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機 第十三章

作者 ︰ 高冕

富察氏為乾隆帝如此寵愛,其胞弟傅恆也大大沾光。♀不是所有站都是第一言情首發,搜索+你就知道了。天下官位千千萬,皇上聖口愛任命誰就是誰,何況還是愛若心肝的妻子之弟,歷朝歷代類似例子不勝枚舉。傅恆與貴戚中昏頭之輩大不相同,沒有因扯上天下第一的裙帶而趾高氣揚、忘乎所以。他處事非常謹慎,有兩個故事很能說明問題。其一,乾隆初年,皇上不同時召見軍機處大臣,一般君臣獨對,其中首席軍機訥親為承旨大臣,由他負責傳達皇帝諭旨。每逢召見傅恆,為回避與皇上的特殊關系,傅恆總是自稱識見不廣,請求各位軍機大臣與他一同入見。皇上晚飯後有所咨詢,又把他召去,單獨詢問商議。因此,時人將傅恆稱為「晚面」。其二,軍機處大臣承領皇帝旨意後,退下來獨自起草諭旨,輪到傅恆,總是命軍機處的其他小官員一起擬稿,然後呈給皇上。傅恆坦坦蕩蕩,盡力避嫌,與左右和睦相處,頗得人望。

傅恆長得很胖,稍走快一點就氣喘吁吁。但這位肥胖的貴戚不討人嫌,因為他特會做人。他為人謙遜和善,不因為自己與皇上關系獨特,「早齡侍值禁近」,隨時可以出入內廷而目空一切,也不武斷自擅,更不做仗勢欺人之事。對待長輩尤其是士大夫,他總是十分禮讓、敬重有加,對後進之輩從不壓制,而是想方設法引薦獎掖,使他們月兌穎而出、用當其位。因此,朝臣們對他也很敬重,在他身邊團結了一幫人,都願意與他一起共事效力。

如果說,傅恆得寵,主要緣于皇上與他是郎舅關系,那麼,他所以能夠固寵,尤其在其胞姐富察氏皇後病逝後,仍被乾隆帝倚為心膂,主要得益于他為人德性好,勇于任事,而且不居功不邀賞,始終謹慎小心,夾著尾巴做人,不擺皇帝小舅子和首席軍機大臣的威風。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九月,傅恆臨危受命,暫管川陝總督,經略征討大金川軍務。當時,大金川土司莎羅奔攻打革布什咱土司,擴張勢力,擾犯清軍,乾隆帝命川陝總督張廣泗征討莎羅奔。當年四月,命大學士、一等公、首席軍機大臣訥親為經略大臣,統率皇家勁旅赴前線督師。訥親抵前線後,先是限令三天拿下莎羅奔結寨地噶拉依,輕率冒進,導致進攻失敗,損兵折將,代理總兵任舉陣亡;繼而喪失斗志,畏縮不前,打算轉攻為守,讓四萬大軍構築碉堡,以壘對壘,打持久戰。這一做法,遭到乾隆帝斥責。隨後數月,訥親、張廣泗所率大軍雖有小勝,但始終未能前進一步。♀乾隆帝命訥親、張廣泗回京師見皇上。不久,將訥親革職。當年十二月和翌年正月,將張廣泗和訥親先後誅殺。就是在訥親和張廣泗征伐大金川失利的情況下,乾隆帝將經略重任交給了傅恆。同時,積極為其提供條件,調撥京師及各省滿漢官兵三萬五千名供他指揮,撥給軍費四百萬兩白銀,還撥十萬兩內帑以備來日犒賞將士。

對傅恆離京出征,乾隆帝高度重視。十一月二日,乾隆帝在重華宮親自宴請傅恆,為他壯行。翌日出師,乾隆帝「親詣堂子,行告祭禮」,並親御瀛台,賜食將士。傅恆啟行時,乾隆帝派皇子和大學士來保將他送到遠郊良鄉。

傅恆頂風冒雪,毫不懈怠。時正隆冬,他率部日夜兼程,有時日行竟達三百二十里。進入陝川境內,因驛政不修、馬匹供應不及時,遲滯大軍行動。傅恆及時將沿途考察了解到的情況奏報皇上。乾隆帝下令,火速整修從北京至成都的四十八座驛站,從成都至前方軍營的馬步二十四塘,保證交通、通信暢通。艱險未能阻止傅恆的前進步伐,過成都,經天赦山時,道路艱險,雪緊冰滑,十多匹戰馬先後墜入深不見底的山澗,傅恆下馬與官兵一起步行,翻山越嶺走了七十里地。肥胖的傅恆,在平坦大道上走急了尚喘不過氣來,可以想見,要在冰封雪阻的崎嶇險道上跋涉,會何等艱難。但他戰勝自我,把坎坷艱險甩在身後。大學士、皇帝小舅子尚且如此,其他將士還有啥話好說,大家無不抖擻精神,奮力向前。十二月十八日,如期抵達金川軍營。在此期間,乾隆帝以傅恆率師遠征,公忠體國,殫竭悃忱,紀律嚴明,行軍迅速,兼辦一切咨詢機務,常常徹夜不眠,一秉丹誠、心堅金石,勞瘁超倫,先是命部優敘,部議加傅恆太子太傅餃,特命加太保餃。傅恆獲悉,趕緊上疏固辭,但皇帝不允;傅恆克服千難萬險到達金川軍營後,乾隆帝大喜,命賜傅恆雙眼孔雀翎,傅恆再次固辭,堅不接受恩賜。

傅恆抵金川後很快出了一招,命副將馬良柱,誘殺附從大金川土司莎羅奔作亂的小金川土司澤旺之弟良爾吉、其嫂阿扣及漢奸王秋。乾隆帝褒揚傅恆明斷,命他接受雙眼孔雀翎的賞賜,並說,「如仍執意謙讓,是不遵旨也」,傅恆這才不敢推卻。

隨後,傅恆進行抵近偵察,發現清軍屯駐之地狹隘,與高居山梁上的敵軍戰碉相望,且雜處于當地士民市肆中,不佔地利。傅恆遂考慮遷移舊日營壘,令總兵冶大雄總理營盤,以肅軍紀。♀他在查找張廣泗用兵失敗的原因的基礎上,分析敵我軍事態勢,提出自己用兵主張,奏報皇上︰「臣惟攻碉最為下策,槍炮不能洞堅壁,于賊無所傷。賊不過數人,自暗擊明,槍不虛發。是我惟攻石,而賊實攻人。賊于碉外為濠,兵不能越,賊伏其中,自下擊上。其碉銳立,高于浮屠,建作甚捷,數日可成,旋缺旋補。且眾心甚固,碉盡碎而不去,炮方過而復起。……攻一碉難于克一城。即臣所駐卡撒,左右山巔三百余碉,計日以攻,非數年不能盡。且得一碉輒傷數十百人,得不償失。兵法,攻堅則瑕者堅,攻瑕則堅者瑕。惟使敵失所恃,我兵乃可用其長。擬俟諸軍大集,分道而進。另選銳師,旁探間道,裹糧直入,逾碉勿攻,繞出其後。番眾不多,外備既密,內守必虛。我兵既自捷徑深入,守者各懷內顧,人無固志,均可不攻自潰。」應當說,傅恆決定各路大軍繼續發動正面進攻,控制並迷惑敵軍,另出一支奇兵,從別的小道進擊,凡遇敵堅碉一概繞過,直搗敵心髒刮耳崖,來個中心開花,使固守山梁石碉內的敵軍不戰而潰,這是高明之策。然而乾隆帝受岳鐘琪影響,不同意直搗刮耳崖的軍事計劃,且此事心思已起了變化,考慮到金川並非大敵,清軍已勞師兩年,殺了兩員大臣,失去多員良將,心中很不痛快,見到傅恆上疏,見敵軍據險而守、難以攻克,更加不想繼續用兵,遂以孝聖憲皇後名義下諭,命傅恆班師回朝。此時,千里之外的傅恆已開始實施自己的戰略戰術,督軍攻下好幾個敵碉。乾隆帝一面驛送三斤人參慰勞傅恆,諭封他為一等忠勇公,賜給寶石頂和四團龍補服,一面屢次下詔命他班師。傅恆認為,沒有將敵人打服就撤軍,莎羅奔等人氣焰會更加囂張,自己也沒有臉面無功而返,表示不能就此回撤。他堅請進兵,懇辭公爵,而且繳還原旨,以示絕不是虛頭巴腦故作姿態。

就在傅恆與岳鐘琪決策遣軍挺進之際,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在清軍久困下堅持不住了,多次在陣前高喊投降,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派頭人前來求降。傅恆堅持要莎羅奔等人自縛到清軍轅門投降,實際上是想乘機將他逮捕,還朝獻俘。乾隆帝堅決反對這個計謀,並不斷催促傅恆結束戰爭。聖命難違,傅恆不得不舉行儀式,接受莎羅奔的投降,宥其免于一死。

乾隆帝好大喜功,後來將金川之役自詡為「十大武功」中的首功。對于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小舅子傅恆,已晉封他為公爵,沒有更高爵位可以晉封,他只好另賜豹尾槍二桿、親軍二名,壯其儀威。他還同意莎羅奔之請,同意在刮耳崖下建祠供傅恆長生祿位。傅恆疏辭四團龍補服,不敢受用。乾隆帝見他固辭,專門頒發諭旨,認為對傅恆的褒獎,「實出至公,且具有深意」,並且評價傅恆征金川之功,「與當年岳鐘琪之樹績青海,大學士鄂爾泰之綏靖苗疆」完全等同。因此,他在頒發這份長長諭旨的末尾命令道︰「所賜大學士、公傅恆照宗室公式之朝帽頂及四團龍補服,著于朝賀典禮之時,時常服用,不必懇辭。其尋常入朝入部辦事,應從所請,隨宜即用公品級補服,以成謙挹之美。」乾隆十四年(1749年)三月,傅恆率大軍返抵京師,乾隆帝命皇長子率諸位親王大臣到郊外,給予高規格迎接犒勞。不久,敕令按照勛臣額亦都、佟國維之例為傅恆建立宗祠,祭祀其曾祖哈什屯、祖父米思翰、父親李榮保,春秋官為其舉行祭禮。並追謚傅恆父親李榮保「莊恪」謚號,在東安門內賜地修建傅恆府第。

傅恆勇于任事,善于任事,而且虛懷若谷,有功不居功,賜爵不受爵,給賞不領賞,乾隆帝打心眼里贊賞。如此給皇上長臉的小舅子,皇上哪能不寵信!

乾隆十九年(1754年),準噶爾部發生內訌。乾隆帝乘機發兵,徹底解決準噶爾問題。當時,滿朝文武,堅決擁護這一策略的只有傅恆一人。後來乾隆帝稱贊︰「西旅之役,獨能與朕同志,贊成大勛。」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軍攻克伊犁,將準噶爾首領達瓦齊一舉俘虜。當年六月,準噶爾之亂被清軍平息。乾隆帝回想起上年決策用兵之時,曲高和寡,文武百官均不支持,投贊成票的獨有傅恆,對這位富有戰略眼光、敢于力排眾議、堅持正確主張的大臣非常欣賞,而且充滿感激之情,特地頒諭,再次授傅恆為一等忠勇公。傅恆在平金川之役中已獲一等忠勇公爵位,再次封公,實屬殊典曠恩。對此,傅恆上疏力辭,並向皇上當面懇陳辭謝之意,再三再四,說到動情之處涕淚俱下,聲稱自己在金川之役中「叨封公爵已為過分」,執意謝絕再賜他一頂公爵桂冠。乾隆帝察傅恆表現,認為其「信出至誠,實將來可以永承恩遇之道」。不能讓謙遜者吃虧,乾隆帝仍下令對傅恆「從優加等議敘」。部議將傅恆加賞六級。不久,乾隆帝將百名功臣畫像陳列于紫光閣,傅恆榮居首位。乾隆帝特賦御詩一首,盛贊傅恆功勛︰

世冑元臣,

與國休戚。

早年金川,

亦建殊績。

定策西師,

惟汝予同。

侯不戰,

宜居首功。

在連續三次征緬戰爭失敗、統兵主帥一一喪命的情況下,傅恆再次受命,頂著兵敗帥殞的死亡氣息,掛帥統兵,馳赴西南前線。

乾隆三十年(1765年),緬甸軍隊多次侵擾西南邊陲雲南。新任雲貴總督劉藻乃一老儒,不識事體,調兵遣將與緬軍作戰均不得法,屢吃敗仗。翌年二月,乾隆帝命撤掉劉藻總督之職,將他降補為湖北巡撫,總督之職由歷任兩廣總督、閩浙總督、陝甘總督並拜東閣大學士的楊應琚擔任。年逾七十的劉藻經不住丟官降職的打擊,「自剄不殊,婉轉于戕榻間,七日乃死」。楊應琚上任後發動反擊戰,收復被佔邊地,這場小規模的邊境戰爭已告結束,他本不想進一步討緬,使戰爭升級。但其一些部屬立功心切,低估緬軍力量,蠱惑主帥對緬開戰,未經乾隆帝頒諭,就發動了征緬戰爭。結果戰敗失地。楊應琚心神恍惚,舊病復發倒下,以致對部屬違敗為勝、虛報戰果的行為毫無察覺,稀里糊涂地向乾隆帝報捷。遠在萬里之遙的乾隆帝「按圖詳閱」,反而將其中錯謬識破。乾隆帝對此非常惱火。本來,天朝大國征服不了區區緬甸小國,就已讓他窩火,現在滇緬邊界糾紛不僅未能平息,反而愈演愈烈,而楊應琚竟然虛報蒙蔽、負恩欺罔,「大出情理之外」。這令他龍顏震怒,下令將楊應琚調回京師調養,命伊犁將軍明瑞繼任雲貴總督,發動第三次征緬戰爭。楊應琚返京不久,乾隆帝命其自盡。明瑞用兵有方,取得蠻結之役大捷。但清軍勝而輕敵,長驅直入,一度攻入緬甸心髒地帶,距其都城阿瓦僅七十里。但由于軍械糧餉缺乏保障,兵疲馬乏糧盡,敵都在前,清軍竟然無力攻城。緬軍乘機發動反攻,清軍節節敗退,明瑞在小猛育突圍戰中多處負傷,自縊而死,第三次征緬戰爭宣告失敗。乾隆帝覺得大失臉面,異常震怒,誓雪喪師辱國之恥。

尚書、參贊大臣舒赫德,奉命赴西南邊地永昌實地考察後,與新任雲貴總督鄂寧聯合上疏,提出征緬有辦馬、辦糧、行軍、轉運、適應「五難」,認為清軍征緬「實無勝算可操」,不宜繼續對緬動武。乾隆帝對不領會聖意的舒赫德嚴厲訓斥,革去舒赫德尚書、參贊大臣之職,給予鄂寧降職處分,降補福建巡撫。

乾隆帝諭示,「籌辦進剿緬匪,一切機宜緊要,必須重臣前往調度」。何人堪當重任?乾隆帝高坐龍廷,反復審視度量,目光最後還是落在大學士、一等忠勇公傅恆身上。

傅恆就是在劉藻自剄、楊應琚賜死、明瑞自縊,三位雲貴總督相繼身敗名裂,新任雲貴總督翻身落馬的情形下,執掌征緬帥印,拂著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早春二月的寒風,踏上西南征程的。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玄機最新章節 | 玄機全文閱讀 | 玄機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