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8.第四回 大将军战败投降 小百姓智杀顽敌(下)

作者 : 若愚

第8节第四回大将军战败投降小百姓智杀顽敌(下)

第四回大将军战败投降小百姓智胜顽敌(下)

按照《广州和约》规定,清军北撤,须由英军监督;义律派卧乌古率一千名英军进驻四方炮台,执行监督。浪客中文网四方炮台位于广州城北六里处,原有一千名清兵常年驻守;现因奉命集结,让位于英军驻扎。英军入驻四方炮台后,即以征服者自居,结伙成群的带着武器在附近的村庄行凶作恶。他们到处杀人放火、妇女、抢劫财物、粮食、屠杀耕牛猪羊,甚至于盗掘坟墓,从棺材里劫取殉葬品,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种种灾难;其中三元里、泥城、西村、萧冈一带村落受害最深。一日,一小股英军又窜到三元里村抢劫骚扰,村民忍无可忍,群起反抗,纷纷拿起刀矛、棍棒与敌人搏斗,打死英军七人,其余英军仓皇逃回四方炮台。

为了防止英军报复,村中的乡绅聚集在社学——村北的三元古庙里商讨对策。原来,广州城郊早在明朝时就建立有不少“社学”,它本是封建士大夫教育、议事的场所。清朝中叶逐渐演变成被地主、士绅所控制,专门招募乡勇、举办团练,维护地方、保卫家园的武装机构。广州城北一带就存在着十多个这样的社学,其范围包括了近百个乡村。英军的暴行不仅给穷苦百姓带来灾难,也使地主、乡绅深受其害。

是日,数位有名望的乡绅会集古庙,共议自保之策。一位被英军掘了祖坟的地主痛哭流涕地道:“英夷禽兽不如,不杀不足以泄吾胸中之恨。”监生王韶光道:“今已杀死英夷七人,须防其来日报复。”举人何玉成道:“单靠吾村,势单力薄。应尽快发出柬帖,传唤各乡社学,集众公盟,同心协力,共杀英夷。”众人齐道:“此法最好。”于是,很快写成数十份柬帖,派人送往各社学、乡村。至夜,附近各乡的绅士、地主代表齐集三元里古庙开会,推举何玉成为总指挥,林福祥为先锋;议定以庙里的三星旗作为“令旗”,并立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王韶光道:“吾村西北边的牛栏冈草深林密、曲径盘旋,便于伏兵;若能诱敌至此,必能大获全胜。”何玉成道:“此计大妙。”林福祥道:“我带人诱敌。”经过众人商讨,拟定了一个“诱敌深入,在牛栏冈设伏,智歼英夷”的作战计划。议定后,众人分头行动,准备来日参战。

次日清晨,林福祥带领五百多名乡勇,高举三星旗,手持刀矛、棍棒、锄头、铁锹、鱼叉等为武器,闹哄哄地挺进到四方炮台前,故意制造气势,发起佯攻,吸引英军开枪射击。骄横狂暴的卧乌古看清了进攻者是一群农民后,立即亲率五百英军杀出炮台。林福祥见敌人上当,即指挥乡勇一边撤退,一边继续挑逗,将英军渐渐引到牛栏冈,钻进了乡民的埋伏圈内。站在高冈上的何玉成等乡绅命左右吹响螺号、擂起战鼓。霎时间,上万名乡民从密林草丛中冲出,把英军截成数段,分割包围起来。英军疯狂开枪射击,不少乡民中弹伤亡,但更多的乡民则利用地形、树木、草丛为掩护,悄悄接近英军,突然发起袭击,逐个毙伤敌人。英军的枪炮声传向远方,使战斗的消息快速扩散,附近一百零三乡的村民纷纷赶往战场,就连妇女、儿童也来助阵呐喊,为参战的农民军送饭送水。斯时也,乡民漫山遍野,重重叠叠,将英军困在垓心。英军几次挣扎突围,均遭失败。

下午一时,天公发怒,忽然间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英军的子弹淋湿,枪炮不能发射,士气低落,胆颤心惊。卧乌古急忙指挥部下分两路突围。武装群众当即从两翼包围英军后队,并趁敌人渡河和单列行进的有利时机,冲上前去展开肉搏。暴雨给了英军一个喘息的机会,他们结成方阵,互相掩护,逐渐突出牛栏冈。暴雨也给英军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乡间小路被雨水淹没,四野一片汪洋。英军慌不择路,连滚带爬,仓皇逃命,又陷进了一片片稻田之中,烂泥没踝,举步艰难。追击上来的乡民挥起刀矛、农具四面围剿,杀得敌军趴在泥水中连连求饶。一位名叫毕霞的英军少校,持指挥刀顽抗,被数名手持长矛的乡勇四面夹击,捅成“马蜂窝”,死在烂泥中。

天上,雷声阵阵,大雨滔滔。地上,三元里乡勇冒雨追杀,越战越勇,在烂泥中与英军展开了激烈地格斗。和乡勇手中的长矛相比,英军来福枪上的刺刀仅可防御,毫无进攻之能。英军困在泥泞里,难以快速撤离,只好互相策应,一面拼死顽抗,一面步步后退。

战到傍晚,雷声停息,雨点渐疏。四方炮台里的英军赶来接应,被围的英军才扔下一具具尸体,狼狈不堪地逃回四方炮台。卧乌古急忙下令关闭炮台寨门,组织英军利用炮台负隅顽抗。随后追击而来的乡民,计四、五万人之多,把四方炮台团团围住;但见:旌旗遍野,刀矛如林,人如潮涌,杀声震天。

正在英军拼命死守之际,一队全副武装的清军从广州城向四方炮台开来。卧乌古见状,连连惊呼:“完了,这下彻底完了。”然而,出乎卧乌古意料之外的是,这支数千人的清军,对身旁的战事熟视无睹,偃旗息鼓,匆匆穿过。原来,这是奉命北撤的广州驻军,面对陷入绝境的英军,竟然丝毫没有进攻之意。

至夜,雨停风息,繁星满天。四周的乡民燃起火把,彼此呼应,依旧围住四方炮台。卧乌古惊魂落魄,苦思对策,情急之下派出两名奸细,化装成当地农民模样,趁着天黑溜出炮台,窜到城中向义律求援。义律闻讯,立即带人闯入广州知府衙门,捉住余春宝威胁道:“四方炮台被围,你们又挑起了战争。”余春宝道:“误会,误会。此乃四乡刁民所为,与政府无干。”义律道:“刁民必须立即散开;否则我们将解除和约,继续攻城,烧掉附近每个村镇。”余春宝急忙报告奕山。奕山闻报,魂不附体,急令余春宝:“火速出城;驱散四乡刁民,解救英军回城。”

天亮后,余春宝、包怀忠带领一批广府官员、衙役赶到四方炮台。余春宝打躬作揖,央求乡民撤围。可是,老百姓恨透了他,纷纷唾骂道:“通夷卖国。”“汉奸。”“英夷之走狗。”包怀忠厚着脸皮,带着衙役找来何玉成及众乡绅、地主,向他们威胁道:“如果乡民不退,将来万一有事,要由你们负责。”乡绅们犹豫了。余春宝恶狠狠地恫吓道:“如不解围,此次赎城费六百多万元要尔等承担。”众乡绅一阵动摇、慌乱,终于害怕了。有的转身劝乡民撤离,有的趁乱偷偷溜走。余春宝见恫吓生效,立即命衙役抓住何玉成,进一步威胁、利诱道:“尔身为举人,带头闹事,破坏中英和约。事后要革去尔之前程,缉拿问罪。若尔能劝散乡民,即算有立功表现;尚可奏明奕大将军,保尔尽快升官。”何玉成经不起这一吓一拉,立即表示:“愿遵大人钧命,即刻解围。”转身命左右:“鸣锣收兵。”一阵锣声响起,乡民撤开包围,让出一条通道。余春宝、包怀忠等护送着卧乌古及其败兵,在民众的一片唾骂声中狼狈而逃。这场即将大获全胜的战斗,被卖国的清朝官员和动摇的地主、乡绅破坏掉了。

三元里一仗,毙伤英军二百余人,缴获大炮两门,洋枪洋刀九百余件。和清政府及其官军的投降、卖国行为相比,三元里人民自发的组织起来,反抗侵略,保卫家园的正义行动,不愧为爱国主义的英勇壮举;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抗击侵略者的斗争勇气。后人有诗赞三元里抗英之战,诗曰:

长歌盛赞三元里,乡民奋臂杀夷敌。堪笑奕山昏聩辈,数万官军无此绩。

战后数日,侵略者见广东民气日益旺盛,遂不敢报复。为掩盖其失败之丑行,义律派汉奸在三元里村口贴出一张告示,称:“百姓此次刁抗,蒙大英官宪宽容,后勿再犯。”三元里群众立即予以驳斥,在广州城内四处张贴《广东义民告英人说帖》等文告,其文略曰:

其时,我们义民,约齐数百乡村,同时奋勇,意在灭尽尔等畜类。尔如果有能,就不该转求广府,苦劝我们义民使之罢战。今各乡义民既饶尔等之命,尔又妄自尊大,出此不通告示。尔妄言宽容,试思谁宽容谁?尔等若有不服,可以约期再战。我们义民,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义民惨毒之恨也!

这正是:敌酋撒谎厚颜无耻,人民爱国正气凛然。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