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1.第三一回 光绪帝天津阅兵 詹天佑技术报国(上)

作者 : 若愚

第1节第三一回光绪帝天津阅兵詹天佑技术报国(上)

第三一回光绪帝天津阅兵詹天佑技术报国(上)

话说中法战争以和局告终,致使清廷中投降派的气焰大为嚣张。想想看,自鸦片战争以来,任何一个西方强国,只要在中国边境上架起几尊大炮,狂轰滥炸一番,再恫吓敲诈一番,清政府便乖乖的签字投降,割地赔款。然而,此次与法国议和,竟然没有赔款,让清政府感到了一次破天荒式的“伟大胜利”。李鸿章更是兴奋得手舞足蹈,仿佛为国家立下了“盖世奇勋”。投降派势力迅速膨胀,成了清廷中的主导力量。而主战派在左宗棠去世后,则如同斗败了的公鸡,一个个低下脑袋,夹起翅膀,相继销声匿迹。

当李鸿章之流兴高采烈之际,英国人赫德却极不高兴。本来,英国与法国一直在暗中争夺进入中国广西、云南的特权。起初,当法国人挑起越南战争,步步逼近中越边界时;英国人急得眼红心热,便迫不急待地支持阿古柏匪徒在新疆捣乱,企图借阿古柏之手,把新疆变成英国的殖民地。没想到阿古柏政权被彻底消灭,英国政府的美梦随之化为泡影。接着,中越边境上又打得难分难解。于是,英国政府命令赫德尽快出面调停,既不能让法国人取胜,获得入侵广西、云南的特权;又不能让中国取胜,使睡狮从此猛醒。赫德数次调停,与李鸿章的投降卖国思想不谋而合,很快促成了中法议和。赫德原以为自己调停有功,可以借此为英国争得入侵广西、云南的权利。没想到李鸿章卖国卖得非常彻底,把这种特权拱手送给了法国人。赫德忙了半年,没有为英国捞到丝毫好处,焉得不气。

赫德是一个非常阴险的家伙,他虽然满月复怨气,但却没有当面向李鸿章表示不满,而是在暗中捣鬼。他电告英国政府,设法在**边界挑起一场武装冲突。英国政府随即命令其驻印度总督负责实施。驻印总督组建了一支约三百人的武装探险队,由少校马科雷率领;从锡金越过边界,进入中国的**地区骚扰;遭到了**人民的坚决反对。马科雷组织英军进攻,藏兵依托有利地形,用弓箭、藏刀、土炮等简陋武器英勇还击。英军虽然拥有洋枪洋炮,但由于兵力太少,在上万名**地方武装的抵抗下屡屡受挫。

清政府信息不灵,英军侵犯**的消息,半年后才传到北京。赫德早已知道其中详情,但却一直装作若无其事。此时,从总理衙门官员的口中听到此事,立即粉墨登场,激情演出。他找到总理衙门大臣奕劻,慷慨激昂地宣称:自己是大清国的官员,理当维护大清国的利益,对英**队在**的挑衅表示强烈不满。回到寓所,他立即发电报给印度总督,鼓动马科雷军队大打出手。次日,他又找到李鸿章密谈,希望清政府与英国和谈,妥善解决**边界问题。在李鸿章的操纵下,清政府于第二年派驻藏大臣升泰为代表,赶往加尔各答,与英国驻印总督会商,缔结了藏印条约。继之,双方派员划定了**和锡金的边界,并把亚东开辟为商埠,给予英国在**通商的便利,为英国入侵**打开了大门。

开放亚东,对李鸿章来说,实在是小事一桩。在此期间,李鸿章最关心的大事是光绪皇帝的亲政问题。1889年2月,光绪年满十九岁,并于当年举行了大婚。光绪亲政已成了天经地义之事,慈禧太后没有理由再继续垂帘听政。于是,她不得不宣布退居颐和园,从此不再干预朝政。但是,说来容易做时难。慈禧太后操纵政权近三十年,已树立起庞大的政治势力,实在不甘心就此罢手。她一手提拔起来的贵族官僚,一个个惶惶不安,唯恐光绪皇帝摘掉其乌纱帽,便纷纷上书请求老佛爷再训政数年。慈禧装模作样地推辞了几次,似乎真的戒除了权欲。李鸿章急了,与军机大臣荣禄一起串通了几个官僚,跑进颐和园,长跪不起,叩头恳请老佛爷训政。慈禧见状,便假作勉为其难,允其所请。所谓训政,名义上是训导皇帝;实际上是光绪皇帝每遇军国大事,必须向慈禧汇报,并由慈禧裁决。这样,凡朝中大事就仍然取决于慈禧,光绪皇帝不过照旧当傀儡而已。

慈禧太后虽不临朝,但却依然操持政权。光绪皇帝虽然临朝理政,但却不能当家作主。朝中大臣个个暗中窥测,投机钻营,迅速分化成了两派,一派为“后党”,以庆亲王、李鸿章、荣禄等为首,人多势众,竭力维护慈禧干政,借以固宠保势。另一派为“帝党”,以醇亲王、翁同和为首,人数较少。醇亲王是光绪的生身父亲,翁同和是光绪的老师,他们联络了一批官僚,终日围绕在光绪周围,暗中排斥太后干政,以便争得更多的权势。两党明争暗斗、互相拆台。另有一些官员左右摇摆、骑墙观望,一个个奸似狐狸、滑如泥鳅,遇事畏缩不前,惟求自保官禄。

李鸿章恳请慈禧训政,自然引起了光绪皇帝的不满。光绪皇帝生的身材单薄,面容清瘦,细眉细眼,小口薄唇;略带稚气的脸上隐含着几分精明,沉默寡言的外表包藏着内心的机智。他知道自己羽翼未丰,尚不足以乾纲独断,只能迁就忍让,表面上不露声色,暗地里培植党羽,以待来日能有所作为。对此,李鸿章十分清楚,他虽然有老佛爷作保护伞,但皇上毕竟是皇上,得罪了皇上,岂能等闲视之?怎样争得皇上的宠信?怎样才能增加在皇上心中的份量?李鸿章绞尽脑汁,想了两月,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举行一次阅兵大典,请光绪皇帝亲临天津,检阅北洋水师;既可让皇上出宫尽兴一游,又可显示自己手握重兵,堪为国之柱石,借以增强自己在皇上心中之份量。

当是时,李鸿章经过近二十年的苦心经营,已组建起一支规模相当可观的北洋水师。这支舰队拥有镇远、定远两大铁甲舰,又有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超勇、扬威等七艘快舰,另有鱼雷艇、训练船和小艇各若干,共计大小舰艇二十五艘,分为中军、左翼、右翼、后队四部分。由淮系将领丁汝昌任海军提督,总领全舰队,总兵林泰曾、刘步蟾分领左、右翼;又聘英**官琅威理、德**官汉纳根为总教习。舰队以旅顺和威海卫两军港为基地;这两座军港均地势险要,港口沿岸建有多座炮台,防御体系相当坚固。故就北洋海军实力来说,虽不能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并驾齐驱,但在亚洲则居于首位。

李鸿章挖空心思,欲借此展示海军实力,在光绪皇帝面前取宠争势。他上书朝廷,奏请举行阅兵大典。光绪览奏,果然龙心大悦;他自幼登基,坐朝十多年来,足迹从未迈出过皇宫半步。若能借此次阅兵出宫,亲眼一睹大清国之万里江山,实为一大快事。然海上阅兵乃当朝前所未有之大典,皇帝御驾亲临亦非小事。大臣们议了几天,难以定论;只好奏请慈禧太后决断。光绪和李鸿章赶往颐和园,向慈禧当面奏报。慈禧听罢,思忖良久,道:“皇上阅兵,实为盛事。自古道,天子巡狩四方,亲统六师征伐天下。我朝以弓马取得江山,崇尚武功乃我满人之传统。只是——,只是这皇上出宫,安全事宜,不可不虑。”李鸿章见慈禧口气松软,急忙奏道:“臣将亲率大军,严密防卫,确保皇上此行万无一失。”慈禧反问道:“你能确保安全?”李鸿章道:“臣一定确保。”慈禧慢腾腾地道:“那就办吧”;说着,突然满脸杀气、目光似剑,逼视着李鸿章,厉声喝道:“如有闪失,我灭你的九族。”只此一言,吓得李鸿章尿湿了半截裤子,急忙跪倒在地,口称:“臣……,臣……。”支支吾吾,说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光绪从旁插话道:“起来吧。老佛爷已经旨准了。你去准备吧。”李鸿章爬起身来,抹去额头的冷汗,匆忙退出。

俗话说,伴君如同伴虎眠。李鸿章诚惶诚恐,精心部署,整整忙了半年,各项准备工作全部就绪;方才奏请光绪皇帝起驾。是日,李鸿章调集了十万淮军,荷枪实弹,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在北京通往天津的官道上实施戒严,就连道路两旁三里之内的百姓亦全部被赶走。光绪皇帝的仪仗、龙辇、侍从依次摆开,长达五六里。数名位高权重的亲王、大臣纷纷乘轿骑马,随驾启程。大队人马陆续驶出京城,沿着官道缓缓而行。但见:龙辇金碧辉煌,仪从花团锦簇;旗幡遮天蔽日,轿马熙熙攘攘。荣禄亲率两万名神机营将士,骑马佩刀,前呼后拥,一路护驾。沿途饮膳起居,自有地方官员专门准备,太监宫女精心伺候。其戒备之森严、安排之周密,以及到达天津后驻跸之豪华,均不必细述。

1891年6月6日,阅兵大典在大沽口海边如期举行。是日,渤海湾上空艳阳高照,万里无云。大沽港口搭起一座高三丈、阔十丈的检阅礼台,台上左、右、后三面皆遮挂着黄绸大帐,台面上铺着大红栽绒地毯。台中央摆着黄绸包裹的龙椅、御案,御案上放着一支镶金嵌宝望远镜。台前不远处,高杆上悬着一副黄绸长幡,幡上用红丝线绣成一行隶书大字:“大清国真龙天子光绪皇帝御驾亲临”。台口两边竖立起一副红绸底、黄丝线绣成的对联:“一代英主巡幸昌隆盛典”;“万里海疆沐浴浩荡皇恩”。台前地面上,一溜摆设着八套红漆桌椅。整个大沽港口,处处飘扬着五彩龙旗,悬挂着大红宫灯。街道两旁,家家摆设香案,户户门上结彩。两万名神机营将士个个身穿黄缎马褂,顶戴花翎,佩刀提剑,沿街警卫,严禁百姓出门上街。检阅台附近更是侍卫林立,刀剑簇拥,围裹得密不透风。

中午十时,光绪皇帝乘辇来到检阅台前,登台就座。身后数名宫女持扇、伺帕,敛气侍立;台口站立两名太监,恭候传话。台前下方,醇亲王、庆亲王、李鸿章、荣禄、翁同和等大臣依次入座。海军提督丁汝昌站在海边,身旁是一根高耸入云的旗杆,四名兵勇围在杆旁伺候升旗。

丁汝昌生的膀大腰圆,气宇轩昂,眉隐杀机,神情威严。只见他顶盔贯甲,腰悬宝剑,大步来到检阅台前,躬身参谒毕,高声禀报道:“北洋水师集结待命,接受检阅,奏请吾皇旨准。”李鸿章和太监一番传话,光绪皇帝降旨:“准奏。”丁汝昌转身发令道:“升旗出队。”只见四名旗手扯动绞索,顷刻间升起一面大红销金“令”字旗。须臾,只听得一阵机器轰鸣之声由远而近,轰轰隆隆,赫赫吼吼。二十五艘海军舰艇,分成四个方阵,由左向右,依次从观礼台前的海面上驶过。每一方阵驶到台前时,舰上官兵便齐刷刷地跪倒在甲板上,暴雷也似地喊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直喜得光绪皇帝眉飞色舞,浑身舒坦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