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3.第三二回 袭朝鲜日本挑战 存幻想清廷失机(上)

作者 : 若愚

第3节第三二回袭朝鲜日本挑战存幻想清廷失机(上)

第三二回袭朝鲜日本挑战存幻想清廷失机(上)

清朝末年,中国就像一块香喷喷的“唐僧肉”,吸引得西方各路“妖魔”纷纷围聚拢来,一个个切齿磨牙,馋涎欲滴。这些“妖魔”们,一手拿着《圣经》和橄榄枝,一手拿着刺刀和鸦片;口里念着“和平”、“友谊”,心里想着掠夺、瓜分。但是,中国毕竟是一头睡狮,她那庞大的身躯和潜在的能量,使西方妖魔们不敢贸然下手。于是,他们便唆使东方的“小妖精”——日本向中国挑战,借以试探中国之实力。

日本乃东亚小国,地域狭小、资源匮乏;为了拓展生存空间,早已图谋侵略中国。自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即制订了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大陆政策”:第一步侵占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满蒙,第四步征服全中国,最后达到独占亚洲和称霸世界之目的。日本侵略者虽然野心勃勃,但其财力、军力都非常有限,如果没有其他帝国主义的支持,它的大陆政策是无法实现的。

中法战争以后,英、俄、法、德、美在中国的争夺十分激烈。英、俄都想把日本结为自己的伙伴,以战胜对手。法、德亦极力支持日本侵华,以便趁火打劫,捞取新的权益。美国则出钱、出枪、出炮,竭力帮助日本扩建军事工业,购买新式军舰,训练海陆部队,大大增强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实力。与此同时,日本政府派遣大批特务潜入中国,窃取政治、军事情报,绘制朝鲜和中国东三省地图,以及渤海沿岸海图。日本军部还在美**事专家的参与下,拟定了袭击朝鲜和入侵中国的作战计划。九十年代初期,日本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工人大量失业,农业连年歉收,国内阶级矛盾十分激烈。为了摆月兑危机,日本政府蓄意寻找借口,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1894年3月,朝鲜爆发了以“东学党”为首的农民起义。几十万起义农民举起“诛灭倭寇,尽灭权贵”的旗帜,展开了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封建统治阶级的武装斗争。农民军不断袭击各港口的外国商人,烧毁外国船只,并屡次打败政府军队。朝鲜统治者惊慌失措,急忙发电向清政府求救。

朝鲜内乱,日本政府认为此乃天赐良机,准备立即发动战争。一面公开照会清政府,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清政府出兵朝鲜,镇压叛党乱匪。日本亦将出兵,代朝鲜平定内乱。”另一方面,则在暗中加紧战争动员,以保护日侨和使馆为名出兵朝鲜;迅速成立了指挥海陆各军的大本营,并派出六艘军舰、一万兵力赶到釜山、仁川,控制了朝鲜的西海岸。

清政府接到日本的照会,天真地认为日本是诚心帮助平叛,并无他意;仅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兵一千五百人开赴朝鲜,驻扎在牙山。日本政府见其阴谋得逞,立即派兵陆续从仁川登陆,占领了汉城附近之战略要地;并命其海军加紧战时训练和演习。日本内阁下令成立联合舰队,任命海军中将伊东祜亨为司令长官。同时,训令其驻朝公使道:“应尽力促成中日之冲突,为今日之急务。为达此目的,可采取任何手段。”

事实上,朝鲜的东学党起义只坚持了三个月,便因其内部分裂和中外统治势力之残酷镇压而失败。清政府认为“乱匪已散”,便照会日本同时撤兵。日本强盗蓄谋已久,岂肯就此罢手;它不仅不撤兵,反而继续增兵,使入朝日军达到一万八千多人,超过了入朝清军人数的十倍以上。战争一触即发,形势十分危急。

面对日本的蓄意挑战,中国国内舆论和清军中之爱国官兵群情激愤,强烈要求清政府增兵朝鲜,以制止日本的侵略。但是,和以往一样,每到大战来临之前,清廷内部便吵吵闹闹,主战派和主和派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以帝党人物翁同和为首的一部分官僚主张增兵朝鲜,对日作战。可是,帝党集团没有实权,更无军权,仅靠一个傀儡皇帝的支持难以成功,只能是空发议论,貌似激烈。而主和派却是以李鸿章为首的后党官僚,控制着清政府的外交和军政大权。身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为了保全其地位和北洋海军、陆军的实力,主张避战自保,妥协退让,并极力散布“战则必败”的论调。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太后则忙于筹备自己六十大寿的“万寿大典”,希望对日保持和局,支持李鸿章的行动。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李鸿章便是促使清朝灭亡之一大妖孽;他的洋奴哲学是:外国的军事实力是最强大的,外国人说话是最讲诚信的;外国人放屁都是香的,月亮也是外国的圆。李鸿章自以为聪明绝顶,他看到外国人之间也有矛盾;进而幻想着只要善于利用外国人之间的矛盾,就能确保大清国之安宁。他向慈禧奏报道:“为今之计,欲避战求和,当用以夷制夷之法。”慈禧道:“如何以夷制夷?”李鸿章道:“据臣所知,俄、英、德三国均与日本矛盾甚深,可利用其矛盾压制日本,实现和局。”慈禧道:“甚好,汝可速行之。”就这样,清政府不是积极筹备战守,而是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西方各国的干涉、调停上。

李鸿章最急切的是依赖沙皇俄国,他专程拜访俄国驻华公使,表示:“俄国与朝鲜是近邻,日本吞并朝鲜,伤害俄国的远东利益,此乃俄国断不能容忍之事。”他一再恳求俄国政府出面干涉,迫使日本退兵。俄国政府很快回复称:“俄国已与日方交涉,逼其从朝鲜撤兵。如日方不遵,俄国将用武力压服之。”李鸿章闻信大喜,立即电令朝鲜前线的叶志超道:“我军应保持镇静,切勿妄动。俄国正在与日本交涉,迫使日方撤兵。汝等略忍耐数日,必有佳音。”李鸿章沾沾自喜,又拜见英国驻华公使,宣称:“俄国已经向日本施压。如此绝好机会,岂能让俄国人独占?英国也应积极出面,干涉日本,迫使其撤兵。”他甚至建议英国出动舰队,赶往日本海域,向日本施压。他说服英国公使道:“日本扰乱东亚商务秩序,必然损害英国利益。英国只有出兵动武,才能压制日本,保护英国的在华利益。”英国驻华公使听见俄国态度积极,唯恐清政府一心倒向俄国,便假惺惺地往来奔走,频频调停,借以巩固清廷对英国的信赖。

李鸿章见俄、英两国出面斡旋,便自以为得计,又分别向法、德、美等国请求,望其帮助清政府,劝令日本退兵。他深信在西方各国的干涉之下,即使日本发动战争,待将来“各国评议开衅之罪,必会惩罚日本”。眼看着各外国使节积极调停,李鸿章暗自窃喜,深感高明,为自己的外交手段而陶醉不已。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误国奸臣玩权谋,错把强盗当朋友。调停毕竟如梦幻,犹然自喜不知羞。

李鸿章做梦也不会想到,西方各国使节只是在演戏,用眼花缭乱的外交辞令,掩盖了怂恿日寇发动战争的实质。沙皇政府虽然企图“压服”日本军阀,但被英国牵制,不敢正式出兵。过了数日,俄国驻华公使突然变卦,向李鸿章表示道:“俄国只能用友谊态度,力劝日本撤兵。而不能动武,强迫日本。”李鸿章大感诧异,复苦苦乞求,却毫无实效。这样,沙俄政府的干涉,实际上没有发生任何作用。英国侵略者则玩弄两面派手法,一面装模作样地奔走调停,骗取清政府的信任;一面照会日本政府称:“如果中日两国开战,英国绝不干涉。”美国强盗早就和日本军阀沆瀣一气;但对清政府邀请其干涉日本退兵之事,也伪善的虚与应付,一面装出一副调停的姿态,一面不遗余力地协助日本发动战争。事实上,西方各国并不是真正“调停”中日关系,而是以“调停”为名来扩大在中国的影响。他们在总理衙门哓哓不休,频频函电往来,不过是旨在骗取清廷信任,争夺其对中国的控制权。李鸿章异想天开,盲目崇拜洋人,一再贻误战机。如此举动,对于日本的侵略暴行不仅不会阻止,反而助长了其嚣张气焰。

李鸿章的一系列乞求“调停”失败后,仍不认真备战,反而电令驻朝清军“静守勿动”。驻朝官员要求增派援军,李鸿章复电称:“我再多调兵,日本亦必添兵,将作何收场耶?”“日军如来窥探,可置之不理,切勿自我先挑衅。”“我军应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此时,与李鸿章畏葸避战完全相反的是,全国各地舆论空前高涨,纷纷要求增兵朝鲜,主战奏章如同雪片般飞进朝廷。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清政府才派出卫汝贵、左宝贵、马玉昆、丰绅阿四人率领一万四千兵力,自辽东增援朝鲜,进驻平壤。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见中**队前来援助他们抗拒侵略,便夹道欢呼,争献酒浆劳军。然而,清军的纪律极其败坏,沿途敲诈勒索,骚扰百姓;卫汝贵所部尤为恶劣,奸婬抢劫,无恶不作,使朝鲜人民大失所望。卫汝贵等人率军到达平壤后,既不积极南下进攻,又不择险分屯、据守隘口要道;而是麇集于平壤城中,筑垒环守,每日以坑害百姓为能事。

日本军阀得到美、英两国的大力支持,也看出了沙俄政府只是虚声阻挠;进一步侦知了入朝清军之**无能,便肆无忌惮的发动了战争。1894年7月23日,日军大举出动,突然袭击汉城,攻入朝鲜王宫,俘虏并囚禁了朝鲜国王李熙,成立了以大院君李罡应为首的傀儡政权。两天后,日军迫令傀儡政权照会清政府:“断绝朝鲜与中国的关系,邀请日军驱逐在牙山的清军。”

清政府在接到照会后,才知道战争已不可避免。于是,由李鸿章出面,以重金租借了英国的“高升”、“爱仁”、“飞鲸”三艘商船,满载二千五百名清军,分成三批开赴牙山增援。为了保护部队安全登录,李鸿章又令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派出“济远”、“广乙”、“威远”三艘战舰,自威海卫起航,先期抵达牙山接应。

在“高升”号等三艘运兵船起航前,日本间谍在大沽港口、码头往来穿梭,详细了解兵力数量,何人率领,开往何处。更有甚者,数名日本间谍竟然登上兵船,手持铅笔、本子,将船上所载枪炮、弹药、粮食等物件逐一记录。悲哀的是,船上的大清官兵,竟然无人制止;码头的大清官员、巡丁,竟然视而不见。日本间谍将中国运送赴朝的兵力、装备,以及时间、去向,先期电告日本当局。日军大本营当即决定派出“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艘快舰,赶到朝鲜海域,伺机进行袭击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