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傳 第二十三章

作者 ︰ 徐剛

黃鶴樓屢建屢毀,最後一樓被焚于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1700多年間,名雖不改,樓曾幾易;100多年間,空有其名,實無其樓。♀言情穿越書更新首發,你只來+只有樓址廢墟,思憶蕭瑟。1985年6月,經5年的砌石重壘精雕細刻,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的5層黃鶴樓重新聳峙于黃鵠山上。人們常常會想像黃鶴樓初成時的樣子,可惜沒有資料,其建築形制,無從描述。

唐代的黃鶴樓也只能從有限的文字中去勾勒,如閻伯瑾在《黃鶴樓記》中所寫︰「聳構巍峨,高標糶議,上倚河漢,下臨江流,重檐翼館,四闥霞敞,坐窺井邑,俯拍雲煙,亦荊吳形勝之最也。」而賈島詩中說是︰「高檻危檐勢若飛,孤雲野水共依依。」由此看來,唐時黃鶴樓已有相當規模,並非只是一樓高聳,已經有了輔助建築。

宋元時黃鶴樓形制已有圖畫可鑒。宋時為單層建築,襯以脊、亭、閣,簡潔明了。元時主樓有兩層,屋頂為重檐歇山,樓作矩形,三開中隔,朗然清秀。

明畫家安正文的一幅黃鶴樓畫中,主樓立于台,台形似宋制,台之周曲廊外挑較少。主樓兩層則又如元之樓閣。樓頂重檐,檐下有布篷遮陽,樓座外挑,樓內分隔雅間,樓側輔以小廳,樓群進口處為一牌坊,施以粉牆。明270多年間,黃鶴樓曾四次重建,戰亂時毀,治世時建,一樓興廢,天下興亡。清同治年間的黃鶴樓有三層,呈四面八角形。層有圍廊,樓與圍廊間均以落地門窗分隔,檐角高高挑起,樓頂以三疊形葫蘆收結。有清一代建樓修樓,使之不絕于世,而最後被毀,卻也離開大清朝壽終正寢不遠了。‘黃鶴樓的最近一次毀于火災,時在1884年9月22日,有「中國近代信史」之譽的《申報》消息為證。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八月初九的《申報》文章以《鄂垣大火》為題說︰

長江三樓初四晚,鄂垣北風勁疾,江上雪浪如山。七點半鐘時,漢陽門外街東門坡地435長江傳方,張姓骨貨作坊失火。該坊本系草屋,因學徒執火油燈上小閣取物,失手將燈傾落,施救不及,遂至燎原。當時延燒筷子、骨牌、堿包等作坊,復飛至江姓院子與王家板廠。箕伯揚威,火鴉飛舞,城內黃鶴樓第二層護欄亦被延及,立兆焚如。先是有多人立在樓前左右觀火,及樓徑焚著,內外夾攻,看火人均往後山撞倒柵欄而走。附近黃鶴樓之官廳與涌泉台亭頂,同付一炬,幸胡文忠公祠、祖師殿、魯班閣並茶館無恙。燒至八點多鐘,樓向南倒。計沿江一帶作木作坊廠、鋪面、住宅約共焚去200家左右。十一點鐘,火又延至平湖門溝邊始行止熄,所奇者漢陽門外之油貨、豆豉、飯館三家,面面皆火,而彼則巋然獨存。又貼城之觀音閣及巡卡亦未災及,惟黃鶴樓內燒死臥病之60余歲老道人一名。督、撫、司、道、府、縣、營官聞警後均帶隊馳到。汪協戎在胡公祠守候全夜;卞制軍到時,火勢正熾,不敢冒險到祠,只在經廳署坐候許久方回。聞火頭張姓當已走避,只將同住之某姓拘去,王姓板廠主、江姓院子主人均已拘拿雲。

一張舊時報紙,一則舊時消息,讀來彌足珍貴。

黃鶴樓地處九省通衢的武漢,俯瞰長江,臨流聳峙,古到今文人畢至,傳世詩文琳瑯滿目。除年代最早的唐閻伯瑾所作的《黃鶴樓記》外,而被推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的則是清代學者汪中所寫的《黃鶴樓銘》。汪中,江蘇江都人,乾隆年間著名學者,著有《述學》6卷。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汪中到武昌做湖廣總督畢沅的幕僚,寫《黃鶴樓銘》。序文寫地理形勢及樓名由來興廢︰「江出峽,東至于巴丘,沅湘兩水人焉;又東至于夏口,漢水人焉。于是西自岷山,西南自胖舸,南自桂嶺,西北自蟠冢,五水所經半天下,皆匯以是以注于海。而江夏黃鵠山當其沖……」結末處有雋永之嘆︰「川逝無停,人往不作。」黃鶴樓到底沒有《岳陽樓記》、《滕王閣序》這樣的驚︰世不朽之作,實在是一大遺憾!相比起來,影響更大的是詩詞,以崔顥的《黃鶴樓》為影響最巨者︰

昔人巳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唐才子傳》(元辛文房著)說,李白登黃鶴樓本想賦詩,見崔顥詩作,一嘆而擱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黃鶴樓上因有「擱筆亭」。

該出手時便出手,當擱筆處需擱筆。

又據《唐詩紀事》、《苕溪漁隱叢話》稱,李白在黃鶴樓擱筆後于心耿耿,以同韻同律寫《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其實李白有幾十首寫黃鶴樓的詩,上述傳言可視之為詩壇佳話,或由後人創作也未可知。而「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同樣也是千古絕唱。

岳飛鎮守黃鶴樓下鄂州(今武昌)達7年之久,三次北伐均以鄂州為基地,因而傳為岳飛寫的《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似非空穴來風。其慷慨激烈、辭鋒畢露之間的浩然之氣,感人肺腑︰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

滕王閣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位在南昌城西北角章江門外,贛江東岸的岡巒之上,為贛江、撫河交匯之處,李世民之弟李元嬰所建。元嬰時任洪州都督,封為滕王,故有滕王閣之名。滕王閣的出現,比岳陽樓、黃鶴樓晚了500年。有趣的是,這三座名樓在歷史上的興盛期,均在公元7世紀至10世紀的唐代。黃鶴樓與岳陽樓在相近的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始建後,一直聲名不彰,隱而不顯,仿佛在期待著滕王閣的出現。然後到唐代,社會相對穩定、繁榮時,便有了三大名樓的烘托、聯唱。

這三座名樓,或者「餃遠山,吞長江」,或者「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或者「半是半非君莫問,好山長在水長流」,都離不開長江,都在長江水系的血脈相連中。興也廢也,風流神采,嗟蛇歲月,莫不因為附麗于長江而使人一見生情,流連忘返。

寫滕王閣,不能不先說「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公元675年,王勃去交趾(今越南)探親,為風浪所阻于長江馬擋磯,後夜行數百里而到南昌,正趕上洪州都督閻伯嶼為重修滕王閣竣工而舉行盛宴,王勃也在被邀賓客之列。席間都督請賓客題詩作文,眾皆推辭,王勃卻道盛情難卻,揮筆疾書。閻都督心中不悅,以為王勃年輕太狂,而其女婿吳子章本已準備好一篇文章的,大顯文才之機被王勃佔先了。閻伯嶼拂袖而出,令手下隨時報告王勃所寫的每一句話。「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為起句,閻都督不以為然︰「老生常談耳。」又有一吏報說︰「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都督道︰「故事也。」再報︰「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閻都督不語。又報︰「物華天寶,龍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閻都督仍不語。待到報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閻都督坐不住了︰「此子落筆有神助,真天才也,此文當垂不朽矣!」是為《滕王閣序》。俟王勃擱筆,閻都督攜王勃之手,稱贊說︰「帝子之閣,風流千古,有子之文,使吾等今日雅會,亦得聞于後世。從此洪都風月,江山無價!」王勃滕王閣之文,使滕王閣名滿天下,屢毀屢建已經很難分清是為存乎斯樓還是借乎斯文。王勃之後,步其後塵登臨題詠者,紛至沓來並引以為榮。文化,有時候只是一篇好文章,其凝聚力卻可以連續古今,陶醉千秋。公元790年、820年,御史中丞洪都觀察使王仲舒兩次重修滕王閣,並作《滕王閣記》,再由王緒作《滕王閣賦》。一序一記一賦,作者均為王姓,合稱「三王」。韓愈在《新修滕王閣記》中寫道︰「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及得三王所為序記賦等,壯其文辭,蓋欲往一觀而讀之,以忘吾憂……」當時王仲舒請韓愈為滕王閣文,韓愈何等大文豪也,卻謙而恭之道︰「以未得造觀為嘆,竊喜載名其上,詞列三王之次,有榮耀焉,乃不辭而承公命。」滕王閣不僅是宴樂吟詩之地,還建有戲台。在明代,演出過《牡丹亭》。湯顯祖有詩記盛︰「韻若笙簫氣若絲,牡丹魂夢去來時。河移客散江波起,不解**不遣知。」因為王勃、韓愈的「詩文傳閣」,自宋代始,江西一地,才子輩出,詩興勃發,出現了歐陽修、曾鞏、王安石、朱熹、文天祥、解縉、湯顯祖、鄒韜奮等名人大家。而滕王閣當視之為近源頭臨活水的孕育之地。

滕王閣的楹聯多文采意境。

明初,江西才子解縉與友人在滕王閣共作聯語。解狀元見閣中鴿飛而去,便出上聯︰「滕王閣,閣藏鴿,鴿飛閣不飛。」對方無詞以對,解縉手指贛江景色道︰「瞧檻外風光便有了。」友人答以下聯︰「揚子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清初宋犖有聯曰︰「依然極浦遙山,想見閣中帝子;安得長風巨浪,送來江上才人。」會稽人周峋之的一聯別有況味︰

滕王何在?剩高閣千秋,劇憐畫棟珠簾,都化作空潭雲影;閻公能傳,仗書生一序,寄語東南賓主,莫看輕過路才人。

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樓一閣,興興衰衰均與國運和時代相關。滕王閣的迭廢迭興反復修建有文字可考者為29次,第29次重建竣工,時在本世紀80年代之末了。

唐宣宗大中二年夏(公元848年)滕王閣首次毀于火災,初唐之閣不復存在。集材重建,規模宏大,工程亦最為堅固,經260余年,直到宋徽宗大觀年間始加重修,主閣增高十之一,並造「壓江」、「挹翠」兩亭于主閣南北。南宋時因贛江江岸坍塌,滕王閣改建于城牆之上,有「豫章城上滕王閣」的詩句為證。元代100多年中,滕王閣兩次重建,規模有所縮小,但「材石堅致,位置周密,檐宇虛敞,丹刻華麗,有加于昔焉」(《重建滕王閣記》)明代之初,元時滕王閣遺構猶存,朱元璋伐陳友諒,曾在閣中宴請諸將。不久,風雨飄搖中「頹壓以盡,遺址淪于江」。重修,名「迎恩堂」,1452年毀于火。再修改構為「西江第一樓」。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又修,「高四尋,廣倍之,深逾于高尋有二尺,四周繚以回廊」,復稱之滕王閣。自明代開始,在閣上演戲並增設戲台。

至清代,滕王閣興廢更為頻繁,重修重建達13次之多。公元1654年,重建之滕王閣改明代面向正南為正西,恢復唐宋舊觀。巡撫蔡士英有鑒于「江山之好,文章為助;不朽之業,有籍以存」,而親自為滕王閣重建撰寫《征詩文檄》,征集詩文460余篇,輯作《滕王閣集》,可謂一時之盛。此後或因火災或因木質結構在風吹雨淋中的朽壞,而一修再修。到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清廷內外交困民窮財竭,其最後一次重修滕王閣簡陋潦草,不再恢宏,蓋氣數將盡也!1926年10月北伐軍攻打南昌’贛軍惟恐城外建築居高臨下為革命軍所用,于10月12日組織工兵400余名,每人賞銀圓5塊,令其集中煤油于德勝、章江、廣潤、惠民四座城樓之上,再以消防槍噴激至城外民房商埠,投以硫磺彈。彈爆油燒,江岸成為火海,延燒三日不息,城外街巷盡成焦土,滕王閣徹底化作灰燼。

當千年古跡成為攻防之所時,毫無疑問便是這一片土地蒙難之日、沉淪之際。

抗日戰爭時,滕王閣舊址成為日本侵略者的養馬場,由此出發,軍馬馳騁,踐踏我同胞血肉。其中,僅有六間小平房及一些古樹,古閣之跡已不可覓得。

1942年5月初,中國營造學社主持人、古建築大師梁思成及其助手莫宗江考察南方古建築路過江西,省建設廳廳長楊綽庵盛情之請下,梁思成以中國營造學社名義,繪制了《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包括彩色透視圖一幅,平面、立面及斷面圖七幅。梁思成、莫宗江根據明收藏家項子京舊藏宋畫底本,再參照唐代建築樣式融合而成。唐閣踞丘臨江,南宋移主閣于城牆之上,可見滕王閣基座高度之重要。梁思成的設計圖中主樓坐落于高基之上,采北京正陽門箭樓之制,匠心獨運。

1957年11月6日,江西省文管會為滕王閣的設計致函梁思成先生。11月19日梁復信中強調︰「……請特別注意,滕王閣原是建在城牆上的,因此重建時也應為它建一個高約十公尺左右的高台,以代原來的城牆。」(《滕王閣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直到1983年3月29日,南昌市重建滕王閣籌備委員會成立,確定在贛江與撫河交匯處的堵河口築閣。此處離唐代閣址僅100米,距清時舊址300米,仍為王勃序文中的意境所在地。采用宋式建制,以梁思成、莫宗江的草圖為依據,重新進行施工圖的設計。1983年10月1日,舉行「重建滕王閣奠基典禮」。

1984年12月11日,胡耀邦視察南昌時說︰

滕王閣是要修的,在旅游上,它可以和廬山聯系起來。要修就修好,修高一點,地基提高一點,要有長遠的眼光。

1985年12月31日,重建滕王閣籌備處決定︰原象征古城牆的大台一座以上的「明二暗五」(內部實為五層)改為「明三暗七」三層平座格式,閣高515米,建築標高57.5米,主體建築面積為9400平方米。1989年10月8日,農歷九九重陽節,滕王閣落成,萬人歡慶。

1986年9月,滕王閣重建伊始,筆者去南昌講學時應邀往訪,時值台座初壘,夕陽西下,江濤躍金,心中最為悲涼地想起的卻是梁思成先生。他畢生奔波,都是為了保護中國的古建築,包括北京的古城牆。當這一切紛紛倒地時,他的心已經破碎。他一生不知畫了多少圖紙,而江西卻一直如珍寶一樣保存著他的滕王閣草圖,今日之閣有梁先生的智慧心血在。

我們必須要回答一個莊嚴的提問︰無情地毀壞歷史的人們,能夠多情地創造未來嗎?

杜甫寫滕王閣詩《滕王亭子》謂︰「君王台榭枕巴山,萬丈丹梯尚可攀。」這里說的君王即滕王李元嬰,而滕王閣已經不是南昌贛江邊上之閣,而是閬中嘉陵江畔的滕王閣了。

元嬰在洪州(南昌)任上,因「屢犯憲章」,貶滁州,轉而壽州,再接任隆州(閬中)刺史5年。依舊驕狂放縱,按皇宮格局建造府第,並于玉台山南麓再造另一個滕王閣,作「宴飲歌舞,狎昵廝養,田獵游玩之場所」。閬中滕王閣聲名遠在南昌滕王閣之下,大約與缺王勃之序有關,卻均是李元嬰所建,均為長江水脈所滋潤。

贛江、撫河、嘉陵江,它們除了各自的流程,還共有一個方向︰匯入長江。關于家園枯榮、樓閣興廢、人事代謝,關于山的莊嚴、樹的自尊、草的柔順,長江,你還能告訴我們一些什麼?

哪里還有敬畏江河、傾听濤聲的心靈?長江便只能把頌歌、思慮與泥沙一起攜往大海了。

人啊,你要看見綠色你就得救了。在中華民族未來的跋涉之路上,當母親河黃河、長江被重重捆綁而面臨著斷流、洪澇的危重病態時,只有綠色才是我們的希望所在。

中國河流與長江水患流與人類的密切關系,就在每天太陽升起的早晨,我們喝第一杯水的時候。稍稍想一下便可以領悟了︰如果這是沒有水的一天,如果這是自來水管里流出污染之水的一天,那麼這一天怎麼過?

我們活著,而精力充沛、心情愉快的每一天,是從水開始的,或者說是由清清中國流與江水里以流水賜予的。

在更近的距離上,水來之于水庫,而水庫之水則無不來之于江河,只是在缺水日益嚴重的今天,從大城市到鄉村,人們都在打井尋找地下水。世界河流的總水量不到地球之上總水量的萬分之一,但人類更接近的是河流,取用的是河流之水。因此盡管河流只是地球水體的一點點,其直接作出的貢獻卻關乎家園枯榮、生命延續。

中國有眾多的江河,長江是其中之一。

中華民族的先祖最早就是在黃河、長江兩岸漫游生息的,沒有這一江一河,沒有中國大地上諸多河流的盈盈流水,是否會有中華民族的存在?更不用說燦爛輝煌的歷史與文化了。

江河就是歷史,每一滴水珠都包含源出之地的高度,以及流動的方向和歷程。

江河從不依賴人,或者說無求于人,人與河流的密切關系是因為人類生存發展的需要,因此便有了它的另一面︰災難。

災難,往往是太過密切的同義詞。

中國地形的高差懸殊、復雜多樣,以及氣候的變化多端,是中國河流發育的主要條件,因而與世界同緯度國家或面積相當的地區和國家相比,便有了明顯的中國河流的特點︰數量多、流程長,豐沛的水量隨季節而變化,地區差異顯著和水系類型多樣。

中國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0余條;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580條;流域面積大于1萬平方公里的有79條。其中的長江、黃河,不僅是亞洲最長的兩條河流,也是地球上少有的長河巨川,分列世界最長的河流之第3位、第5位。此外,流經或發源于中國的瀾滄江、黑龍江,在世界最長的10大河流中,也均榜上有名。中國陸地面積與歐洲和美國相近,而大河的數量卻遠遠多于歐洲、美國。即便面積為中國兩倍多的北美洲,長度超過1000公里的大河也只有中國的2/3。有一則數據說︰「如果把中國的天然河流連接起來,總長度達43萬公里,可繞地球赤道10圈半。」(《中國的河流》,黃錫荃等)

中國河流眾多卻又很不均勻地分布著。一個地區河流的多少,通常以每平方公里面積內河流總長度的河網密度表示。中國東部地區的河網密度均在0.1公里乂平方公里以上,而西部內陸區均在這一密度之下,且有大片河網密度為零的無流區。同是東部地區的南方和北方也大有差別。在南方河網密度都在0|5公里乂平方公里以上,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是河網密度最大的地區,在2.0以上,長江三角洲甚至高達6’7。北方的丘陵山區河網密度一般在2至0|4之間,松女敕平原、遼河平原、華北平原則在0.05以下。

中國外流區的河流沿著三個地形斜面注人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向東的地形斜面跨越三個地形階梯,面積最大,屬太平洋領域,約544.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56.7,諸河分別流人太平洋西岸的各邊緣海。自北向南,黑龍江為鄂霍次克海流域;圖們江、綏芬河屬日本海流域鴨綠江、遼河、灤河、海河、黃河和淮河歸入黃海、渤海流域;長江、錢塘江、甌江、閩江等是東海流域;韓江、珠江、元江、瀾滄江等,為南海流域;台灣島上東部的河流直中國河流與長江水患會接注人太平洋。向南的地形斜面屬印度洋流域。中國的印度洋流域各條河流的下游,均流淌在異國他鄉,怒江流人安達曼海,雅魯藏布江及喜馬拉雅山南麓各河注人孟加拉灣,西南端的獅泉河、象泉河匯入印度河流進阿拉伯海。在向北的地形斜面上,僅額爾齊斯河一條略顯孤單地列入北冰洋流域,它是俄羅斯鄂畢河的上游,最後的歸宿是北冰洋的喀拉海。

對于任何一條流程中的河流而言,無論源出哪里,它只是流動,一切听其自然。人類由此得到的啟迪應該是︰有多少森嚴壁壘,便有多少人為的障礙阻隔。

河流是博愛的。

人類是自私的。

中國平均每年的河川徑流總量達26000多億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如果再把這一全年徑流總量,厚薄均勻地平鋪在中國的土地上,便是一個平均深度為275毫米的水層,此一深度在河流學中被稱為徑流深度,是表示河流水量是否豐富的一個重要標志。在世界上面積最大的5個國家中,中國的徑流深度居第4位。

全世界河口流量在10000立方米秒以上的河流共有18條,中國除了長江、珠江外,還有發源或流經中國的雅魯藏布江、瀾滄江、額爾齊斯河與黑龍江。長江的年徑流總量近10000億立方米,僅次于亞馬遜河的37843億立方米及剛果河的13560億立方米。長江流域面積僅為美國密西西比河的5519,年徑流量卻是密西西比河的165.5,長江流域平均徑流深度為542毫米,密西西比河流域是183毫米。

中國河流水量在一年之內的分配,隨季節更替而有著明顯的變化。

冬季是河寒水瘦的季節,大部分河流的水量不及全年總水量的107。北方的不少河流更是成為冰河,凍結著以期春風,降雪也輕易不肯化去。在這個季節里,錢塘江中下游、湘江水系之一部分、雲貴高原上的河流及西南縱谷河流的水量比較充盈,超過全年水量的109,台灣島上的河流有的甚至高達25。

春季的徑流普遍活躍、增多,但其程度的不一,同時也體現了地域差別。即江南和東北河流水量增加得多,而華北和西南少。尤其是華北地區,冬季積雪稀少,春雨時有時無’有也是小雨,便有了威脅農作物生長的幾乎年年春旱。屬于西南季風區的西南河流,因為春季降雨少雨季開始遲而氣溫已經升高,蒸發開始旺盛,反而出現全年最枯水的現象。

夏季是中國河川徑流最浩蕩的輝煌節曰,進入歡騰活躍的汛期,冰川積雪大量融化,雨量集中,北方多暴雨,有一些河流的水量可佔全年水量的60一709。

崩岸和坍塌開始了。

秋季,當大地開始收獲,中國的河川徑流卻普遍減少。北方秦嶺山地及以南地區因受低壓槽和地形影響,降水較多,河流水量也還豐富。海南島的秋季水量可以高達全年水量的50上下,是全國最高的地區。

中國河流與長江水患魯中國河流在一年四季中的地區徑流分布大致是︰夏季豐水,冬季枯水,春秋為過渡。一則枯渡至豐,一則豐渡至枯,河流形態中的河流過程,既有生命的階段性又有生命的連續性。

河流就是生命,河流是生命中之大者。

關于中國河流,我們還不能不寫到兩條重要的水文分界線,即︰外流區和內流區的分界線、外流區中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

河水最終流人海洋的河流為外流河,其集水區域稱作外流區。河水消失于沙漠或以內陸湖泊為歸宿的河流為內流河,它們的集水區域稱為內流區。中國內流區與外流區的界線,北起大興安嶺西麓,大致沿東北一西南方向,經過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日月山、巴顏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到**西部。這條線以東,除開鄂爾多斯高原、松女敕平原及雅魯藏布江南側羊卓雍湖一帶,有面積不大的內流區外,其余便是外流區。這條線以西,新疆北部的額爾齊斯河例外,余皆內流區。這一條分界線,實際上也是氣候和自然景觀的分界線。界線以西,是草場牧業為主的非季風氣候區;以東則是耕作農業為主的季風氣候區。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長江傳最新章節 | 長江傳全文閱讀 | 長江傳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