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1.第十一回 攻长沙西王捐躯 克南京天国定都(上)

作者 : 若愚

第1节第十一回攻长沙西王捐躯克南京天国定都(上)

第十一回攻长沙西王捐躯克南京天国定都(上)

太平军进入湖南,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联衔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救一切天生天养谕》三篇文告,抨击黑暗统治,大造革命舆论。浪客中文网文告痛斥清朝是“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揭露清朝“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民膏”的罪恶;号召各色人等“各各起义,大振旌旗,报不共戴天之仇,共立勤王之勋”。文告申明太平天国起义的宗旨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同享太平之乐”的新世界。三篇文告广为张贴,流传极远,南方数省,家喻户晓。

广泛的舆论宣传,严明的组织纪律,鲜明的政治目标,使太平军在进入湖南之后,所向披靡,只用了二十多天时间,就占领了道州、江华、永明三座县城。当然,这也与此处的清军不堪一击有关。原来,清朝地方军队的建立,通常是由朝廷任命军官,再由军官自行招募兵勇。那些军官大多是行贿买得官职,上任后必然大肆贪污;为了克扣军饷,惯于吃空名额,欺上瞒下,平常时节营盘中“十额九空”,遇到上司查阅或者临近战事,便招募一批乞丐、游民,甚至地痞、光棍穿上号衣充数。这样的兵,让其欺压良民,个个如狼似虎;让其临阵对敌,则难免一哄而散。太平军攻道州、打永明、破江华,只所以能一路势如破竹,盖因当地的清朝军官早已望风而逃,其兵勇亦不战而溃,遂使太平军如入无人之境。进城之后,太平军当众诛戮清朝官吏,放火焚烧衙门;杀逐豪绅地主,烧毁田契、债券;赢得了穷苦百姓的普遍赞誉。洪秀全决定在此地区休整、扩军,两月时间,就有二万多人参加太平军。三县共缴获大炮三十多门,弹药不计其数,太平军乘机组成了“炮营”。

经过休整,太平军移师郴州。一路之上,许多贫苦百姓抛弃家业,倾心追随,使太平军如同滚雪球般不断扩大。兵抵郴州,百姓开城迎接,报名参加者络绎不绝,太平军很快扩大到六万多人。桂阳、郴县一带的煤矿工人三千多人集体加入,太平军以此为基础组成了专挖地道的“土营”。眼见得太平天国日益壮大,洪秀全决定派西王萧朝贵率军北上,攻打长沙。

太平天国在湖南的迅猛发展,使清廷惊恐不安。咸丰皇帝下旨,把赛尚阿革职拿问,命徐广缙为钦差大臣署湖广总督,坐镇长沙调兵遣将,抵抗太平军。徐广缙走马上任,传檄广西,命向荣率一万清军进入湖南,从后面追击太平军。

且说萧朝贵带领先头部队到达长沙城南门外,组织一旅太平军架炮轰城。清军据城坚守,发炮还击。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四处弥漫。萧朝贵指挥太平军战士架起云梯强攻,城上箭如雨下。太平军冒矢而上,奋勇攀登,眼看就要登上城头。不料,清军突然把烧开锅的热油从上倾下,爬城的太平军战士被烫得皮开肉绽,纷纷跌下云梯。清军又扔下火把焚烧,热油见火,立即燃起腾腾烈焰;清军乘机扔下一捆捆干柴,使城下变成一片火海。太平军战士在烈火中挣扎、翻滚,被烧死者不计其数,侥幸逃回者无不焦头烂额,伤势惨重。萧朝贵见状大怒,命令炮营猛烈开火,并亲临城下,组织兵力准备再次攻城。清军还击,炮弹在身边接二连三地落下,萧朝贵毫不畏惧,手持令旗,镇定指挥。突然,一颗炮弹迎面飞来,击中萧朝贵胸部。萧朝贵一头栽倒在地,口鼻喷血,昏迷不醒。“西王负伤”的消息迅速传开,太平军停止进攻;急忙派人飞报洪秀全。洪秀全闻报大惊,急率大军自郴州飞驰长沙。

第三天午后,洪秀全赶到长沙城下,进帐看视,只见萧朝贵脸色蜡黄,双目紧闭,神志不清,生命垂危。医官垂泪禀报:“西王被炮弹击中胸部,造成严重骨折,内脏震破,吐血不止;药汤无法下咽,命在须臾。微臣回天乏术。”至夜,西王萧朝贵停止呼吸,魂归天堂。洪秀全放声痛哭,泪如雨下。长沙城外哀声遍野,天地同悲。这真是:

西王挥军亲临阵,长沙城外夜归神。出师未捷身先死,致使全军泪满襟。

翌日清晨,洪秀全与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商议军情。洪秀全道:“数月以来,我们连遭重创,南王、西王相继中道崩殂。欲报不共戴天之仇,必须打破长沙,杀尽城中清妖,方能解我心中之恨。”韦昌辉道:“长沙城墙坚固,易守难攻。清妖油浇火焚,强攻实非良策。”杨秀清道:“我有一计,可破此城。”石达开道:“计将安出?”杨秀清道:“公开攻城,只可佯攻,以吸引清妖注意。暗中令土营挖掘地道至城下,装填火药炸塌城垣,然后挥军攻入,必收奇效。”洪秀全道:“此计大妙。”韦昌辉道:“还有一事,西王的安葬之事,还请天王明示。”洪秀全道:“此事就请北王负责,在附近村庄置办棺椁,择地安葬之。翼王负责率领土营挖掘地道。东王指挥全局,负责实施攻城。”石达开道:“为安全计,请天王后撤三里安营。”洪秀全道:“甚好;亦请各王注意,不得亲临战阵,指挥帐应设在清妖炮火射程之外。”议定,各王即分头行动。

杨秀清指挥太平军佯攻,石达开率领土营战士秘密挖掘地道。数日后,地道挖至城墙脚下,填好火药引爆。一声巨响,天摇地动,城墙被炸开一个大缺口。不等尘埃落定,杨秀清即发令强攻。太平军战士冲到城下,踩着碎石烂砖,从缺口处向上攀爬。城上清军急忙涌到缺口之上,用箭射、用石砸、用矛刺、用刀砍,拼死防御。太平军叠尸而上,挥刀接战,前赴后继,逐渐接近城头。在此紧急关头,清军故伎重演,提来一桶桶热油迎头倾下,烫得太平军战士连声惨叫,纷纷滚滚,跌至城下。清军扔下火把,抛下一捆捆柴草,用熊熊火焰封住了缺口。眼看进攻不利,杨秀清下令收军。清军则连夜用沙袋修补城墙,加强守卫。

城下鏖战,一月有余,太平军先后四次挖掘地道,炸塌城垣,均被清军严防死守,未能攻破城池。一日,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三人正在帐中计议军情,忽有两处探马接连来报:“南边三十里许,发现清妖向荣所部,约有万人。”“东边浏阳方向,有大队清妖向长沙移动。”敌情突变,杨秀清当机立断,决定改变部署,集中兵力,歼灭南边追兵。

长沙城南十多里远处,地名水陆洲,乃清军追兵必经之地。此处地形复杂,便于设伏。韦昌辉、石达开各率一军迅速进入水陆洲,左右埋伏已定。

午后,向荣督促清军,排成一字长蛇阵,迤逦进入伏击圈内。一声炮响,伏兵齐出,两万多名太平军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夹击清军。清军前锋匆忙迎战,乱作一团,后军大队掉头便跑。太平军猛冲猛打,如同秋风扫落叶,又似猛虎啖羔羊,不到两个小时,便歼灭清军三千余人,向荣混在大队败兵之中侥幸逃月兑。

太平军收兵返回城下,韦昌辉、石达开入帐报捷。杨秀清道:“小胜而已,不足挂齿。”遂与洪秀全计议道:“长沙久攻不下,清妖从南面、东面赶来,已对我形成包抄之势。”洪秀全道:“似此三面受敌,当如何应对?”杨秀清道:“速撤长沙之围,向益阳进军,跳出清妖之夹击合围。”洪秀全道:“事关全军安危,就请东王下令实施。”杨秀清即刻发令,指挥太平军连夜撤去长沙之围,朝着西北方向经过宁乡,向益阳开进。

太平军北撤十多天后,徐广缙调集的各路清军陆续到达长沙,兵力计约十万。徐广缙把清军分成三路,齐头并进,向北包抄,企图围太平军于益阳城下,一举剿灭。然而,当徐广缙的三路大军到达益阳时,太平军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抓来数名乡民询问,方知太平军已于十多天前越过洞庭湖,不知去向。徐广缙连连感叹:“逆贼诡计多端,避实就虚,深合兵法。”原来,太平军到达益阳后,并未攻城,而是绕城北上,来到洞庭湖畔。在此地区,太平军吸收了一万多名渔民、船户,获得了数千条渔船,迅速组成“水营”,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水师部队。太平军乘船越过洞庭湖,向岳州发起突然袭击。

岳州乃湖南北部之重镇,原本驻有数千清军,却被徐广缙悉数调往长沙,致使该城兵力空虚。太平军雄兵压境,岳州城不战而克。在岳州,太平军打开清军的军械库,夺得了一百多门大炮和大批的弹药、武器;兵力也得到成倍扩充,达到十多万人。摆月兑了清军的围追堵截,实力又得到了大发展,太平军士气大振。休整半月后,太平军以林凤祥、李开芳为先锋,分成水陆两路,从岳州启程,向武汉进军。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船中战将猛,岸上壮士雄。鞭敲金镫响,人唱凯歌行。风鼓千帆快,旗引万马鸣。大军何所向,直捣武汉城。

太平军到达武汉,主动发起进攻。旬日之间,相继攻克汉阳、汉口、武昌三镇。当地民众热烈欢迎太平军,破城之日,百姓箪食壶浆,夹道欢呼,爆竹之声,满城不绝。随即掀起了争相参加太平军的热潮,使太平军很快扩大到五十万人。

武汉被克,清廷震动。咸丰皇帝降旨把徐广缙革职拿问,命向荣为钦差大臣署湖广总督,带领十万清军追击太平军。又降旨紧急起复回籍守丧的曾国藩,命其立即赶往长沙,协助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本省团练。

曾国藩,字伯涵,湖南湘乡人;长着一双三角眼,两道漆刷眉,一钩苍鹰鼻,三缕黄鼠须。面带三分笑,月复内隐杀机。他出身地主家庭,科举进士入仕,官居兵部侍郎,崇尚程朱理学。时因丁忧在家,忽接咸丰圣旨,即赴长沙督办地主武装团练。曾国藩见到张亮基,开口便道:“三四十年来,应杀不杀之人充满山谷,遂以酿成今日流寇之祸。是故,欲消弭逆贼流寇之患,须捕人要多,杀人要快。”张亮基道:“侍郎所言,实为高论。就请侍郎全力操办,所需粮饷准予自行筹集。”曾国藩遂以湘乡地主罗泽南、江忠源等所募之团丁为基础,扩编、整顿,迅速组建起一支地主武装。由于其将领和兵勇全用湖南人,故称为“湘军”。湘军以地域的、封建的关系为组织纽带,以程朱理学为思想武器,以抢劫掳掠和官爵鼓舞士气,其将领大多选自所谓“宿儒”、“生员”等地主知识分子;仅仅用了半年时间,便训练成一支约两万人的凶悍队伍。湘军不同于官军,其组织体系是:曾国藩挑选将领,各将领自招兵勇,自筹粮饷,兵归将有,层层效忠,统一由曾国藩指挥,因而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曾国藩率领湘军在湖南境内大肆屠杀太平军家属,镇压人民反抗;因其心毒手辣,杀人如麻,被百姓称为“曾剃头”。对此,曾国藩自我辩解道:“书生好杀,时势使然耳。”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