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4.第三二回 袭朝鲜日本挑战 存幻想清廷失机(下)

作者 : 若愚

第4节第三二回袭朝鲜日本挑战存幻想清廷失机(下)

第三二回袭朝鲜日本挑战存幻想清廷失机(下)

7月25日,先期到达牙山的“济远”、“广乙”两舰返航回国,驶抵牙山口外的丰岛西北海面,被埋伏在附近的日本军舰发现。是日,海上风平浪静,天蓝水碧。日舰“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艘快舰选择好有利海域后,迎面扑来,截住了“济远”、“广乙”的归路。双方相距三千米时,日舰突然向“济远”、“广乙”开炮猛射,“济远”连中数弹,爆炸起火,甲板上兵勇死伤一片;“济远”、“广乙”被迫还击。顷刻之间,丰岛海面,炮声隆隆,弹光闪闪,双方战舰推波逐浪,往来穿梭,互相开炮轰击。日舰航速快,大炮先进,能快速装弹,连续发射,因而火力密集,明显处于优势。清军战舰航速慢,大炮陈旧,不能连续发射,故而火力稀疏,明显处于劣势。双方战舰在海面上前追后赶,左盘右旋,大炮连连怒吼,弹雨互相喷洒。激战半日,“广乙”舰中弹无数,状如蜂窝,前后炮塔均被炸歪,瞭望台被炸毁,船舱起火燃烧,黑烟翻滚,血腥刺鼻;舰上官兵大部牺牲,失去战斗能力,遂退出战场,驶至朝鲜西海岸边搁浅。日舰集中炮火猛攻“济远”,“济远”管带方伯谦贪生怕死,怯懦无能,吓得浑身筛糠,躲进船舱,瘫作一团。大副沈寿昌见方伯谦如此卑怯,愤然跃起,登上瞭望台,沉着指挥官兵开炮抗击。二副柯建章身负重伤,血流如注,依然挺立在前炮台督战。日舰三面包抄,前后堵截,连连开炮,弹如骤雨。“济远”瞭望台被击毁,沈寿昌壮烈牺牲;紧接着,前炮台连中数弹,柯建章和操炮兵勇全部中弹身亡。“济远”舰上烟火弥漫,死尸堆积,鲜血横流。方伯谦彻底绝望,面如死灰,下令挂起白旗,向旅顺方向退却。日舰穷追不舍,继续开炮轰击。方伯谦又下令挂起日本旗,向敌人投降。“吉野”仍然穷追猛打,气焰嚣张。“济远”炮手王国成义愤填膺,不顾方伯谦的投降命令,奋起操作尾炮向“吉野”猛轰;连开四炮,三弹命中;“吉野”受伤,转舵逃跑。“济远”始得月兑离险境,带着累累弹痕,向旅顺港逃窜。

当日舰追赶“济远”时,“高升”号运兵船及其护卫舰“操江”号迎面驶来。“济远”立即发出“我已开仗,尔须速回”的信号。“操江”接到信号后立即转舵回逃,被日舰“秋津洲”追及,“操江”不战而降,被日舰掳去。日舰“浪速”截击“高升”,迫其投降,船上清军大义凛然,高呼道:“宁愿战死,决不投降。”“浪速”驶距“高升”一百五十米处,突然发射鱼雷,同时开动六门大炮猛烈轰击。“高升”号本是租来的英籍商船,船上并未配备大炮,但船上清军临危不惧,纷纷操起步枪向敌舰射击,顽强抗争。日舰连续开炮,“高升”号中弹无数,终被击沉。日军穷凶极恶,竟然向落水的清军疯狂射击,致使七百多名清军全部遇难。但见:残船碎片,四面逐浪漂浮;死尸如麻,随波上下翻滚;赤血扩散,海水为之殷红;七百健儿,相继魂归龙宫。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丰岛海面起狂澜,敌舰偷袭战火燃。清军落水尚杀尽,更显日寇性凶残。

次日,“高升”号沉没的消息传到北京,李鸿章接到电报后,不仅毫无悲痛之心,反而大为高兴,喜气洋洋地说道:“高升号系英国商船,租与我国;船上悬挂的是英国国旗。日军竟敢无故将其击毁,英国人绝不会答应。英国舰队一旦参战,日军将必败无疑。”可是,完全出乎李鸿章意料之外,英国并没有因此与日本决裂。当天,日本公使即与英国公使举行密谈,很快达成协议,日本赔偿了高升号的价款,事件迅速了结。李鸿章闻信大失所望,不由得连连哀叹:“英人做事,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日军在丰岛海面偷袭得手后,又派出陆军进犯驻守牙山的清军。其时,直隶提督叶志超坐镇牙山之公州,命令手下部将聂士成率五百人防守成欢驿。是夜三更,星月无光,天地漆黑。日军出动四千余人,突袭成欢驿,枪炮轰鸣,喊杀震天。聂士成率部阻击,冒烟突火,浴血厮杀。战至天明,清军寡不敌众,退出成欢驿,败走公州。谁料叶志超早已闻风先遁,率军逃出公州。聂士成带领残败人马随后绕道尾追,一路狂奔,数日后抵达平壤,与卫汝贵、左宝贵、马玉昆、丰绅阿所部兵马会合。

叶志超逃到平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电告清廷,饰败为胜,假报战功。叶志超乃李鸿章之亲信党羽,李鸿章接电大喜,复电委任叶志超为平壤前线统帅,指挥各路军马作战。诸将见叶志超战败之后反而升官,皆不服气。而叶志超对战守也毫无布置,任凭各位将领随意裁处。

日本不宣而战,对中**队发动海、陆两路袭击,中日战争正式爆发。是年,为农历甲午年,故称中日甲午战争。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但李鸿章仍不采取积极的备战措施,反而采取被动挨打的战略方针。李鸿章怕与外国开战,最怕在战争中输光老本。因为只有手握重兵,才能在朝廷中拥有权势。只要能保住自己的权势,什么国家存亡、民族安危,统统可以弃之不顾。李鸿章命令:“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海军要保船制敌,不得出大洋作战。”在这种怯敌避战、惟求自保方针的指导下,其结果只能导致清军接连败北,损失惨重。

9月14日,日军分四路夹攻平壤,三路从汉城而来,一路从元山登陆而来。平壤乃朝鲜北部之战略要地,守住该城,既可保住朝鲜北部免遭日军侵犯,又能遏制日本入侵中国。且平壤城一面临大同江,三面有城墙环绕,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城中计有清军一万四千余人,若认真据险防守,足以克敌制胜。但是,清军统帅叶志超却一心奉行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随时准备弃城逃跑。闻信日军四路杀来,叶志超不知所措,坐在衙内,呆若木鸡;其他将领见状,只好各自分头迎敌。

战斗开始,敌人集中兵力猛攻城北之玄武门。城北守将左宝贵冒着枪林弹雨,亲自上城指挥。城墙上下弹火纷飞,敌我双方舍生忘死。清军英勇抵抗,鏖战一日,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自己也伤亡惨重。

入夜,叶志超不问战局胜负,带领随从换上便衣,企图连夜逃跑。左宝贵闻信大怒,一面派出亲兵看守叶志超,阻止其逃跑。一面向部下将士宣称:“大丈夫顶天立地,杀倭寇保卫国家。宁可战死沙场,决不弃城逃跑。”

次日,敌人再次发起猛攻,左宝贵在城上督战,不幸被敌炮击中,英勇牺牲;其手下将士一千余人全部战死。敌人乘机攻陷玄武门。叶志超闻报骇极,急忙令人在城上竖起白旗。此时,马玉昆所部在大同江东面击败敌军,获得胜利;卫汝贵所部在城西南也阻止了敌军进攻;战局胜负未定,清军尚可支持。然而,叶志超畏缩怕死,下令各军速退。至夜,叶志超带领部属弃城北逃,以致军心大乱,各路人马溃不成军。败军蜂拥至山路隘口,被日军两面夹击,炮轰枪射,自相践踏,死亡二千余人,被敌人俘获六百余人。清军在平壤城中积存的大炮四十余门,毛瑟枪一万多支,将弁私财、军士粮饷、弹药辎重、器具公文,全部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叶志超率领溃军,一路狂奔五百里,六天逃过鸭绿江。本是赴朝抗敌的官军,此时成了日军入侵中国的向导。日军经过数日准备后,长驱直入中国境内。鸭绿江沿岸的清军近四万人,纷纷放弃阵地,望风溃退;致使日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沿江数座城池。

奇怪!当时,从鸭绿江侵入中国境内的日军只有四千人,而中国的边境守军有四万人;清军何以不战而败?这就得认真研究一下清朝的军队。清朝是满族人的天下,满人的社会地位最高,与生俱来便可享受一份由国家提供的“皇粮”。满人中的王公贵族可以世袭官职、爵位,满人中的普通百姓则可以通过当兵再吃一份“皇粮”,立了军功还可升官。清朝初年,由满族子弟编成的正规部队称为“八旗兵”,征招汉人组成的部队称为“绿营兵”,全国总计约九十万人,此即所谓的“经制之师”。八旗、绿营兵本是为了吃粮、领饷而来,其纪律之松弛,武艺之荒疏日见明显。

人的身上,同时存在着积极奋斗与消极懒惰两种因素,双方互相依存,又互相斗争。是积极战胜懒惰,还是懒惰战胜积极,决定着人生的成与败。满人在打江山时,尚能雄心勃勃,积极奋斗;而当坐江山时便开始锐气渐消,贪图享乐和荒婬。俗云:“富不过三代”,即是说纨绔子弟会在享乐中走向衰亡。生活条件的优越,助长了满人的懒惰之风。衣食无忧,便游手好闲;不求上进,而自甘堕落。一代不如一代,除个别头脑清醒者外,绝大多数满人浑浑噩噩,逐渐演变成了只会吃喝嫖赌的寄生虫。这正是:

无情岁月空虚耗,承平日久锐气消。八旗铁骑变纨绔,东北猛虎成病猫。

到了清朝中期,八旗、绿营兵日益**,统兵将官大肆贪污军饷,吃空名额,军营中纪律衰废,刀箭朽烂,已无法对付各地的人民起义。于是清廷下诏另募乡勇,称为“暂制之师”。但乡勇一般是“旋募旋散”,即战时招募,战后立即解散。到了清朝晚期,太平天国起义后,八旗、绿营望风逃遁,完全丧失了保卫清朝的能力。于是,湘军、淮军相继接踵而起。湘军和淮军本系乡勇,按其地位来说并非正规部队,但在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和回民起义的过程中,却取代了正规军,成了清朝巩固其统治地位的主要工具。此时,湘军、淮军已遍布全国,分据要津,清政府已不能将其遣散,也不敢遣散。而八旗、绿营兵则彻底堕落腐朽,只会打架赌博害百姓,酗酒嫖娼吸大烟。若是让其上战场,必然是一哄而散,望风先逃。至于湘军和淮军,在其成立之初确实有很强的战斗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场的**习气也严重污染了湘军和淮军。加之李鸿章之流把持军权,大肆贪污受贿,任人唯亲,各级将佐都有了官爵封赏,养尊处优,贪生怕死,畏敌避战,惟求自保。如此上行下效,层层克扣军饷,各营官员专讲应酬上司、饱肥私囊,不顾士兵饥寒,以致军心涣散,纪律松弛,作战能力大大降低。

除了陆军之外,李鸿章又组建了北洋海军,先后用了近二十年时间,每年耗费白银四百万两,其实力相当可观。海军虽然建立不久,但其腐朽程度也不亚于陆军。原因在于,李鸿章购买的军舰大部分是英国、德国淘汰下来的旧舰,其教官也杂用英、德军官,因而编制、训练也杂用英、德方式。英、德两国为了争夺对北洋海军的控制权,明争暗斗,矛盾重重。李鸿章视北洋海军为自己的命根子,选用的将佐全是他的亲信、党羽,官场的腐朽习气,虚骄作风,便不可避免的侵入海军,腐蚀着这个新式兵种。另外,李鸿章前年故意炫耀海军实力,闹阅兵大典,招致了帝党官僚的不满,怂恿光绪皇帝消减了其一半军费,严重制约了北洋海军的进一步发展。

由此可知,大清末年,不论是陆军,还是海军,都**堕落,不堪一击;兼之李鸿章消极避战,力图保存军事实力,鼓励将士“能守则守,不能守则退”。当然,其中也有少数将领激于爱国义愤,能够在战场上英勇奋战,不惜流血牺牲。但绝大多数将佐、官兵则遇敌先退,每战必败。这才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官场**是祸胎。欲知后事如何,下回自有分解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