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15.第二八回 西太后投毒称佛 黑旗军越境抗法(上)

作者 : 若愚

第15节第二八回西太后投毒称佛黑旗军越境抗法(上)

第二八回西太后投毒称佛黑旗军越境抗法(上)

传说:佛教的创始人,名乔达摩,姓悉达多,是古印度释迦族的王子。他目睹世人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生老病死、痛苦不堪,决心追寻其根源所在;遂放弃王位继承权而离家出走,四处求索。然探寻多年,却未能求得正果。一次,乔达摩来到一棵大树下休息,瞑目盘坐,虔心涤虑;苦思冥想了七天七夜,终于悟出了人生痛苦之根源所在。他发现: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是痛苦,贪痴嗔爱亦致苦;而痛苦之根源全在于人有各种各样的**。有的人家境贫寒,却一心想吃山珍海味,想穿绫罗绸缎。有的人出身低微,本是一介布衣,却朝思暮想着飞黄腾达、高官厚禄。有的人穷困潦倒、身无分文,却梦想着拥有金银满箱,荣华富贵。有的人坑蒙拐骗,强取豪夺,杀人越货,其目的是想占有他人的财物。正是在种种贪欲的驱使下,使无数的人起早睡晚苦追求,争名夺利闹不休;骑着毛驴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追求的过程是痛苦的,而当最终未能如愿,彻底失败后则更苦。诚所谓人生在世,苦海无边。乔达摩进一步思考后认为,要解月兑人生之种种苦难,唯一的办法是消灭各种**。虽然人生苦海无边,然能灭欲者即可回头是岸。即使是杀人如麻的罪魁,一旦放下屠刀,真心悔悟,亦可立地成佛。事能知足心常乐,人无贪欲品自高。是故,要解月兑人生之苦难,就必须消灭各种**。乔达摩因有此番感悟而超升为佛祖,他的思想便成为佛教,而佛教之核心便是“灭欲”二字。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佛祖自己放弃王位,遁入山林修行,固然是其伟大之处。但如果芸芸众生,都看破红尘,效仿佛祖不吃不穿,亦不养育后代,人类岂不灭亡?佛教岂不谬矣?是故,潜心顿悟:佛祖所倡导之“灭欲”,并非要戒除一切**,而是要人戒除损人利己、贪得无厌之“贪欲”。事实上,人生在世,饮食男女、繁衍后代之正常**不应戒除,也戒不了。否则,连吃饭都戒掉,岂不大谬!

在古梵语中,佛者,大彻大悟也。菩提者,醒悟也。佛祖遂将身旁之大树命名为菩提树,以志感悟于此。随后,佛祖开始广收门徒,传播自己的思想理论。其门徒又尊佛祖为如来、释迦牟尼。如来者,先知先觉、不犯错误也。牟尼者,隐修也;释迦牟尼者,释迦族之隐修者也。

佛祖在传教中发现,其门徒中慧根上智者少,钝根下愚者多。为使钝根下愚者亦能有所感悟,佛祖又制定了种种清规戒律,要求其门徒眼不观色,耳不闻声,远离红尘,避世修行;努力做到六根清静,四大皆空,达到消灭贪欲、摆月兑痛苦之目的。其最高境界是超越自我,大慈大悲,解救众生,月兑离苦海。

其实,按照乔达摩的思维逻辑,可以推知:佛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只要消灭了各种贪欲,内心立即清静,生活立即安宁。所谓的不吃荤、不喝酒、剃光头、穿袈裟,都只是外在的形式;而能灭欲者,完全可以不讲任何形式。酒肉穿肠过,不影响佛祖心中留。故能灭欲者,方能成佛。

后来,佛祖的历代门徒不断发挥,乃至于编撰了许多经典,以期发扬光大佛祖之思想,致使佛教之经文、典籍浩如烟海。于是,佛经便也有了小乘经与大乘经之分。小乘经主讲修身养性,解救自我。大乘经主讲济世救人,普度众生。我国唐朝的三藏法师到西天所取者,即大乘经耳。然唐三藏对古梵语理解不精,把《消灭贪欲之经》误译成了《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且以古梵语和古汉语混杂表述,晦涩难懂。后世之人,难解其中之奥妙,便以讹传讹,致使中国人在佛教活动中,过分追求形式、外表,而忽视了内心的修炼和感悟。事实上,一个人如果贪欲不除,其吃斋、念经、剃发、易服、拜佛、盖庙全是外像包皮,并非佛家之本质真谛。而一旦虔心内修,不害人,便是大善;无贪欲,便是真佛。至于“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说,并非佛祖之真经,而是其门徒对佛经之歪曲和杜撰。

闲话带过,言归正传。话说左宗棠进入内阁,位高权重,遂克己勤勉,昼夜操劳。按理说能够做到大展宏图,振兴朝纲;然却事与愿违,处处碰壁。何以故?盖因朝廷内部等级森严,忌讳甚多,兼之各种礼仪规矩,繁文缛节多如牛毛。不论是在军机处值班,还是在总理衙门办事,上有皇帝、两宫太后和诸位亲王,必须事事揣摩圣意,时时谨慎小心。下有平起平坐的各位大臣,多是些拉帮结派的官僚,一个个勾心斗角、精明圆滑,遇事推诿扯皮,办事效率极差。左宗棠多年在外担任封疆大吏、三军统帅,养成了一种令出法随、雷厉风行的作风,加上心直口快、脾气火爆;对各种陈规陋习极为不满,难免出言莽撞,得罪同僚。他勇于任事,又非常认真;因此,便显得与同僚格格不入。初时,朝臣们对左宗棠的功勋就甚为忌畏,及至见到他那刚正不阿的脾气,办事急如星火的作风,简直近于“狂傻”,于是纷纷敬而远之。左宗棠不会拉帮结派,又对朝政直言不讳;天长日久,不免得罪了许多人,招来许多怨恨和诽谤;在皇上和太后跟前说他坏话的人,便逐渐增多。

当然,也有人对左宗棠的坦荡直率和敢做敢为非常欣赏,醇亲王奕譞赞美他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拘小节者难成大事。左相国理政,颇有大将风范。”军机大臣翁同和认为:“左中堂办事,有豪迈之胆气,足以扫荡官场萎靡之风。”两宫太后因念左宗棠功勋卓著,又是三朝老臣,尚能特殊优待,多方宽容。然而,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看,左宗棠始终依然故我,言行鲁莽。

清廷规矩,军机大臣上朝时,只有领班的亲王可以上奏、应对,其余的人不能随便发言。只有当皇上或太后指名问到时,才敢奏对;否则,便是越次失仪之举,领班的亲王会很不高兴。一次,左宗棠越次讲话,请求给部将王德榜差事。太后对他不讲规矩十分不满,但念其是功勋老臣,当场同意;然此举却让恭亲王极不高兴。下朝之后,在军机处谈论时,左宗棠仍不识趣,又提出让王德榜上朝谢恩。惹得奕?怒气攻心,翻着水泡眼,奚落道:“且待之。诏书未发,谢什么恩?”众人不欢而散。

在朝廷中,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必须十分谨慎。说错一句话看似小事,有时却会酿成大祸。一日,慈禧太后因病休息,只慈安太后一人临朝。傍晚时分,宫中突然传出消息:慈安太后驾崩。大臣们闻讯,急忙赶到朝房,等候传旨。众人肃穆静坐,谁也不敢讲话,唯独左宗棠忍耐不住,大声嚷嚷道:“今早见到东太后,圣体康健。怎么会突然晏驾?我就不信。”众臣听了,无不大惊失色。身旁的翁同和赶紧制止,叫他不要再说话。然而,为时已晚。左宗棠的大喊大叫,已经被太监听到,并迅速报告给慈禧。慈禧听后,骂了句:“老兵狂悖”;正要发作,忽然转念一想,把后半句话又咽回肚里。

原来,两宫太后积怨甚深,其中缘由则说来话长。东太后慈安出身名门贵族,自幼博学多识,性格娴淑,心底善良,忠厚诚实。入主东宫,名位最高;母仪天下,人心悦服。西太后慈禧出身小宦之家,粗通文墨,然天性精明,向往一步登天,尽享荣华富贵,遂以秀女身份入宫。因容貌娇媚,又工于心计而得宠于咸丰皇帝;赖生育皇太子载淳而晋封为懿贵妃。咸丰崩,载淳继承大统,尊慈安为东太后,尊生母懿贵妃为慈禧太后,又称西太后。按皇家祖制,西太后的地位低于东太后。为了争夺权力,慈禧太后一手策划了“辛酉政变”,杀亲王、诛大臣,实现了垂帘听政。后来,为争夺权势又逼死同治皇帝及其皇后,再度垂帘听政;其心肠之毒、手段之辣,让满朝文武大臣无不毛骨悚然。对此,慈安太后每每心怀恻隐,劝其做事不可太过,由此引起慈禧的不满和嫉恨。两宫太后时常意见相左,慈禧争强好胜的性格,无法容忍不同意见,更无法容忍有人比自己地位更高。尽管慈安处处忍让,可慈禧依然心怀不满,终于暗起杀心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