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傳 第二十二章

作者 ︰ 徐剛

1923年8月的一個夜晚,朱自清與俞平伯乘船同游秦淮河,游畢同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為題作文,朱自清的散文一發表,便轟動文學界,被譽為「模範的美術文」,至今仍有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不是所有站都是第一言情首發,搜索+你就知道了。

民國以後秦淮河日漸衰敗,游泥濁流,臭氣四溢。曾經太繁華,遠遠超過了它的環境容量,後來的不堪人目便是必然的了。

奢侈繁華、靡爛**無疑會影響當代,而更加嚴重的後果卻在後世。

雨花台在中華門外1里開外,是長有3000米高約100米的丘崗,曾經有不少游人拾得過彩色卵石。其實雨花台不產雨花石,那些彩色卵石很可能是在很久以前由江水沖激而來的。南京人愛說「落花如雨」,指梁時有雲光法師在山頂說法,蒼天為其所動,遂降雨,雨有彩色,墜地成石,雨花台因而得名。

諸多傳說不再列舉,但雨花台「其旁冢累累,其下藏碧血」卻是千真萬確的。這里是南宋抗金英雄楊邦義被剖月復取心處。楊邦義,北宋進士,1129年金兵攻佔建康,楊邦義被俘,金兀朮要他投降,楊大罵不從,被「剖月復取心」殺害。還有明代方孝孺墓。方孝孺為建文帝的侍講學士。燕王朱棣奪位自立為帝,是為明成祖。方孝孺指朱棣篡位,被明成祖所殺,滅九族之外加上師友一族,「以足十族之數,謂之‘瓜蔓抄’」(清《堅瓠集》清代,太平天國將士與清軍江北大營多次在這一帶激戰。辛亥革命時起義軍也在雨花台上戰斗過,現存當年陣亡將士墓兩座。1927年至1949年,在雨花台下殉難的更是多達10萬!中山陵坐落在明孝陵東側,從花崗岩牌坊拾級而上至墓室,要經過392個台階、8個平台,距離700米,落差70米。

民國元年(1912年)元旦,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謁明孝陵時說︰「他年諸事摒擋清楚,即在明陵左近結一茅廬,以明祖為鄰,以終天年。」91天後,辭去臨時大總統之職,次日清晨邀胡漢民等去紫金山打獵,于南坡休息,眺山望水,殷殷切切,又說︰「候他日去世,當向國民乞一杯土以安置軀殼耳!」南京是一座有靈魂的城市。

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說︰「南京為中國古都,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鐘毓一處,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誠難見此佳景也。」南京作為十代古都,其文化知識、科學技術也曾獨步當時。南朝時建康有儒學、玄學、文學和史學四大學館,不少名著均成書于此,如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劉勰的《文心雕龍》、鐘嶸的《詩品》、蕭統編撰的《文選》及《後漢書》、《三國志注》、《宋書》、《南齊書》等。公元465年,還建立了可以稱之為科學研究的機構總明觀,範縝發表「神滅論」,祖沖之「圓周率」的計算,「大明歷」的創制,以及水碓磨、千里船和指南車均在建康完成。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夏至洪武十五年五月,雞鳴山下建成了一座大學城一國子監一最盛時學生多達9000人,編印了各種書籍,包括《永樂大典》。

雞鳴山最高處,南朝就建過日觀台,明洪武十八年設測候台,由欽天監管理,置有渾天儀等。利馬竇于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至二十八年兩次到南京,曾參觀測候台,他記載道︰「此台以建築宏偉著稱……司天者夜夜鵠立此,以察天象。無論星隕、彗孛,皆詳記奏聞。所陳儀器皆鑄以青銅,制作精巧,裝飾華美,其宏偉雅致非歐洲所能匹敵。且諸器屹立于此二百五十年,幾經風霜雨雪,迄無所損。」明朝,南京擁有的織綿、印刷、造船和建築業,都曾輝煌一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在這里出版。龍江寶船廠建造了鄭和下西洋的龍船,最大者長444丈,寬18丈,載員1000人。至清代,《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在南京出生,並度過了少年時代。寫《儒林外史》的吳敬梓、《隨園詩話》的袁枚都曾長期居住金陵,等等人物,舉不勝舉。

別金陵,買舟而下,大運河與長江的交匯處是揚州。

揚州之名初見于《尚書‘禹貢》︰「淮海惟揚州。」又據說,大禹分天下為九州,東南淮海一帶瀕江臨水,只能以水為界,「州界多水,水揚波」,揚州因而得名。當時揚州,區域廣大,淮水以南盡在州界之內。揚州古城,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了。

遠古人類在揚州的足跡,以長江江岸的變遷而流徙,即︰始終離不開長江,又隨著江岸的移動而在江岸左近漁獵、農耕、築城。遠古時,長江北岸直抵今揚州北界與西北的蜀崗南緣。後來因泥沙沖積,江岸不斷南移。又由于長江主泓道在揚州、鎮江之間南北擺動,岸線也常有變化。

人類的足跡便也擺動,在擺動中熟悉長江、適應長江。舊的家園廢棄了,新的家園又建立了。

在很多時候,人們並不是一往無前的,猶豫、觀望與搖擺,將貫穿人類歷程的始終。

春秋時,長江北岸有邗國,它很可能就是揚州之初。後被吳國所滅。吳王夫差築邗城于今揚州西北郊,並利用天然湖泊開挖邗溝以通江淮,為北上伐齊作準備,時在公元前486年,即周敬王三十四年。邗溝南起長江,經揚州城外北抵淮安,是大運河全線最古老滄桑的一段。♀邗國遺址至今尚存蜀崗,廢墟默默,周長12里,三面環壕。公元前319年,楚懷王在邗城城址築廣陵城。西漢時置江都縣、江都國、廣陵國。東漢時為廣陵郡治。東晉時,桓溫又重築廣陵城。北周時改稱吳州。

隋統一全國後,改吳州為揚州。隋煬帝極愛揚州之地,築揚州十宮曰︰春草、歸雁、回流、光汾、九里、九華、楓林、松林、大雷、小雷。更有「上下金碧,千門萬戶」。隋煬帝還征發百姓100多萬,開鑿了一條從洛陽西苑到淮水南岸的通濟渠,再征百姓10多萬疏浚溝通今淮安到江都的邗溝。大業三年(公元605年﹞、六年、十二年,隋煬帝3次乘龍舟從洛陽南下揚州,在位14年,在揚州住了2年多。當隋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涌時,隋煬帝還在揚州宮中尋歡作樂,後被勒死行宮歸葬雷塘。

唐初設揚州大都督,以後又設淮南節度使,是為有名的商埠和全國最大的港口。除長安、洛陽外,與益州共稱繁華之所,並有「揚一益二」之說。江畔舟船列隊,城中青樓林立,市井酒肆、商家店鋪數不勝數,號稱「春風十里揚州路」、「二十四橋明月夜」。揚州其時已是國際性港口,船只可遠航日本、東南亞、東非。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鑒真和尚五次東渡失敗後再從揚州出發,到達日本。李白三下揚州,有錢時「不逾一年,散金三十萬」;杜甫大概一直很窮,曾向胡商打听揚州米價,準備賣舟東游;杜牧曾在淮南節度府做書記,夜晚常去青樓妓館荒唐,自嘲說「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清雍正、乾隆年間成為長江下游的文化中心,畫史著稱的「揚州八怪」為代表,使長江文化的特色更趨鮮明,既有對傳統的繼承又有深刻的反叛。「揚州八怪」以鄭板橋最著名。鄭板橋為揚州興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做過山東範縣縣令,去官後一心作畫隨意揮灑,竹石蘭蕙盡月兌流俗,書法也獨具一格,以行、草、隸相間相合,自稱「六分半書」,時人稱之「亂石鋪街」,似貶而實為褒也。「難得糊涂」之句盛傳不衰,廟堂高官、荒村野老,無不知之。鄭板橋晚年賣畫為生,自訂畫格,願者上鉤,現付白銀為佳,謂︰「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扇面斗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銀則心中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賬。年老體倦,亦不能陪諸君子作無益語言也。」鄭板橋有言︰「冗繁刪盡留清瘦。」畫竹乎?寫人乎?

揚州梅花嶺,為明萬歷二十年修城壕時挖出的淤泥堆成,後植梅樹數百,每當花開,清香四溢,是成一景。公元1645年,清兵圍攻揚州,史可法僅以親兵4000人堅守10日,後被殺。現存史可法衣冠冢及史閣部祠。有楹聯曰︰

時局類殘棋,楊柳城畔懸落曰;衣冠復古處,梅花冷艷伴孤忠。

萬點梅花,盡是孤忠血淚;一杯故土,還留勝國衣冠。

瓜洲在揚州城南20公里處,原是揚子江中沙洲,其狀如瓜,後漲出,北與揚州相連,地處古運河與長江的交匯點’斜對古京口鎮江。唐開元以後,為南北交通樞紐,古人論瓜洲說︰「瓜洲雖彈丸,然瞰京口,接建康,際滄海,襟大江,實七省咽喉,全揚保障也。且每歲漕舟數百萬,浮江而至,百州貿易遷涉之人,往返絡繹,必停于是,其為南北之利,詎可忽哉?」瓜洲今是瓜洲鎮,也稱瓜洲古渡。

瓜洲古渡系南北水運必經之地,也是迎來送往的遠游之地、別離之地、相思之地,這個古渡港灣去也載過來也載過喜也載過愁也載過。白居易在《長相思》中寫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寫瓜洲的另一名篇是張祜的《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一說瓜洲總是愁,這與文人的視角與感覺相關,是漂泊流離中的平常心情。王安石《泊船瓜洲》的一個「綠」字,讀來仍讓人擊節︰「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揚州園林,揚州盆景,揚州瓊花,揚州曲藝,揚州美食,無不名噪一時。現今留存的5300公斤玉雕《大禹治水圖》,是清乾隆年間耗時6年雕琢而成的。清之末,揚州漆器便遠銷海外,梁福盛漆器作坊的展品,還曾于1910年和1915年的南洋勸業會、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一等金牌獎,一等銀牌獎。

鎮江古稱京口,與揚州隔江相望。這一帶的長江江段又稱「揚子江」。北面江邊有一座高不到50米的小山,即京口第一山一北固山。山不在高,險要者名,北固山「下臨長江,其勢險固,因以為名」。北固山在唐朝以前就如半島伸人江中,三面臨水,氣雄勢奇。東吳孫權注意到這里的山川形勢非同小可,在北固山前峰築一城堡。「丘絕高曰京」,故名京城;小而堅狀似鐵甕,又稱鐵甕城。因山為壘,俯臨大江,後來又有了京口之稱。

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升潤州為鎮江府,鎮江之名由此而始,一江之鎮也。宋室南渡,長江成為抗金的戰略防線,鎮江重兵駐守控扼江口。1130年,有梁紅玉擊鼓退金兵之戰。元滅宋,鎮江江面有水師大會戰。元末,朱元璋奪佔金陵後,由鎮江南進取蘇州,再渡江北伐。明末清初,鄭成功發兵進人長江,先取瓜洲和鎮江,「斷瓜洲則山東之師不下,據北固則兩浙之路不通」。1842年,英國炮艦闖進長江,鎮江江面一時炮火連天,焦山炮台的守軍開炮迎敵。英軍登陸後,鎮江全城軍民浴血奮戰。英軍奪佔鎮江後隨之包圍南京,脅迫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第一個臭名昭著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太平天國戰爭時,陳玉成在鎮江大敗清軍,先破鎮江之圍,繼而掃蕩清軍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

滄桑鎮江,世事興衰,如辛棄疾游北固山後的憂憤之句︰「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惟獨三山依舊。

金山在清中葉以前是長江中的一個小島,後因長江主漲道北移,道光年間因泥沙游積而與陸地相連。從此不再坐船而是「騎騾上金山」。金山高不過60米,繞山一周也僅500米,山上卻是寺院相接,香煙繚繞,包裹著小小金山,是有「金山寺裹山」之說。

北固山、金山之外,還有焦山,位于鎮江市區東北長江中,高約100米多,周長2000米。滿山盡蒼翠,遠望如碧玉,古時又稱「浮玉山」。相傳東漢焦光隱居于此,三詔木出,焦山因而得名。山不高卻峭壁嵯峨,草木斜出,以古寺古碑出名。隱沒山月復的定慧寺、華嚴閣有1700多年的歷史。寺隱山中,因而焦山也有「焦山山裹寺」之稱。

沿山西行,不多遠便是焦光三詔不出的隱居地——三詔洞。

焦山西麓,有一處摩崖石刻,為陸游所書。

陸游,生活于公元1125年至1210年間,今浙江紹興人。因主戰而屢遭貶。公元1178年自蜀東返,第三次游鎮江。江山破碎,壯志未酬,作《浪淘沙’丹陽浮玉亭席上作》,以寄無限悵惘︰

綠樹暗長亭,幾把離樽。陽關常恨不堪聞。何況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淚|邑羅巾,各自消魂。一江離恨恰平分。安得千尋橫鐵鎖,截斷煙津!焦山有古木,六朝柏、宋槐、明銀杏樹等。

干枝虯曲,蒼老沉默,千百年風吹浪打,依然兀立,不言古今,無論興亡,只是看大江東去將人海,听濤聲拍岸春又來。

江水又東……

江水又東……

江水又東……

親愛的讀者,現在我們要去長江的咽喉之地一江陰。江陰臨江多山,又是江防要塞。江陰城東北為風景秀麗的黃山,西端有鵝鼻山,突出江中,與江北的孤山相對相峙、相望相聞。長江流經江陰時,由下游河口段常見的幾千米寬,驟然收縮至1000多米,從此而下長江的流動中的一切調適,都是為了一個目標︰奔流人海。

江陰是繼吳淞口之後的江防要地,為人海之門,是鎖江之鑰。

春秋時,江陰屬楚春申君封地。公元424年,南朝宋文帝為防止北魏太武帝南渡,從采石肌到江陰、黃山列營以守。五代南唐置江陰軍,設水師重兵。南宋時,江陰更為必守之地,韓世忠及夫人梁紅玉曾移師江陰屯扎,岳飛、李寶、辛棄疾、趙良柯等先後在黃山一線駐守或抗擊金兵。明朱元璋在江陰率軍督戰,戚繼光也曾在這里指揮過抗倭斗爭……千古黃山一岩一松無不閱盡人間春色,也目睹了時光流轉、王朝更替時多少名將多少戰陣,多少流血犧牲……

1949年4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黃山國民黨軍起義,捉江陰要塞司令。

長江洪流滾滾,已非往日景象了。

江陰是爭戰地,江陰有相思豆。

江陰顧山的一株紅豆樹,相傳為梁昭明太子手植,1000多歲矣!昭明太子蕭統,公元501年至公元531年人,為蕭衍之子,酷愛文學,曾在顧山香山寺觀音院編修《昭明文選》。含香閣遺址尚有古人留下的斷碑殘碣,其中有乾隆四年的《重修顧山文選樓碑記》、《重建昭明太子讀書樓碑記》。另說紅豆樹由北宋一僧人從外地移植而來,因有紅豆庵。

《江陰縣志》記道︰紅豆樹在元代一度枯槁,江陰為此傷心,看望者無數。乾隆時忽然復萌新芽。咸豐六年大旱,紅豆樹結果累累。1918年徐九鏞寫《顧山訪紅豆樹記》,1934年吳宜生寫《顧山紅豆記》,一樹二文並存于世。紅豆老樹主干或巳枯朽,其直徑1米左右。現在綠葉繁茂開花結子的,可能是清乾隆以後的再發分枝。顧山紅豆樹每年5月1日前後發芽,15日左右開花,秋天子熟而紅,10月可摘。紅豆樹葉似槐葉,果若豆,狀似心,色殷紅微紫。

江陰南歧村,是徐霞客的故鄉。

徐霞客,公元1587年至1641年人,痛恨明末政治丑惡官場**,好讀書不人仕,博覽地理圖經。由讀書而實行,察山問水,專心旅途,從22歲踏出第一步,歷時34年,足跡遍及23省。日行百里,夜宿荒山,掬水而飲,摘果乃食,是尋常之事。觀察、訪問、推想所得,按日記錄,身後留有40多萬字的珍貴資料、游歷文章。由季夢良等整理成《徐霞客游記》’是當時世界獨一無二的地學著作,且文筆極佳堪稱美文。

徐霞客故居保持著明代建築的風格,梁粗檁大,雕刻彩繪,門檻用獨木,為三進。村前勝水橋也有400多年了,橋面石柱內外側有兩副對聯,其中之一為︰曾有霞仙居北宅,依然虹影臥南陽。

徐霞客畢生專事游歷,其母王氏不僅支持而且也身體力行,年逾花甲後隨徐霞客作江南游。母子同行,其情壯哉!徐霞客不能在家盡孝,對母親極為敬重,或者說在他獨行的身後,總有母親的影子相隨呵護。明萬歷四十八年,王氏大病初愈,徐霞客在勝水橋附近建晴山堂。崇禎三年,王氏辭世,徐霞客失聲痛哭,並將家藏書法手跡鐫石嵌于晴山堂,詩文94篇出自88位高手,有宋濂、倪璜、文徵明、祝允明、高攀龍、董其昌等。徐霞客墓在晴山堂後院。面對霞仙故里,如我這樣的後生者能說些什麼呢?

曾經追問長江的源頭︰何所出?何以流?終于歸去大化︰因此出,所以流。

除開建築本身的凝固歲月之外,岳陽樓的格調一開始就是憂郁的,是失意之人的登高之地。岳陽樓作為文化意義上的美麗與廣大,則是由失意心靈綻放的憂郁之花流動散射的。

長江三樓陽樓自古以來便與武昌黃鶴樓、南昌滕王閣並稱江南三大名樓,有「岳陽天下樓,洞庭天下水」之說。它吃立洞庭湖畔,枕巴山而得厚重,瞰湖光而收縹渺,是岳陽城西門城樓。

岳陽樓何時始建?清以前均稱「莫詳其始」。清同治年間所修的《巴陵縣志》,據宋範致明《岳陽風土志》的巴丘「郡城乃魯公所築」之說,推測「岳陽樓或曰魯肅閱軍樓」。光緒年的《巴陵縣志》從之,後人采此說者甚眾。不過也有持異議的,如熊培庚在《岳陽天下摟》中認為,東吳橫江將軍魯肅駐守巴陵,築城樓以為防守是很自然的,但所築的應是「譙樓」。譙樓是瞭望敵陣之樓,「兵列于其間,下為樓,上為門,或曰譙門,或曰譙樓也」(《名義考》,周祈)。岳陽地當要沖,魯肅領軍,漁樓是非築不可的,而諜樓非閱軍樓。

可以肯定的是作為岳陽城的西門城樓,其改造、擴建及其聲名初播,卻與張說分不開。張說,公元667年至730年人,字道濟,洛陽人。唐開元四年貶守岳州,此時張說歷仕四朝,閱盡人事,飽經風霜,便借擴修城樓之機,而寄情山水。竣工後,因位在天岳山之南,故名岳陽樓。樓成之後,臨風把酒月下品茗才子雲集詩文流傳。不久,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劉禹錫、孟浩然相繼登樓,吟誦題壁,傳唱江南,岳陽樓開始聲名遠播。而文心雕樓第一人卻是唐代之前的顏延之(公元384年至456年),晉宋之際文學家,與謝靈運齊名,世稱「顏謝」。南朝宋初任太子舍人,少帝時為今廣西桂林太守,調任建康途經岳陽時,登巴陵城樓有感留詩,其中有「江漢分楚望,衡巫鎮南服」之句,對後世的人與詩影響極大,可謂奠基之作。而作為岳陽樓母體的巴陵西門城樓,在兩晉南北朝幾無聲息的二百多年中,由顏延之首開先河與詩並存。

除開建築本身的凝固歲月之外,岳陽樓的格調一開始就是憂郁的,是失意之人的登高之地。岳陽樓作為文化意義上的美麗與廣大,則是在失意心靈綻放的憂郁之花中流動散射的。

于是,我們便有了詩文中的岳陽樓,這是更美更具有個性的岳陽樓。

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雲︰「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這八句的前四句寫洞庭景觀,得之天然,高渾雄闊,寫八百里湖色的一個「平」字,寫洞庭水天一色的一個「混」字,均是極大手筆。後人如宋末元初的方回還將「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兩句一聯,與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相並列,稱「後人不敢復題」。

李白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至中途遇赦,沿江東到岳陽,飲酒寫詩,《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即為其中之一︰「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餃好月來。雲間連下榻,天上接雲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岳陽樓的吟詠詩作中,真正無可匹敵首屈一指的,當是杜甫的《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長江三樓。

這一首苦心孤詣情豪勢雄的千古絕唱,寫于唐大歷三年歲暮。時年57歲的杜甫飄零于洞庭湖,身無長物,衣食皆缺,飽經離亂憂患的詩人身患肺病、風濕、右臂癱、左耳聾多種疾患,人之既老又逢萬方多難,而報國之懷,對杜甫來說依然是「落日心猶壯」。杜甫的是次登臨,可謂百感交集,筆下所展現的洞庭天下水的氣概,與詩人心憂天下的襟抱一起豁然洞開,文墨一如既往的素樸之外,更多了一層悲苦凝重。清查慎行謂︰「于開闊處俯仰一身,淒然欲絕。」而結末兩句,一大一小一虛一實,「胸襟氣象,一駕相稱」(清黃白山浩蕩水天中的風波小舟,那已是詩人末路,可是拳拳之心思接古今才雄當世,又有誰人可比?

岳陽樓因而有名聯︰

吳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廟古人心。

**曾手書此詩,筆走龍蛇意氣奔放布局嚴謹闊狹頓異,已勒石嵌于岳陽樓碑廊。

世人知道更多,成為範文讀本流傳的是範仲淹的《岳陽樓記》,並使岳陽樓真正名揚天下,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心中的無限風光之樓。

範仲淹,生活于公元989年至1052年,蘇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出身貧寒,兩歲喪父,青年時曾借宿寺廟,5年不曾月兌衣而眠。真宗大中祥符八年登進士第,慶歷三年授參知政事,提出10項政治改革方案,被阻遏而失敗,請求外任。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應滕子京約寫《岳陽樓記》時,在鄧州任上。

《岳陽樓記》全文360余字,字字金玉,不可多其一,不可失其半︰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餃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範仲淹的《岳陽樓記》送達岳陽後,即由蘇舜欽書丹,邵竦篆刻陳列樓中,頓時滿壁生輝,趨而觀之者絡繹不絕。時人把滕子京修樓、範仲淹作文、蘇舜欽書丹、邵竦篆刻譽為「天下四絕」,可惜後來碑毀人亡。現存于一、二樓的《岳陽樓記》紫檀木雕屏,落款均為張照,一真一贗。二樓所存為真品,乾隆八年六月遵當時岳州知府黃凝道之囑而書。張照,江蘇華亭(今上海)人,康熙進士,官至刑部尚書,精法律,工書法。

岳陽樓名聯眾多,何紹基書的102字長聯為︰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範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陽城東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岳陽樓三樓柱上有傳為李白所書的「水天一色,風月無邊」之聯。其他名聯有明魏允貞的「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明楊一清的「眼前憂樂誰無意,天下江山此最雄」;清熊少牧的「十五年勝地重游,雲外神仙應識我;八百里長天一覽,湖邊風月最宜人」;清胡林翼的「放不開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樓把酒;吞得盡胸中雲夢,方可對仙人吟詩」;近人夏曦的「八百里洞庭今入眼,五千年歷史再回頭」;鄭家溉的「湖景依然,誰為長醉呂仙,理亂不聞惟把酒;昔人往矣,安得憂時範相,瘡痍滿目一登樓」。

國民黨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于1933年手書筆力雄健的「岳陽樓」三字,置于三樓樓額橫匾。取何健而代之的是郭沫若寫于1963年的墨跡,拙樸瀟灑,但沒有落款署名,因郭沫若以為岳陽樓乃天下名樓,署一己之名不甚相宜。

因有洞庭湖,才得岳陽樓。現在的多少登樓者擔心的是,洞庭湖如此之快地萎縮,當風波不再時,岳陽樓豈非空有其名?

樓,可以一修再修;湖,不能一損再損了!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為公元223年,距今1700多年。東吳孫權建黃鶴樓的目的,是用于軍事上的瞭望,其初始很可能就是一座崗樓。其後戰事平息,便成了登臨望江之地。凡這樣的所在,文人墨客必定會雲集,以借景生情。從魏晉南北朝起,不僅登樓賦詩者漸眾,民間還生出了傳說故事,使黃鶴樓之名較之岳陽樓、滕王閣更多了一層神秘色彩。一說是神仙聚散于黃鶴樓,駕雲而來,乘鶴而去,宋《太平寰宇記》稱︰「黃鶴樓在縣西二百八十步,昔費登仙,每乘黃鶴于此歇駕,故號為黃鶴樓。」更多的史學家認為是以山名樓。黃鶴樓所在的山,本名黃鵠山,古時「鵠」、「鶴」通用。《元和郡縣志》謂︰「吳黃武二年城江夏,以安戍地也。城西臨大江,西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武昌要覽》雲︰「黃鶴山,起城東而達于西隅,黃鶴樓枕焉。山舊名紫竹嶺,以有黃鵠騰紫竹間,故名黃鵠。鵠轉音為鶴,故又名黃鶴山。山形蜿誕,宛如長蛇,俗稱蛇山。濱江處曰黃鵠岸,岸下曰黃鵠磯……黃鶴樓在漢陽門內黃鵠山頭,因山得名,號為天下絕景。」古代黃鶴樓前的長江一帶,還是天鵝的樂園,天鵝古稱黃鵠。距今四五百年以前的明朝中後期,漢陽向皇帝進貢天鵝的記載,見于《嘉靖漢陽府志》’如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漢陽府額辦活天鵝25只;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額辦天鵝25只。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漢陽縣額辦天鵝6只。嘉靖二十一年,漢川縣額辦天鵝19只。僅嘉靖二十一年,漢陽府與漢川縣向北京納貢的活天鵝,就多達44只,不知道是讓皇帝吃掉了,還是養起來了。

沉浮桑田,陵谷變遷,人煙繁雜,鸚?鵡洲消失,沃鵝已經遠去他鄉,就連至今不肯離別長江的江鷗,也只能棲息于航標燈上了。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長江傳最新章節 | 長江傳全文閱讀 | 長江傳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