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15.第八回 硝烟散后变化多 压迫深处反抗强(上)

作者 : 若愚

第15节第八回硝烟散后变化多压迫深处反抗强(上)

第八回硝烟散后变化多压迫深处反抗强(上)

鸦片战争,英国侵略者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大的耻辱,也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在政治上,战前的中国,是一个**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战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逐渐遭到严重的破坏。在经济上,战前的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的向中国倾销商品、鸦片和掠夺原料,逐步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为重要的矛盾。从此,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东南沿海地区开始出现了第一批半殖民地性质的城市。在五个通商口岸中,上海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出口,接近茶、丝产区——而发展最为迅速,很快取代了广州,成为外国侵略者开展对华掠夺性贸易的中心地区。英、美等国商人陆续在上海开办公司,设立码头,建立船厂,经营鸦片贸易和进出口商品。1845年11月,英国驻上海领事巴福尔强迫上海道台宫慕久订立了一个《上海租地章程》,用欺骗加抢劫的手段在上海划定英人居留区,成为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设立租界的开端。嗣后,美、法侵略者也步英国之后尘,分别在上海划定租界。其他通商口岸也都依样画葫芦,建立了这种号称“国中之国”的租界。

在租界里,外国侵略者设立法院、警察、监狱、市政管理机关和税收机关,建企业、修马路、开赌场、办妓院、设银行,千方百计地奴役和压榨中国人民。数年之间,上海就变成了侵略者的天堂、冒险家的乐园;而华人则被称为“东亚病夫”、“猪仔”,毫无尊严和地位可言。上海的外滩原本是一片风景秀丽的鱼米之乡,被外国侵略者看中后,强行驱逐当地居民,不惜赶尽杀绝,把土地占为己有。他们争相在外滩圈地、盖楼、修造别墅、扩建公园,开辟为专供洋人居住、娱乐的场所。公园建成后,他们又在门口公然挂起一块木牌,上面赫然写着:“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更有甚者,外国侵略者在肆意霸占中国土地、掠夺原料的同时,还干出了拐骗、贩卖人口的罪恶勾当。早在鸦片战争前,西方侵略者就已经开始拐卖和绑架中国的劳动力、妇女和儿童;战后则更加肆无忌惮。东南沿海各地成了人口贩子猖狂肆虐的地方,一方面,殖民者雇用地痞流氓到四乡拐骗;另一方面在城中闹市公然绑架。在上海,乡人卖布粜米,独行租界者辄被掠去。在广州,即使是光天化日之下,只要中国人离开自己的住宅,哪怕是走在大街上,也免不了被绑架的危险。这些遭绑架的中国人,被关进“奴隶收容所”,剥去衣服,赤身露体,胸部被烙上英文字母,然后被装进轮船的底舱运往美洲贩卖。据英国官方公布的数字,1849年,从广州和厦门地区掠卖出去的华工为三千一百一十八人,到1852年猛增到五万五千多人。为了欺骗世界舆论,英国殖民者玩弄花招,宣称这些被拐骗、绑架的中国人为“契约工人”。这些华工,在被贩运的途中,大部分人被毒打、饥饿、疾病折磨致死,抛尸大海。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人口贩子性凶残,公然绑架和拐骗。无数华工遭荼毒,冤沉大海有谁怜?

随着外国商品的不断输入,东南沿海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在五口通商地区,由于外国资本家投资开辟码头,兴办企业,扩大航运,修筑船坞,一批无业人员受雇于外国资本家,而成为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码头工人、船员,亦即中国最早的近代产业工人。和产业工人同时出现的还有买办阶级。所谓“买办”,即负责为外国资本家买进和卖出货物的经纪人。这种人虽在鸦片战争前就已出现,但真正成为一个阶级则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地区,外国商人要想在中国做生意,没有中国商人作中介是不可能的。于是,日渐增多的富商大贾与外国资本家勾结,为外国资本家经销棉毛织品、鸦片等进口货物,同时收购丝、茶等出口货物。就这样,一个帮助外国侵略者掠夺中国财富的买办阶级逐渐形成。

由于清廷的屈辱投降,使中国人民进一步看清了统治者的软弱无能,也更加激起了人民对外国侵略者的仇恨和抵抗的决心。在广州,人民自发地组织起来开展反入城斗争,成功的阻止了英国侵略者入城贸易和租地建屋的企图。广州在鸦片战争中处于反侵略的前哨阵地,倍受凌辱和蹂躏的广州人民对侵略者恨之入骨。战前,中国政府只准英国人在广州城外一定地区居住,其贸易货物亦只能在城外的十三行街进行。战后,英国人提出进广州城的要求,并认为这是《南京条约》给予的权利。英国人以胜利者自居,时常在广州城外三五成群,四处浪游,无故寻衅滋事,凌辱华人,逞凶施暴,激起广州百姓的极大愤怒。

1842年12月7日,数名英国人窜出居住区,到中国商铺购买生活用品,却强取豪夺,拒不付款。中国商人据理力争,要求其照价支付货款,遭到英国人的羞辱嘲骂;围观群众纷纷上前评理,双方展开争吵、混骂。数名英国人理屈词穷、恼羞成怒,返回英商馆内纠集多人持枪而出,闯入闹市区,肆意开枪射击,致使十多名中国百姓倒在血泊之中。侵略者的暴行使广州百姓忍无可忍,奔走相告,群起反抗。成千上万的市民手持器械,蜂拥而至,把英国商馆团团包围起来。

夜幕很快降临,民众越聚越多。英国侵略者躲在馆内负隅顽抗,不停地开枪射击。围攻的群众为避免无辜伤亡,有人提议用火攻。此言一出,万口响应。半夜时分,人们搬来了大量的干柴,灌上洋油、火硝,堆积在英馆四周,举火焚烧。霎时间,烈火熊熊,黑烟滚滚。这些惯于在中国土地上杀人放火的强盗,此刻也尝到了被烧的滋味。但见烈火之中,侵略者鬼哭狼嚎,焦头烂额;众强盗东躲**,无处容身。

当此烈火盛发之时,围攻群众万口齐呼杀贼,吼声响彻云霄。此事轰动了全城,百姓无不拍手称快。但也惊动了广州官府,急忙派出一队官军赶来救火。愤怒的群众手持刀矛、棍棒、砖石,阻挡官军;无数百姓万手飞石,如雹似雨,官军只好步步后退,返回营房。到天亮时,英国商馆已被烧成一片瓦砾,大部分英商卷拳曲脚,烧死在残垣断壁之中;一小部分英商侥幸逃月兑,躲进英人居住区内,惶惶不可终日。

火烧英国商馆的消息迅速传开,广州四郊的社学闻风而动。其中,最大的民间自卫组织——升平社学立即派出二千多名壮勇进城保卫,防范英国侵略者再次逞凶报复。然而,狡猾的英国侵略者却没有直接报复,而是派人与广州官府反复交涉,大肆恫吓,要求惩办凶手。在耆英的把持下,政府官员不思保境安民,只求博得侵略者之欢心,竟然秘密逮捕、杀害了十多名“带头闹事者”。由此可见,与人民的英勇反抗相比,地方政府官员助纣为虐、祸国殃民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