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3.第十二回 孤军北伐折兵将 双锋西征扩地盘(上)

作者 : 若愚

第3节第十二回孤军北伐折兵将双锋西征扩地盘(上)

第十二回孤军北伐折兵将双锋西征扩地盘(上)

太平天国大局初定,同时派出了北伐、西征两支队伍。先说北伐,洪秀全、杨秀清决定由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统兵二万,出师北伐。此二人都是广西老兄弟,忠勇有余,智谋不足。临行时,杨秀清授其以“师行间道,急趋燕都,毋贪攻城,靡费时日”的诏谕。这一方针暴露出明显的偏师轻敌、侥幸冒险的思想。

1853年5月8日,北伐军从扬州出发,一路急进,势如破竹,攻破亳州,突入河南,绕过开封,从豫西汜水口飞渡黄河,逼近怀庆。

孤军深入,乃兵家之大忌。林凤祥等人不明此理,三个月的时间冒进千里,到达怀庆时突然发现军需粮草后继不足,遂决定围攻怀庆,以解燃眉之急。同时,北伐军忽视了宣传解释、动员民众的工作,使自己陷入了孤立、被动的地位。北方民众不知道太平军为何方神圣,纷纷避而远之。虽然如此,北伐军的快速神勇,却使清廷恐慌万状,北京城内一日数警,文武官僚纷纷送家属返回原籍,富商巨贾个个举家外逃,一月之间迁逃者达三万户,京城为之一空。当是时,安徽、河南、山东数省的捻军纷纷揭竿而起,与北伐军遥相呼应。虽然这数支力量并未联合行动,但此起彼伏的局面却让清廷十分震惊。咸丰皇帝手忙脚乱,连下数道圣旨:在安徽、河南、山东征集兵力十万加强防守。从内蒙、黑龙江急调满蒙骑兵三万,从直隶抽调步兵七万,计十万兵力保卫北京。令惠亲王绵愉为大将军,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胜保为钦差大臣,在京津一带督率大军拼命抵抗。

林凤祥、李开芳指挥北伐军围攻怀庆,五十多天损失三千多人,却未能攻破城池;遂撤围北进山西,攻克平阳。在平阳休整数日,北伐军突然掉头向东,挺进直隶境内;逼近保定时,遇到清军优势兵力的堵截。只好改攻天津附近的静海,谋从天津进攻北京。

仅仅半年时间,北伐军长驱直入,纵横六省,急趋数千里,攻克静海,终于有了一块立足之地。然而,也就是这半年里,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北伐军出征时,正值初夏,士兵全都身着单衣单裤;到达静海时已是隆冬季节。京津一带的数九寒天,朔风阵阵,滴水成冰。北伐军将士全是两广、湖南人,不耐北方严寒,个个耳鼻冻裂,手脚溃烂;加之疾病流行,大部分士兵感冒发烧、咳嗽不止,陷入了极端困苦的境地。

攻占静海,杀了地方官吏,从县衙中缴得白银三万两;可此刻的北伐军约有一万五千人,人均白银二两。买衣?买粮?买药?林凤祥与李开芳商议后决定,银子全部用来买粮,熬到春暖再图战机。此时的北伐军,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尽失。欲月兑此困境,林凤祥派出数名战士,乔装改扮,立即回天京求援。

奸细探知北伐军的情况,飞报清军大营。僧格林沁与胜保锦帽貂裘,正在围炉畅饮、割腥啖膻,闻报大喜,遂即决定由僧格林沁带五万清军在静海北面防守,形成对峙之势;胜保率五万兵力南下,堵截太平军北援部队。

北伐军派出的数名士兵,化装成商人混过清军的盘查,一路纵马狂奔,一月之后回到天京。杨秀清闻报,急与洪秀全商议,派曾立昌、陈仕保率一万兵力火速驰援。

派出增援部队后,杨秀清回到东王府,心情郁闷,独坐饮茶。左右报道:“北王、翼王进见。”请入,礼毕,坐定,敬茶。韦昌辉道:“启禀九千岁,《天朝田亩制度》起草完毕,请九千岁定夺。”言讫,递上一叠文稿。杨秀清虽然目不识丁,却时常故作高深,仗着天资聪明,喜在人前卖弄,言必之乎者也,行则傲慢无礼。他接过文稿,粗略一翻,道:“文辞尚可,所言之事亦大体可观。待我与天王商定后,方可昭告天下。尔等且退。”韦昌辉、石达开乘兴而来,期冀邀功请赏;不料遭此冷遇,只好扫兴而归。

数日后,天王下诏,颁行《天朝田亩制度》。公开宣布: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旨在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社会。此制度虽然带有农民空想的色彩,但却不失为一份反封建的纲领。可惜,因太平天国经常处于行军作战的环境中,而未能认真实施。

却说孤立待援的北伐军,困守静海两月有余,粮食吃尽,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眼看春节将至,天公突然发怒。一夜北风呼号,漫天飘下鹅毛。连下三天三夜,平地积雪盈尺。此时,这些来自两广的太平军将士,真正领教了冰天雪地的威力。

除夕之夜,静海城中家家燃放爆竹,人人围炉宴乐。林凤祥和李开芳巡查营盘,计点军兵,发现两个多月来,因寒冷、饥饿、疾病而亡者已逾五千人,剩下的一万兵力个个鼻青脸肿,人人饥肠辘辘,在风雪中抱着刀矛瑟瑟发抖。这般惨状,使两位统帅泪如泉涌,心似刀绞。林凤祥道:“看来固守待援,终非良策。”李开芳道:“尽快南撤,保存兵力。”林凤祥道:“让弟兄们吃顿饱饭。”李开芳道:“必须采取非常手段。”林凤祥道:“秋毫莫犯的军纪,不能再遵守了。救命要紧,我们立即动手:劫富!”李开芳道:“高见。”二人议定,一声令下,全军紧急集合。数语布置,北伐军分成百十股,突然发作,杀进高门富户之家。回避者不究,抗拒者立诛。现成酒饭,坐下就吃。全军饱餐一顿,又夺得一批粮食、衣物、钱财。随即离开静海,连夜向南撤退。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对错一念间,生死两重天。劫富救军厄,杀人过新年。夺得一餐饱,再闯鬼门关。连夜撤出城,归心只向南。

翌日天晴,雪光刺眼。茫茫原野上,北伐军三五成群,彼此搀扶,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迤逦南下。他们有的披着被子,有的裹着毡毯;背上背着干粮,肩上挂着弓箭,手里拄着刀矛,脚下踩着积雪;个个步履艰难,人人垂头丧气。他们一路奔走,渴吃积雪、冰块,饥餐干粮、生米。不像军旅之行伍,活像逃难的灾民。

过了数日,僧格林沁得知太平军南撤的消息,率大队清军随后追击。林凤祥、李开芳令军帅吉文元带三千兵力回头阻击,掩护大部队南撤。雪地激战,吉文元令阻击战士扔掉被毡、粮米,轻装列阵迎敌。全体将士抖擞精神,拼命抵抗,前赴后继,死而后已;任凭清军轮番进攻,阵脚始终不乱。僧格林沁勒马高坡,观战良久,忽发感慨道:“贼寇饥寒交迫,尚且如此顽强;临阵不乱,宁死不溃。诚可谓劲敌,令人钦佩。”阻击战坚持了两天两夜,吉文元和部下全部战死,终无一人后退半步。僧格林沁帅清军继续追赶。

利用吉文元的掩护,北伐军昼夜兼程,迅速接近阜城;派人化装入城侦察,得知城中驻有清军二千人。林凤祥与李开芳计议道:“我军极度疲惫,强攻难以取胜。”李开芳道:“趁着城中清妖不备,派一部分弟兄扮成叫花子,混进去;半夜杀散守门清妖,打开城门,我军迅速攻入。”按此计划执行,当夜一举偷袭成功;北伐军从北门突入,分头杀散清军,夺得官衙和清军营盘,粮草军需得到补充,遂决定暂且固守此城,让部队得以喘息、休整。次日,僧格林沁的大军赶到,四面包围了阜城,与城中的北伐军形成对峙之势。

城头对峙持续了两月之久,天气也已变暖。经过休整,北伐军基本恢复了元气,虽然只剩下六千余人,但却个个体力充沛。一日,守门军士捉住两名叫花子,细审才知是原派往天京求援的战士返回。林凤祥立即召见,得知援军由曾立昌、陈仕保统率,已经攻克山东临清州。林凤祥当机立断,决定连夜突围,向援军靠拢。是夜,星光惨淡,月色朦胧。北伐军冲出阜城南门,攻入清军营垒,彼此展开混战。林凤祥、李开芳身先士卒,拼死冲锋,属下战士,奋不顾身,顽强肉搏。天明时,杀开一条血路,突破了清军防线,一路向南飞奔。

僧格林沁一面督率步兵追赶,一面命令骑兵从两翼快速包抄;将北伐军再次围困于连镇。此时,北伐军只剩下不足四千人;其中身体强壮者三千左右,老弱带伤者八百余人。林凤祥决定派李开芳带三千壮兵继续南下,接应援军;自己与老弱伤兵固守连镇。李开芳带队再次突围,趁着清军防线未固,一阵猛冲,荡开清军阵脚,杀出重围,向南疾行。

数日后,李开芳率部一举攻占了山东高唐州;忽闻街上百姓纷纷传言,援军已被胜保率清军所打败。高唐州轻易被克,亦因胜保将此地清军悉数调往临清参战有关。正狐疑间,忽听城外人喊马嘶,杀声震天。李开芳急上城观看,只见胜保督率数万清军铺天盖地、呼啸而来;转瞬之间,将高唐州四面包围。于是,李开芳不得不据守高唐,与清军再度相持。至此,北伐军被清军分割包围于连镇、高唐两地。

却说曾立昌、陈仕保在临清战败,带领二千残兵逃回天京。杨秀清闻讯,急招二人问之。二人忙道:“我等率兵北援,自皖北突入山东,攻克临清,却遭遇清妖胜保的重兵围堵,数次激战,损兵八千,只好退回。”杨秀清听罢大怒:“无能鼠辈。竟然有脸回来见我。左右,与我推出斩首。”杀了两员败将,杨秀清依然怒气难消,急忙赶到天王府,与洪秀全计议再派援军。洪秀全当即下诏:“封秦日纲为燕王,率一万兵力北上救援。”杨秀清责成秦日纲:“轻装急进,直逼皖北,救出北伐军,快速返回。”秦日纲领兵出行,向北挺进。

清军探马侦知此事,飞报胜保。胜保留地方团练继续围困高唐,急率三万清军南下迎击,在舒城杨家店一带设伏。秦日纲施逞匹夫之勇,挥军昼夜兼程,轻率冒进,一头钻进了清军的埋伏圈。一声炮响,清军三面伏兵骤起,鼓角争鸣,万弩齐发,箭如飞蝗;太平军突遭重创,死伤一片。清军大队骑兵卷地而来,刀劈枪刺,杀声震天。太平军仓促迎战,却因连日奔走,人马早已疲惫不堪;大多体力不支,一触即溃。激战半日,敌众我寡,太平军死伤过半。秦日纲急令撤退,率军向南败退;清军乘胜追击,直杀得太平军溃不成军,四散而逃。至夜,秦日纲收得数百残兵,匆忙向天京逃窜。

秦日纲兵败逃回,赶到东王府请罪。正巧,当天是杨秀清的生日,东王府内外张灯结彩,处处金碧辉煌。府门、廊柱皆用黄绸包裹,大门两侧用朱笔描金书就一副对联:“鹤舞寿筵千千岁”;“龙吟太平万万年”。府内前厅,上千名仪仗列队演奏,笙簧盈耳,鼓乐喧天;中间大殿里,大摆寿筵,宾朋满座。内殿重楼锦阁之中,特设四桌丰盛宴席,杨秀清、洪秀全、韦昌辉、石达开四人,各据一席,对座欢饮。席前一队美女轻歌曼舞,细乐绕梁。

秦日纲进入内殿锦阁,趋至宴前,跪拜三呼,礼赞祝寿。礼毕。杨秀清道:“燕王归来,想已救出北伐将士。”秦日纲叩头有声,口称:“小弟罪该万死,兵败而回。”杨秀清大怒道:“辱国败将,有何面目回来见我?来人,把败将推出斩首。”韦昌辉见状,急忙离座,跪于杨秀清席前,叩头道:“东王息怒,东王息怒。燕王战败,固然有罪。但目前正当用人之际,还望东王法外施恩,饶其不死。”杨秀清道:“不可饶恕,必当斩首。”洪秀全、石达开亦为之求情,杨秀清皆不允,连呼必斩。韦昌辉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连连叩头,徐徐言道:“东王听禀,今日乃您的寿辰吉日,杀此败将,大不吉利。古人每遇寿诞之日,讲究有意放生,最忌讳杀生。放生积德,可益寿延年。”杨秀清虽然飞扬跋扈,但其封建迷信思想却极为严重;听了韦昌辉之言,不由得一愣,思忖片刻,道:“北王言之有理。也罢,就饶他不死。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左右,把秦日纲拖出楼外,杖责四十。”秦日纲叩头道:“谢东王不杀之恩。”言讫,下楼受刑。洪秀全见状,心中大为不悦,却又不便发作,少顷,便起身告辞;众人不欢而散。韦昌辉待到杖刑毕,派人抬上秦日纲,返回北王府内,请医为其调治杖伤。秦日纲感激万分,遂与韦昌辉结成生死之交。

两次派兵救援,均大败而归;救援之事,亦无人再提。而山东境内的北伐军却望眼欲穿,濒临绝境。林凤祥与李开芳各率一部残兵,被清军分割包围于两处,彼此音信不通,也与天京彻底隔断。

在连镇,林凤祥与八百弱兵顽强坚守,长达十个月时间,军中粮尽,士兵掘草根、割树皮而食,彻底陷入绝境。僧格林沁侦知此情,下令清军发起进攻。太平军竭力反抗,拼死迎战。林凤祥一马当先,挥舞大刀,率众突围,不幸中箭受伤被俘;属下全部阵亡。清军把林凤祥押送北京,凌迟处死。临刑之时,任凭刽子手千刀万剐,林凤祥神情刚毅,目光直视前方,终未尝出一声。

在高唐,李开芳和三千士兵据城固守。一日,忽见大队清军撤围南进,只留下地方团练在城外驻守。李开芳断定必有援军到达附近,遂带兵突围;与团练武装血拼半日,杀开阵脚,且战且走,向南撤退。第二日,只剩下一千多人退到茌平的冯官屯,被僧格林沁的骑兵一万多人赶上,包围于冯官屯。冯官屯地势低洼,清军挖渠引来附近河水淹灌,屯中水深数尺,太平军战士上房坚守,与清军对峙。李开芳数次带兵突围,均未能成功。屯中粮尽,又值秋雨连绵,河水暴涨,冯官屯一片汪洋;饥饿、疾病夺去了大部分士兵的生命。李开芳组织残兵数百人拼死突围,血战半日,全军覆没;李开芳与八名部将力竭被俘。李开芳仰面四顾,毫无惧色,与部将笑语如常,旁若无人。清军把李开芳等人押解北京,斩首示众。至此,太平天国的北伐彻底失败。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孤军深入兵家忌,冰天雪地饥寒逼。困守待援非良谋,多次突围伤军力。两番救援均惨败,皆因冒进轻强敌。北伐将士真忠勇,全军覆没太可惜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