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傳 第二十四章

作者 ︰ 徐剛

不同的河流特性,除了地形地勢以外,還由不同的氣候條件賦予。♀尋找網站,請百度搜索+外流河的主要水源是天上降雨,水量較為豐富,支流眾多,左右逢源,隨流程而不斷豐盈,河水量的變化,決定于降水的多寡。內流河多以積雪冰川的融水為主要水源,支流很少,水量較小並且一路減少。河中水量則隨氣溫而變化,冬天斷流,多為季節性河流。

中國東部外流區的南北分界線是秦嶺一淮河。這一界線相當于年降水量為700至800毫米的等雨量線位置,其北為半濕潤半干旱地區,其南是濕潤地區。這一界線同時還是全年最冷的月份1月平均氣溫零攝氏度的等溫線,因而秦嶺淮河一線,也是中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的南北河流,北邊的包括東北河流與華北河流,南邊的統稱南方河流,淮河水系是南北之間的過渡性水系,非南非北,亦南亦北。

南方河流與華北河流相比,華北河流無論長短,其平均流量均小于南方相似大小的河流,更甚者,南方河流中的一條小河,也往往比華北河流中一條大河的水量多。以大河為例,黃河流域的面積為珠江的1.66倍,長度為珠江的兩倍半,而水量僅是珠江的1/6。黃河流域面積是閩江的12倍多,水量也只為閩江的92。南方的錢塘江長度不及華北渫河的一半,流域面積是灤河的94,但年水量卻是深河的7倍。

長江的豐沛充盈、浩浩蕩蕩、生機活力,更是所有華北河流望塵莫及的。長江在河流水文的所有方面,都堪稱為中國河流中的帝王之河。、華北河流洪、枯水流量變幅極大,南方河流相對較小而穩定,花園口黃河最大洪峰流量為223000立方米7秒,而最小枯水流量接近于零。長江的最大與最小流量僅相差17倍,與黃河相比,長江即使在洪峰洶涌時,也是相當溫順的了。再者,華北河流河灘很寬,洪水時汪洋一片,枯水時涉水而過。近10年來黃河斷流,有的年份已達200多天,下游河道一片干裂慘不忍睹。南方河流中的無名小河,河水也較深,長江干流的黃金航道可以四季通航。

華北河流的含沙量遠遠大于南方河流。

黃河是世界大河中含沙量最大的河,干流的多年平均含沙量為37‘7公斤乂立方米。永定河為60‘8公斤義立方米,西遼河上游老哈河為90公斤7立方米。長江的水土流失正日益嚴重,而在以往的資料中其干流含沙量僅為0.57公斤立方米,是黃河的1/74。黃河干流的侵蝕模數達2330噸平方公里,黃土高原上的窟野河局部地區甚至高達30000噸7平方公里,相當于每年把地面削低18毫米。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中,長江除金沙江、嘉陵江的侵蝕模數超過1000噸7平方公里外,其余河段都在200噸7平方公里左右0華北河流有結冰封凍期,南方河流經冬不凍。

淮河與黃河之間的冰期約為40至50天,海河流域50至100天,遼河流域達100至150天。有的河流或河段還會發生「凌汛」,都在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發生,冰凌滾滾泛濫成災。

一條干流及其支流組成的河網系統,稱為水系。如果湖泊與河流相通,湖泊也是水系的一部分。水系為地形及地質構造所制約。中國地形的復雜多樣,決定了中國水系的多樣性。各種各樣的水系平面形態,會產生不同的水情,對洪水的影響尤其明顯。

長江水系在中國河流中,是近乎完美的一條水系。它的北部以秦嶺、伏牛山、大別山與黃河、淮河為界;南以南嶺、黔中高原、大庾嶺、武夷山、天目山等與珠江、浙閩水系分列。東西跨越31個經度,南北相距11個緯度,擁有180多萬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遍及16個省、市、自治區。流域內65資是高原山地,2270是丘陵,1170是平原,2是河流、湖泊與沼澤濕地。

全流域除上游河段伸入青藏高原月復地,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其他地區均在1000毫米以上,有的甚至高達2000毫米。

豐沛的降水,使長江生機無限。

長江水系如一棵枝葉交叉、繁茂旺盛的大樹,干枝分明,根須相連,時而纏結,時而分離。長江擁有的一級支流就達7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10萬平方公里以上的4條,5萬平方公里以上的9條,1萬平方公里以上的40多條。雅礱江、岷江、嘉陵江、烏江、沅江、湘江、漢江與贛江等8條支流的多年平均流量均在1000立方米7秒以上,超過了黃河的水量。長江較大的支流,幾乎全都集中在長江干流中中國河流與長江水患游的四川盆地及洞庭湖、鄱陽湖地區。長江干流從雅礱江河口到鄱陽湖湖口,流程1761公里,佔長江長度的289,得到的水量補給近8000億立方米,佔人海水量的80%。

長江中下游是中國著名的湖泊稠密區,河湖相通,江湖相接,有吞有吐,恰似瓜藤相依。古人所說的五湖即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與巢湖,均在長江中下游。據不完全統計,僅湘、鄂、贛三省沿長江兩岸面積百畝以上的湖泊就有1200多個,面積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為18個。長江流域現存湖泊總面積為22000多平方公里,中下游兩岸約21000平方公里,佔97.89。長江中下游在50年前、100年前湖泊數量更多,主要因為人類活動中的圍湖造田而大量消失。以湖北論,在1949年還有「千湖之省」的美名,現在巳所剩不多了。

巢湖在安徽省境內,面積為753平方公里,是中國第5大淡水湖,湖的形狀似一只兩角菱也似鳥巢,因而得名。巢湖上游有豐樂河、杭埠河、南淝河匯人,經巢湖閘出湖,順裕溪河向東南流至裕溪口人長江。

太湖面積為2292平方公里,中國第三大淡水湖,是長江三角洲發育過程中形成的濱海調湖,波帶江浙,包孕吳越。納笤溪、南溪之水,由瀏河、吳淞江、黃浦江注人長江。有航運水產之利,是江南水網中心。湖中大小島嶼有48個,連同沿湖半島諸丘,號稱七十二峰。湖西是天目山,北、東、南三面是遼闊的太湖平原。唐時名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說的就是此地當年景象。

太湖之地最初是離東海不遠的一塊陸地,有隕星撞擊而成太湖湖盆之說,一般認為由于錢塘江、長江挾泥沙人海而沉積,河口形成沙嘴,再把濱海之地與海洋隔開,這個海灘隨長江三角洲向東延伸,而離開東海漸遠,最終成為淡水湖。這個過程,大約在距今兩萬年前完成。

太湖古稱震澤。商朝末年泰伯、仲雍從陝西關中遠涉而至,帶來了黃河流域先進的農耕技術,建立江南最早的古國勾吳,其子孫又建吳國,太湖乃「吳中勝地」。後來越國崛起,吳越相爭,是有「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最後滅吳,而範蠡則功成身退泛舟而去,又是一段佳話。三山之上有文徵明手書的碑刻《太湖詩》︰「島嶼縱橫一鏡中,濕銀盤紫浸芙蓉。誰能胸貯三萬頃,我欲身游七十峰。天遠洪濤翻日月,春寒澤國隱魚龍,中流仿佛聞雞犬,何處堪追範翁跽。

洪澤湖面積為1805平方公里,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一帶原為小湖群,地勢低窪,因1194年黃河一舉奪淮入海,淮河水溢而成洪澤大湖。幾百年來湖底淤積升高,現在已成為湖底高出周圍地面的懸湖。洪澤湖群本屬淮河流域,由于這一帶的天然河道與人工運河巳把淮河、長江緊密相連,洪澤湖群實際上已成為長江水系之一部分。

長江對于中華民族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從下列數字中看出端倪︰長江流域人口為3.8億,耕地為3.6億畝,流域工農業總產值和糧食產量,均佔全國的4070;長江流域擁有我國最大的水陸空運輸網,干流橫貫東西,支流溝通南北,通航河流有3600余條,水路通航里程達1萬多公里;流域內擁有110多種礦產資源,其中相當一部分的儲量佔全國的50以上;中國河流與長江水患春流域森林蓄積量佔中國總蓄積量的1/3;生物資源居全國之首;長江流域匯集了我國409的資力資源和科技力量;長江沿岸分布有重要的工業帶和商品糧油棉基地。

可以說這是人類的創造與勞動成果,是中華民族孜孜不倦地開發利用長江的輝煌史詩。但,同時也不妨這樣認為︰長江為中華民族付出的已經太多太多了,我們不能斷言說長江已經老了,可以確認的是長江已經累了,在太多的泥沙俱下之後,長江的流出已經不再順暢。人類對長江過分的依賴、過度的索取,便引發了洪水的災難。

長江流域的水旱之災,比起黃河流域,不過是一毛九牛。但,無論如何,它也是古已有之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人類經濟活動的頻繁,而同步加劇。筆者從稍遠的年代寫起,再記述100年來長江的水患大概。

鄧拓在寫于1937年的《中國救荒史》中論及「大水之在我國所以嚴重而頻繁者,實有其社會之特殊原因」,並引覃振之言︰「水患決非天災,乃由治水未努力。」然後鄧拓又說︰

長江似乎巳經失去耐心。

是知災荒之暴發,雖導端于自然之變異,但必須通過一定之社會條件而實現。

過去數十年間,由于政治之不良,封建剝削之嚴酷,不僅水利組織破壞而無建設;即森林亦多毀滅,加以整個農村經濟之破產,農業恐慌之侵襲,遂使災荒接連暴發而不可收拾。

災荒是全球性的,天、地與人的關系一旦因為人的原因而受到破壞,便是報復臨頭,災難即至。1936年,美國西北部及中部各州谷物生產區的大旱災,是在經濟大蕭條暴發之前,「美國實未嘗遭受災荒之侵襲有如今日者,自1930年以後之6年間竟遭受3次大旱災,而去年亢旱之禍竟波及16州550縣,損失達6000萬鎊」《中國救荒史》第82頁,鄧拓——時名鄧雲特——當時已經注意到了美國3次旱災的社會因素,即農業生產上的急功近利,以及對生態環境的全面破壞,並認為災荒成因「實為掠奪式耕作方法所造成」。具體言之,因當時世界糧食價格上漲,美國農民將原先的牧場改為麥田,「因此森林被砍,湖泊枯槁,從前水量充足之大河,今日則變為淺水之小溪,狂風從海洋吹入,大陸無森林之阻,遂使農田土壤風化而干燥,一部分且已不適于耕種」。在這3次大旱災之後,舉國震驚的美國有了切實的反思,著眼于耕作方法的改良上,美國民族資源委員會的報告指出︰美國的土壤因為現行的耕作方法,非但不能「更增豐厚」,反而「愈趨瘦瘠」,「徒造成無數之荒漠」。

鄧拓極有遠見地指出︰「此語不但可適用于今日之美國,且更完全適合于中國!以中國農業生產方法之普遍落後,一遇此同樣之旱災,其損失往往十百倍于美國。」中國農村的耕地一則在減少,二則正處于曰益貧瘠化的過程中,為產量的增加對化肥的依賴,農田水利的荒蕪,農民不堪忍受的各種亂收費,使中國農村潛在的災荒與不安定,巳經相當普遍而深重。

總而言之,任何時代的統治者都要記住︰「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國語周語》苛政與貪官污吏和災荒之間,是什麼關系呢?

《魏書‘韓麒麟傳》有一段話說到了豐年奢侈揮霍,貧富兩相懸殊實為「饑寒之本」︰「頃年山東遭水,而民有餒,終今秋京都遇旱,谷價踴貴……皆由有司不為明制,長吏不恤其本。自承平日久,豐穰積年,競相矜夸,遂成移俗……喪葬婚聚,為費實多。富貴之家,童妾炫服;工商之族,玉食錦衣。農夫館糟糠,蠶婦乏短褐,故今耕者日少,田有荒蕪。谷帛罄于府庫,寶貨盈于市里;衣食匱于室,麗服溢于路。饑寒之本,實在于斯。」「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信夫?

鄧拓引西人亨丁頓所言道︰「中國官吏之營私舞弊,亦可使水災益一發不可收拾。」山東省城以北有用來為大運河泄水的小渠,隔30里一見,「當平時無用之時,渠口塞以泥土,渠底即無水潰,其中土壤優美」。鄧拓用優美而比土壤,實在是妙語。但「似此價值高貴之沃土,地方之貪官劣紳,即堵而據之為己有,遣人于渠底實行耕種,彼等則坐享其成」。一旦大雨連綿,運河水發,貪官不開渠口,大水宣泄無門,終至泛濫成災。

築圩圍墾,佔湖為田,前文已有涉及,不再重寫。鄧拓強調了此等無度開墾,「圩田為害」之圩「橫截水勢,每遇泛漲,沖決民田,為害最甚」’開始時間是「北宋政和以前」。

水利費用的被佔被貪,自民國以來也是家常便飯了。1931年長江大洪水後查明︰「揚子江堤防修理費,年撥海關附加二百萬元,特別附加七百萬元,糧稅附加一二百萬元,厘金附加二百萬元,各種特別附加三百萬元,合計有一千五百二十萬元。此巨額資金,一部分人軍閥之私囊,一部分則投入川江龍公司(鴉片公司》,而此公司後來又告破產。」(《中國救荒史》)鄧拓接著又引《申報》消息寫到︰「鄂省堤款,數年未加清理,侵蝕挪借,視為故常。前歲水災發生,此項秘密遂完全揭露。」其中,「長岳監督毛鐘才侵蝕堤款,逃逸無蹤」,而「各縣縣長、財政局長、各征收局長,虧蝕挪借捐款者,多或逾萬」。正是這樣一群盜賊不如的「魚肉人民」者,「釀成奇災」。

江堤之危,危在水乎?人乎?江堤之險,險在天災?險在**?

1998年長江大洪水,荊江大堤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視點。1999年4月5曰,新華社北京電︰稽察特派員查明,國家特撥用于荊江大堤二期加固工程的資金,被層層截留和挪用。1996年長江水利委員會挪用該項目投資500萬元用于自中國河流與長江水患秦建住宅樓;湖北省水利廳截留400萬元用于廳周轉使用,賬面虛列投資完成;此ぼ卜,1996年至1998年,湖北省水利廳、長江水利委員會等單位還挪用4000萬元用于初步設計外工程和其他水利項目。三項合計,截留、挪用的工程投資約佔這三年國家計劃投資的80%。

蛀蝕荊江大堤的,是一群多麼肥胖的冠冕堂皇的蛀蟲。

不僅如此,湖北省水利廳作為項目建設單位,層層違規提取管理費,「僅管理處機關在1996、1997年就分別提取管理費97萬元和258萬元;1998年,在荊江大堤加固工程的堤身加培土這一單項施工中,提取管理費233萬元,下屬的各管理總段、管理分段也層層提取管理費」(新華社1999年4月5日消息)人民的血汗,納稅人的財富就這樣流失了。這是水利廳還是水害廳?在這樣一些貪官污吏手中,怎麼可能會出現固若金湯的大堤呢?

災難的中國啊!《中國救荒史》說,「兩宋前後487年,遭受各種災害,總計874次。其中水災193次,為最多者;旱災183次,為次多者;雹災|01次,又次多者;風災93次,又次之;蝗災90次,再次之;歉饑87次,更次之;地震77次,復次之。此外疫災32次;霜雪之災18次,又其次焉者也」。兩宋災害,水旱居首,「與唐代相若,而其強度與廣度則更有過之」。

1153年(宋紹興二十三年),是長江流域巳經發現的最早一次特大洪水,四川忠縣有兩處宋代洪水石刻,一處為「紹興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七日水此」,另一處為「紹興二十三年癸酉六月二十六日江水泛漲」。測得洪水位高程為156.60米(資用吳淞基面),忠縣城區進水。

1153年的洪水主要來自沱江、涪江及嘉陵江中下游。史籍中涪江的三台、遂寧,沱江的金堂,嘉陵江的合川,均有是次洪水的文字記載。潼川府(三台)「江溢,浸城內外民廬」;遂寧「夏大水,廟毀」;金堂「縣城沖,毀壞廬舍數千」;合川「癸酉漲江之遺跡,舊有監樂堂,水至毀矣」。長江中下游的資料說,沅水之常德,是年大水「平地丈有五尺」;下游的安徽、太湖均受泛濫之苦。1153年的洪水,很可能是一場全流域的大洪水。

「據洪水調查資料推算,萬縣最高洪水位為149.46米,宜昌約58.06米,相應洪峰流量為92800立方米秒,估計重現期約為210年一遇」(《中國大洪水》1191年春,涪州先發疫災,死數千人。正月,大雨冰雹。到二月又降大雪,然後暴雨,贛州城牆毀壞490丈。「三月,大風雨雹,大如桃李實」(鄧拓語平地盈尺,毀壞房舍5000余家。七月,嘉陵江暴溢泛濫,淹沒民房3490多處。

1193年春,上高、奉新、鎮江大雨,長江洶涌,平地之水高達三丈余。夏季江西9州37個縣被洪水淹沒,大風激濤,田廬漂沒。

1288年,杭州、蘇州連發大水,京杭大運河決堤。

1583年6月(明萬歷十一年四月),漢江發生特大洪水,漢江上游安康河段洪峰流量達36000立方米7秒,安康城滅頂,街道蕩然,民居漂散,死5000多人。丹江口洪峰流量更是高達61000立方米7秒。安康下游蜀河鎮臨江山崖上有石刻記道︰「萬歷十一年水至此高三尺四月二十三日起。」換算成公歷應為1583年6月12日,洪水位高程為22243米。

是年漢江流域氣候反常,農歷四月末即發生全流域性大水,漢江南岸為突發暴雨區,從大巴山區的牧馬河、任河、嵐河,往東延至堵河、南河流域,中心在安康以上的任河及鼠河流域。

雨猛水急之下,漢江上游洋縣以下沿江城鎮無一幸免于難,當時已有2萬多人口的安康城被洪水淹沒滌蕩之後,全城成為廢墟,一家老少水淹而死者不計其數。谷城、鐘祥、天門,1000多公里的沿江一線,陰風慘慘幾成人間地獄。安康城于第二年重建,遷往舊城南趙台山腳。這是漢江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洪水,在安康河段則是近900年內最大的一場洪水。

1583年漢江洪水的突發性,安康城的毀滅便足以為證了。我們可以想像,大水沖毀之前安康的民生安定,安康人不是不知道漢江洪水的季節性︰4月下旬至5月末為桃汛,7月至10月上旬為伏秋汛,6月介于二汛之間本應是枯水時節,安康人有理由不以為會發洪水的6月,卻大禍來臨了。

既有一般便有特殊,江河在異常天氣條件下,往往會突發大水,把一般規律沖決。這是歷史的教訓。

1788年(清乾隆五十三年)長江洪水,宜昌洪峰流量為86000立方米7秒,荊江大堤分崩離析,自萬城堤至御路口決口22處,荊州府城被沖塌四門,城在江中,一片狂瀾,淹死者10000多人。

是年7月中旬,岷江、沱江和涪江流域大暴雨,仿佛聲氣相通,三峽與長江中下游也以盆之雨相呼應,長江流域籠罩在重重密密的風聲雨聲中。7月23日,宜昌洪峰流量為90200立方米7秒,水位57’14米,重現期約140年。湖北一省被淹沒的有36個縣,湖南濱湖5縣被淹,江西受重災的14縣,安徽為15個州縣。

荊州為控扼長江的戰略要地,其時已有清兵鎮守,淹死的也不少。乾隆震怒,發旨24道,查辦了督修大堤不力的地方官,並改民堤為官堤,每年撥專款維修加固。

1788年的洪水是荊江大堤毀壞最嚴重的一次,自此以後荊江之險、大堤安危,也更為國人所深刻了解。

1840年8月(清道光二十年),自下旬起,四川盆地連續暴雨,江河水漲,波濤洶涌,暴雨區東自渠江西到岷江支流青衣江,橫貫嘉陵江、涪江和沱江,籠罩面積達13.7萬平方公里,四川盆地一盆都是滿滿的水了。然後暴溢,8月27日至29日,岷江、沱江、嘉陵江洪水先後暴發,北碚洪峰流量為52100立方米7秒。受災區域30多個縣,沱江沿岸災情最重,舟楫可通行城中。宜昌被淹,大水涌進文昌門。中游的江陵、公安、石首、監利均在嚴重受災之列。

這是一場比一般洪水發生期晚了一個多月的長江大洪水。

1860年(清咸豐十年月下旬至7月上旬,金沙江、三峽、烏江、清江、沮漳河與荊江有大雨,漢水與湖南濱湖地區暴雨。清江、沮漳河、澧水奔溢,宜昌、枝江出現特大洪水。宜昌洪峰流量約為92500立方米7秒,150年至200年一遇。枝城站洪峰流量達110000立方米7秒。屏山、豐都、萬縣、雲陽、巫山、巴東、秭歸、宜昌、宜都等地,或者廬舍漂沒,水淹良田,或者毀牆破城,登堂入室。洪水沖開藕池口成為藕池河,分流進洞庭湖之後,洞庭湖不堪重負而引發湖區水災。

1860年與後邊要記錄的1870年洪災,是長江上游歷史上發生的最大的兩次洪水,其共同點是上游之浩大洪峰,均與三峽區間洪水發生沖撞遭遇,宜昌首當其沖。

自1860年洪流沖開藕池口,大量泥沙開始進人洞庭湖,江湖關系的平衡被徹底沖垮,洞庭湖環境與江湖關系走向惡化。

我們應當記取,特大洪水的發生雖然有各種原因,但由近及遠,當能看到長江上游的水土流失趨于嚴重,洪水挾大量泥沙之後對水位的影響。而在有的史籍中只記水淹多少城多少人,卻鮮見多少水土被沖走及長江河道與洞庭湖淤積的記載。

此種淤積是災難的鋪墊。

它表明︰另一次長江大水將為期不遠,隨淤積的增高,洪災會表現得更加凶猛而張揚。

清同治六年即1867年,又是漢江大洪水,上游褒河古找道沖激而毀,沔陽武侯祠香火旺盛千年也為大水所淹,嵐皋縣城完全無力抵擋而沖毀,安康縣城又一次在劫難逃,並禍及下游。時在秋季,稻菽千層浪時,9月11日至15曰,難以想像的大巴山暴雨發生,呈東西向分布。暴雨中心一在今勉縣、漢中一帶,一在大巴山的嵐河、任河及堵河流域。安康河段洪峰流量30000立方米7秒,漢水支流堵河的洪峰流量也達12500立方米7秒,百年一遇,遇者沒頂。

漢江有時讓人困惑,它喜歡洶涌,在長江流域汛期終止最晚,當別河安瀾,它依然澎湃。

1870年(清同治九年月中,長江上游大雨暴雨勢如天破,嘉陵江、三峽的雨情記載驚心動魄,所采用的文字見所未見,如合川、萬縣方志有「雨如懸繩連三晝夜」的實錄。

長江上游和中游出現罕見的特大洪水,嘉陵江中下游、長江干流重慶到宜昌河段的洪水位,為數百年之最。宜昌洪峰流量達105000立方米乂秒,從合川到宜昌的沿江城市統統水漫浪沒,洞庭湖巨浪滔天呼晡不息,決堤毀垸,枝江、公安等州縣大水越城牆數尺,史稱「數百年來未有之奇災」。其受災範圍,從四川盆地到長江中游,約3萬平方公里。合川進水後深達4丈余,豐都成了名符其實的鬼城,「全城淹沒無存,水高于城數丈」,宜昌則為澤國,人若魚鱉。宜昌以下,堤岸潰散,松滋河分流入洞庭湖的通道形成,江漢平原與洞庭湖成為波濤接天的汪洋大海。宜昌河段1870年洪水,是1153年至今800多年來最大的一次。

1882年(清光緒八年)的「光緒壬午年水災」故事曾經廣為流傳于安徽、浙江地區,這是發生在大別山東南側及皖南山區的暴雨洪水之災,山丘區的29個縣受災。

大暴雨發生在6月16日至20日,正是農歷端午節期間。到7月8日,已經停雨的皖南山區再雨,杭嘉湖地區同時發生大面積暴雨。巴河、浠水、皖水、青弋江、信江出現百年僅見的特大山洪,居高臨下,摧枯拉朽,勢不可擋,房舍被席卷,田地被壓埋,為近百年最可怕的一次大範圍山洪之災。

暴雨山洪是江南丘陵地區洪水災害的主要形式,其帶有沖擊力的破壞性,更迅速也更猛烈。局部暴雨可能會引起局部山洪,雨區廣大山洪也廣大。倘若此一地帶有完好植被、茂密森林,則又另當別論。

大雨化小,小雨化了,這是森林截留、節蓄雨水的神奇之功能。

宜昌站自1877年有正式水文觀測記錄至1994年,其間118載,而以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的洪水為最大。發生時在秋季,最大洪峰流量出現在9月4日,而雨情緊急始于8月9日至9月初,金沙江中下游與三峽區間,暴雨連連。宜昌站洪峰流量71100立方米7秒。洪峰流量大于50000立方米乂秒的大洪水,909集中在7月份和8月份,1896年卻因秋雨暴烈而長江發難。

我們還要留意9月的長江。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長江傳最新章節 | 長江傳全文閱讀 | 長江傳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