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20.第二十回 陈玉成延津就义 李秀成苏浙鏖兵(下)

作者 : 若愚

第20节第二十回陈玉成延津就义李秀成苏浙鏖兵(下)

第二十回陈玉成延津就义李秀成苏浙鏖兵(下)

东部战场上的巨大胜利,使李秀成盲目乐观,丧失了应有的警惕。他认为有了苏杭繁华之地,即可高枕无忧。他只看见面前站着的拿枪之敌,而看不见钻进自己内部的奸细。当大军横扫苏、浙时,不少清朝军官率残部投降,大批地方团练、土匪纷纷归顺;李秀成来者不拒,全部收在麾下,编为太平军。许多清朝官吏、地主、豪绅捐献钱粮,大肆行贿,李秀成一律笑纳,马上封官,使他们摇身一变,成了太平天国的地方官员。这些人的大量加入,使太平军内部的成份非常复杂,许多人暗中与清政府勾结,伺机叛变投降。其中,大地主钱桂仁向李秀成献上金狮一对、金凤一双。李秀成大悦,即保奏钱桂仁为天军主将,掌管常熟地区之军政大权。不久,钱桂仁又在常熟城外修建一大石坊,称作“报恩牌坊”,刻石立碑,为李秀成歌功颂德。李秀成喜得心花怒放,又保奏其封为“比王”。而在暗中,钱桂仁却派遣其心月复将领骆国忠与李鸿章联系,秘密接洽投降事宜。还有苏州守将陈坤书,拥兵十万,却贪财,纵兵害民。李秀成欲治其罪,陈坤书连夜逃遁,窜至天京,向洪氏集团行以重贿,立刻被封为“护王”。于是,陈坤书便与李秀成平起平坐,不再受其节制,所辖地区之法纪军令亦彻底废弛。陈坤书受爵归来,即在常州城外大兴土木,征集数万民夫,为自己修建护王府,极尽豪华奢侈之能事。从此,陈坤书沉迷酒色,不理政事;后亦叛变投敌。

1862年1月,李秀成部署五路大军自杭州、苏州出发,水陆并进,第二次进攻上海。太平军沿途广贴布告,警告外国侵略者不得干涉中国内政;通告称:“我国所欲殄除者,满清妖鬼也。我国所欲恢复者,中国也。今清妖未除,伟业未竟,上海未复,兹即兵进上海,誓灭清妖。尔等在上海贸易之洋商,各宜自爱,两不相扰。倘敢助清妖为恶,与我军为敌,则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英、法两国驻上海领事也以通告形式做出回应:“上海县城及其周围,包括吴淞在内,现已为英法军队占领”,太平军倘若“胆敢进犯该地,将自蹈险境”。其时,太平军在上海附近的敌人共有四股:一是英、法军,约四千人;二是从苏杭一带败下来的清军,约五万人,但几乎没有战斗力;三是李鸿章的淮军,约八千人;四是华尔的常胜军,约五千人。

此次太平军进攻上海,兵分五路,犯了未能集中优势兵力之错误。而敌人则紧密勾结,联合作战,以逸待劳,相对主动。第一路太平军由慕王谭韶光率领一万兵力,急躁冒进,十多天的时间,攻至上海近郊的高桥,陷入了敌人的重围。李鸿章指挥淮军、“常胜军”,与英法联军互相配合,从三面夹击。左边:英法联军的新式野战炮疯狂轰击,炮弹在太平军行伍中连连爆炸,太平军战士成片的倒地伤亡。右边:华尔的“常胜军”猛烈射击,枪弹如雨,大批大批的太平军战士喋血沙场。前面:李鸿章的淮军剽悍凶残,持刀轮剑,狂砍猛斫,杀气逼人。谭韶光指挥太平军三面迎敌,浴血奋战,拼命抵抗。战场上枪炮轰鸣,杀声震天,刀剑飞舞,血水飞溅。大战持续了近五个小时,太平军十死七八,步步后退。谭韶光遍体鳞伤、满脸血迹,带领残部匆忙后撤,原路逃回。李鸿章与英法联军乘胜追击,大肆反攻,双方在奉贤南桥镇再次激战,太平军又遭惨败,被迫退出南桥镇。李鸿章得意非凡,指挥淮军连续进攻;一月之间,从太平军手里夺去了奉贤、嘉定、青浦、松江等地。为了酬谢侵略者,李鸿章怂恿英法联军在攻陷的各城镇大肆劫掠,烧杀奸婬;并给华尔的“常胜军”奖赏十万银元。

初战不利,使李秀成大怒,重新集结十多万精锐部队,再次向上海进军。李秀成亲率大军赶到太仓,立即与英法侵略者开战。双方摆开阵势,互相用大炮轰击,只见炮声隆隆,弹雨纷纷,烈火熊熊,烟尘滚滚。猛烈的炮战持续了一天,双方各死伤一千余人。次日,双方列阵再战。李秀成指挥太平军发起冲锋,万马奔腾,如同狂涛汹涌,势不可挡;十万大军漫山遍野,席卷而来。只有三千余人的英法联军阵地迅速土崩瓦解,仓皇后退;其阵后的清军营垒亦不攻自破,一万清军丢甲弃戈,一哄而散。太平军所向披靡,猛冲猛打,奋战四个小时,斩杀英法联军六百余人,迫其落水溺死者一千余人,法军司令卜罗德沙场毙命;踏破清军营垒三十余座,夺得大炮洋枪不计其数。第三日,太平军追至嘉定,把英军副司令迪佛力和一千多名英法联军团团包围。正当太平军准备攻城时,五千多名从广东新调来的英军,自上海赶到嘉定城外。李秀成立即布阵迎敌,双方展开激战,枪炮轰鸣,刀矛搏击,人喊马叫,山崩地裂,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大战三日,太平军死伤一万余人,英军死伤三千余人。迪佛力乘机弃城突围,与城外的英军大败而逃。太平军随后穷追不舍,又斩杀英军一千余人,打死了英军副司令迪佛力。太平军收复了嘉定,李秀成出榜安民,派兵驻守。

休整数日后,李秀成率大军继续前进,迅速逼近青浦。英法联军再次乘船来救青浦,被太平军用缴获的洋枪洋炮迎头痛击,敌船中弹起火,数百名英军惊慌失措,跳水逃命,被太平军沿江追杀,全部击毙。驻扎青浦的华尔“常胜军”闻讯,纵火焚城,仓皇出逃,在城外与太平军展开混战。太平军两面夹攻,常胜军狼狈逃窜;激战数小时,毙伤常胜军二千余人,活捉其副统领法尔思德。华尔率其余残兵逃往松江。次日,李秀成挥军挺进松江。英法联军再次从上海派出十余艘轮船,三千余兵力支援松江。太平军在松江城外摆开阵势,严阵以待。此时的太平军拥有大量的洋枪洋炮,不论是在人数上,还是在武器上,均占有绝对的优势。英军停船靠岸,纷纷搬运枪炮上岸之际,太平军先发制人,数百门洋炮一齐开火,上万支洋枪同时射击,直打得侵略者晕头转向,哭爹叫娘,满船乱窜,死伤一片。霎时间,数条敌船起火燃烧,无数英军焦头烂额,纷纷跳水逃命;其余敌船见状,扔下岸上的伙伴仓惶逃遁。太平军随即发起猛攻,把上岸的英军全部击毙。这一仗,消灭英军一千余人,烧毁敌船四艘,又夺得大批洋枪洋炮。太平军随即包围了松江。后人有诗赞李秀成痛击侵略者曰:

令旗指处万众从,连战连捷有丰功。打击侵略保国土,民族气节贯长虹。

这一系列的追歼战,打得痛快淋漓,狠狠地教训了英法侵略者,大涨了中国人的志气。历时一月有余,李秀成驱兵横扫,连克太仓、嘉定、青浦三城,共歼灭英法联军六千多人,常胜军二千多人,击溃清军二万多人,攻破清军营寨一百三十余座,缴获的枪炮军资堆积如山;直杀得外国强盗亡魂丧胆,一提起李秀成的名字便浑身打颤,从此龟缩在上海,再也不敢与太平军交战。李鸿章如丧考妣,向清廷奏报道:“嘉定、青浦复失,逆焰大涨,英法联军被贼众所败,从此不敢出战。”一些清军败将则幸灾乐祸地嘲弄道:“洋人之畏太平军,亦与我同;怯而怕之,真相毕露。”

李鸿章非常狡猾,在此次大战中,他以抢劫、奖赏鼓动英法军和常胜军出战,而其淮军则避开李秀成的主力,在上海附近把另一路太平军击溃。

正当李秀成在嘉定、青浦一带大获全胜,准备直捣上海,收复国土之际,曾国荃率领湘军攻破芜湖,进围天京。洪秀全一天连下三道诏令,催促李秀成火速回援,以解天京之危。李秀成不得不撤松江之围,放弃攻取上海的计划,率二十万大军回师天京。

当是时,曾国藩从湖北、安徽战场抽调七万湘军,由其胞弟曾国荃率领,分成三路,水陆并进,逼近天京城外。曾国荃采取步步为营,深沟高垒,节节推进,稳扎稳打的策略,指挥湘军逐步攻占了天京外围的若干据点,从西、南、北三面围困天京;而江北浦口的太平军则叛变投降,各战略要地全为湘军所有。曾国荃部之主力经过激战,逼近雨花台扎营,与城中的太平军形成咫尺对峙的局面。

面对如此严峻之局势,洪秀全下诏调集了十五个王的兵力,号称六十万人,解救天京。1862年9月,当李秀成赶到天京城外时,发现各王皆屯兵观望,避战不前。他召集各王开会,特别强调:“如欲奋一战而胜万战,先须联万心而作一心。”然而,互不统属的各王,谁也指挥不了谁,根本就无法形成统一的作战部署,更无法实现统一指挥。会后,各王貌合神离,彼此各怀鬼胎,无人冒死破敌,都想保存实力。李秀成大愤,却只能指挥自己麾下的兵力浴血奋战。客观地说,此时的太平军人数比湘军多,火力也比湘军强,但却无法战胜湘军。原因在于,除各王袖手旁观外,不少太平军战士亦消极厌战,尤其不愿打内战;纪律松弛,临阵畏缩不前。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天国后期滥封王,各怀鬼胎多彷徨。临阵对敌畏刀剑,同床异梦难久长。

天京城外的大会战,进行了四十六天,每天炮声隆隆,枪声阵阵,弹雨纷纷,杀气腾腾,却始终未能分出胜负。曾国荃指挥湘军凭借重重叠叠的深壕坚垒,顽强抵抗;他亲临战壕,与湘军兵勇同吃同住,头部负伤,血流满面,依然持枪还击,不下战场。在他的感召下,湘军个个殊死恶斗,士气倍增。在安庆遥控指挥的曾国藩吓得胆战心惊,写信向上海的李鸿章求救,称自己:“如在惊涛骇浪之中,心已用烂,胆已惊破。望速遣精兵救援。”

然而,未等李鸿章派出援兵,太平军却主动停止了进攻。原来,其时恰值秋末冬初,阴雨绵绵,冷风飕飕,李秀成所部未带冬衣,又缺乏粮草,士兵在泥水中作战,浑身湿透,一个个冻的瑟瑟发抖。其他各王借口衣食不继,纷纷带兵撤离;只留下李秀成和李世贤的两支兵马,且军心混乱,丧失了进攻能力;遂使湘军主力虽遭重创,但却逃过了被歼灭之厄运。

李秀成赶回天京,筹得一批冬衣,为麾下将士散讫。复与洪仁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