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傳 第二十五章

作者 ︰ 徐剛

1904年、1905年(清光緒三十年、三十一年長江上游連續兩年出現大洪水。♀尋找網站,請百度搜索+1905年8月,金沙江南岸永善、會澤、昆明等地大雨不止,雨雲紛亂堆積向西偏北移動,鶴慶、中甸等地傾盆之雨從8月11日下到20日。不知道金沙江是被激活了還是激怒了,頓時急浪巨流回響于山谷之間,與岷江匯合後,在長江干流李莊,洪峰流量增至61600立方米廣秒,而匯人嘉陵江以後的長江干流寸灘站洪峰流量,更是高達85100立方米秒。

1917年7月19日至22日,岷江流域發生了歷時4天4夜的大暴雨,籠罩面積90000平方公里,暴雨中心位在青衣江和岷江干流中下游,近百年來岷江最大的一場洪水于是發生。

7月20日前後,青衣江和岷江平羌峽洪水暴發,洪峰涌現,大渡河也開始暴漲。岷江干流五通橋河段20日起漲,22日達峰頂,洪峰流量54000立方米7秒,24日洪水消退歸槽。岷江沿江城市災情嚴重,成都的祠堂街、東城根街可以行舟,樂山沒頂水深6尺。還有理縣、灌縣、合江、重慶、廣漢等37個縣市,均受雨潦水浸之苦。

1922年江蘇、浙江、安徽大水,三省災民共1200萬人。湖南大旱。武昌、漢口颶風囂張,長江水溢。

1924年8月,金沙江發生近200年來最大洪水,屏山站洪峰流量為36900立方米乂秒,洪水歷時半個月。相鄰的瀾滄江也同時鼓蕩而起。雲南受災的有36個州、縣。

1926年6月下旬至7月初,洞庭湖水系出現連續降雨,間有傾盆大雨。長沙6月28日雨量達114.3毫米。湘江、資水、沅江中下游及汨羅江流域發生本世紀以來最大洪水,湘江湘潭洪峰流量21900立方米7秒,資水桃江為21500立方米7秒。7月3日,洞庭湖開始動蕩不安,城陵肌7月9日的最高水位為3285米,起自6月20日的19天中,水位漲幅達13米!湘江流域的湘陰、長沙等市、縣,成為澤國,周圍幾百里平地水深由幾尺到幾丈不等,堤垸全部潰決,人畜溺死者不可計數。資水沿河鄉鎮全被洪水掃蕩,「人登屋頂,隨屋漂流,絡繹不絕者三晝夜」。常德城牆被洪水沖毀,急流穿城而過,浩浩乎無盡。

滿眼浮尸,隨波逐流。

1927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長江中下游陰雨連綿,漢口19天降水量達511.3毫米,鄂東地區的舉水、巴水、浠水、蘄水流域同時發生暴雨,延續時間6一7天。漢口7月6日雨量125.2毫米,金口7月7日雨量達131毫米。

這就是1927年7月的湖北大洪水,舉水、巴水、浠水地區中小河流同時暴發50年至100年一遇的洪水之災。應城全城浸泡水中,淹死近千人。麻城、羅田、黃岡、廣濟等縣及漢水下游均為重災區。

區域性暴雨引發的中小河流水患,是對我們的一種提醒︰在長江流域之內,江無分長短,湖不論大小,都是長江的延伸,牽一發而動千鉤。

1931年,從生態意義上說,是中國的災難之年。

1931年的全國性水災,是近代中國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的轉折點。

1931年人夏以後,全國氣候反常。6月至8月的3個月間,珠江、長江、淮河、海河以及遼河、松花江流域降雨天數,達35至50天,桂林為59天,期間還不斷出現大雨和暴雨。從南到北大江小河一起泛濫,造成全國性大水災。而湘、鄂、贛、浙、皖、蘇、魯、豫8省災情最重,《中國救荒史》稱︰「八省大水,被災區域達32萬平方公里,災民1億人,被淹田畝25500萬畝。其中以皖省災情最重,佔8省22,縣份144中間有131縣,大地沉沒者達數個月。」1931年的雨季來得特別早。

4月,珠江流域的東江、北江和長江流域的湘江、贛江上游,月雨量均在300毫米以上,比常年同期多出1倍左右。5月,雨雲飄忽雨區北移,湘、贛流域,長江中下游,錢塘江流域雨量達300至400毫米。春早雨也早,春深雨也深。

夏天的洪水要看春天的雨。

自6月下旬至7月,降雨帶長時間穩定在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降雨過程如下︰第一階段自6月28日至7月12日,雨區主要在長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雨量為200毫米至300毫米,少數地區達400毫米以上。這一降雨過程中發生一次強大暴雨,淮南潢川7月4日雨量189毫米,江蘇泰興7月3日雨量205.4毫米。7月18日至28日為第二階段,雨區不變雨量在200毫米以上,長江沿江暴雨紛紛。六安7月24日雨量240毫米,南京7月24日雨量198.5毫米。第三階段雨區北移黃淮之間、漢水流域及海河平原。黃淮浸雨時,川西發生大暴雨,暴雨中心區由岷江、沱江東移至宜賓、重慶之間和湘江諸水,川水洪流與長江中下游大水遭遇,狹路相逢,各不相讓,且時有暴雨瓢潑傾瀉,推波助瀾。

連續的雨水及大暴雨的醞釀和沖擊之下,江河必定泛濫,其承受力已經遠遠不逮了,長江全流域大洪水于是發生。上游岷江的洪峰流量達40800立方米7秒,長江干流寸灘8月6日洪峰流量為63600立方米義秒,8月10日宜昌洪峰流量是64600立方米7秒,8月9日沙市最高水位4385米,枝城最大流量接近70000立方米/秒。♀

7月份長江中下游長時間的降雨,已經使長江干流飽滿橫溢,在上游洪水到來之前,干流及支流尾閭水位已經很。7月中旬漢口站水位達26.93米時,丹水池堤防決口,漢口主要市區被淹沒。上游大洪水滾滾而來之後,沿江沿湖決堤崩岸多處分流的情況下,漢口8月19日達至最高洪水位28.28米,洪峰流量59900立方米7秒。倘若沒有潰堤分流調蓄洪水,城陵磯最大流量可達103200立方米7秒,漢口可達112900立方米.秒,已經遠遠超過河道泄洪能力。

由于洪水量的巨大,在奔突之中到了無堅不摧的地步,長江中下游堤岸垸田普遍決口,荊江大堤險象環生,沙溝子、一弓堤、朱三弓堤先後決溢,長江干流自湖北石首至江蘇南通的江堤決溢漫流354處,幾近崩潰。江漢平原、洞庭湖區、鄱陽湖區、太湖流域區大部被淹,水沒武漢100天。

「最深處達28尺7寸」。赫山、洪山餓死、病死的災民來不及掩埋,只好挖幾個千人坑,一層一層往里堆。據當時湖北省水災急賑會從1931年8月到次年4月的統計,僅他們就掩埋災民共32605人。湖北、湖南、安徽沿江沿湖一片汪洋大水,無數家園毀于一旦。京漢鐵路長期停運,京浦鐵路中斷運行54天。

1931年洪水造成的損失,據當時報章記載,長江流域受災人口2887萬余人,死亡14.54萬人,受災農田377.3萬平方公里,損毀房屋約178萬間,估計直接經濟損失達13.84億銀元。

長江洪水中最可怕的是連續、多次、大面積暴雨,然後是干流與支流的洪水不期而遇,合流而下,這便帶來整個長江全流域的洪水之災。

1935年,長江中游一場區域性的特大洪水,澧水、漢水流域遭極為慘重之災,僅淹死者便達14.2萬人。

是年7月3日至7日,鄂西和湘西北山地東側,連下5天撕天裂地的特大暴雨。暴雨南部中心位處清江、澧水分水嶺南側山坡地帶,五峰站實測最大雨量毫米。北部中心位于香溪河、黃柏河、沮河等中上游山坡帶,興山降雨量達1084毫米。五峰1天最大降雨量達至422.9毫米,天降雨量毫米,此長江流域最大降雨量的記錄,一直保持到20世紀末年。

我無法用筆墨去描述如下的景象︰這場昏天黑地的大暴雨的籠罩面積達11.9萬平方公里,澧水、清江、三峽地區及漢水中下游,盡在劇烈而綿長的大雨之中。

舟楫不通,港口關閉,雨下得地動山搖,山上石梁斷裂滾落,人們躲在屋子里提心吊膽等死,所有的遮蔽均毫無安全感可言。

自宜昌至漢口,一片又一片堤崩岸決,荊江大堤橫店子、堆金台、德勝台及麻布拐子先後潰決,江漢平原江水滔滔,洞庭湖區湘、資、沅、澧等四水尾閭圩堤大量潰決。最慘不忍睹的是漢江中下游和澧水下游,漢江左岸潰決,一夜之間淹死80000多人’澧水下游慈利、石門等沿江市鎮在驚濤駭浪中淹死30000余人,居民房屋財產、大小牲畜全部付之東流。

為了研究水患,看來得首先研究暴雨,暴雨無一例外是洪水的先聲,只知道堵決口而不去了解中國暴雨,決口是永遠堵不完的。

本世紀中國大陸上發生的強度最大的兩場暴雨,先是1935年7月的長江暴雨.後是1963年8月的海河暴雨。兩相比較,時空分布的特征十分接近,但更多的奧秘仍然不得而知。

1949年6月,長江中下游又遭洪澇之災,僅湖南一省死者為5.7萬人。

1954年,長江出現百年罕見的流域性特大洪水,與1931年的洪災相類似,成為20世紀前60年內兩次最大的長江水患。兩岸凡經歷過這兩次水災的老自姓,心有余悸而沒齒不忘。

如同1931年,1954年的汛期也來得早,大雨、暴雨又一次過早來臨持續不去。4月的鄱陽湖便已經在雨迷霧蒙中了,5月的雨區主要在長江以南。查當時的氣象資料,1954年長江汛期大氣環流形勢異常,從5月上旬至7月下旬,長江中下游的梅雨期長達60多天。5月到7月的3個月內共有12次降雨過程,6月中旬至7月中旬還間有5次暴雨,為1954年汛期暴雨最為轟轟烈烈的全盛時期。

季風雨季提前進人長江流域,把汛期曾有的全部規律全部攪亂。7月份雨區北移,中心在長江干流以北及淮河流域,雨區範圍廣及91萬平方公里,相應面積的總降水量達4280億立方米,是汛期月雨量最大的一個月。8月份,氣象的微妙變化是大氣環流的副高壓位置,往西伸而向北抬,長江中下游梅雨結束,雨區移往四川盆地、漢水流域。5月到7月累計雨量達1200毫米以上,最大雨量黃山站達2824毫米0長江全流域雨聲隆隆。

鄱陽湖、洞庭湖水系,似乎是得風氣之先者。贛江在6月初、7月初發生洪水;沅江于5月下旬、6月下旬、7月中旬連續發生洪水;湘江比沅江略晚,大水發生在6月初之後,6月30日湘潭站最大洪峰流量達18300立方米7秒;澧水、資水也同聲相應洪峰驟起。♀在這期間,漢水與大別山南側各支流到7月中旬和8月上旬時,也終于按捺不住而洪流滾滾。漢口以下到湖口以上區間支流最大人江流量,7月13日已經達到13600立方米7秒。在不斷的降雨及浪潮鼓蕩之下,江湖紛紛活躍,水位急速上漲。漢口站在突破警戒水位263米之後,于7月18日超過1931年的最高水位2828米二長江中下游水位全面抬高的危急情勢下,6月25日到9月6日,長江上游又連續發生4次大洪水,宜昌站先後出現4次大于50000立方米7秒的洪峰流量,8月7日竟高達66800立方米|秒,而枝城站更達71900立方米秒。為了荊江大堤不致土崩瓦解,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3次從太平口分洪閘分洪,分洪量分別為23.53億立方米、17.17億立方米、81.86億立方米,總計分洪量122.56億立方米。洪峰依然居高不下,便扒口分洪,分洪總量為1023億立方米時,沙市水位44.67米,城陵磯水位33.95米,漢口水位29.73米,湖口水位21.68米,均為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最高記錄。

水利學家作過並非虛妄的推算︰假如不分洪、不扒口、不潰堤,城陵磯站的最大流量應為108900立方米x秒,漢口則是114183立方米/秒。

我們再來看看文字已根本無法表達其驚心動魄的洪水過程︰長江上游干流洪水經荊江分洪、四口分流後,8月7日洪峰到達石首,最高水位39.89米。8月8日監利最高水位36.57米。洪峰涌過監利,8月8日到螺山站,最高水位33.17米,最大流量78800立方米秒。洪峰到漢口,漢水洪峰涌起,漢口站出現最大流量76100立方米7秒,18日達到最高水位2173米。鄱陽湖水系的洪峰來得早,下游安慶、大通等站最大洪峰出現時間早漢口約半個月,大通站8月1日最高水位16.64米,最大流量92600立方米/秒。

1954年的長江大洪水,過來人記憶猶新,而相關資料只要觸及便有心慌目眩之感︰

長江干堤及漢水下游堤防潰決61處,潰之不足扒口13處,支堤民垸崩塌無數。洞庭湖區圩垸潰決7070,淹沒耕地25.7萬平方公里,受災人口165萬。

潰決口的分洪量達245億立方米,湖水淹沒耕地16.2萬平方公里,538萬人淪為災民。鄱陽湖區王河尾閭,周遭圩堤大部被毀,16.2萬平方公里耕地成為澤國,災民171萬。安徽無為大堤決口,淹耕地313萬平方公里,災民290萬。

還有滿目皆是的千萬頃農田為暴雨積澇,山地為山洪切割,長江中下游123個縣市受災,農田被毀面積317萬平方公里,受災人口1888萬多,京廣鐵路窒息100天。災後病疫流行,僅洞庭湖區死亡的為3萬多人。幸存者在莊稼絕收、房倒屋塌、病苦纏身中煎熬掙扎,失去家園之後的人生的況味,盡在流離失所中了。

1954年長江洪水與1931年成因類似。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開始整修堤防,建設荊江分洪工程,得以保住武漢,同時也開始了新中國大規模軍民合力抗洪救災的歷史。

1955年6月,鄂東灄、舉、巴、浠、蘄等河,于下旬先後暴發洪水或特大洪水,這些河流集水面積有限,但在洪峰共起眾水匯集之下,使下游平原地區造成了嚴重洪澇災害。

1962年6月贛江洪水的特點是,僅僅相隔10天時間,便先後出現兩次20000立方米7秒左右的大洪水。贛東大堤自新干以下毀圩潰堤62條,決口74處;吉安市內3條大街洪水橫流,沿江路面水深3米;南昌幾乎不保。31.3萬平方公里農田顆粒無收。

1969年7月長江中下游湖北、安徽兩省發生特大暴雨,潛山縣大水河站7天累計雨量毫米,暴雨帶東西綿延1200多公里。清江出現1949年以來最大洪水,下游洪峰流量達18900立方米7秒。洪水形勢極有個性,陡然高漲,陡然跌落,其峰尖削,其形略瘦,非長波闊浪。兩省災情嚴重。

1976年7月的湘江洪水僅小于1968年,為數十年中第二大洪水。湘江極易受珠江流域西江的影響,當來自南海的水汽沿南嶺埡口伸至湘江上游時,信息的傳遞便也在江河之間開始了。

1981年7月四川洪水是本世紀以來巴蜀最嚴重的洪水災害,全省1500多萬人受災。7月9日至14日,岷江、沱江和嘉陵江流域連續大暴雨,廣元縣上寺12日雨量達345.8毫米,蒼溪縣九龍山13日雨量為242.4毫米。暴雨過程在時空分配上都相當集中,是這次特大洪水的主因。在119個受災縣市中,被淹的達53個。成都273條街道大水茫茫,市區受淹面積為48平方公里。農田受災面積87.4萬平方公里,沖毀耕地7.5萬平方公里,糧食減產13.3億公斤。因水災停產半停產的工礦企業2691個。成昆、成渝、寶成三條鐵路干線中斷了10天至20天,省內有80條公路干線,482條縣以上公路被沖斷,佔全部省、縣公路的32.3%。

1981年8月14日至23日,川北、陝南及關中地區又出現大面積連續暴雨,嘉陵江、涪江、渠江、漢水上游及渭河流域大洪水,同時引發大量的滑坡、泥石流。

沒有洪水的大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江,或者說從來就沒有沒有洪水的長河巨川。

流域廣大支流眾多的長江,在它流動的形態中,就已經給出了洪澇之災的某種啟示︰水災的連續性,有時表現為周期性。影響它的主要因素一是天上的暴雨過程,二是地上的人類活動。

1982年6月閩、贛、湘地區洪水。

是年6月中旬,在湖南、江西中部,福建北部和浙江西南部,發生大範圍的雨帶穩定、時間持久的梅雨型暴雨,閩江、贛江、湘江同時發生大洪水。三省受災人口萬人,死562人,倒塌房屋31.3萬間。江西25座小型水庫、108座小水電站、2037處圩堤被沖而垮之。福建圩堤潰決4105處,毀損渠道174公里,小水電站456座。湖南沖毀水庫10座,小水電站及電灌站1121座。

1983年漢江夏季大洪水出現在8月初。安康站最大洪峰流量31000立方米7秒,最高水位超過安康城牆1至2米,安康老城沒頂。秋季洪水發生于10月上旬,丹江口人庫洪峰流量為34200立方米x秒,僅次于1935年的50000立方米秒。

漢江8月洪水來勢迅猛,又發生在子夜,安康老城在夢鄉中毀滅,淹死870多人,受災89600人,9萬多間平房民居毀于一旦。10月洪水,因為分洪及時,調度得當,使災害得以減至最低程度。

1991年太湖洪水,流域內農田受災面積僅次于1954年的大水災,而全流域的經濟損失,因蘇州、無錫、常州大批鄉鎮企業被淹,所以是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一年。

在敘述洪水過程之前,有必要先指出,這一次洪水的另一側面,是太湖在生態環境惡化之後的大規模報復行為。損失最嚴重的鄉鎮企業,恰恰也是使太湖環境惡化的罪魁禍首。

你想無休止地得到,你肯定會失去,而且很可能失去更多。

1991年梅雨期前,陰雨連綿的天氣持續不斷。5月初,晃動起伏的太湖水位已達警戒線35米。6月12日到7月16日的35天之內,太湖流域降雨總量達165.5億立方米,徑流量125.2億立方米,入湖水量415億立方米’而外泄量僅為18.2億立方米,太湖水位自7月2日至6日每天上漲10厘米,14日最高平均水位479米,超出歷史上曾有過的1954年的最高記錄14米,超過1954年最高水位持續時間14天,超過警戒水位時間達80天之久。

6月26日,太浦閘開閘泄洪;7月4日,東太湖的楊灣港、瓜涇港、新開河、柳胥港、西塘港、牛腰涇、三船路和大浦口等8個口門全部打開;5日炸大 魚口門壩,東太湖全線排洪。與此同時,上海市打開紅旗塘堵壩;8日又炸太浦路下游錢盛蕩等8個堵壩,使太浦河至黃浦江泄水道暢通,泄太湖水12.8億立方米;7月10日又清除沙墩港東土壩;11日炸開沙墩港石壩。

所有的開口炸壩都告訴我們︰太湖水情何等危急!太湖流域農田受災面積76.9萬平方公里,損失糧食1.28億公斤,減產8.13億公斤,受災人口1182萬,死127人,倒塌房舍11萬間。江蘇省受災最重,蘇州、無錫、常州民居、倉庫大量被淹,2549個工礦企業停產,17370家鄉鎮企業被洪水浸泡。太湖地區直接經濟損失97.4億元,其中農業佔45.8億元,為477。鄉鎮企業及城鎮企事業佔51.6億元,為53。這個比例是前所未有的,同時也給出了前所未有的教訓。

洪水涌進上海市區,住宅進水的達34萬戶次,還有1萬多家商店、工廠、倉庫進水。上海市郊被淹的農田為6萬平方公里。

1991年太湖洪水告訴我們︰經濟發展洪水也發展。經濟以掠奪的方式追求發展,洪水以淹沒的方式實行報復。而在沒有洪澇之災時,水則是被污染的髒水、臭水,這一切均意味著太湖的逐步走向毀滅如果不再改變我們的行為方式的話。

1998年,揪心的長江之夏。

5月末6月初的長江中下游,先是沉悶的異常天氣,濃得化不開的壓抑,長江在渾濁的流動中發出的濤聲憂郁而急迫。然後是大範圍長時間的強降雨過程,天地江河、支流湖泊,轟轟隆隆地宣告百年一遇的災難開始了。6月下旬,鄱陽湖、洞庭湖水系開始漲水,與此同時三峽地區突降破天而下的暴雨,形成第一次洪峰,到達湖北宜昌時流量為53500立方米7秒。7月5日,洪峰居高臨下推進到湖北監利,洶涌而過,監利水位超過歷史最高紀錄;漢口水位越過警戒線1.45米,洪峰流量為63600立方米7秒;江西九江也超過了1954年的最高水位。

6月30日下午14時,萬縣至宜昌區間又降大暴雨,洪峰重新高高堆砌,長江干流稍稍緩解的汛情再度變得十萬火急。而湖南湖北也同時發生暴雨,川江洪水與長江中游各支流的洪水相遇相撞相夾擊。7月23日前後,連續凶猛的降雨使第三次洪峰在上游發生,整個長江從上游至下游同時高漲。7月27日,第三次洪峰通過岳陽蓮花塘河段,澧水洪峰也涌進洞庭湖,與長江干流洪峰同時鼓蕩,互相頂托,洞庭湖城陵磯水文站出現最高水位35|48米,超出歷史最高記錄0.17米,為1904年建站以來的最高水位。蓮花塘至螺山河段洪波涌起,均超過歷史最高水位。28日8時,漢口水文站水位漲至28.84米,超出警戒水位2.54米,相應流量為68400立方米7秒。長江至石首、小池口河段開始封港封航。

第三次洪峰過後,8月1日晚8時30分,嘉魚長江干堤決口,兩個鎮幾十平方公里的家園成為一片汪洋。

8月7日下午1點,長江大堤九江段決口,洪水如月兌韁的千萬匹野馬直撲九江市區,抗洪搶險的解放軍與當地民眾,在九死一生的波濤中築圍堰堵住了洪水,九江得以保全。

第三次洪峰過後的潰決與險情還沒有過去,第四次洪峰又從長江上游四川盆地奔涌而來,以排山倒海之勢通過宜昌時,流量超過60000立方米7秒。長江中游部分地區實施分洪,幾十萬人揮淚離開家園。8月10日凌晨,長江第四次洪峰以68300立方米7秒的流速通過武漢,武漢關水位達2183米。8月11日凌晨,第四次洪峰到達九江。洪峰過後江水暫時回落,而第5次洪峰此時又在上游集結形成,浩浩蕩蕩,直向三峽撲來……

看看北京各報的各色標題︰

治水!治水!長江,我為你哭泣!南北汛情急,軍民斗洪魔!洪湖告急!**武漢作動員朱基再赴湖北長江抗洪第一線強調長江抗洪搶險到了最緊要的時刻兩江洪峰夾擊武漢15萬軍民全力抗洪昨曰九江決堤官兵晝夜營救湖北嘉魚長江大堤決口五萬群眾被困汪洋兩千官兵奮勇救險頭等大事嚴防死守保衛我們共同的家園……

所有這些標題發出的是同一個聲音︰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長江決溢,風浪嘉魚,茫茫大水中的輝洲灣近100平方公里間,53000名已經失去家園的農民,隨時都有可能葬身洪波,人在屋頂上樹上哭喊呼救。晚上11時35分,解放軍某部舟橋旅從武漢趕到,輝洲灣一片漆黑,沖鋒舟、橡皮艇沖進洪流。舟橋32旅5營的一位戰士被洪水沖至一棵大樹旁,同時他又搜索到一個老農民正在水中掙扎,舟橋戰士一把抱住老人並推上樹,飽受驚嚇的老人渾身顫抖,這名戰士就一手抱著樹一手抱住老農民,在水中堅持了近8個小時。

一個戰士救了一個老人。

一棵大樹救了這個戰士和這個老人。

被淹沒的蘇洲灣,當房屋垮塌、電線桿倒下後,樹便是最後的站立者了,淹沒了根部淹沒了主干,那樹冠卻依然飄搖呼喊︰「人啊,你要看見綠色你就得救了。」籐洲灣的每一棵樹都是救人的綠色使者。

毫無疑問,假如薜洲灣有更多的樹,即便長江決堤也不會死那麼多人。

籐洲灣是一個縮影。

在中華民族未來的跋涉之路上,當母親河黃河、長江被重重捆綁而面臨著斷流、洪澇的危重病態時,只有綠色才是我們的希望所在。

4億人喝長江的水,用長江的水洗灌農田。長江上游涵養、保護這一條母親河的原始森林,幾乎被砍伐一盡。日益嚴重的水土流失,使長江更渾更油地艱難流動。

長江堤防的裂縫,正在延伸向21世紀。

千秋功罪大江為證江本來不是一條多災多難的江,長江以它的綿長聞名于世的漫長歲月里,還以支流、湖泊眾多、自我調節的蓄泄功能強著稱,並且還是一條不凍的黃金水道。唐代,長江水災約18年1次;宋、元為6年1次;明、清4年1次;而1931年至1949年的18年間,僅江漢平原就有16年為洪災所累。

長江水患以驚人的速度趨于頻繁,這是有目共睹的了。

本世紀50年代後,對水利建設不千秋功罪大江為證秦可謂不重視,長江洪澇仍高達4年1次。長江流域面積廣大,所在各省的水情災情也有差別。50年代四川發生水災4次,70年代為8次,80年代每年1次,90年代災情更重。雲南在1949年以前的650年間平均16年一遇洪泛,1949年以後是3年發一次大水。湖北在1643年至1948年的306年間發生大水災20次,而1950年以後的34年中就出現5次大洪災。江西在1949年以前的800年洪澇出現頻率為36,1949年以後至今為53。

20世紀就要結朿,長江又流淌了100年,中華民族又維持了100年。這100年中國發生了巨變,中國人正以今天的物質富裕為驕傲,可是對于已經奔騰了億萬斯年的長江來說,這卻是傷痕累累災難深重的100年,它所付出的代價請記住這個代價最終是要由中國人來承擔的——是長江以往流淌的所有世紀的總和所無法比擬的。

這是殘酷掠奪的100年。

這是破壞驚人的100年。

從本世紀50年代開始,長江流域的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迄今為止近4億人的生存,以及近幾年來為了發財、富裕的竭澤而漁,不擇手段的建設性破壞,給出了這樣一幅極不協調的、令人痛心疾首的畫面︰4億人喝長江的水,用長江的水澆灌農田以期五谷豐登,長江兩岸所有的工廠都離不開這一江之水,還有電站、航運等等,可是,4億人都在污染長江,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工業垃圾統統排進江中,同時不斷地圍湖造田,使長江的蓄泄功能大大降低。而長江上游涵養、護衛這一條母親河的原始森林,幾乎被砍伐一盡。日益嚴重的水土流失,使長江更渾更濁地艱難流動。長江已經不再美麗,長江已經失去耐心,江防堤壩的裂縫正在延伸向21世紀。

中國的老百姓其中不少是納稅人其實根本無法知道︰國家下撥的水利建設費,被挪用、侵吞了多少?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長江傳最新章節 | 長江傳全文閱讀 | 長江傳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