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傳 第十七章

作者 ︰ 徐剛

新石器時代,先民出三峽而漫游,到現在的武漢地區,這既在情理之中,也並不困難。♀友情提示這本書第一更新網站,百度請搜索+較之上游的叢山峻嶺,這里水也寬闊地也廣大,漁獵農耕皆宜。已有的考古發掘又告訴我們,古人類的地理發現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因為環境與氣候,他們有大體的方向卻沒有既定的目標。每到一地往往會先安頓下來生活一段時間,然後還可以猜想的是這些漫游者中,有的繼續漫游,有的卻不想再走得更遠了,那時候人類極自由,分離是生活的一部分,早晨出去采集或撈魚的人,晚上不見了,那就是說他們又走了,漫游而去,路上另有尋赤壁-琴台-神農架覓了。

此種猜想,至少可以部分地回答,長江某一個時期古文化的覆蓋面為什麼會如此之廣。

歷史在不經意間,掛上了石鑄石刀之類器物的徽章;漫游者于無所謂希望和失望的游蕩中,撒播了文化的種子。

因發掘于湖北京山屈家嶺而得名的屈家嶺文化,以江漢平原為中心,東起大別山,西至三峽,北到豫西南,南到洞庭湖,是大溪文化的延伸3如果筆者沒有理解錯,那麼此種延伸不僅具有時間的意義,同時還包括了人事代謝。

大溪文化從川東、三峽、鄂西漫游而來,到達江漢平原,屈家嶺文化作為直接繼承,是因為古人類的相沿相傳,應無疑義。寫到這里,我們當可看見漫游者已經不是早先只是手執一根木棍了,他們手握石器,肩扛擔挑大約還不可能。從木棍到簡單石器,到有意打制的石器,人類的腳步已經涉過至少兩個時代了。

屈家嶺文化的早期遺存,以石斧、石鎊和穿孔的石鏟為主要代表,經過磨制,比較粗糖,可是在石鏟上穿孔卻是精心的,不僅僅意識是精心的,工序也是精心的,這也說明人類對器物的創造,是一點一滴從局部開始而不斷改進的。舊石器之成為新石器,是從一孔一刃開始,而不是在一個早晨更新換代的。出土的陶器有灰色、灰白、橙黃和紅色等幾種,灰與灰白色最少。江漢平原上的先人對彩色似乎早有興趣,這和陽光充沛、氣候熱烈有沒有關系還很難說。器物中有小鼎、三足陶碟、圈足碗等。陶器表面經過打磨,但素面較多。朱繪黑陶是墨黑的器表以鮮亮朱色繪出雙股絞索紋、菱形格紋、平行弦紋。彩陶則于器表施紅白二色,再繪各種條紋,其中的網紋、圓點紋、弧線三角表明,其時人類對線條的把握或者想像,已經相當可觀。

晚期屈家嶺文化遺存中,磨光石器明顯增多,錛、斧開始小型化,穿孔更為普遍,還有打制而成的雙肩石鋤,建築遺跡的紅燒土中有稻谷印痕。而在屈家嶺遺址的500多平方米燒土中,拌進了密集成層的稻谷殼,為粳稻,與現在長江流域的稻種相近。

彩陶紡輪是屈家嶺文化的典型器物,它表明了長江中游紡織業的開始。而紡**多為扁薄、中小型,還有個別體積較大、更重一些的陶紡輪與石紡輪的同時出現,又很可能與紡線的粗細有關。也就是說新石器時代,江漢平原的紡線已經不是單一而是有粗有細的了。古人類不僅勞動,而且把勞動當作藝術,紡輪的制作可以證明這一點︰紡輪施橙黃色陶衣,在單面及周邊繪紅褐色彩紋,主要圖案為三至五組等分圓面的平行短線紋、卵點紋、同心圓紋、連續螺旋紋。圖案以圓孔為中心,布局勻稱。

薄胎彩陶碗、杯和圈足壺是屈家嶺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為細泥黃陶,有彩衣彩紋。彩陶上陶衣多重復,幾色兼施,濃淡相間,著色和彩紋有滲透和印染的格調。

用今天的話說,屈家嶺彩陶很有現代藝術感,不過是從地底下發掘出來的,時隔幾千年。這是一種悖論,遠古的是現代的,那麼今曰之所謂現代呢?

屈家嶺的房屋,一般為長方形地面建築。住房的最大特色是里外套間兩房共走一門而通往戶外。這是古建築技藝的進步,更有意思的還在于反映了家庭組成關系的變化,老人、夫婦與孩子或者別種類型的分室而居,都說明居住已經不僅僅是居住。

屈家嶺喪葬習俗,為單人仰身直肢葬,隨葬品較少,有的墓葬中隨葬一具豬頭骨。未成年人用甕棺葬或兩罐相扣,或在罐口上蓋一碗、盆之類的陶器作為葬具。

農業是屈家嶺人的主要生產活動,水稻種植已經很普遍,另有捕魚業、制陶業,紡織也已開始進人屈家嶺人的生活。屈家嶺文化遺存中,還發現了象征男性生殖器的陶祖。

石家河文化,分布在江漢地區,除發現地湖北天門縣石家河鎮外,還有房縣七里河,鄖縣青龍泉,當陽及松滋等地,年代與中原的龍山文化大體相當。

石家河文化中的稻作農業發達,從工具器物判斷,漁獵和畜牧也佔相當比重,砂質與泥質灰陶為主的陶器樸素大方,有少量黑陶和棕灰陶。石家河的住房建築頗有特色,有方形和圓形兩種。

武昌放鷹台是屈家嶺文化重要遺址之一,它的石斧、彩陶,仿佛能使我們想到,在遙遠的史前3000年的風雨晨昏中,長江之濱的先民就已經叩響未來的江城之門,描畫三鎮風貌了。

春秋戰國時,這里為楚地,武昌一帶名「鄂渚」,漢陽一帶名「夏浦」,今日武漢尚留有古琴台等多處楚文化遺存。屈原在今日武漢附近被流放過,其蹤跡可考。《涉江》寫道︰「乘鄂渚而反顧兮,欽秋冬之緒風。步余馬兮山皋,邸余車兮方林。」《哀郢》︰「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遠。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等等詩句中,均能听見長江濤聲,古鎮舊韻。

秦滅楚,今武漢之地屬南郡。漢代,屬江夏。至漢末三國,魏、蜀、吳擁兵鼎立,這里既得長江水利之便,又能鎖扼水陸交通,便成了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一部真實的歷史劇的大舞台之所在。曹魏力克江北,孫吳據守江南,西蜀則既聯吳抗魏,又與東吳明爭暗斗,百余年間計謀用盡風波起伏,是為三國之爭,然後又成為《三國演義》。武漢一帶,遍布三國遺跡,蛇山有黃鶴樓,龜山有魯肅墓和關羽洗馬口,江中有因禰衡《鸚鵡賦》而得名的鸚鵡洲……

武漢三鎮的逐漸興盛,已在唐宋了,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到南宋,三鎮繁華,如陸游在《入蜀記》所說,「市邑雄富,列肆繁錯」,「雖錢塘、建康不能過」,「隱然一大都會也」。

明代成化(公元1465至1487年)初年,漢水下游改道,將原為一體的漢口、漢陽分為兩處,漢口從一片蘆洲上崛起,成為江西景德鎮、河南朱仙鎮、廣東佛山鎮齊名的四大名鎮之一︰湖北漢口鎮。

漢水最後造就了武漢三鎮。

漢水,長江中游左岸支流,源出陝西省寧強縣秦嶺南麓,東南流,經陝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部和中部,不遠千里從武漢市注人長江,長1577公里,是萬里長江最長的支流。流域面積15.9萬平方公里,居各支流之冠,跨甘、陝、川、豫、鄂5省。北以秦嶺、外方山和伏牛山與黃河流域分界;東北以伏牛山、桐柏山與淮河流域分界;西南以大巴山、荊山和嘉陵江、沮漳河相鄰。河源至丹江口為上游,長925公里,為盆地峽谷相間河段,漢水被束縛在陡峻河谷之中,其間有漢中盆地,峽谷段水流湍急。丹江口至鐘祥縣為中游,長270公里,丘陵河谷盆地。鐘祥以下為下游,擺動于江漢平原,河床坡降很小,大堤束水,河道窄狹,汛期又為長江洪水頂托,泄洪不暢,極易決堤泛濫(資料數據引自《長江大辭典》,武漢出版社漢江流域受東南季風影響,每年5月至10月的降雨佔全年總量的7570,7月至9月為暴雨多發期,有的年份10月份也會突降傾盆大雨,形成大洪水。流域徑流充沛,丹江口多年平均流量380億立方米,碾盤山(皇莊站)為517億立方米。1964年,碾盤山實測最大洪峰流量為每秒29100立方米,1935年高達每秒45000立方米。

長江與漢水的不期而遇,本身便可看作是高山流水覓知音。而在龜山西麓、月湖之濱的古琴台上,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及其《高山流水》曲,卻訴說著知音不知何在之苦。

相傳,楚國郢都有好琴者名伯牙,跟成連學琴,三年,揉、撥、彈均能自如,卻不知如何體會樂曲的深意精神,而使弦上有情。伯牙跟成連駕舟出海尋師,被拋在蓬萊山腳下,成連不知何往,周圍一片汪洋。濤聲之中,伯牙卻有所悟,天地本色精神所在,心靈倘能在大自然中得到淨化,琴聲便舍去浮華嘈雜,心顫而弦顫,心動而弦動,如是,伯牙技藝日精。

伯牙在晉國做了大夫,曾出使楚國。歸程時順水而東,八月十五中秋之夜駛到漢陽江口,突然風浪大作,停舟暫避。稍頃,風浪平息,月上中天。伯牙于江上望月,再焚香撫琴,以抒大江明月之懷。心馳神往間,忽然琴弦崩斷,伯牙大驚。此時卻有樵夫鐘子期從草莽中跳出來,聲稱自己並非盜賊,因打柴遇雨,暫避片刻,為琴聲所吸引。伯牙禮請鐘子期上船,對鐘子期說︰「你既能听琴,可知這張琴的來歷?」鐘子期笑而答道︰「大人奏瑤池之樂,故名瑤琴。乃伏羲氏以樹中佳木梧桐所制,其樹也,高三丈三尺,截為三段。取上段叩之,其聲太輕,取下段叩之,其聲太濁,惟中段之聲清濁相濟。浸水中七十二天,選良辰鑿之為琴,初有琴弦五根,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內應音律宮商角徵羽。殼舜時操五弦琴,歌《南風》詩,天下太平。後周文王被囚,為傷吊伯邑考,添弦一根為文弦;武王伐紂,前歌後舞,又添一根為武弦。此琴因而又名文武七弦琴。」伯牙再以琴音考問。先彈志在山曲,鐘子期謂︰「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再彈一曲志在流水,鐘子期說︰「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江河!」知音也,伯牙與鐘子期結為異姓兄弟,天明而別,約定明年此日再見于此。一年後,伯牙如期來到漢陽,鐘子期巳亡過百日。子期的父親告訴伯牙,子期死前囑咐,墳築江邊,生不能見,雖九泉之下一諾而不忘,以听伯牙之琴。伯牙悲從中來,于鐘子期墳前奏《高山流水》曲,奏畢,斷琴弦,碎瑤琴一再無知音,何必擁琴!這是一個教人心碎的故事,在《呂氏春秋》與《列子》中均有記載,楚國是長江流域華夏諸邦中的音樂之邦,而史書可查的三位司樂之官均為鐘姓。《荀子》記「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也許更讓歷史驚嘆的,是伯牙把一個永遠的慨嘆托付給了浩蕩長江一知音何在?

古琴台的位置,典籍所記各不相同,有說在泰山的,有說在嘉興海鹽的,《琴台記略》說︰「大凡古人游詠之處,後人往往附會為湖山增色,非獨子期事然也。」伯牙、鐘子期均為楚人,楚國當時音律驚世,古琴台應在楚地無疑。《漢陽縣志》稱︰「古琴台亦名伯牙台,一名碎琴山,在龜山尾,相傳鐘子期听琴于此。又縣西五十里馬鞍山集賢村,相傳是鐘子期故居。」有學者認為,今漢水之濱一名叫琴斷口的小鎮,應是當年伯牙、子期相見之地。大約古琴台在馬鞍山江邊鐘子期墳台的山地上。「後來琴台又從馬鞍山一帶遷到龜山腳下,月湖之濱,是因為原來的小鎮常發洪水,道路不便」(《中國山水文化大觀》,段寶林、江溶主編現在的琴台是1957年修葺過的,門前闢有琴台路,連接長江大橋和江漢橋。

古琴台碑刻中時間最早的是嶺南宋湘題壁詩。

宋湘,曾任湖北督糧道,道光六年游琴台,欲題詩,卻無筆,于是束竹葉代筆飽蘸濃墨奔放揮毫︰

噫嘻乎!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傳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無文字至于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萬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題詩,吾去矣!崔顥筆下「芳草萋萋鸚鵡洲」,如今安在哉?

真正的鸚鵡洲因漢末才子禰衡作《鸚鵡賦》而得名,位于武昌前面江中,《水經注》稱︰「江之右岸,當鸚鵡洲南,有江水右迤,謂之釋渚……下通樊口水。」《太平寰宇記》說︰「鸚鵡洲在大江中,與漢陽縣分界。後漢,黃祖為漢陽太守,祖長子射大會賓客,有獻鸚鵡于此洲,故得名。」從《後漢書》得知,當時鸚鵡洲便略具規模,已是人們踏青看春、迎賓送別之地。到唐宋沙洲漲成寬約400米長約5里的狹長小島,有蘆灘野鳥漁人及浣衣之女。

禰衡正向著鸚鵡洲走來。

禰衡,字正平,今山東臨邑人。「少有才辯,而尚氣剛傲,好矯時慢物」。22歲懷藏一刺(名片)欲擇而投之,「至于刺字漫滅」也未找到值得拜訪的人。惟孔融、楊修還算可以一游,說「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數也」。孔融愛其才,上書薦舉,說禰衡目所一見,輒誦于口,耳所瞥聞,不忘于心,「忠果正直,心懷霜雪,見善若驚,疾惡如仇」。孔融在曹操面前時有稱贊之後,曹操想見見禰衡到底是何等樣人。禰衡托病不應,還出言不遜。曹操听說禰衡能擊鼓,要他在宴會上表演,作鼓卒而當眾羞辱之。按規定,在這盛宴禮儀之所撾鼓要換新衣,禰衡卻穿舊衣而入,不卑有亢旁若無人擊《漁陽三鼓》,其聲慷慨,悲壯催人,賓客為之動容。曹操部下仍命祁衡更衣,禰衡當著曹操的面月兌了個精光赤條,席上嘩然。曹操不能羞辱禰衡而反被禰衡羞辱,恨不能綁出去斬首,卻又怕落個「不能容人」的惡名,于是就把禰衡轉而薦送劉表。曹操不能容,何況劉表,借刀殺人也。

禰衡不改其性,「侮慢于表」,劉表又把他打發到江夏太守黃祖處。黃祖性烈暴躁,卻還賞識禰衡。黃祖之子黃射為章陵太守,與禰衡也友善。一日黃射在鸚鵡洲大宴賓客,有獻鸚鵡者,黃射請禰衡作賦。

禰衡文不加點一揮而就《鸚鵡賦》。

禰衡寫鸚鵡「惟西域之靈鳥兮,挺自然之奇姿。體金精之妙質兮,合火德之明輝。性辯慧而能言兮,才聰明以識機」,「雖同族于羽毛」,「焉比德于眾禽」!後來落入羅網,人之所加也,「雖綱維之備設,終一目之所加」。縱然「閉以雕籠,翦其翅羽」,仍眷戀故地,向往自由,「眷西路而長懷,望故鄉而延佇。忖陋體之腥臊,亦何勞于鼎俎」,秋盡而冬至,寒風起蕭瑟,鸚鵡以殘軀發殘音,「聞之者悲傷,見之者隕淚」。鸚鵡之末是回想想昆山之高岳,思鄧林之扶疏」……並且于怨痛之余表示願盡力侍奉君子。

禰衡淋灕寫鸚鵡澆心中塊壘也。

禰衡不是因寫《鸚鵡賦》而被殺的,而是後來在一個公開場合與黃祖頂撞,被黃祖怒而殺之。殺人後據說黃祖又後悔,厚葬于禰衡作《鸚鵡賦》的江洲之上,時年26歲。從此無論這江洲曾經是否有過名字,人們都稱之為鸚鵡洲了。

因為《鸚鵡賦》的流傳和禰衡的被害,來江漢三鎮的于黃鶴樓看「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之後,必去鸚鵡洲。♀禰衡墓前,芳草叢生,禰衡無言,下自成蹊。為禰衡鳴不平的詩文代有佳作,如李白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或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到江夏懷禰衡,鸚鵡洲上百感交集,有詩句道︰「一忝青雲客,三登黃鶴樓。顧慚禰處士,虛對鸚鵡洲。」另有一首《望鸚鵡洲悲禰衡》︰「魏帝營八極,蟻觀一禰衡。黃祖斗筲人,殺之受惡名。吳江賦鸚鵡,落筆超群英。鏘鏘振金玉,句句欲飛鳴。鷙鶚啄孤鳳,千春傷我情。五岳起方寸,隱然詎可平?才高竟何施,寡識冒天刑。至今芳洲上,蘭蕙不忍生。」禰衡寫《鸚鵡賦》,結果便包含其中了︰禰衡要成為鸚鵡洲。

長江流,漢水流,多少沙島陷而復生,生而復陷,消消長長生生滅滅,世人獨說鸚鵡洲。

鸚鵡洲在明末淹沒。

鸚鵡洲又豈能淹沒?

現在的鸚鵡洲是乾隆三十四年淤出的新洲,當時名為補得洲,距禰衡之鸚鵡洲不遠,因何補而何所得後人因難舍禰衡視補得洲為鸚鵡洲,總是其趣不一了。而今熱鬧非凡,已和漢陽連成一片,名洲非洲。

漢水是一條不尋常的河流。

《水經注》稱漢水為沔水︰「沔水又東,徑武侯壘南,諸葛武侯所居也。南枕沔水,水南有亮壘,背山向水,中有小城,回隔難解。沔水又東,徑沔陽縣故城南,城舊言漢祖在漢中蕭何所築也。漢建安二十四年,劉備並劉璋,北定漢中,始立壇,即漢中王位于此。其城南臨漢水,北帶通逵,南面崩水三分之一。觀其遺略,厥狀時傳,南對定軍山。曹公南征漢中,張魯降,乃命夏侯淵等守之。劉備自陽平關南渡沔水,遂斬淵首,保有漢中。諸葛亮之死也,遺令葬于其山,因即地勢,不起墳壟。惟深松茂柏,攢蔚川阜,莫知墓塋所在……」酈道元娓娓道來的本來是一段與沔水相關的風雲動亂的歷史,卻說得那樣從容,仿佛所講的是一段他親歷卻又經過歲月揉搓的家常往事︰沔水向東流去,經過武侯壘的南邊,這是諸葛武侯住過的地方。南枕沔水,沔水南是諸葛亮的營壘,背靠山而面向水,里邊有小城,道路曲折難以識別。沔水又向東流,經沔陽縣舊城之南,過去說是漢高祖在漢中時蕭何建造的。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劉備並吞劉璋,佔領漢中立壇即位。城池南臨漢水,北通大路,城南邊有三分之一已崩塌在漢水中,觀其遺跡,還能想像當時。曹操征伐漢中,張魯投降,命夏侯淵鎮守于此。劉備從陽平關南渡沔水,殺了夏侯淵,漢中得以保持。諸葛亮去世,遺令葬在定軍山,順地勢而不必加高墳墓。深松茂柏簇擁山川,沒有人知道墓地的所在酈道元確實是個敘述的聖手,由他筆下流出漢水時,在不動聲色中,巳經把漢水溶注于事件與人物之中,其栩栩如生盡在字里行間。

漢水可記的實在太多了。

酈道元還寫到漢水之再東後,引《漢中記》說,從西城越過黃金峭、寒泉嶺、陽都阪,高崖重重,石壁萬尋,登上峰頂以為已超過嵩山和泰山,再看前面的山嶺,又高出很多。接下來酈道元又寫道︰「言陟羊腸,超煙雲之際,顧看向涂(途)杳然,有不測之險。山豐野牛野羊,騰岩越嶺,馳走若飛,觸突樹木,十圍皆倒。」酈道元寫水也寫山,水為山所涵,山為水所潤,「深松茂柏,攢蔚川阜」,北魏時漢中森林之茂密可想而知。而陽都阪一帶,酈道元記下的是他目睹的「山豐野牛野羊」,野到什麼程度?「騰岩越嶺,馳走若飛」,更令人驚奇的是「觸突樹木,十圍皆倒」!這是漢水的別一種景象︰林草豐茂,野生動物正奔突其間;山高水長,往事如煙而生機勃發。

漢水是長江最大的支流,同時也擁有眾多很小的支流。

很小的支流有很美的故事。

很小的支流是獨一無二的支流。

《長江大辭典》載︰官渡河,又名九道梁水,漢江支流堵河南源。源出湖北省神農架林區大神農架北坡,北流經房縣西北部,至竹山、竹溪兩縣界與匯灣河匯合,稱堵河,于鄖縣西流鎮注入漢江。長124公里,流域面積2947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洛陽河、公祖河、平渡河、鐵裕河等。

南河,又名粉水、粉青河。漢江中游右岸支流,源出湖北省神農架林區東南,流經房縣,在珠藏鎮納馬欄河繼續東流,始稱南河。經保康縣境,于谷城縣匯入漢江,長245.7公里,流域面積6497平方公里。

從神農架流出的水,在注入漢江的諸水之間,是不是要更為冰冷一些?更為古舊一些?

神農架位在湖北西北部的房縣、興山、巴東、保康等縣之間,面積達3250平方公里,海拔一般在千米以上。神農頂、大神農架等六座山峰高達3000多米,屬大巴山山脈褶皺帶。據不完全統計,這里有2000多種優良野生植物,1000多種地球上已經殘剩無幾的稀有樹種,有大片的第三紀古老植物群落,500多種珍禽異獸。神農架的一切都是神的、舊的,是洪荒年代將逝未逝之際,造物主突發奇想留下的一片山林荒草野種,類同于「備忘錄」,在大地之上為人類而特設。

人啊,你能看見以前的風景,你當想到造物的偉大。

相傳,上古時谷物與雜草雜樹長在一起,草藥也和野生野放的花朵為鄰,人們不知道哪一些可作食物吃可以用來療傷止痛。有神農氏,湖北隨州歷山人,率鄉人來到一座荒無人煙的高山腳下,以藤條、木棍靠山崖層遞而上搭梯架,共365層,神農逐架而攀遍嘗百草,辨識麥、稻、谷、豆、高粱,五谷也。再嘗百花,以其苦、澀、辣、香諸味治人間之疾,吃一花中毒而以另一花解毒,攀架越岩遍體鱗傷,以花草嚼而碎之涂抹,竟然止血,等等。收集完種根樣草,神農要下山,卻不見了搭架365層的木桿藤條,但見滿山蔥郁起伏綠濤。

那些木棍藤條在幾番風雨之後,均已落地生根,裂石而長了,年長日久竟成蒼茫林海。神農嘗百草、識五谷,竟不知人間世巳過去多少春秋!後人便把這片山巒林海叫作神農架。

神農架的洞穴是奇洞異穴之大觀,非此莫有,它處所無。

獨秀峰山有冰洞,海拔2300米,在山腰凹陷處的陡壁間,冰洞口高10米寬3米,洞體高25米寬8米深35米,三側有三小洞,望之幽邃深不可測。

每年的農歷三月到六月,大地春回或者烈日炎炎之際,洞內卻開始結冰,各種形狀的冰,自由自在的冰,冰連冰冰疊冰冰柱冰梁冰的洞府,冰盆冰傘冰蘑菇可為冰洞之器皿食物,而冰刀冰劍懸掛洞頂,又意在指明洞府之主是習武者,間有冰燈冰燭可為讀書用。一洞冰光,上下皎潔。

神農架人說,冰洞六月結冰,是因為神農把裝了妙藥靈丹的草藥葫蘆放到了山洞中,其幽香異味使水凝泉凍所致。

科學家說,大地回暖,海拔2400米的山上仍天寒地凍,山頂有朝天池從石縫中滲進冰洞的水,被洞外飛襲而進的冷空氣影響,所以成冰,總而言之是天地造化。否則滿洞冰凌的形狀與尺寸是誰給出的呢?又不妨說,所謂長短大小形狀等等,那是人目中所見,加以規矩,然後命名。但,造物主造物,卻與這些人設的規矩無干,惟一言可概括︰神奇0燕子洞在神農架海拔2400米的燕子埡右側山壁間,洞口高有20米,前為大廳,千人可坐;右為幽洞,前直後曲,漸深漸暗;左是天洞,斜穿壁、有光照;後為里洞,渾沌莫名,恍恍惚惚。洞頂岩壁上燕巢成千累萬不知其數,一個挨一個精巧雅致,五六十個燕巢為一集群,其建構、紋理、布局盡得天然,一幅幅藏之高山洞府的生物圖案。

有一個燕子洞在神農架的大山里,有一群燕子決心不住人的屋檐下。

山中燕而非梁上燕。

神農架燕子嘴略短,體態比江南餃泥之燕要小,毛為麻褐色,羽絲細密,被稱為短嘴金絲燕。據稱,是遠古時代生活在海洋中的金絲燕的亞種。神農架之地曾經被浸泡在海域,當海水退去,燕子們茫然于不見波濤時,山脈上升,有洞,家園之地。沒有追波逐流,而成為神農架高山一族。

官封魚洞在官封河上游,產錢魚,鱗片狀如古錢,小頭,女敕肉,味極鮮美。春雨過後,河水暴漲,水流湍急,群魚活躍隨泉涌出。魚洞外接溪澗,內通暗河。冬也冷,魚群人洞取暖過冬;春歸時,雷聲動,便迫不及待地涌出洞口,回到河流之中。當地農民說神農架「燕子有洞,魚也有洞,待到春雷一動,便是錢魚洶涌」。

神農架的自然環境似有一種特別的格局︰即萬物皆有洞。青蛙洞、蛇洞、老龍洞、風洞、雷洞、金洞、銀洞、玉洞等等舉不勝舉。從小當陽拾級而下,還有一洞名潮水洞,每日早中晚涌潮三次,每次漲潮半小時。潮從何來?至今仍是個謎,莫非長江、漢水有地下暗河通山泉而接洞?

潮水洞里潮漲潮落都是水的啟迪︰哪里的山離得開水呢?當水的恩澤在一個山洞里漲涌時,我們就知道神山靈水並非虛言。

作為大巴山的余脈,神農架處在北亞熱帶與暖溫帶氣候過渡帶,海拔最高3105米,最低420米,氣溫依地勢高低而異,低山河谷向中山過渡,中山向高山過渡。年降水量在790毫米至1500毫米之間。過渡意味著瓖嵌、連接、交叉、重疊,如此獨特的地理環境為長江中游所少見,神農架由此成為天然的動植物王國。

這一不可多得的綠色寶庫不僅是綠色之眾,而且還因擁有古老孑遺樹種,如珙桐、冷杉、香果樹、鐵堅杉、鵝掌楸、紅豆杉、水杉等而格外珍奇。

神農架千家坪的珙桐樹又稱中國鴿子樹,已是地球珍罕之物。早在三千萬年前的中生代白紀早期,珙桐尚分布世界各!地,到第四紀冰川期因不堪冷凍而相繼滅絕,只在中國幸存,為世界獨一樹種。

珙桐樹干高15米左右,葉似桑,邊緣有尖齒,花開于春末夏初,淡雅而高貴,枝條上乳白色苞葉成雙成對,內托圓珠形花團,苞葉如鴿子的雙翅,風吹枝搖花動,滿坪滿樹都作振翅欲飛狀,西人愛其形,稱之為中國鴿子樹。

美麗的樹上掛滿了美麗的傳說。

美麗的傳說是人與天地神靈溝通的敘述。

一說為王昭君出塞後每天清晨向南祝禱,思鄉之苦難以言表,有白鴿臨窗鳴聲如語︰「送信、送信。」昭君修書,白鴿餃信而去,飛出窗外集結成大群,一路穿雲,千辛萬苦,飛到神農架忽遇狂風暴雨,便在一棵樹上避雨將息,風雨過後卻不見了白鴿,那樹上盛開著清純美麗的鴿子花。有樵夫夜半而歸,听鴿子花作鴿哨聲,一花鳴曰︰信成花、信成花;一花唱道︰花似信、花似信。山中有童謠︰昭君修書,珙桐開花。花開花落,昭君來歸。

另一說是古代有皇帝生獨女,貌若天仙名白鴿。白鴿出游至神農架,有荷鋤種地的小伙子叫珙桐,四目相對,瞬間生情,白鴿便將發間碧玉簪折成兩半,一半留著一半送給珙桐,以為相許誓約。皇帝得知,殺珙桐,珙桐尸首分離依然舉半支玉簪而不瞑目。公主聞訊素服而至抱尸痛哭,以兩截碧玉之簪插地雙立,淚飛處,珙桐的尸體忽然不見,而碧玉簪之兩半卻合而為一,生根發芽長出樹冠,白鴿撲進樹冠中,人不見,花滿枝頭,從此有樹名珙桐。

神農架南部和中部海拔600米至1400米的山坡上,生長著中國特有的松科杉屬植物、常綠高大喬木鐵堅杉。小當陽後山坡上有名為「神農老樹」者,樹齡約為900歲,胸徑2.38米,高46米,胸圍7.5米,積材80多立方米。

如今這棵閱盡人間春色的鐵堅杉干似青銅,叩之有聲,苔痕滿身也似鎊衣斑駁,古樸滄桑,威風瘵凜。所不見者,是神農老樹的根,在山岩裂隙間游走、攀援,支撐起九百春九百秋金剛不爛的棟梁之材。

成書于漢代的《神農本草》及明李時珍寫的《本草綱目》,均記載神農架有奇珍中草藥材,其中的特別名貴者,生于偏僻峻險之處,人跡難至。其名字極為生動,本身便是詩同時又內含著美麗的故事。

頭頂一顆珠︰學名延齡草,生長在2000多米的高山上,枝為獨桿,長三片桃型綠葉。夏天,頂端開一朵黃燦燦的小花,秋天結出一粒豌豆大的深紅色果實,叫天珠,「夏開一支花,秋結一粒珠」;塊根叫地珠,均可人藥,有活血止疼、鎮靜安神、祛風除濕之神效。相傳,三國時,魏、蜀、吳交界處住著三對夫婦,三個男人各為一國之君打仗,戰死沙場。三個寡婦逃難在神農架的荒山里,由相識而同病相憐,結為姊妹,耕作采藥之余,對天禱告祈求天下太平,刀兵不再,以救蒼生。有一年夏天,她們垂淚禱告之處忽然長出一根獨桿之草,生三片綠葉,秋日結一果,淚水成天珠。

江邊一碗水︰獨睫圓葉,形似小碗,葉中常聚集雨水、露水,開淡黃色小花,生長在神農架的黃寶坪、紅河、馬家屋場、小神農架等地,止痛、止血、散瘀,藥到病除。傳說神農采藥時,從岩壁摔下,待醒來疼痛難忍且口渴,抬頭看見有長著碗狀葉的草,葉間盛滿清亮的露水,一飲而盡,如獲甘霖,傷痛即止,精神大振。再口嚼其葉,瘀血立散,是有「江邊一碗水」之稱。

文王一枝筆︰學名簡鞘蛇菰,別名借母懷胎、觀音蓮,為寄生草,寄生于神農架陰裕河海拔2000米處山坡林陰下的樹根上,長得像筆鋒朝上的羊毫毛筆,因有「一枝筆」之名。傳說周文王訪賢得姜子牙,姜子牙向文王索筆寫「八百載垂長久」六字,文王將此筆視同國寶,傳之後人意在敬賢、惜賢。昭王不施仁政,取道神農架攻打楚國,此筆失落,千軍尋而不得,筆落草莽立地生根,成為名藥,專治心病,心急跳驟慌之類,服之即可安寧。

七葉一枝花︰百合科植物,別名燈台七、鐵燈台等。睫頂之葉一般為七葉,其上單生一株綠色小花,故名。清熱解毒止痛有奇效。神農架人又稱之為「海螺七」,是說神農架之地由海洋而成陸時,有一只海螺變成一美貌少女,願追求人間幸福。毒蛇聞之居心不良,緊纏住海螺姑娘,兩相拼斗,海螺姑娘以螺尖刺向毒蛇之七寸,毒蛇死,自己也中毒。海螺姑娘劃破手指擠出毒血,卻苦無止血之法,鮮血滴落長七葉之花.海螺姑娘吞而咽之,毒盡血止,因而也稱海螺七。

植物茂盛之處,也必定是動物繁華之地。早在第四紀冰川期,神農架便成了天然避難所,至今這里還棲息著寒武紀留下的一些珍貴動物。

這是一群時代的落伍者,既非光榮也非恥辱,不曾滅絕亦無意進化。

神農架的野生動物多達五六百種,顯然這個數據也出自不完全的統計,其中國家保護動物有金絲猴、蘇門羚、雲豹、小靈貓、大鯢等20多種。

海拔1500米至3000米的大小神農架,是金絲猴出沒之地,因為盜獵,數量在銳減之中。《唐本草》描繪的金絲猴形象極有趣︰「體不過三尺,而尾長過頭,鼻孔向天,雨則掛木上,以尾塞鼻孔。」據報載,神農架鴨子口曾出現過金絲猴大集群嬉戲頑皮的景觀。是日和風細雨,約2000只金絲猴悠游自在地穿過保護區,闖蕩至公路邊,迎風沐雨,狂歡雀躍,有的縱身下跳,落地無聲,有的飛身上樹,枝葉不搖,還有的三五成群同時在兩樹之間飛躍來去,目睹者無不以為當世奇觀。

神農架有不少白色動物,如白熊、白鹿、白雕、白獐、白狼、白金絲猴、白松鼠等等,甚至還在九沖發現了白蛇,白色野種點綴于老樹古木山花野草間,令人嘆為觀止。

這些白色動物到底是因變異產生,還是一種新的動物,目前還無法解釋。人們從前只以為有北冰洋白熊,而神農架白熊是有一定數量的群體,曾經捕獲過兩只小白熊,其母熊與父熊均是白熊,而不是黑熊或棕熊。有專家認為,神農架白熊很可能是一個**的種群,神農架白熊現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神農架野人的各種消息,也曾使世界關注,人類正在尋找野人一不知算不算我們的姨表兄弟一至少說明人活得很孤獨也很迷惘。達爾文的進化論始終無法解釋︰人從哪里來?人到哪里去?

尋找野人基本上是一種精神的渴求、生命的困惑,至于到底有沒有野人,則無關宏旨。

這就是神農架,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神農架,難窮其究竟的神農架。

神農架所擁有的,也許要比我們想像的多得多。

神農架林區有一些老歌手,其聲雄渾其音憂郁,傳唱「四游八傳」等長歌。而此種歌唱主要用于喪事,為死者哭為死者唱為靈魂送行,《黑暗傳》是最為著名的一首。這個題目就是驚心動魄的,黑暗之中的探求,實際上已經在追問混沌起源了︰

久聞歌師有學問,能知地理與天文,今要與你論古今。

什麼是黑暗與混沌?

什麼是盤古來出身?

盤古拿的什麼開山斧?

曰月又怎樣上天庭?

說的是遠古那根節,無天無地也無日月星,一片黑暗和混沌,茫茫八極無一人。

乾坤暗暗如雞蛋,迷迷蒙蒙千萬層。

盤古生在混沌中,無爹無娘自長成……

神農歌師的歌本也許是遠古存留的思想的殘痕,其中關于神農的歌唱,與古籍中的記述大體相似,由此推斷這些歌唱並非即興隨意的,而是舊有所本,口授相傳。昆侖的形象屢有出現,用法和含義竟與《山海經》、《楚辭》一脈相承,楚文化的意氣飛揚甚為突出。

《黑暗傳》的想像力及探索幽深的智慧,是最讓人驚訝的。從天地形成到萬物起源,到歷朝歷代,包括神話、傳說,實為驚世之作。但,它卻完全以民間形式流傳,並輔以民間鼓樂,在殿堂之外而遠比殿堂神聖高大。那是黑暗的奇妙及汪洋恣肆嗎?

胡崇峻搜集整理已發表的《黑暗傳》有3000多行,當地民間還有不同版本的完整或殘缺的手抄本,近2萬行,可以視之為華夏民族的偉大史詩。

神農架,很難說你是這洋洋史詩的封面還是內頁。看神農架的山水雲霧,珍禽草木,風花雪月,倘若心懷敬畏,腳步輕輕,那種人生如夢的感覺在心靈絲絲縷縷地飄出時,便是黑暗與混沌嗎?

神農架有眾水奔流、環繞……

流向漢水,匯人長江,故壘西邊硝煙已經不再,長江——長江流域——那些說不盡的帝王爭霸與農人樵夫的耕種勞作,以及神農架一起,使長江的濤聲如此豐富多彩。如果巨大的歷史不是因為細小的水珠包裹,我們的昨天能夠有聲有色嗎?還有滋潤,讓所有的古老都潛伏生命之春光。

知音何在?

水啊水!長江絲毫沒有疲憊之感,它將走完中游的最後一段流程。名山,仍是江之所愛;大湖,仍是江之所往。

當遷飛時,白鶴們展翅騰空會排出「一」字型或「人」字型,高聲鳴叫數番後離去,那鳴聲不斷是以壯軍威呢還是眷戀故園?那「人」字型,是對人的贊美呢還是對人的呼喚我是你們的至愛親朋?!山,奇秀之山,位在江西九江之南,鄱陽湖口之西。

廬山之名,最早見于司馬遷的《史記》,在《史記》前後的一些典籍中,廬山也稱天子都、南障山。朱熹在《九江彭蠡辨》中認為,《尚書禹貢》中的「過九江,至于敷淺原」即傅陽山、鄱陽山、今之廬山。與所有名山一樣,廬山也在各種傳說如雲霧一般的繚繞之下。

相傳公元前4世紀周威烈王時,有一位名叫匡俗的先生遠離了熱鬧之鄉,到廬山結廬而居學道長求仙。周天子聞知後幾次派員進山,請匡俗出山助天下之51業。匡俗屢屢回避蹤跡飄忽居無定所,夜宿岩洞晨飲山泉,胃不知所往不知所終。有牧童、樵者謂,曾親見匡俗登懸崖絕岩如履平地,絕頂處一手執拂塵,一手持野花,回眸一笑,然後踏上空中飄落的一片祥瑞之雲,飄飄然成仙去了。不斷有人尋找匡俗,不斷有人希望成仙,因成仙之地山中有廬,故名廬山;又因成仙之人姓匡,又稱匡廬。

廬山一山都是鬼斧神功之作,面積約300平方公里,它是怎樣孤傲神秘地崛起于長江南岸的呢?于是便有了秦始皇趕山的傳說。

秦始皇為了修築自己的地下寢宮,以神鞭劈開驪山一角,並把這一角之山在風雷呼喚中鞭趕到長江、鄱陽湖邊。

然後去探海,秦始皇原本想以此填海鋪一條通往蓬萊仙境之路,正待揮鞭再趕,丟失神鞭的南海觀世音悄悄地把神鞭換走了。秦始皇再揮鞭時,廬山卻不為所動,連揮99鞭,直到汗如雨下才作罷,仰天嘆道︰「神鞭既不神,仙鄉復何在?」遂扔鞭而去,策馬回咸陽了。從此這99鞭揮打處便成了99道錦繡山谷,秦始皇跌落的汗水又驚醒了山岩中沉睡的流泉之夢,一旦釋放便成飛瀑,那一根被扔下的趕山鞭落地生根直插雲霄,是為梳桿峰,倘若風起帆張,是不是還要奔騰人海呢?

318倘說廬山之戀在大海,那倒是事出有因的,廬山也是滄海桑田的明證,難以解釋的只是︰它為什麼秀美若此?

在遙遠而又遙遠的地質年代,廬山之地是一片汪洋,地球造山運動中海底冒升的岩石使廬山得以月兌穎而出。但可以推想的是,廬山初始很可能是亂石橫陳,它已經高出海面了,但還不是很高,大約也談不上俊逸美麗。今日廬山上不難發現的的巨岩,比如「大月山粗砂岩」,便是元古代震旦紀時的古老岩石。風吹浪打自不用說了,古老的海洋是廬山最早的雕塑者,當拍岸浪挾雷霆萬鈞之力前僕後繼沖激而來,因為它的從不懼怕粉身碎骨,當時廬山臨海的那些山石就得付出粉身碎骨的代價了,會有殘缺或者陷落、凸凹,那都是波濤的隨意之作,海洋從不刻意為之,放任自流才有大手筆。其間還有一次又一次的海侵與海退,切割與刻蝕都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總而言之在那地球劇變的年代里,地質營力正在反反復復地改變著一切。

大約在近1億年前的中生代白紀,地球又發生了強烈的燕山構造運動,廬山在南向擠壓的偉力與江南古陸的夾擠下,而大幅抬升。呈東北——西南走向,形成了長25公里、寬10公里、周長約70公里、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0廬山有了真正的高度了,在近乎一馬平川的長江岸邊,只要一山矗立,便有氣象萬千。廬山不是一次造山運動的創作,而是幾次,這就意味著增加、刪削、瓖嵌,山形岩貌便由此而成。

廬山的出現,或許還與古長江的形成和變遷大體同步。惟其如此,它們才聲氣互通相依相伴。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長江傳最新章節 | 長江傳全文閱讀 | 長江傳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