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傳 第二十六章

作者 ︰ 徐剛

人民的眼楮能看見的是,護衛家園的長堤怎麼總是千瘡百孔!長江生態環境的破壞,所導致的只能是︰在暴雨之下洪水成災的可能性絕對增加;當洪水發生抗洪減災的能力絕對降低。♀不是所有站都是第一言情首發,搜索+你就知道了。這一增一減,便把多少人推進了沒頂之災中。

1957年的調查統計表明,長江流域森林覆蓋率為22,水土流失面積36.38萬平方公里,佔流域總面積20.29。經過30年的砍伐與墾殖及開山挖礦,森林覆蓋率下降為109,而水土流失面積增加了一倍,達73.94萬平方公里,一說為56萬平方公里。

長江上游作為長江生態完整集合的標志與象征的原始森林,是中國僅次于東北的第二大林區,它們大範圍地莊嚴肅立、神聖靜穆,以涵養長江源區和上游水土的偉大職責為使命,除開平靜之外它們什麼都不需要,為此它們隱匿于高山峽谷乃至深入無人區。但,這樣的平靜巳經徹底粉碎在刀斧之下了。

地處長江上游,青藏高原東側的川西滇西北原始森林,控制面積為65萬平方公里,林中有以雲杉、冷杉為主的數十米高的大木,並與多層植物形成復層異齡混交林,這是森林形態中最完美的一種。林下有很厚的活地植被及枯落物層,涵蓄水分的功能為1公頃保蓄1000立方米,同時還具有很的生物多樣性,大熊貓、滇金絲猴就生活在林中,悠然自在,其植物物種更是不可勝數。這樣一大片堪稱為國家民族巨大綠色瑰寶的原始森林,是為華夏大地長治久安、長江激流安瀾順服而存在的,並提供了無論什麼科技和人力都無法達到的保障,從50年代起,卻在開發和建設的名義下,以國家和地方的政府行為被砍伐,遭到了破壞毀滅。

從川西的馬爾康、米亞羅林區開始,揮動巨斧,呼出「順山倒」,再逐步擴大至整個這一大片原始森林區,可謂轟轟烈烈。上至中央、國務院,下到省、地、縣、鄉,高度一致,齊心合力都認為這片森林該伐,理由是國家建設需要資金、需要木材;原始老林已經枯朽,伐之取之順理成章。回頭看這一嚴重失誤的時候,不是追究一個人或幾個人的歷史責任問題,而是我們全民族的生態意識低下到如此程度的可悲可嘆!森林一旦僅僅被當作財富來源時,它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砍木頭換錢一這就是中國的林業。原始老林包含的木材朽腐率本來是自然規律,這一規律的出現要比森林生態學、大地倫理學等等早得多,就連一個護林員都知道的道理,竟然沒有人據理力爭!擁有知識的人如果違背良心去迎合,或者保持沉默,看來都是犯罪。而听不到真知灼見的年代,也肯定是由愚昧無知在堅固地統治著思想。

樹齡在300年至400年的樹木,稱為老樹,它的腐朽及枯而倒之,是森林代謝的一種方式,為小樹、年輕的樹留出足夠的林中空隙,然後生息成長,是為美好的復層異齡林。老樹們心甘情願地倒地,正是為了讓其下層的樹木有出頭之日,能在這塊林地上繁衍生息永續佔有。枯倒的老樹在腐爛後增加了林地的肥力,會有苔蘚、地衣生長其上,同樣仍起著水土保持作用,其枯枝落葉還是林中某些野生小動物的棲身之所。

自己倒下的老樹是森林中自我犧牲的典範,是森林生態系統的一個細節。但,如果施以刀斧將其砍倒就大不一樣了,尤其是西南地區,大片的原始老樹老林生長在陡岵的懸崖山坡上,它們對水土保持的功能、護衛長江的作用是讓人一眼看去便了然于心的。當老樹被連片砍伐時,林下植被和土壤已經被強烈的震動所損傷,脆弱的生態鏈受到破壞,土之不保,水何能安?肯定會同時發生的,還有山洪、崩潰、泥石流。閉上眼楮一想便可看見,森林毀壞以後,大地是怎樣破碎,長江環境又是怎樣惡化的了。

在50年代開發伐木的熱潮中,就連極少數專家提出的對山地森林開發規模和強度應有所控制,采取擇伐方式等意見,也被實際否定。原因是︰開發成本要低,收效要快,擇伐需另闢林道,等不及了,太麻煩了,大片大片地砍,一起轟隆隆倒地。于是大量人口、機械進人林區,大面積、大規模、無約束地砍伐原始森林開始。

長江同時也開始了進入20世紀後最為惡劣的厄運,又有誰能說在我們以原始林木換得一大筆財產後,中國從此便交上了好運呢?

破壞正未有窮期。

本世紀60年代開始的三線建設進一步擴大和加深了天然林區的破壞,這就是名震一時的金沙江林區開發會戰。作為國家建設的重大行動,從全國各地調集人力物力財力,會戰于長江中上游僅存的原始森林中,這一瘋狂行為說明︰50年代的愚昧到60年代變本加厲了。

1998年長江大洪水的源區,恰恰是當年金沙江伐木會戰處,大自然決不陰損,報復得明明白白。

我們再把視野擴大。

四川一省在元朝時森林覆蓋率曾達509,1949年為20;80年代只有129,川西北有相當一部分縣只有左右,四川森林采伐與更新的比例為11︰1,水土流失面積由50年代的146萬平方公里,擴展至25萬平方公里,增加1.6倍。80年代河流含沙量與多年平均值相比,嘉陵江(武勝)增大6.87,涪江、渠江、岷江和青衣江增加147。雅礱江增加349。80年代金沙江支流橫江含沙量高出50年代38.5%,龍川江增加6070,牛欄江增加34‘60496目前通常的說法是長江流域每年流失土壤24億噸,也有文章指出這是50年代的統計數字,即便以此為據,也意味著流失區每年平均失去3毫米表土。四川15度至20度坡耕地的年侵蝕模數為14100噸7平方公里,是相同坡度非耕地的3倍多。陝西漢中地區水保站測算,陝南坡耕地的年侵蝕模數一般達每平方公里4萬至5萬噸,比林草地高出幾十倍。陝西水土保持研究所1986年對留壩縣一片坡度為28度的玉米地作典型調,測得年侵蝕模數高達6.7萬噸7平方公里。漢中地區50年代至1980年的30年間,因水土流失廢棄的耕地為333萬畝。湖北麻城從1975年到1981年的6年中,岩石面積由18萬畝擴大到29萬畝,以每年870的速度迅速擴展。四川紫色丘陵區不少山坡的表土已被沖光,現在被侵蝕的是成土母質,年侵蝕深度高達3至5厘米,安岳縣因水土流失導致砂岩的面積,已佔全縣總面積的37%。

這些枯燥的數字及百分比,其實十分生動,四川在林木砍伐與更新為11︰1的情況下,水土流失、耕地消縮的相應數據,簡單而明了地告訴我們︰長江發生大洪災將不是一次而是多次,再這樣下去我們的子孫將無土可耕無地可種,就連立足之地也沒有。

親愛的朋友,你看見土地和家園的飄逝了嗎?

貴州省普定縣,這里曾經是青山綠水之地,現在差不多可稱之為果石縣了,石化面積正以每年8000畝的速度擴大,目前巳佔全縣總面積的229還多。湖南以山水風光聞名,它的岩石面積也巳達到3450平方公里。土地年復一年被侵蝕,坡耕地越種越薄,然後土盡石出,耕地不毛。長江流域9省10度以上的坡耕地面積約1.2億畝,每年流失土壤9.2億噸,相當于每年平均喪失8.5毫米厚的表土層。長江流域的上游和中游,山高、坡陡、地薄,土壤資源稀缺而又人口密集。如果這種惡化的勢頭得不到控制,50年後,這1.2億畝坡耕地將徹底失去農用價值,也就是說1.2億畝坡耕地成了1.2億畝石化地。靠這1.2億畝坡耕地為生的農民,到時候吃什麼呢?滾滾山洪泥石流之下還能得到安居嗎?

土壤本是可再生資源,在自然形態下,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200年至400年。當因為人類活動土層破壞的速度幾百倍于成土速度之後,土壤便也成為不可再生的資源了。

失去土便意味著失去家園、失去生存的基本條件,失去土壤的命運又都源自人類掠奪行為。

人怎麼了?人在舍棄生存求發展。

我們正走在斷子絕孫的路上。

1981年,湖北省鄖西縣有40個生產隊的耕地流失殆盡而籌措移民。移到哪里呢?中國到處都是人頭攢動,況且是離鄉背井。這時候,40個生產隊的農民心里生出的,是多麼濃重的鄉情和悲哀!這還只是40個生產隊,50年後失去了1.2億畝坡耕地的1億多浩浩蕩蕩的農民,又將移往何處?今天,我們容忍貪污浪費、破壞環境,便意味著明天各種社會的、環境的災難紛至沓來。

長江流域坡耕地在水土流失過程中跑水、跑土、跑肥,除了土層減薄之外,土地肥力下降,投人不斷增多,產出不斷減少。全流域每年在這惡性循環中損失的氮、磷、鉀約2500萬噸,相當于50個年產50萬噸化肥廠的年產總量。為了增產也為了使越來越多的人有飯吃,便大量施用化肥,成本提高,農民負擔加重,而土地則更加貧瘠。四川省南部縣1959年的化肥費用為66萬元,佔生產費的5.491到1979年時為1180萬元,佔生產費的30.19。湖南省每年流失有機質300萬噸,氮、磷、鉀200萬噸,相當于化肥供應量的2.4倍。

貴州畢節地區,土壤砂礫化已經使大地滿目瘡痍了。♀畢節的耕地狀況注定這里還要貧困下去,這里土層厚15厘米以下的耕地佔總耕地面積的49.3,松沙型耕地佔2020,石礫含量高達抓以上的耕地佔12.5%。

太薄的耕地,太多的人口,太大的期望結合起來,便是太重的壓力和負擔。這一塊貧瘠的土地,怎麼承受得了呢?

土地砂礫化還使蓄水能力降低,水的流失量必然增大。土也流走了,水也流走了。筆者在采寫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時得知︰四川省每年從坡耕地中流失的水量達33.7億立方米,相當于1980年各項工程可供水量的589!中國林學會1981年在「長江流域水土保持考察紀要」中說,僅四川省因坡耕地水土流失每年減產的糧食為49億公斤,以此推算,長江中上游坡耕地因水土流失每年減產的糧食達到190億公斤!以上所記還遠遠不是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危害終端,泥沙徽積正在一年比一年嚴重地窒息長江流域的水庫。

四川省50年代初期有山塘68萬口,總水量30億立方米,至1980年減少蓄水53.39。全省12342座水庫,報廢28。大渡河下游的龔咀水電站12年掀積泥沙2,32億立方米,佔庫容總量的2/3。烏江渡水電站總庫容21.5億立方米,已淤積2億多立方米,相當于設計時50年的泥沙淤積量。白龍江碧口水庫建成蓄水于1978年,8年淤積1.15億立方米,再過20年即可淤滿。

不用懷疑水庫設計者的初衷︰為蓄水而建;同樣不用懷疑長江流域諸多水庫的結局︰泥沙淤積之所。

到1982年為止,長江流域共建成大中小水庫48522座,總庫容1210億立方米,每年都因泥沙淤積損失庫容12.1億立方米——相當于報廢12座大型水庫。長江中下游地區在1950年尚有天然湖泊面積25828平方公里(包括內湖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長江傳最新章節 | 長江傳全文閱讀 | 長江傳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