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2.第三一回 光绪帝天津阅兵 詹天佑技术报国(下)

作者 : 若愚

第2节第三一回光绪帝天津阅兵詹天佑技术报国(下)

第三一回光绪帝天津阅兵詹天佑技术报国(下)

方阵依次过完,丁汝昌再发大令道:“双龙闹海阵。”旗手扯动,令旗一阵上下翻舞。不一会儿,两艘大型铁甲舰领头,十八艘战舰随后,推开层层波浪,驶到检阅台正前方。忽然分成左、右两支舰队,如同两条巨龙,向着茫茫大海冲去。冲出十多里后,左翼舰队向左转弯,右翼舰队向右转弯;在广阔的海面上,各自围绕着假想的中心,绕成了两个硕大无比的圆圈。在方圆数十里的海面上,左翼舰队逆时针方向旋转,右翼舰队顺时针方向旋转。但见:

战舰疾驰,卷起浪花千堆雪;搅海翻江,碧波丛中巨鳌飞。左盘右旋,犹如双龙斗大海;前奔后逐,掀起狂澜连天涌。烈日辉映,金光点点晃人眼;海风轻拂,水雾腾腾闪彩虹。

光绪皇帝看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顿觉北洋海军威猛无比,肯定天下无敌;不由得手舞足蹈,喜气洋洋。

两支舰队各自盘绕了十多圈后,又变成一字长蛇阵,逐渐向远海驶去;渐驶渐远,渐远渐小,在辽阔的海平面上变成了二十个小黑点。丁汝昌又发令道:“实弹打靶。”旗手扯动,令旗左右飘动。忽见一艘小快艇,拖着三只木船装成的靶标,从台左岸边海域驶出,风驰电掣般冲向大海,在五六里远处抛下靶标。小艇继续前行,逐渐消失在远方。又见四艘小快艇从台右岸边驶出,面向大海列队而行。突然,艇上二十门大炮一齐发射,炮弹呼啸而过,飞向靶标,纷纷爆炸,激起浪花数丈高。三只靶船顷刻间被炸成碎片,散落在海水之中。光绪皇帝从望远镜中看到这一精彩场面,不由得心花怒放,连声喝彩道:“好,好。”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北洋水师展军容,万里海疆逞威风。今日耀武悦天子,来年杀敌显英雄。

打靶结束,丁汝昌再次发令道:“冲锋雁翎阵。”旗手再次扯动,令旗上下飞动。只见远方海面上的二十多个小黑点排成“人”字队形,向着检阅台迎面驶来;渐驶渐近,渐近渐大,形成一个巨大的“人”字,驶进港口,抛锚停泊。丁汝昌转身来到台前,躬身禀报道:“水师操演完毕,恳请吾皇训示。”光绪皇帝如梦似幻,如陶似醉。太监数次传报,方才醒过神来;禁不住满面春风,传旨嘉奖道:“全体水师官兵每人赏酒一瓶,肉三斤,银五两。各位将佐官升一级。”水师官兵接旨,一齐跪倒在甲板上,高呼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一时间,大沽港内外欢声雷动,群情沸腾。

检阅结束,不知不觉间已是午后三时。光绪皇帝意犹未尽,在众官员的反复恳请下,才起驾返回行宫歇息。次日,即起驾回京。

阅兵归来,光绪皇帝龙心大悦;十多天后,依然赞叹不已:“北洋水师天下无敌,李鸿章治军有方。”一日,早朝之后,光绪皇帝和醇亲王、翁同和三人在武英殿闲话。光绪再次夸奖北洋水师,引起了醇亲王的非议:“皇上过奖了,北洋海军用来剿内匪,可以取胜。用来御外敌,则难以取胜。”光绪道:“不至于吧?”翁同和道:“王爷所言甚是。臣意也是如此。”醇亲王身为海军衙门大臣,对李鸿章独揽北洋海军大权早就不满,便乘机发泄道:“李鸿章蓄意炫耀武力,其心叵测。”翁同和接话道:“李鸿章之心,是在皇上面前邀宠。”光绪皇帝道:“老师不妨明言。”翁同和道:“李鸿章拜求老佛爷训政,又怕皇上不满,才有如此举动;意在取悦皇上,争宠保势。”光绪皇帝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可恶。”醇亲王道:“必须设法挫其锐气。”翁同和道:“此易事耳。北洋海军每年花费朝廷四百万两银子,现在可借口为老佛爷修建颐和园,削减其二百万两军饷。”醇亲王道:“妙,此计大妙。”

次日,清廷发出上谕,从北洋水师军饷中,每年提出二百万两,用作修建颐和园之经费。李鸿章接到上谕,如同当头挨了一闷棍,直打得眼冒金星,差点晕倒在地。勉强挣扎回家,心如刀绞,思前想后,忽然计上心来,连夜给慈禧太后写成密奏,称:“臣心甘情愿将海军饷银,每年提出二百万两,孝敬老佛爷。”挨到黎明,跑到颐和园,递上密奏;复返回家中,大病一场;三月之后,才得以恢复如初。

“后党”气焰受挫,“帝党”则暗中窃喜,乘机鼓动光绪大胆亲政。一日,光绪皇帝披阅奏章,看到湖广总督张之洞奏疏称:“欲求自强,必先求富。而欲求富,必先大办铁路不可。我国有丰富的铁矿、煤炭资源,然铁路运输明显滞后。臣近年来在汉阳创办铁厂和枪炮厂,深感矿石、煤炭运输之艰难。臣以为:与西方列国竞争,既要开展兵战,又要开展商战。特奏请朝廷修建津榆铁路,可收强国利民之速效。”光绪看罢,一时拿不定主意。时醇亲王恰好在侧,趁机向光绪建议道:“修建铁路实为强国利民之举,于军旅、商贾两有裨益。平日籍资拱卫,战时便于援应。”光绪听罢,当即御批:“准奏。着户部拨款三百万两,派员修建津榆铁路。”

光绪皇帝此举,实在难得。说其难得,是因为清廷在修建铁路一事上,曾闹过不少笑话。早在十多年前,英国人曾出资修筑了上海至吴淞口的铁路,全长三十六华里,往来乘客皆感方便。此乃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然而,却被清廷的保守官僚视之为“破坏风水的怪物”。运营一年后,因火车轧死一人,清政府要求司机“以命抵命”,并派李鸿章赴上海与英国人交涉。交涉的结果是,清政府出资二十八万两白银将铁路、火车购回,把机车抛入黄浦江,把铁轨拆除,把车辆运至台湾海滩扔掉。此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关于铁路问题吵吵闹闹,争论了三四年。期间,在洋务派的努力下,开平矿务局修筑了自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全长二十二华里,用以运煤。这是中国人出资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又一次引起了顽固派官僚的恐慌。大学士张家骧上奏称:建铁路“是臣下之利而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而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而非千万人之公利。”御史洪良品奏称:火车震动会“损伤地脉”,“使长眠地下的祖宗不得安宁”。吵闹了半年,竟不许使用机车牵引,而以骡马拖拉,使唐胥铁路变成了“马车铁路”。后在外国人的嘲笑、干预下,才放弃骡马拖拉,改用机车牵引,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至此,清政府接受了这个新生事物;将铁路再次延伸到天津。中法战争后,清政府认识到了铁路在运送兵力、增强国防方面的巨大作用。是故,张之洞奏请修建铁路,能得到光绪皇帝的旨准,实为难得之举。

总理衙门接到皇帝谕旨,随即成立了铁路公司,聘请英国人金达为总工程师,詹天佑为帮办工程师。詹天佑,字眷诚,广东海南人;幼年时被清政府选拔为留学生,赴美国留学,专攻铁路工程学。学成归国,在福州船政学堂担任英文教师;用非所学,深以为憾。他目睹国家之落后,立志修建铁路,报效祖国;曾坦言:“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于洋人,我以为耻。”詹天佑受任帮办工程师后,便家居工地,风餐露宿,一心扑在工程上。不久,工程遇到了一大难点:修建滦河大桥。英籍总工程师金达曾把这个获利丰厚的项目承包给英国人,但他们在深水急流中打桩连连失败。随后,该项目又包给日本和德国工程师,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最后,金达想到了詹天佑,便把这一难题推给他去解决。詹天佑知难而上,住在工地,反复测量滦河水流、地质等情况,重新选择桥址,将中国传统打桩法与西方近代先进技术相结合,用新式气压沉箱法建造桥墩,成功地建造了当时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也赢得了外国同行的敬佩。

1905年,清政府决定修建京张铁路。消息传出,在华势力最大的英国志在必得,视长城以北为其势力范围的俄国也不相让,双方争斗不休;最后达成协议:互不插手,让中国人自己去修。英、俄两国的如意算盘是:坐视中国在经费和技术上求助于他们,以便坐收渔人之利。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京张铁路总办和总工程师。詹天佑受命后,深感责任重大,决心**自主,修建一条中国人的争气路,实现自己“铁路强国”的梦想。他写信告诉自己的美国老师称:“中国已经醒过来了。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建造铁路。中外人士都在注视我所主持的京张路工程,如果京张路工程失败的话,不但是我的不幸、中国工程师的不幸,同时也将带给中国很大的损失”。

的确,要修建京张路,詹天佑面临着重重困难:朝廷拨款有限,施工时间紧迫;沿线重峦叠嶂,修路工具简单;洋人袖手旁观,等待幸灾乐祸。工程成败与国家荣辱系于詹天佑一身。詹天佑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抱着为国争光的信念,不顾塞外的飞沙走石,风吹日晒,带领技术人员钻深谷、攀悬崖,精心测绘,记下各种第一手资料。他反复告诫测绘技术人员:“第一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丝毫含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在他的严格要求下,测绘队员先后勘测了三条路线,又反复计算施工成本、难度、铁路效益,最终确定了经南口、居庸关、八达岭的关沟线。为了战胜八达岭隧道技术难题,詹天佑匠心独运,在青龙桥车站设计了“人”字形路线,延长坡面,减小坡度,将隧道缩短至一千米左右。他不断探索、创新,采用直井施工法解决隧道施工困难,没有通风设备,就用风扇机、手拉风箱代替。他和广大的筑路工人同吃同住,昼夜奋战在工地,以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和坚韧,创造了中国铁路史上的奇迹。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八达岭上树丰碑,青龙桥头创奇迹。精益求精为国强,赶超世界夺第一。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威望倍增,国内多条铁路都要他去勘测、设计、指导。詹天佑虽已年过半百,却仍然以饱满的热情跋涉于山川、河谷之间,为中国的铁路事业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然而,由于清廷**,铁路经费无法保障,工程难度大,帝国主义觊觎中国铁路权等种种原因,致使他“铁路强国”的梦想屡屡受挫。这才是:赤心常存强国梦,生于末世志难酬。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