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16.第八回 硝烟散后变化多 压迫深处反抗强(下)

作者 : 若愚

第16节第八回硝烟散后变化多压迫深处反抗强(下)

第八回硝烟散后变化多压迫深处反抗强(下)

清政府的软弱、谄媚并没有阻止英国侵略者的要挟。相反,贪得无厌的英国侵略者进一步提出了入城贸易和租地建屋的要求。经过反复磋商,两广总督耆英派广州知府刘浔与英人秘密商定进城日期。此事被社学侦知,迅速集合数千人攻入刘浔官署,放火焚烧府衙大堂,烧毁刘浔的朝珠官服。刘浔从后院跳墙逃避,才免于被群众抓住处死。群情激愤,强烈要求捉拿刘浔,打死这个卖国贼。耆英见状,连忙出来当众宣布:“刘浔卖国,着即撤职查办。”民众的情绪稍为缓解,耆英也暂时不敢答应英人入城的要求。

1847年4月,两个英国水手在广州城外醉酒滋事,被当地百姓痛打了一顿。以此为借口,新任香港总督兼英军总司令德庇时率领数艘英舰,载着一千多名英军突然袭击虎门,占领城外的主要炮台,强行驶入内河,在十三行停泊,声言必须允其进城。面对侵略者的恶意挑衅,广州各界群众紧急动员,全力防御。升平社学首领何有书向城郊各乡发出柬帖,其文略曰:

英夷猖獗犯城关,广州危机如累卵。八省弁兵丧家狗,满城文武可怜虫。官府媚敌损国格,山河破碎万民怨。书柬到日勿迟缓,飞招壮勇保家园。

四乡社学闻讯响应,派出壮勇进城御敌。半天时间,调集壮勇四五万人,各持器械与英军对峙。何有书又召集许祥光等八十余名绅士联名上书耆英,痛斥其“无视民情,惜身怯阵,挟主议和,祸延后日;若继续一意孤行,势必激起民变”。继而又对耆英晓以民族大意,剖析祸福利害,劝其三思而行。读罢来书,耆英冷汗淋漓,如坐针毡,急忙起轿出城与德庇时商谈。耆英反复声言:“民情汹汹,难以遏制;进城一事,只能缓图。”就在双方交涉之际,广州城内的商界人士送来一份《告谕英商帖》,其中明确警告对方:“尔等屡次逞强,人心已失,今不时骚扰,使有身家者不能安居乐业,人心愈加愤恨。以数百万愤极之人与汝相杀,汝能保其必胜乎?”面对广州人民的坚强意志,目睹严阵以待的数万壮勇,德庇时自知兵力单薄,不敢贸然行事,只能与耆英反复纠缠。经过数次交涉,双方约定:英人两年以后再行进城,耆英须在两年内说服民众不再与英人为仇。德庇时只好借机下台,率领英军退回香港。

两年之后,双方官员均有变动。英国方面,德庇时奉调回国,由文翰接替其香港总督职务。中国方面,耆英早已调回北京,由徐广缙出任两广总督,叶名琛任广东巡抚。新任香港总督文翰派人约见徐广缙,以所定两年入城之约已届满,要求按约入城。广州各社学听到消息后,立即行动起来,人民群众的反英情绪又一次掀起**。在何有书、许祥光等绅士的号召、组织下,广州城乡家家出兵,户户参战;旬日之间,组成壮勇队伍十万余人。各商铺货店纷纷捐资,筹备经费数十万金,制造器械,购买枪炮。各界百姓齐心协力,同仇敌忾,坚持两月之久;无事则各安其业、秩序井然,有事则争先恐后、奋勇捍卫。广州城内,明处不见荷戈持戟之人,暗中处处都有抗敌御侮之士。

在人民群众反侵略斗争形势的影响下,徐广缙等官员反复商量对策,上书道光皇帝,称:“广东民情剽悍,民夷实有不解之仇。是以提及进城,无不立动公愤,群思食肉寝皮,纵以至诚劝说,断难望其曲从。”徐广缙认为:“阻夷进城而有事,则众志成城,尚有爪牙之可恃。许夷进城而有事,则人心瓦解,必至内外之交讧。”因此,徐广缙决定对文翰的要求加以拒绝。

进城企图未遂,文翰决定故伎重演,带领数艘英舰驶入虎门,施行恫吓。徐广缙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亲到虎门,登上英舰当面拒绝。同时,人民的斗争情绪愈益激昂,十多万社学壮勇云集虎门,刀矛林立,吼声如雷。至夜,四乡百姓不断赶来,虎门海滩灯烛照耀,如同白昼,枪炮之声,不绝于耳。如此雄壮的反抗场面,使英国侵略者胆颤心惊。文翰自知力不能敌,恫吓也无效,于是,主动请求“罢兵修好”,放弃了入城的要求。快哉!自中英开战以来,由侵略者之口提出“议和”,尚属首次。这一胜利,归功于英雄的广州人民。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羊城人民斗敌顽,抗御外侮保主权。十万壮勇同挥戈,民族大义重如山。

广州人民的反进城斗争虽然取得了胜利,然而,却改变不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全国范围内的社会危机逐步加深,封建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鸦片战争使清政府耗费了大约七千万两白银的军费,再加上二千一百万银元的赔款和战争期间被英军掠去的现银、赎城费等款项,总计不下一亿二千多万银元;相当于清政府国库两年的全部税收。战后,清政府不敢再行“禁烟”,外国毒贩更加肆无忌惮地运销鸦片,遂使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为了弥补巨额的财政亏空,更加肆意的搜刮人民。各级官吏在征收田赋、漕银时横征暴敛,加赔征收,还巧立名目,开征各种苛捐杂税,贪污肥私。劳动人民的实际负担比过去增加了好几倍,地方官绅则借机巧取豪夺,草菅人命。诚如民间传言:“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酷吏,无异虎狼。”

在这一大群强盗虎狼的逼迫下,许多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公开反抗,各地抗税、抗捐、抗租事件层出不穷。加之战后数年,黄河三次决口,数百万家庭被毁,老百姓流离失所,卖儿鬻女,四处逃难。长江流域也连年发生严重水灾,田园荒芜,饿殍遍野。可恶的是,地方官吏不去赈灾抚恤,救治百姓,而是继续威逼勒索,捐税丝毫不减。如此胡作非为,使官与民之间已成仇敌。其中,遭受鸦片战争危害最深的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区,阶级矛盾更为激烈。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从这三省征调兵力最多,战后又就地裁遣,许多散兵游勇流落于此,造成这些地区极度混乱。

天灾频仍,**惨烈;双层压迫,民不聊生。走投无路的破产农民和遣散兵勇纷纷铤而走险,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其中比较著名的起义有:1843年湖南武冈州的曾如炷等暴动,杀死知州徐光弼。1844年湖南耒阳的杨大鹏集众抗粮,进攻县城。1845年广西藤县的邓立奇、钟敏和率众起义;山东曹州捻党聚众暴动。1846年广西桂平的李观保起义;云南永昌府、顺宁府的回民起义。1847年湘、桂交界地区的雷再浩起义,转战两省,攻城克地,屡败清军。1848年广西宣武县的陈阿贵起义。1849年湖南新宁的李沅发起义。1850年广西天地会各山堂相继起义,蔓延全省,声势浩大。

近十年间,各地连绵不断的起义、暴动,遍及大江南北,给清朝统治阶级以一定程度的打击。可惜,这些起义都没有提出明确的斗争纲领和政治目标,也没有统一的组织和严明的纪律,而是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在清军的围剿下,旋起旋灭。但是,这些起义却预示着全国规模的农民革命的狂风暴雨即将来临。在此背景下,一股气势磅礴的革命洪流——太平天国运动终于爆发,并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了半个中国,给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以沉重打击。这才是:剥削重时民怨沸,压迫深处反抗强。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