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機 第三十六章

作者 ︰ 高冕

「有軍則有權。不是所有站都是第一言情首發,搜索+你就知道了。」在封建中國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後,奉清廷之命為督軍「剿捻」的曾國藩調兵、集餉。籌餉尚好說一些,李鴻章巧立名目,甚至想出「糞桶捐」之類的金點子,從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至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月,為曾氏籌得餉銀一千一百零六萬九千八百零二兩,其間還結余四萬三千三百五十兩,充分保證了曾氏花錢需要。但一旦要調用淮軍部隊,李鴻章就不講師生情分了。他表面上听命清廷,先後調撥六萬多淮軍歸曾氏指揮,背地里緊緊抓住軍權不放。當時,曾國藩所轄「剿捻」大軍八萬多人,其中僅兩萬多人是裁撤之余的湘軍,其余都是借調的淮軍。這六萬多淮軍,全部裝備洋槍洋炮,其中有**的炮兵部隊,是一支裝備精良的近代陸軍,李鴻章視為身家性命,哪肯輕易放棄權柄!曾國藩對李鴻章抓權不放、淮軍不听調遣以致貽誤戰機,非常惱火,致信弟子潑撒火氣︰「目下淮勇各軍既歸敝處統轄,則閣下當一切付之不管,凡向尊處私有請求,批令概由敝處核奪,則號令一而驅使較靈。……以後鄙人于淮軍,除遣撤營頭必須先商左右外,其余或進或止,或分或合,或保或參,或添勇,或休息假歸,皆敝處徑自主持,如有不妥,請閣下密函見告。」曾氏此函實際上揭穿這樣一個事實︰此前從部隊進退、獎懲、招兵到休息、放假,事無巨細,李鴻章都是暗中遙制的。李鴻章挨了老師一頓訓斥,心生怨恨,寫信對正在曾氏手下作戰的淮軍將領潘鼎新說︰「湘軍將帥,藐視一切淮部。♀如後生小子亦思與先輩爭雄,唯有決數死戰稍張門戶。」但他並沒有因挨訓而將暗制淮軍的手縮回來,只是形式上有所收斂而已。

捻軍是太平軍之後的反清主力。經賴文光整編後的捻軍,步騎結合、靈活機動,善打運動戰。因剿滅太平軍而威震四海的曾國藩,卻成為捻軍手下敗將。同治五年(1866年)起,李鴻章任欽差大臣,奉命接過曾國藩的帥印,踏上征剿捻軍的征程。李鴻章接受恩師剿捻的經驗教訓,妥善解決糧餉供應,實施「以靜制動」、「劃河圈地」的戰略方針,不到兩年時間,將曾輾轉馳騁于湖北、河南、安徽、山東、陝西、山西、直隸各省,被清王朝視為洪水猛獸的捻軍,剿殺于血泊之中。李鴻章在曾國藩幕府當參謀時,曾氏預言,李鴻章其人「或竟青出于藍,亦未可知」,當時只是本著鼓勵弟子的宗旨往高處說,對弟子能否真的超過師座,還心存懷疑,至李鴻章率軍「剿捻」大獲成功,方知應驗這一預言只用了數年時間。同治七年(1868年)七月初十日,清廷以平捻首功,賞湖廣總督李鴻章太子太保餃,晉協辦大學士。至此,李鴻章躋身于一品大員行列。

手握重兵,官運要來擋也擋不住。

同治九年五月二十三日(1870年6月21日),發生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此案緣由是,法國天主教傳教士在天津海望樓設立的教堂,吸收惡棍入教,迷拐幼孩,強佔民地,民憤很大。同治九年夏,育嬰堂虐死嬰兒三四十人。據說,天津一帶時而發生的嬰兒拐騙案件,多與法國天主教堂有關,當地群眾反洋教情緒很高。五月二十三日(6月21日),天津官員帶拐犯前往天主教堂查驗,教堂門口群眾蜂擁而至。法國領事豐大業要求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派兵彈壓,崇厚沒有把夷人的話當回事,只派了幾個官兵敷衍,豐大業大怒,持槍赴崇厚衙門質問,秘書長西蒙執刀隨行。這時,洋人威殺華官的消息飛快傳開,百姓紛紛趕來,群情激憤。豐大業趕到崇厚衙門,出言不遜,並拔槍向崇厚連開兩槍。崇厚推開豐大業。豐大業咆哮如雷,飛奔出門,拔刀向中國百姓亂砍,西蒙則揮刀為豐大業開路。歸途中兩人遇天津知縣劉杰,劉知縣勸兩洋人息怒。豐大業竟不知好歹,揮槍射向劉杰,結果擊中其隨從。此時,西蒙又向聞聲趕來的中國百姓胡亂開槍。百姓怒不可遏,當場打死豐大業和西蒙,並將兩具死尸扔入河中。百姓鳴鑼聚眾,乘機發泄長期積聚的怨恨,當場燒毀法、英、美教堂和育嬰堂,擊斃洋教士、洋商、外國職官二十人,其中法國十三人、俄國三人、比利時二人,意大利、愛爾蘭各一人。案發後,英、美、法、德、俄、比、西七國聯合抗議,各**艦集結于天津海口和山東煙台,氣勢洶洶。法國向中國提出最後通牒,其海軍蠢蠢欲動。當月二十五日(6月23日),清廷急命直隸總督曾國藩從保定趕赴天津查辦。此案是非曲直明鏡一般。但曾國藩腰桿子與朝廷態度一樣軟,為息事寧人,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杰革職充軍,斬殺愛國民眾二十人、充軍二十五人,賠償洋人五十萬兩白銀,重建被毀教堂。曾國藩的行徑遭到國人唾罵譴責。八月初三日(8月29日),清廷將曾國藩調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要職由兩江總督李鴻章接任,師生兩人對換交椅。

直隸總督易位絕非偶然。

直隸省是清王朝北方最重要的省份。直隸,因直接隸屬京師而得名,于清初正式定制為直隸省,省治保定。直隸地理位置重要,地處清王朝統治中心區域,居太行山脈與渤海之間,東瀕渤海連接奉天,西據太行、恆山而毗山西,南與河南、山東接界,北枕塞外與內蒙相連;直隸省地域廣大,當時範圍相當于今河北全省,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南、山東一小部分。直隸總督直接轄區共十一府、九州、一廳、一百零四縣。直隸總督負有拱衛京師、就近顧問之責,內為清廷依寄、外而表率督撫,歷來為疆臣之首。這把交椅,清廷總是遴選強有力的寵臣來坐。

在列強環伺、內亂紛繁的年代,安內攘外靠槍桿子說話。此時曾氏湘軍早已衰敗,曾國藩也就成了明日黃花;李氏淮軍裝備、操練近代化程度已躍居全國之冠,成為王朝最精銳的拳頭部隊,李鴻章也就成了清廷眼里的香餑餑、直隸總督的最佳人選。

同治九年八月(1870年9月),李鴻章從曾國藩手中接過直隸總督關防印信,就任直隸總督。這標志著在競爭激烈的仕途中,李鴻章一舉超越曾國藩,成為同治朝官場紅人。

十月,李鴻章權勢進一步增大。清廷裁撤三口通商大臣一職,改為北洋通商大臣,管理直隸、山東、奉天三省通商、洋務,辦理有關外交、海防、關稅及官辦軍事工業等事宜,頒給欽差大臣關防。北洋通商大臣例由直隸總督兼任。李鴻章的權柄從此超出直隸範圍,伸至山東登萊青道所轄的東海關和奉天奉錦道所轄的牛莊關。五年後,李鴻章奉命籌建北洋海軍,在北洋沿海旅順、威海衛等地建設軍港船塢,山東至奉天一帶重要軍港、商埠,全部納入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轄管範圍。李鴻章因此成為有史以來權勢最大的直隸總督。

李鴻章認識到,武器裝備依賴洋人是不行的。他移任直隸總督伊始就宣稱,「中國不亟圖強兵經武,徒紛紛遇事張皇,事後苟且粉飾,必致失國而後已,可為寒心。」而要「強兵經武」,關鍵是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路,仿制西方軍艦大炮,擺月兌武器裝備受制于人的局面。為建設陸軍和北洋海軍,李鴻章竭力控制經營以應用機器為基礎的軍事工業——江南制造總局、金陵機器局和天津機器局,簡稱滬局、寧局和津局。滬、寧兩局始建于李鴻章任江蘇巡撫、署理兩江總督期間。滬局局址上海城南高昌廟,設翻譯館、汽錘廠、槍廠等,在龍華鎮還設有制造洋槍細藥和銅帽炮引廠,是一個以生產槍炮為主、修船造艦為輔的綜合性新式軍用企業。寧局位于南京雨花台,後有機器廠三個,翻砂、熟鐵、木作廠各兩個,並設火箭、洋藥、水雷等局,能夠制造開花炮彈、洋槍、抬槍、大炮、水雷、銅帽、炮位火門、車輪盤架、子藥箱具等。同時,清廷為打破軍事工業由漢人控制的格局,命崇厚籌建天津機器局,專門仿制炸彈、開花炮和各種槍械,李鴻章洞穿清廷意圖,表面上奉命派員赴津參與籌辦,實質上敷衍塞職,但不料時來運轉,數年後坐上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寶座,就毫不客氣將津局掌控起來,並大力擴建,增設鑄鐵、熟鐵、鋸木、洋槍、槍子、煉鋼等廠,主要制造槍炮、子彈、火藥、水雷,還進行修船造艦。發展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李鴻章得意地將津局稱之為「洋軍火之總匯」。李鴻章建設三家軍火工廠很用心,清廷對其支持力度也非常大。據不完全統計,這三家軍火工廠從創建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共耗費二千四百五十四萬余兩白銀,佔清政府近代軍工企業投入經費的一半。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玄機最新章節 | 玄機全文閱讀 | 玄機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