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秘境 第十五章

作者 ︰ 珍妮

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唐宣宗即位時想要恢復嚴謹合度的朝廷禮儀,他頒布了一條詔令,詔令中除了其它的革新措施之外,還規定皇帝本人只有在焚香溲手之後才閱覽大臣獻進的章疏。♀友情提示這本書第一更新網站,百度請搜索+唐朝制度規定,凡是朝日,必須在大殿上設置香案,並置于天子的御座之前,宰相面對香案而立,在彌漫著神奇魔幻的香氣中處理國事。這種做法揭示了焚香在神聖肅穆的朝廷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當「進士」候選人要進行考試時,主考人與考生要在考試殿堂的香案前相互行禮,這種場合雖然規格較低,但是香案在這里同樣表示了神與君主的恩寵。

盡管古代人考慮的只是從延展天意,但我們現代人從另一角度來考慮,室內縈繞的芬芳植物香霧(這些都是香藥材料的煙霧),的確能淨化空氣,澄清思維,在一些重要場合中,尤其是人數較多的聚合,有效地防止了傳染性疾病的擴散(如流行感冒、傷寒等),保證了這些活動的正常進行。可以說,焚香是古代從皇帝到臣下的思維和空氣的一種潔淨方式。

唐朝君主還向其寵臣和侍從贈送香料,以表示他的恩寵。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唐朝的大臣獻給皇帝的「謝表」,感謝皇帝贈給他們香藥、香脂和異香。♀宰相張九齡寫的感謝唐玄宗的《謝賜香藥面脂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另外,流傳下來的歷史資料中,有一位官員也寫過類似的謝表,內容是感謝皇帝所賜的冬至後在祭祀百神時使用的香料,他列具的皇帝的賜物為「香藥金銀合子兩枚,面脂一盒,懷香兩袋,澡豆一袋」。從這些瑣碎的史料所知當時用香的廣泛。

公元八世紀,西南蠻大酋長和東北居住在饒樂府的奚部落都曾經向唐朝貢獻過香味濃郁,經久不息的香料。唐人還知道,甚至像波斯那樣遙遠的民族,也如《舊唐書》所說的「以麝香和蘇點額,及于耳鼻」。

沁人心脾的香氣也進入了唐朝社會的世俗生活,而在縉紳階層的生活中就更是如此。從一些歷史典籍中我們可知道,在公元八世紀時有一位王子有一種口中含香的嗜好,除非口中含有沉香或麝香,否則他是不會開口對人說話的,「方其發談,香氣噴于席上」。這類人十之**都是要在香湯沐浴之後,才會去參加社交聚會的。如同現代女士們相互比試名牌服飾,當時的男人也互相攀比他們的香料︰中宗時代有一種高雅的聚會,大臣們在聚會中「各攜名香,比試優劣,名曰斗香」,結果有一種香膏常常得魁。♀韓熙載是十世紀的一位縱情享樂的人,就風流雅致而言,他已經達到了極致。他想方設法要使焚香與自己庭院中的花香自然地融合起來,根據他總結出的經驗︰「對花焚香有五味相和,其妙不可言者,其五味說為︰木犀宜龍腦;酴醾宜沈水(即上等的沉香);蘭宜四絕;含笑宜麝香;詹葡宜檀」。

唐代香料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應用十分廣泛。為了增進生活情趣以及保健養生,有錢人會服用芳香植物(包括玫瑰花、蘭花、桂花、茉莉等)使身體微微散發香味。以中國傳統醫學的觀點來看,皮膚的顏色和細致與否以及體味,和所吃的食物、所處的環境、心情有關。因此,名門淑女、王孫公主大多認識到香料的美容功效。

與這些風流儒雅的行為相近的是,利用香氣來吸引異性,以增添風月場中的情趣。唐朝的妓女常常用香來刺激**。八世紀時,長安有一位國色無雙,深受歡迎,名叫「蓮香」的妓女,她竟然能夠將自己弄得香到這種程度,以至于她「每出處之間,則蜂蝶相隨,蓋慕奇香也」。此外還有一個故事,說有一位受到宰相元載保護的風流女子,她的肌膚潔美如玉,從來不需要象別的女子那樣刻意打扮修飾,這是因為她的母親很有些先見之明,好像早就知道自己的女兒注定要成為流芳百世的窈窕淑女一樣,從小就給女兒喂香料吃,這樣她的身上就發出了自然的香味,每個毛孔都散發幽香!一些之徒見到香肌,自然願意投百金以親近。

就香料的本性而言,它更容易直接使用于藥中,而這與香料在一般藥物中的重要地位是一致的。當唐玄宗最初迷戀上楊貴妃時,他年事已高,已經有些力不從心了,安祿山于是「因進助情花香百料,大小如梗米而色紅,每當寢處之際,助情發興,筋力不倦」。

唐時公認的焚香「極品」為佳楠,次為沉香,而沉香又分四等(沉水香、棧香、黃熟香、馬蹄香),再次為檀香等,可見當時評香水平之高超。這時期,對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備細致的分類︰會客用香,臥室用香,修煉用香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煉法門又有不同的香,專香專用。

(三)

佛教與外來的印度文化為中國的寺廟帶來了大量的新香料,而眾多的有關焚香和香料的習俗和信仰也隨之傳入了中國,從而加強和豐富了中國古老的焚香的傳統。公元七世紀前後是佛教傳道最廣泛的時期,在同一時期,東南亞的其它佛教國家,佛教的影響具有壓倒性的優勢,由于東南亞很多國家的文化更為簡樸,所以他們吸收的東西也就要多得多。例如位于馬來半島的「赤土國」的印度化的貴族是用香油來涂抹身體的,丹丹國諸王則用香粉涂身。在唐朝,香料多用于沐浴焚香,或制作一些簡單的香脂,當然也有入藥的。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唐代是佛教在中國的巔峰時代,所以焚香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在禮儀慶典中,就是在文學和想象的領域里也同樣如此。佛教的典籍中充滿了有關香的比擬,而梵文的「gandha」(香的),也確實常常直接指「與香有關的」意思。寺廟可以稱作「gandhakuti」(香殿);焚化佛陀的薪堆稱為「香塔」;「香王」、「香象」都是菩薩的稱號;而在「gandhamadana」(香山)上則居住著乾闥婆——香神和樂神。所有這些用語以及其它許多類似的說法,都被譯成了漢文,在豐富唐朝的語匯的同時,也大大豐富了唐朝人的思想。

唐天寶二年至十二年(公元743年~753年),鑒真和尚率師徒一行六次東渡日本,每次都帶去大量的藥材及香藥(料)。據「東征記」載︰天寶二年東渡時帶去麝香20臍,龍腦香、檀香、安息香、青木香、沉香、甘松香、甲香、零陵香、燻陸香等600余斤。還有胡椒、阿魏、蓽撥、訶黎勒、石蜜等500斤,甘蔗80束……可見唐代時中國與周邊國家香藥(料)的舶來交往的盛況。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芳香秘境最新章節 | 芳香秘境全文閱讀 | 芳香秘境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