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14.第七回 犯长江海盗讹诈 签条约耆英辱国(下)

作者 : 若愚

第14节第七回犯长江海盗讹诈签条约耆英辱国(下)

第七回犯长江海盗讹诈签条约耆英辱国(下)

英军逼近城下,海龄亲冒枪林弹雨,指挥城上守军开炮还击。大战半日,连续打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次日,英军调整部署,调集数百名大炮猛轰城墙,密集的炮弹在墙体上炸开一个缺口,持续的轰击使缺口扩大、坍塌。卧乌古指挥英军蜂拥而上,从缺口冲进城内。海龄督率部众与侵略者展开巷战,枪声大作,子弹横飞,刀光闪烁,血雨四溅。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海龄麾下的八旗子弟兵个个彪悍,人人勇猛,任凭子弹在耳畔呼啸,依然奋不顾身,冲入敌群殊死格斗。前面的中弹倒地,后面的踩着尸体继续扑向英军挥刀猛砍。海龄手持大砍刀,带领近百名卫士与英军混战于中心街头。海龄步伐矫健,武功高强,刀法纯熟,快如闪电。手起时,英军人头落地,脚到处,敌寇人仰马翻。激战多时,海龄毙伤英军七八人,血盈刀把,滑不能握,依然高呼杀贼。他身边的卫士个个杀红了眼,迎着血雨腥风,挥舞大刀长矛,抱着必死决心,拼命冲锋陷阵。其英勇气概,令敌胆寒。英军大队不断涌进,一面拼命冲锋,一面疯狂开枪射击;成排的子弹飞来,清兵成批的倒地伤亡。战至天黑,虽然清兵竭力拼杀,终因武器落后而全军覆没。海龄身中数弹,遍体血污,脚步踉跄,挣扎回到寓所,纵火**而亡。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镇江城头枪炮鸣,英夷犯境气焰凶。海龄将军奋神勇,督率部众挥刀锋。血雨飘过征衣湿,腥风吹来战旗红。兵败**殉国日,留取丹心照汗青。

枪声渐渐稀疏,镇江陷入敌手。镇江保卫战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所显示出的中华民族敢于与来犯之敌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却永世长存。

镇江之战,英军死亡一百八十余人,伤者不计其数。为了报复在镇江的损失,英军用尽各种野蛮残暴的手段屠杀城内居民,无数的老人、妇女、儿童惨遭杀戮;镇江城中尸积成山,血流成渠。疯狂的侵略者仍不罢休,又四处放火焚烧民居,一股股黑烟冲天而起,熊熊火光映红江面;美丽繁荣的镇江被烧成了一片瓦砾。发泄完兽欲,侵略者再次起锚西进,十多天后驶抵南京下关江面,随即列队架炮,扬言攻城。

可笑的是耆英、伊里布、牛鉴等人,在得知英军进犯长江的消息后,也急忙起轿跟进——不是组织兵力迎头阻击,而是从陆路尾随英舰迤逦跟进,伺机乞降。当英军抵达南京城下时,牛鉴的官轿也进入南京城中。喘息未定,就接到英军扬言攻城的报告,牛鉴慌忙派人到英舰上宣示道光皇帝求和的上谕,声明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即刻到达,乞求英军切勿开战。数日后,耆英、伊里布到达南京。璞鼎查开列议和条款,派人送达,并勒逼耆英等全部接受。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代表耆英、伊里布、牛鉴三人来到英舰“皋华丽”号上,同英国政府代表璞鼎查正式会谈。在谈判桌上,璞鼎查傲慢地道:“丛林法则就是弱肉强食;人类战争的后果是任意宰割。战胜国拥有主宰一切的权力,战败国不能讲任何条件。你们只有在投降书上签字的权利。”耆英连连点头道:“明白,明白。”面对侵略者咄咄逼人的气势,耆英等人不敢有任何异议,全部接受了英方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该约共十三款,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二千一百万银元;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等。

签字仪式结束后,璞鼎查十分得意,邀请耆英、伊里布、牛鉴参观英舰上的大炮,以炫耀武力。耆英等人恬不知耻,连连赞美。璞鼎查乘机提出:“台湾道姚莹、总兵达洪阿专与英军作对,至今还扣押战俘一百六十余人。此次和谈成功,你们必须释放战俘,严惩姚莹和达洪阿。”耆英满口答应:“一定照办,一定照办。”

返回城里后,耆英、伊里布、牛鉴立即联名上书道光皇帝,请求批准《南京条约》,同时,把姚莹、达洪阿革职查办。强盗的要求全部得到了满足,璞鼎查率英舰退出长江,返回香港。

至此,历时三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在清朝统治者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向侵略者妥协投降的情况下宣告结束。清政府进行的这场战争,本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是在自己国土上进行的民族自卫战争,且有斗志高昂的爱**民之广泛支持,理应有足够的条件打败远涉重洋、兵力单薄的英国侵略者。然而,由于清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技术落后而败北,使中华民族蒙受了一场奇耻大辱。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鸦片战争起硝烟,大清政府部署乱。忽战忽和无定策,节节兵败后果惨。奴颜乞降签条约,公然割地又赔款。中华民族蒙奇耻,耆英辱国丧主权。

《南京条约》订立后,有关开埠通商、关税税率等事项还未作明确规定,因此,第二年八月,中英双方又议定在广东继续谈判。璞鼎查因侵华有功,被英国政府任命为香港总督、英国驻华全权代表。耆英则仍被清廷派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接洽。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英国从中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在鸦片战争中,美国竭力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辩护,并派出舰队停泊在中国领海上,为英国侵略军助威。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之时,清政府也被迫赔偿美国烟贩近二十五万银元。美国政府看到英国用讹诈的手段,从中国获得许多利益,就派专使顾盛赶到中国要求订约。顾盛还从美国带来了四艘战舰,闯进虎门,驶抵黄埔,以武力相威胁。清政府被美国侵略者的婬威所吓倒,又派善于签订卖国条约的耆英为两广总督兼钦差大臣,来与顾盛谈判。1844年7月3日,耆英与顾盛在澳门望厦村观音堂内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此条约使美国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同时还扩大了侵略权益。如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

中美《望厦条约》比中英《南京条约》更进一步地把锁链加在中国人民的头上,更深一层地剥夺了中国的主权和**,极大的有利于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实施资本主义扩张。所以,在条约签订后,顾盛竟得意忘形地自夸道:“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立的《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的门户。但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为宽阔。”

英、美两国用讹诈的手段,在华获取了巨大利益。消息传到巴黎,法国政府格外眼红;急忙派出专使拉萼尔率八艘兵舰驶抵澳门,实行武力恫吓,借以达到签订不平等条约之目的。耆英接到法国的照会后,即赴澳门和拉萼尔会见。拉萼尔盛气凌人、夸夸其谈;首先吹嘘法**力无比强大,声言愿助中国攻打英国,要求中法互派使臣驻扎两国京城。忽而又说愿派兵舰替中国守御虎门,防止英人滋扰广州。嗣后又说要求中国开放天主教禁令,允许法国传教士来华传教。如此种种,虚声恫吓,诡谲莫辨,弄得耆英大感困惑,疑虑忧惧。

耆英回到衙门后,左思右想,不得要领。为了防止节外生枝,他主动把历来中英、中美条约抄录给拉萼尔,希望他仿照英美取得对华通商特权,放弃其他要求。耆英此举,实属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拱手送敌之卖国行为,博得了拉萼尔的连连喝彩。1844年10月24日,耆英与拉萼尔在黄埔的法国兵舰上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此条约使法国享有了美国在《望厦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同时还规定,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朝地方官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等权利。

继英、美、法侵略者之后,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瑞典、挪威、普鲁士、丹麦等国纷至沓来,要求同清政府正式订立通商条约;清政府抱定“一视同仁”的卖国方针一一应承。到1848年,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公然赶走中国在澳门的官吏,停付租金,强行霸占了中国领土澳门。这真是:屋漏偏遭连阴雨,船破又遇强台风。群盗打劫接踵至,中华民族灾难重。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