位老者在此摆摊算卦;摊旁有数人围观,老者正高谈阔论。梁启超拉着谭嗣同趋至卦摊前,注目细看,只见老者年逾古稀,相貌清奇;头飘鹤发,颌垂银须;目光犀利,面色红润。那老者正襟端坐于椅上,面前桌上置课筒、纸笔,又有一小纸牌上书“卦金一两,无钱免开尊口”。围桌布幔上书一联曰:“推演吉凶祸福”;“预测功名成败”。梁启超心中忽有所动,随即掏出一两银子,双手递上,道:“老人家,晚辈求课一卦。”老者瞥了梁启超一眼道:“先生乃读书人,不妨拆字。”梁启超道:“甚好。”说着,提起笔来,俯身在纸上写下一“超”字。老者皱眉道:“此字大不祥也。不拆也罢。”梁启超道:“晚辈问凶不问吉,正要老人家直言不讳。”老者拈笔,边写边道:“超者,走刀口也,主先生前途极为凶险。再拆:走者,十下人也,主十日之内,将有下流之人暗中为祟,祸害先生。又拆:走者,土卜人也,土为五行之中央,其色为黄;卜乃小之残,卜人者,小人中之残忍之徒也。两拆相合,主十日之内,将有黄家中下流阴毒之小人暗害先生,把先生逼向刀口。”梁启超听罢,毛骨悚然,急忙问道:“可有解救之法?”老者道:“有。右为前,左为后。往右走,即往前走是刀口,往左走,即往后走则无碍,可以避祸。占曰:前途凶险,后退避之;远走高飞,自然无害。”梁启超道:“能走月兑否?”老者道:“君子因时而动,见机而作,自可一走了之。”梁启超大惑,陷入沉思之中。

谭嗣同在旁边听够多时,突然大乐,道:“有趣,有趣,待我也拆一字。”说着,向桌上扔下一块银元,又思当写何字。其时,他手中正拿着一把折纸扇,扇面上绘有一副写意画,画的是两头水牛在山坡下作角斗状,画题为“角力图”。谭嗣同无意中看了一眼扇面,随手提笔写下一“角”字。老者一见,大惊失色道:“先生休矣。请将卦金收回,老朽不敢拆。”谭嗣同道:“何故?”老者道:“老朽不敢开口。”谭嗣同大笑道:“但说无妨,但说无妨。”老者犹豫片刻,徐徐言道:“先生将有血光之灾。”谭嗣同又笑道:“请直言,直言。”老者长叹一声,道:“角者,刀下之用也;主先生命在危机之中,难免一死!”谭嗣同大笑道:“人生在世,谁能不死。你用此等妖言,岂能惑我。”梁启超从旁问道:“能解救否?”老者正色道:“此乃时也、运也、命也;命中注定,无法可救。”谭嗣同忽然变色,厉声喝问道:“敢问我何时将死?”老者道:“‘用’字乃‘月’字中加上一竖,构成两个十字,主不出一月,当在二十日之内必有大凶。”谭嗣同大怒道:“平白无故,咒我必死。二十日之后,我若不死,必来砸烂你的招牌,扭送你去官府治罪。”老者起身,抱拳一揖,道:“先生请便,就以二十日为期,老朽在此恭候。”谭嗣同怒气冲天,正欲恶言大骂。梁启超急止之道:“贤弟息怒。”边说边拉着谭嗣同,转身离开;又边走边劝道:“问卦拆字,本是无聊消遣之举,何必当真。”

二人相伴,又闲行多时,不知不觉间来到康有为的寓所前,信步入内,直进书房,忽见康有为满面愁容,焦躁不安;急问所为何事。康有为招呼二人坐下,示以光绪皇帝之密诏。梁、谭二人读罢皆大惊失色。康有为道:“皇上有难,急诏我等解救。二位贤弟有何良策?”谭嗣同心直口快,挥手大叫道:“事已至此,非武力难以解救危局。”经此提醒,康有为恍然大悟,敲着脑门道:“对,对。”心中闪过一个念头,记起了曾经加入过强学会的袁世凯;自忖道:“袁世凯握有重兵,可救皇上者,惟此一人耳。”他自以为得计,立即又俯身书案,拟成专折,向光绪皇帝竭力推荐袁世凯。

袁世凯,字慰亭,河南项城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早年两次参加科举,未能考中,一怒之下投笔从戎,加入到淮军将领吴长庆麾下。袁世凯为人奸诈狡猾,善于投机钻营;因受到李鸿章之赏识,得以步步高升。现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拥有一支七千多人的新式武装,属荣禄统辖。康有为的推荐恰好给袁世凯提供了施展阴谋诡计,借以飞黄腾达的良机。光绪皇帝接到康有为的推荐书,当即下诏,命袁世凯火速进京陛见。

袁世凯从天津赶到北京,立即进宫拜见皇上。光绪皇帝注目细看,只见袁世凯五短身材,唇蓄短髭,目光如电,神色机警。光绪皇帝辨貌观色,随口称赞道:“朕闻汝智勇双全,忠心可嘉,训练新军卓有成效。特授予汝兵部侍郎衔,望汝勤勉王事,不负朕之厚望。”袁世凯俯伏再拜,口称:“臣受皇上知遇之恩,当肝脑涂地,誓死效忠。”光绪皇帝见他恭顺有礼,有意拉拢道:“汝在天津练兵,应与荣禄各干各事,互不掣肘。如遇军情大事,可直接向朕面奏。”精明圆滑的袁世凯听出了话外之音,皇上想抢夺军权;他当即表示:“臣遵旨。从今以后,臣只听皇上调遣,不听荣禄指挥。”光绪大喜道:“汝是聪明人,好自为之。日后自有高官厚禄。”袁世凯道:“谢主隆恩。”言讫,告辞。袁世凯回到寓所法华寺,闭门自思道:“无功受禄,决不为福。皇上太女敕,根本就不是太后的对手。靠几个穷酸书生,岂能斗过荣禄。”

与此同时,当荣禄得知袁世凯进京陛见的消息后,他马上意识到皇上在拉拢袁世凯。事不宜迟,必须采取防范措施。荣禄立即调动军队,派聂士成率武毅军五千余人进驻天津,切断袁世凯新军进入北京的通道。又派董福祥带领甘军进驻北京,封锁交通要道。荣禄还向总理衙门发出电报,要求袁世凯速回天津驻地。

北京城中,兵马频频调动;风声鹤唳,人心惶惶不安。数日后,光绪皇帝感到大难临头,忧心如焚,绝望之中再次给康有为写了一道密诏,交林旭带出,密诏称:“汝可迅速出外,不可迟疑。汝一片忠爱热肠,朕所深悉。望爱惜身体,善自调摄,将来更效驰驱,共建大业,朕有厚望焉。”康有为接到密诏,立即与谭嗣同、梁启超、康广仁等计议。他们深感无法挽救危局,唯有抱头痛哭。哭了半天,康有为擦干眼泪,开口言道:“要救皇上,必须先诛杀荣禄。而能诛杀荣禄者,只有袁世凯。趁他还在北京,我马上去找他谈。”谭嗣同道:“北京现在非常危险,有为兄树大招风,应该马上离开。找袁世凯之事,交给我来办。”康有为匆忙收拾行装,偷偷溜进英国公使馆,后在英国人的帮助下逃往香港避难。

入夜,谭嗣同来到法华寺,与袁世凯密谈。谭嗣同问道:“如果皇上有难,你打算怎么办?”袁世凯拍着胸膛,大言不惭地道:“皇上待我恩重如山,吾对皇上忠贞不渝。如果皇上有难,吾当全力解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谭嗣同拿出密诏,递给袁世凯。袁世凯看罢,从座椅上一跃而起,急切地问:“该如何处置,请足下教我。”谭嗣同道:“太后和荣禄想废掉皇上。你可先杀掉荣禄,再率兵包围颐和园,逼迫太后交出权力。你敢不敢?”袁世凯眼露凶光,切齿言道:“当然敢。若皇上在我营中,则诛荣禄如杀一狗耳。”谭嗣同道:“将军若能立此盖世奇功,事成之后,皇上将任命你为直隶总督。”袁世凯把密诏藏进怀里,神色肃穆地道:“吾将誓死保卫皇上。待到阅兵之日,皇上如能驰入吾军营之中,则可以皇上之命诛杀贼臣。”谭嗣同道:“不行。事不宜迟,将军应连夜赶回天津,立即行动。”袁世凯眼珠一转,面露难色,搪塞道:“不能太急。粮饷、弹药皆控制在荣贼手中,各营哨官亦多为荣贼党羽。我明日赶回军营,更换将官,支领粮饷、弹药,三日后才能动手。”谭嗣同无法,只好表示同意。

次日,袁世凯赶回天津,立即向荣禄告密,全盘交待了谭嗣同夜访的实情,并将光绪皇帝的密诏呈给荣禄。荣禄听罢,脸色铁青,勒令袁世凯速回小站兵营,不得轻举妄动。他随即乘坐专车,火速赶往北京,向慈禧太后详细汇报。慈禧闻言顿时火冒三丈,急召怀塔布、许应骙、立山、刚毅等一批守旧官僚到颐和园,密商到半夜,决定明天动手,废除光绪皇帝。

9月21日凌晨,光绪皇帝照例去颐和园请安,慈禧太后却率领大批官员由间道进西直门,抢入紫禁城,直达皇帝寝宫,把所有文件搜刮一空;又召来光绪皇帝,当面训斥道:“我抚养汝二十余年,乃听小人之言而谋我乎?”光绪面无人色,愣了半晌,才战战兢兢地道:“我,我,我无此意。”慈禧唾道:“呸。痴儿,今日无我,明日安有汝乎?”随即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上谕称,皇帝生病不能理事,由太后临朝训政。又派人把光绪皇帝押往中南海之瀛台囚禁,不准与外界接触。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欲行新政为国雄,大胆变法除旧冗。谁料太后心肠狠,可怜天子入囚笼。

当天,慈禧太后下令逮捕康有为,查抄其住处南海会馆;结果,只抓到了康广仁。康有为已于先一天逃出北京。次日,荣禄下令进行全城大搜捕。谭嗣同正在家中与梁启超商议如何营救皇上,忽见仆人抢前急报:“大事不好,皇上已被太后囚禁,官府下令捉拿先生。”谭嗣同闻信,痛心疾首,喝道:“抓就抓吧,何惧之有。”梁启超道:“我们快躲避出去,日后再伺机而起。”谭嗣同道:“你应尽快出走,将来和康先生一道,完成我们的未竟事业。”梁启超道:“我们一同走。”谭嗣同道:“不。你走,我留下。没有行者,无以图将来;没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又高声吟咏道:“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梁启超急忙辞别。谭嗣同送出门外,握着梁启超的手,豪迈地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梁启超挥泪而别,匆忙逃进日本大使馆;后在日本人的帮助下,逃到日本。

三日后,谭嗣同被官府抓捕,一大批维新派人士相继入狱。9月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等六人,被斩杀于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谭嗣同临刑时,面带微笑,大义凛然,慷慨吟诗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不久,慈禧太后下诏,把支持变法的张荫桓革职,遣戍新疆;把陈宝箴等人革职,永不叙用。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所有新政全被废弃;一切旧衙门、旧官僚全面复辟;变法运动彻底宣告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又是一次解放思想的历史潮流。虽然是昙花一现,但却功不可没。它留给人们的最大启示是:改良主义,此路不通!爱国救亡,要靠革命!这才是:改良道路走不通,警醒世人闹革命。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