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傳 第十八章

作者 ︰ 徐剛

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廬山便是一處勝地。尋找網站,請百度搜索+東漢時山上寺院多達380余處,叢岩疊嶂處寺廟凌空也似叢岩疊嶂,山花爛漫時佛祖回眸如同山花爛漫。從東晉到南宋的1000年間,廬山香火不斷,佛教大行其道,有多少善男信女進山出山?史書無載,史書難載。後人尊為佛教淨土宗始祖的東晉高僧慧遠大師,在廬山創建東林寺。其寺正對香爐峰。峰勢自北而西,環合四抱,有如城郭,東林在其中。徐霞客曾記道︰「寺南面廬山,北倚東林山,山不甚高,為廬之輪廓。中有大溪,自南而西,驛路界其間,為九江至建昌(今永修縣,筆者注)孔道。寺前臨溪,入門為虎溪橋。」東林寺原址為西林寺旁的龍泉精舍,後建新寺,因在西林寺之東,故名0公元381年,慧遠到廬山,416年去世,與廬山結緣35年。在這期間,「變不人俗,影不出山」,在東林寺鑽研佛理,聚徒**,並派迎遠禪師等人,橫跨荒漠前往天竺取經。取經者返回廬山後,在慧遠主持下把經文譯成漢文,與長安的鳩摩羅什交換經本,慧遠寫《般若經》序文。前後所著經、論、序、銘、贊、記、詩文共10卷,輯為《廬山集》。達官顯貴、騷人墨客、學者名流、農民起義軍領袖等等各色人物,只要問經禮佛,慧遠來者不拒,一概與之交往,誠為大弘揚者。東林寺後的錦繡谷,相傳是慧遠誦經講論之余荷鋤種植藥草之地。

廬山上有東林、西林、大林三大名寺外,還有秀峰、歸宗、海會、萬杉、棲賢,史稱叢林五處。

把廟宇稱作「叢林」,這是佛教的一大發明,它使宗教有了綠色的美感。

在匡廬,除了白鹿洞書院招納天下學人外,要數尋尋覓覓的詩人最為殷勤了。無論是得意的、落魄的、狂傲的、淡泊的,都能在廬山拾到詩情畫意,為廬山庇護而心靈得以暫時的超月兌,自由自在地叩問山壁,思接千古。陶淵明、王羲之、謝靈運、鮑照、孟浩然、韓愈、李白、白居易、範仲淹、歐陽修、蘇東坡、王安石、黃庭堅、陸游等等,皆在廬山流連忘返過。他們的名字加上他們的詩句,又何嘗不是廬山看不見的奇峰峽谷呢?

牯嶺西谷有花徑,白居易暮春四月尋訪廬山的拾級處。他發現山外山里的景色是不一樣的,時光的流動仿佛也有快慢,是以詩曰「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艮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廬山向以涼、古、奇、秀聞名,夏日江西大熱,而廬山之中卻涼意沁人,平均氣溫要比山下低攝氏9度左右。峰奇石怪變化無常,跌水流泉奔雷堆雪,雲飄霧渺欲仙欲鬼,春有杜鵑秋有紅楓,難怪李白到廬山後嘆道︰「予行天下,所游覽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廬山多霧,廬山的霧不是煙塵污染物,而是江湖環抱所致,雨水和水氣不易蒸發,便濕漉漉地纏綿著。萬物化生四時常綠迷迷茫茫雲煙飛渡,均有賴于此。一年之中大約190天是有霧之日,大霧中霧小霧,廬山真面目輕易不肯示人。也有雲開日出時,迷霧頓消,山清谷朗,香爐峰上似有香煙,仙人洞里可望眾仙,鶴鳴岩下能听鶴鳴。李白有詩贊道︰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廬山沒有艱深之作,面對廬山故作艱深的詩人不是真正的大詩人。廬山告訴我們︰遙遠、古舊、艱深、變異如廬山卻只以詭奇秀麗示人,且結廬可寄,焚香可佛,樵人牧童皆可行之望之,山野村夫都能歌之詠之。

這就是廬山的啟迪︰山可化人,人山皆輝;人若毀山,山人俱滅。

在人群里,詩人中有優秀者;在山色間,詩人只能是跋涉者、問道者、迷茫者。

白居易做江州司馬,在九江住了4年,廬山是常游之地。李白三上廬山,曾經隱居。可惜杜甫貧病交加窮愁潦倒,晚年漂泊在洞庭湖與湘江之間,未見有上廬山的記載。

廬山是可以暢想,容得狂放的。

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詩雲︰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秀出南斗旁,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嶧長,銀河倒掛三石梁。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遙見仙人彩雲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敖游太清。

廬山最高峰為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山頂有漢陽台,夜來能望見漢陽萬家燈火,漢陽峰是以得名。台之北有「廬山第一主峰」碑刻,台之南勒石「大漢陽峰」,東西兩側有聯曰︰

峰從何處飛來,歷歷漢陽,正是斷魂迷楚雨;我欲乘風歸去,茫茫禹跡,可能留命待桑田。

這是光緒年間南康(今星子縣)知府王以敏所書。

清代戲劇家李漁也曾登臨大漢陽峰,並書一聯︰

足下起祥雲,到此者應帶幾分仙氣;眼前無俗障,坐定後宜生一點禪心。

漢陽峰前有禹王崖,據傳大禹「疏九江」時曾坐崖上觀察長江洪峰水勢。李四光考察廬山冰川時多次登臨,有《廬山地質志》傳世。漢陽峰仰天坪上有雲中寺,傳說古時有一小和尚名慧燈,從寺前有青苔而偶發奇想挖掘山泉,以免去下山挑水之苦。一日,果然有泉水汩汩涌出。小和尚大喜,而聞訊趕來的老和尚大驚,惟恐破壞龍脈忙以袈裟掩住泉眼,泉水豈可掩蓋?廬山倒添了一景︰袈裟泉。慧燈不悅,是他辛辛苦苦挖出的泉水,為什麼不能叫慧燈泉呢?故一泉土名。

大漢陽峰頂上望紫霄峰千崖層疊險峻,再尋石室,心里會生出洪荒古老蒼涼神聖之感。《圖經》明確指出︰「紫霄峰有石室,昔大禹治水時,常登此紫霄,以眺**望水湍,因刻于石室中。」到底刻了些什麼字?歷朝歷代的人都想解開這個謎,《一統志》載︰「紫霄石室極深陰,人不可至。有好事者,縋而下,摹得百約字。字奇不可辨,惟‘洪荒漾,予乃攆’六字可識之。」大漢陽峰下康王谷是廬山之大峽谷,長約10公里。有野史道,秦滅六國時大將王翦窮追不舍楚康王于此,眼看康王束手被擒之時五老峰上驟然雨雲堆積,王翦為風雨所阻,而康王已進得山谷。王翦退兵,康王即在廬山峽谷隱居。谷內有田園村舍、雞鳴狗叫、溪水清清、綠樹成陰,紅塵隔斷,喧囂全無,真世外桃源之地。康王谷離陶淵明故居不遠,可以相望相聞。

五老峰海拔1358米,高程在漢陽峰之下,名聲卻遠在漢陽峰之上。以風景奇絕論,堪稱廬山主峰,卻又比大漢陽峰矮了一截,因此有廬山無主峰之說。《廬山續志》中趙石梁卻不以為然,他說︰「廬山之景,盡于東南,故五峰奇絕’竟無有與之相抗者,誰謂匡廬無主峰也。」五峰即五老峰,說它們像五個老人,畢竟是附會之說。五老峰的勝景在于奇峰怪石與丹崖鐵壁的氣象萬千,再加上細雨薄霧飄忽流動紅綠點綴亦淡亦濃,一切都在虛虛實實似與不似之間。

你可以想像,你難以想像,所有的想像似乎都到李白筆下為止了︰「青天削出金笑蓉。」相比之下,棲霞寺名聯卻也稍遜一籌了︰

前賜紫衣,後留玉帶,遺澤千秋傳不朽;面朝五老,背傍七賢,壯觀萬古並英雄。

含鄱口在牯嶺南,東有五老峰,西有太乙峰、九奇峰、漢陽峰,中間小小開闊處正好面對鄱陽湖。口含鄱陽,浪濤萬頃,湖光山色,一嶺而涵,這是怎樣的神機妙算造化天工啊!袁宏道說︰「登含鄱之巔,長江匯激,濁波一線,鄱湖清澈如片照,細見帆影,湖中諸巒,或如蝕翠,或如砂斑之凸起。」……前望是水,水波縹渺;左右皆峰,峰在霧里。霧攜峰行,峰隨霧走;霧本飄忽,峰也飄忽。明代有詩人叫閻爾梅的寫道︰「峰余山外壓空煙,上視曾無北半天。絕頂石頭風欲墜,老僧庵在樹梢懸。」下山路上會想起徐霞客,當年他由西麓上廬山,在兒乎垂直的「百丈梯」懸崖上,手攀青藤,腳摳石縫,貼壁游走而終于登臨。尋山覓水何嘗不是獻身精神的楷模,都說徐霞客寫的是游記,殊不知華夏之山因之而高,華夏之水因此而長。

偉哉!霞客。

廬山腳下,鄱陽湖畔,是陶淵明的故鄉和隱居之地。

陶淵明,東晉末年人,生于公元365年,427年辭世,字元亮,一名潛。因曾作《五柳先生傳》自況,亦稱五柳先生。淵明死,其友顏延之作文悼之,因其亮節高風而呼以靖節先生。

江西潯陽柴桑,在今九江馬回嶺附近,有村,村前有清風溪,溪上有柴桑橋,村乃陶淵明出生地,溪中流水清澈,橋上古風徐來。陶淵明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之一,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親陶逸也做過太守之類的官。陶家「望非世族,俗異諸華」,卻也門第顯赫。只是陶淵明出生時家道已經破落,加上他8歲喪父,因此「少而貧苦,居無僕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給」。從小一邊種地一邊讀書,29歲出仕,做過江州祭酒一類小官。後為彭澤縣令,恥于為五斗米而「向鄉里小兒折腰」,上任80多天後辭官回家,躬耕田園,閑來寫作,隱居20多年後于63歲病故。

陶淵明辭官回鄉後,先住玉京山下一今星子縣五里鄉,並寫《飲酒》詩︰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巳忘言。

公元409年,陶淵明遷往出生地栗里村,即南村。小山村只十幾戶人家,山環水繞盡得林泉之美。躬耕自給,讀書自娛。「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而與鄉里父老則「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與顏延之、慧遠等人有交往。陶淵明寫《五柳先生傳》其實是寫自己隱居田園的狀況︰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

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已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酣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

葛天氏之民歟?

詩人的生活極為清貧,但拒不出山,朝廷征召為著作郎,不就。晉之後,宋文帝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往南村登門拜訪,仍不出仕。這時陶淵明已病餓在床,卻將檀道濟所贈粱、肉拒之門外。次年冬日,彤雲寒流中陶淵明于饑寒交迫中病逝。

陶淵明的白描詩句是詩歌藝術的極致,而「平淡」的得來又談何容易!鐘嶸在《詩品》中稱之為「隱逸詩人」,奉之為「隱逸詩人之宗」。詩風人格影響了千年萬代,李白斗酒詩百篇的寄情山水自不必說了,杜甫有道「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而清腴如王維、閑遠若孟浩然、峻潔似柳宗元等,「皆學陶焉而性之所近」《說詩碎語》,沈德潛說陶淵明只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不夠的,而在魏晉文壇浮華艷麗之風彌漫,詩人們紛紛「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時,陶淵明以平淡特立獨行,而平淡之後的胸次浩茫、驚濤駭浪、辛酸血淚雖然往往被忽略,卻同樣是巨大的存在。否則何來「憂道不憂貧」、「刑天舞干戚」之句?《桃花源記》更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任時光流動,美好自能隱逸的自然主義之不朽杰作。

陶淵明墓在栗里村附近的馬回嶺,綿羊山下的一個岡上,坐北朝南,外廓為長形拱頂岩石,背靠漢陽峰,面臨鄱陽湖,與詩人自知不久于人世而寫的《挽歌詩》中的境界相仿佛︰「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臨別留詩一那是生死之別一詩人有沒有遺憾呢?陶淵明的生死觀可謂來去自如︰「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有沒有牽掛呢?似有非有︰「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倘說遺憾,那也只是︰「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也許有關陶淵明的一切,包括爭論巳久的評說等等,可以概括為一句話︰他是詩人回到故鄉的榜樣,詩也回鄉魂也回鄉。

眼前就是鄱陽湖了。

江湖交匯之處是九江,《尚書禹貢》稱︰「九江孔殷。」九江之名久矣。《地記》謂︰「九江,劉歆以為湖漢九水人彭蠡湖也。」九江在隋唐時為江州陽郡,因而是段長江也稱陽江。九江乃歷史名城,為千家萬戶、千秋萬代所吟誦而名播天下,卻因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公元816年秋,時在江州司馬任上的白居易到溢浦口送客,秋風明月古渡口,忽聞琵琶聲,是有《琵琶行》,起首兩句為「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結語是「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白居易哭了。

因為自己的「越職言事」而被貶斥,面對長安女的流落江邊,琵琶聲的如泣如訴,是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之句。

長江邊上有「琵琶亭」’舊址在湓浦口江畔潯陽驛站旁,唐人所建。1853年毀于兵火戰陣。現在九江長江大橋南端附近,為重建之物。尋訪者多為感時言己,如歐陽修也因「越職言事」支持範仲淹而被貶夷陵(今宜昌)路過此地,其《琵琶亭》詩為︰「樂天曾謫此江邊,巳嘆天涯涕泣然。

今日始知予罪大,夷陵此去更三千。」屬發牢騷講怪話之類,卻無甚新意。宋人梅摯則不然,他想起了陶淵明,陶公好酒,酒醉之後彈無弦之琴而放聲吟唱,其情可感其聲可嘆!陶淵明是不是在說︰發為心聲,弦又何用?

梅摯因而有了不同的感慨,其《琵琶亭》詩寫道︰

陶令歸來為逸賦,樂天謫宦起悲歌。

有弦應被無弦笑,何況臨弦泣更多。

任法海的《題琵琶亭》詩,更是勸白居易不要隨便哭了︰

琵琶一曲斷腸聲,觸發當宴謫臣情。

為語江州白司馬,留得眼淚哭蒼生。

陶令也罷,樂天也罷,有弦也罷,無弦也罷,各種各樣的聲音都已流進鄱陽湖了,水珠浪花,聚而為波瀾壯闊,長江就是這樣的,它綿長地包容,卻又永不停止流動。

鄱陽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長江中游南岸,地近廬山,在九江與南昌之間。湖成葫蘆狀,全湖最大長度173公里,最寬處70公里,平均寬度16.9公里,人江水道最窄處的屏峰卡口僅約3公里,湖口歷年最高水位21.69米時,湖體面積為3210平方公里(《鄱陽湖研究》’上海科技出版社鄱陽湖是吞吐型、季節性的淺淡水湖,形態獨特,高水時作湖相,低水時是河相,有「高水是湖,低水是河,洪水蒼茫,低水一線」之喻。進入訊期,當諸河洪水洶涌而至,湖水漫灘,湖面驟然擴展,煙波浩淼,茫然無涯;冬春,湖水落槽,湖灘出露,湖面收縮,比降增大,無浩然之大卻有湍急之流,與河道無異。

鄱陽湖水系完整,江西省的贛、撫、信、饒、修五大河及博陽河、西河(亦稱漳田河)之水均注入湖中,相融相合,五河成為一水,在這里集貯、中轉,經過調蓄後經湖口匯入長江。

贛江發源于石城縣江頭,經琴江人梅江至貢水,在贛州匯合章水而稱為贛江。自南向北流,沿途招集遂川江、蜀水、孤江、禾水、恩江、袁水、錦江等支流注人壯大。過南昌後分西、北、中、南四脈進人鄱陽湖。贛江全長為744公里。

撫河之源為廣昌縣驛前鄉黎木莊,經南豐,在南城縣北與黎灘河匯合,稱撫河,匯合口以上稱盱江。過撫州,入青嵐湖至鄱陽。撫河因1958年箭江口建閘而改行此道,故道在南昌市匯入贛江,不復尋也。全長321公里。

信江源出玉山水方塘村,經玉山在上饒與豐溪河合流,始有信江之名。再流,經鷹潭過大溪渡後分東西二水,東水又稱東大河人饒河,西水也稱西大河在瑞洪鎮下章家入湖。全長361公里。

修水發源地在銅鼓縣鐵樹村,人武寧水,在修水縣城與東津水匯合為修河,經柘林水庫,在艾城分兩支,主支在永修聚潦河而稱修水,于饒家村入湖,全長275公里。修河另一支楊柳津河在罩雞圩尖角村注人湖中。

饒河是昌江與樂安河至波陽縣姚公渡匯合後的稱謂。昌江源在安徽祁門縣,流經景德鎮至波陽,全長253公里;樂安河發源于贛皖邊界的懷玉山西麓,流經婺源、德興、樂平、萬年、波陽等縣,在堯山以南流進鄱陽湖。全長286公里。

博陽河在赤土堪人湖,全長93公里。西河在獨山人湖,全長124公里。

贛江西支、修水在吳城匯合,為西水道,向北至蚌湖,有博陽河水注人,至渚溪口匯合鄱陽湖區東水道,為主水道,至湖口進長江。贛江南支、撫河、信江西支之水在三江口匯合,向北偏西流至瓢山,有饒河水、西河水注人,橫穿主湖與西水道合並。鄱陽湖主湖水域西部,有贛江北支、中支之水加人,東、西水道為鄱陽湖兩大主航道。

鄱陽湖湖盆自東向西,由南向北傾斜,高程由2米降至湖口的1米,湖底坦然湖水不深,平均水深8.4米。灘地有三種類型,沙灘分布在主航道兩側,數量少而高程低。泥灘多于沙灘,高程也略高。草灘程可達14米至17米,分布在東、西、南部諸河人湖的交匯處三角洲。湖**有島嶼25處、41個,面積103平方公里,島嶼率為3.5,蓮湖山最是壯觀,面積達41.6平方公里。最小的小島如印山、落星墩,不足0.1平方公里。

若干數字告訴我們,鄱陽湖正經歷著災難性的變化,本世紀80年代末的統計說︰鄱陽湖由于大量圍墾泥沙淤積,使湖的面積與容積急劇減少。高程22米的湖體水面面積,由1954年的4390平方公里減少至1985年的3222平方公里,31年減少了1168平方公里;容積由336億立方米減少到261億立方米。圍墾還使岸線縮短,天然的鄱陽湖喜歡的彎曲形態徹底破壞,人為地強行使之變直。岸線現長1200公里,較之1954年減少了849公里。湖泊形態由不規則變為比較規則,湖面減少,湖的容積減少,但流域面積未變,鄱陽湖的困境便出現了︰補給系數相對增大,調節能力遠遠減弱。

因為鄱陽湖所處氣候區域,及其有時湖相有時河相,為長江及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等五大河流水位制約而形成的亦河亦湖景觀,所表現的水文特征便成了鄱陽湖獨特的性格。

鄱陽湖水位受長江、內河洪水的雙重影響,高水位時間長。每年4月至6月,湖水因內河洪水涌人而扶搖上漲;7月至9月,長江漲水而引起頂托或倒灌,水位又高又飄;10月開始穩定,是為退水季節,洲灘漸露,荒草叢生,小島出水。

鄱陽湖的高水位,是鄱陽湖區洪澇之災的主要原因之倘若內河洪水推遲,長江洪水提前,兩者洪峰相接,或雖不遭遇,但內河洪水洋洋大觀,而長江洪水遠遠為小,稱之單峰型;而內河洪水發生略早,長江洪水較遲,兩者雖互有影響,卻不至于洪流相接相連,是為雙峰型。1950年以後的34年中,單峰型洪水佔47,雙峰型為劃0。最高水位與峰型之間的關系一般是︰單峰型的洪峰水位就是年最高水位,而其發生在7月的次數佔單峰型總數的88,均超過18米,其中的507。超過20米,鄱陽湖要發大洪水了。

鄱陽湖的7月,是洪水浪漫的季節。

另外一種可能是年最高水位為雙峰型中的第二峰,這是長江洪水影響所致,在34年中佔3270,發生在7月至9月的佔雙峰型年數的80,最水位低于20米。

長江生態環境惡化,中下游洪水位持續提高,鄱陽湖高水位的頻率增大,並且還將繼續增大,已是大勢所趨。以年最高水位20米以上為例,在1904年至1983年的79年中,九江共出現22次,而後16年竟佔10次,平均1.6年1次。後16年即是1967年到1983年。進人90年代後,鄱陽湖水位更高、次數更多,災難重重地涌向20世紀末。

造成此種惡化的原因,顯而易見主要是人為的,而不是天災,擇其要者列舉如下︰

長江中下游通江湖泊大部分被圍墾,或造閘制控。1950年,長江中下游原有通江湖泊面積28859平方公里,到1972年只剩下7600平方公里,時至今曰更是所剩無幾了。長江之水失去大量的本來就屬于長江水域的自然調蓄容積之後,洪水流量增大,水位必然提高。

1954年長江大洪水後,水利建設中的主要一項是加固、加高中、下游圩堤。

過去潰堤分洪水量現集中江槽下泄。如果1954年洪水重現,江堤無崩潰處,嚴防死守不分洪,則湖口最高洪水位,可能達到23.49米至23.81米,比1983年最高水位高出1.8米至2.12米,比1954年最高水位高出1.9米至2.13米。

本世紀60年代以來,長江中下游沿江圩堤增加了幾百萬千瓦的電力排灌,汛期大量抽排內澇積水,長江洪水益發洶涌。(以上資料、數據引自《鄱陽湖研究》)

鄱陽湖流域在80年代的統計表明,每年平均進人湖區的泥沙量(僅指懸移物質,下同)為萬噸,主要來自贛江、撫河、信江等五河,佔87.29,為萬噸。由于流域內植被破壞導致的水土流失,鄱陽湖的含沙量有明顯劇增的趨勢。

鄱陽湖區僅在贛江八一大橋、信江大溪渡、撫河故道謝埠、撫河現道茌港、樂安河石鎮街、昌江古縣渡、修水艾城以下,即所謂七口以下便共有圩堤近600座,堤線總長2400多公里,農田300多萬畝,人口400萬人。圍墾古已有之,是江湖地區的農民利用自然並作適度改造而進行農事的方式之一。但,近幾十年來的圍墾,為急功近利所驅動,有的已經到了不惜毀壞環境,與水爭地的破壞性地步。如康山墾區,1966年開始興建,圍控面積達51.54萬畝,其中圍墾湖灘、草灘和水面32萬畝,築康山大堤時動員10萬人上陣。到1982年止,除群眾集資外,國家巳投資3400萬元,僅鑼鼓山與大湖口兩座電排站便耗資440萬元,仍無配套工程,毫無排漬效用。

一個盲目的墾區工程,其最惡劣之處,是樹立了一個盲目的榜樣。八方鄉農眼看著康山16年仍是一副爛攤子之後,便各築小堤自己圍垸,形成了大堤套小堤、垸內有子圩的81座小圩垸。

康山工程是政府行為,我們能僅僅責怪農民嗎?

康山墾區造成的生態環境失衡的影響,是最根本的遺禍子孫後代的罪過。僅僅圍墾康山,使鄱陽湖水域縮小約減少庫容約18億立方米,削弱了湖泊的調蓄功能,同時還切斷了附近大蓮子湖、雲湖等產卵場魚類的洄游路線。如此之下怎麼能期望風調雨順呢?人蠻橫地損害了水,水為什麼不能報復?1983年,康山墾區決堤成災。

我們再看看鄱陽湖區的森林狀況,也許更能夠意識到鄱陽湖的危機,早已到了堪憂堪思的地步。

無疑,鄱陽湖區是可以種樹長草的,至少不缺水。筆者在做工農兵大學生時,曾在南昌縣鄱陽湖邊的鯉魚洲生活了一年,在炎熱的夏日,這里幾乎看不見一棵大樹。

原先的林木被砍伐了,造林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填寫報表,有「數」無樹,在極大之「數」下是少得可憐的樹,星子縣東牯嶺從1958年到1983年,年年造林,在各種土地上重復造林六七次,報表上的累計造林面積為98000畝,實際保存面積為1500畝,保存率僅為1.539。

南昌縣有林地覆蓋率,在80年代為1.46,加上林網樹等等,其覆蓋度也不過59,人均林木蓄積量為0.23立方米。

站在鄱陽湖堤上,眼前會浮現出幾種可怕的畫面︰鄱陽湖里洪水橫流,鄱陽湖區非澇即旱,南昌市正在一點一點被沙漠佔領!鄱陽湖是從遠古的海陸巨變中演化而來的。

鄱陽湖的設計與創造又是如此非同一般。

鄱陽湖盆地及其陸上水系的形成與發展,是大約1.8億年前晚三疊紀末期以來,內外地質營力長期作用的結果。具有特定流域系統和水域形態的鄱陽湖,深深地烙印著若干歷史時期的自然痕跡。

全新世早期與中期的鄱陽湖水系,是廣泛發育的河流景觀。

鄱陽湖區最為廣泛發育的第四紀沉積,是全新世流水沉積,尤以贛江河口為甚。它們的岩性岩相及組合特征,是推斷古水系形態、古環境狀況的無言而決不打誑的證據,其中有地質學上所說的「韻律」,它使我們由此而想到創生的某種節奏、層次,那是大韻律因為有大創造。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長江傳最新章節 | 長江傳全文閱讀 | 長江傳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