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傳 第十章

作者 ︰ 徐剛

岷江在千重山、萬重嶺之間,向著都江堰滾滾而來,它的上游有一座名叫黃龍廟的古寺。+言情內容更新速度比火箭還快,你敢不信麼?

遠古時,這里發生過一次大洪水,岷江兩岸一片汪洋。有一天,名叫鯀的天神途經南天門時看見,銀河波濤滾滾向著下界狂奔亂瀉,地上水天一色,只剩下很高很的幾座大山還沒有被完全淹沒。人們在山頂上抱著樹干哭喊救命的聲音,直達天宮,鯀的心快要碎了。他要去找天帝一他的爺爺,天帝秘密藏著名叫息壤的青泥寶物,那是幾天前天帝巡游銀河時發現的,那青泥可以聚積成團,置于手心;也能撒落成粉,鋪遍大地成為沃野。天帝喜愛之極,便命值日巡邏的天兵天將把青泥盡數挖掘,運回天宮密室。誰知道挖泥的地方正好挖出了一個缺口,銀河之水飛瀉而下。鯀拜見祖父,懇求以青泥息壤堵塞缺口,以救地上眾生。天帝不悅,袍袖一揮就把鯀趕出了靈霄寶殿。

鯀萬般無奈之下找到了他的好朋友神龜和靈燕,告訴他們人間水患而天帝見死不救,並表明心跡︰盜出青泥息壤,從此不回天庭。神龜叫好,可就是不知道息壤藏在何處。靈燕一振翅說道︰「知之,知之,就在靈霄殿後的玉櫃里!」第二天晚上,天帝去廣寒宮喝桂花酒,並觀看嫦娥歌舞,夜闌更深,仍然沒有回到靈霄殿寢宮。鯀帶著神龜靈燕假傳聖旨道︰天兵看守玉櫃有功,賜玉液瓊漿酒一壇。天兵三呼萬歲,大口喝酒直到爛醉如泥。神龜趁機打開玉櫃,取出息壤,堆放到自己的背上。息壤雖說只是一團一團的青泥卻重如泰山,把號稱天宮大力士的神龜壓得喘不過氣來,虧得靈燕口餃五彩祥雲助神龜飛翔而起,出得南天門直落人間羽山上。鯀和靈燕便把息壤撒向波濤洶涌間,那息壤一落水便頓時生生不息,愈長愈多,化作一道長堤逼得洪水直退300里。洪水先是後退,稍頃又更加猛烈地撲過來,青泥卻也長得更快,堤瑣更高,轉瞬間便成了連綿不斷的青山,一望無際的平壩。山頂上絕望的黎民百姓就像做夢一樣突然發現︰一切都變了,洪水已經退去,山下坡壩相連土地肥沃。人們紛紛下山,重建家園,耕田整地。靈燕「知之、知之」一聲召喚,從天庭又飛來無數只燕子,口餃五谷在地里撒種。

天帝得報大為震怒,降旨將神龜、靈燕斬首,並令火神祝融捉拿、處死鯀。神龜一縮頭、靈燕一展翅便逃走了,神龜進了農人的池塘,靈燕到了尋常百姓家的檐下。獨獨鯀還在撒手里的最後一把青泥,祝融神刀舉起,鯀含淚相求︰「火神啊,請你稍待片刻,讓我把這點青泥撒完!」祝融毫不理會,一刀劈下,鯀倒在了血泊里。

鯀在羽山被殺而不死,大瞪著雙眼,四面八方的農人紛紛來到羽山,哭喊著︰

鯀兮好人,救我蒼生。

魂兮歸來,萬邦之幸!哭喊聲傳到靈霄殿里,天帝又恨又怕,怕鯀真的活過來,便命祝融再赴羽山︰「把他的胸膛剖開,看他長的什麼心!」祝融遵命下凡,果然看見鯀大睜雙眼,嘴里喃喃不停︰「洪水!洪水!青泥!息壤!」祝融先口吹一把火逼退眾人,然後一刀砍向鯀的胸膛,但見鯀的胸膛里躍出一條黃龍,虎虎生風,直把祝融卷到了羽山的萬丈陵壁下,然後背負著鯀的身體直向松潘的藏龍山飛去。

鯀的手中還抓著一把最後的青泥,這時候他松手了,黃龍圍著松潘飛了八十一圈,鯀手中的青泥撒完,松潘一帶始有茫茫森林遮天蔽日。

鯀的兒子大禹長大成人,決心繼承父親治水之業,多次過家門而不入。某日,為了疏通岷江水道,大禹駕獨木舟到藏龍山下觀察山形水勢。不料驟然間風暴呼晡著來臨,浪峰把大禹的小船顛晃如一片樹葉,在漩渦中轉得暈頭亂向。這萬分危急的關頭,山谷里有彩雲飄來,一條金鱗金甲的黃龍躍進狂濤,背負大禹翻過99座山,繞過99道彎,到了風平浪靜處。黃龍經過的山谷河灘,從此江水歸槽,岷江有了固定的河道。

人們為紀念鯀、大禹和黃龍,便在藏龍山修了黃龍寺,每年農歷六月十六日,方圓數百里藏、漢、羌、氐各族人民紛紛前來祭拜,這就是香火不斷、聞名巴蜀的「黃龍會」。

到夜晚,青棵酒醉了山里的風河邊的樹,每年都有六弦琴手說,月亮若隱若現時便有神龜從河塘里爬上岸來,而靈燕也會和著六弦琴聲低吟淺唱︰「知之知之。」傳說之二︰杜鵑啼血都江堰上的「二王廟」,早先是望帝祠,望帝是誰?

在十分古老的年代,岷山腳下有國名蜀,有一個叫杜宇的人是蜀國之帝,人稱望帝,都城在今川西郫縣。這一些都是史書記載查有根據的事。

望帝帶領蜀國的百姓開荒種地,那時蜀地山野所多的是樹木,望帝愛山愛樹愛水,他常常對臣下和百姓說,開荒的時候不要放火燒山,揀那些爛掉的枯死的樹木枝葉作肥料,就連那些荊棘矮樹也要留著,說不定有杜鵑鳥要在這里安家。杜宇稱帝的年代,蜀國糧草豐盛,花木蔥郁。

杜鵑花開的時候,杜鵑鳥便要唱歌了。

花開一枝,話分兩頭。湖北荊州地面出了一個名叫鱉靈的人物,據說他本來就是荊江里的一只大鱉,爬到岸上就變成了人,剛變成人便死了。這個鱉靈死了也讓人覺得奇怪,他「撲咚」一聲倒在荊江里,不下沉,漂浮著,荊江的水卻從東向西流去了。這西流之水便載著鱉靈的尸體過了巴瀘,漂到了岷山腳下,一頭撞到了山壁上。哪知道鱉靈又活了,從水里水淋淋地爬到岸上,要去朝拜望帝。

望帝正在為河道堵塞發愁,一听說鱉靈的傳奇便心生出「天助吾也」的感覺,親出宮殿迎接鱉靈。落座,侍者送上蓋碗茶,鱉靈說他死了好幾天,肚餓,需得有酒肉和米飯,肚子里灌了很多水,可以免茶。望帝當即傳旨備飯置酒。宴畢,鱉靈對望帝說︰「大王可有心事?鱉靈不才或能解憂。」望帝當即相告︰有一大群龍蛇鬼怪不願蜀人把蜀地建成美好家園,便在10天前相約一起大發妖風,把川西壩子的石頭都卷到了巫山一帶的河道中,或者堆山成峰,或者打洞做穴,興風作浪不說,還將萬流歸海之水擋住了。兩岸田地房舍都已成為澤國,民不聊生,國將不國,何以為計?鱉靈說了八個字︰「殺退龍蛇,鑿石放水。」並表示,願領軍出征,為大王效犬馬之勞。

望帝大喜,封鱉靈為蜀國丞相,率3000兵丁工匠來到巫山。他和龍蛇大戰六天六夜,白天呈人形,晚上現鱉相,龍蛇不敵,被鱉靈降服統統鎖進鬼門關。♀然後鑿石,有了夔峽、巫峽和西陵峽的峽谷河道,蜀國的滔滔洪水得以解除。從此蜀地安逸,風調雨順。

望帝對鱉靈說︰「三峽鑿通,造福子孫,論功論德,這蜀國的皇帝均非你莫屬。」鱉靈推辭不就︰「知遇之恩,何以能報?」望帝笑笑,推心置月復道︰「做王稱帝還能千秋萬代嗎?只有大江流水蜀地草木才能生生不息。我要去西山隱居,看白雲野鶴,你不必再辭。」然後擇日,望帝告示萬民,舉行隆重的儀式將皇蜜交給鱉靈,月兌下帝王袍服,到西山搭廬而居,時常與樵夫牧童為伴,怡然自得。

鱉靈取杜宇而代之後,稱作叢帝一又稱開明氏——在蜀地大興水利,開發都江,倒也天下太平。聲譽日隆之後,鱉靈居功自傲了,他覺得做皇帝也就是這麼回事兒,現在該享享福了,便日日酒醉,夜夜笙歌。久而久之,蜀地的百姓流傳著這樣一個消息︰鎖在鬼門關的龍蛇鬼怪,又在蠢蠢欲動了,就連它們也知道,叢帝鱉靈已經不坐朝議政了,常常醉得不省人事。

有樵夫老者在西山告訴望帝︰「地上流言,天上流星,非吉祥之兆,不知叢帝酒醒否?」望帝不安,登車就道,出得西山進城求見叢帝,山民百姓听說後成群結隊跟在後面,怨聲載道,浩蕩而至。叢帝心里大惑,以為是望帝要收回王位,便嚴令緊閉城門,不見望帝,也不準任何城外之人進城,且有弓箭手列隊城牆進人臨戰狀態。

望帝先是望門而喊,然後拍門而哭︰

大道兮無門,豈能關閉?

民心兮將枯,帝位何倚?

望帝眼淚流干了,聲音撕啞了,便想若非成為杜鵑鳥,我怎能進得城去勸導叢帝呢?想啊想啊,望帝只覺得心身飄忽,如雲如霧,自己竟然成了一只真的杜鵑鳥,飛到宮廷落在叢帝飲酒的御花園的楠木青枝上,聲聲叫道︰

民貴呀,民貴!民貴呀,民貴!叢帝抬頭一看,那杜鵑正好也在望著,其情也哀,其聲也切︰

民貴呀,民貴!民貴呀,民貴!叢帝問左右︰「杜鵑啼聲何以一變?」臣下告知︰「望帝求見不得,已化作杜鵑鳥,是以發‘民貴’之聲而**枝頭。」叢帝這才醒悟過來,從此罷宴,拒聲色,開城門,廣言路,巡視水利,祭岷江,蜀地又有了一番新的氣象。

但是,望帝再也不能回復生前了,他還是杜鵑,還在鳴叫著「民貴呀,民貴!」告誡當時的以後的帝王們。杜鵑叫得太久了,後來的帝王卻越來越不像樣子,杜鵑便苦苦地叫,不懈地叫,叫呀,叫呀,到後來,叫一聲就吐一口血︰

民貴呀,民貴!民貴呀,民貴!蜀人不忘望帝杜宇,便在都江堰修了望帝祠,後來「還都」,祠堂遷到了郫縣。

望帝祠香火大盛,楹聯萬千,其中一聯為︰

杜鵑啼血,自古帝王幾曾听?

大江流水,從來荒草皆知音。

傳說之三︰藥王川芎。

唐朝初年,藥王孫思邈尋方采藥,從他的故鄉今陝西耀縣出發,先往終南山,然後又不辭艱辛到了青城山。但見山中百草靈氣閃耀,峰巒之間雜花生樹,雲霧飄逸,散漫生動。藥王連聲稱道,便在半坡上的山神廟中暫住。

第二天清早,山上晨露欲滴,藥王便帶著徒弟肩扛藥鋤、背著藥簍上山采藥去了。一年時光,所采的藥有幾百種,把小小山神廟的山門、殿堂全都擺滿了。秋去冬來,山上的風不覺已有涼意,徒弟怕師父著涼生病便勸孫思邈下山。藥王長嘆一聲︰「求方問藥的路可以走千里萬里,青城山只一遇耳!」師徒倆便繼續爬山越嶺,在荊棘百草間尋尋覓覓。累了,在混元頂青松林內歇腳,藥王無意間往山下一看,只見林下澗邊有仙鶴頭頂丹冠、身披雪絨,帶著幾只黃嘴小鶴涉水而過,其悠然自在狀,著實讓人心動。

藥王正看得出神,群鶴突發「嗚啊一嘎!嗚啊——嘎!」的唳聲,聞之膽顫。再細察,原來是那只大鶴當是母鶴——竟低頭顛撲、翅膀下垂,小鶴們便發出了連聲大叫。藥王知道,此鶴得了急病,意**聞,讓徒弟把病鶴抱上來時,但見青松林內又飛出一群仙鶴落在澗邊,先作啼喚之聲,接著兩只大鶴分列左右,叼起病鶴的翅膀騰空而起飛往密林深處。藥王驚異之極,亦步亦趨循聲跟去,看群鶴關懷備至地安頓好病鶴,才回到山神廟。

是夜,藥王竟不能入睡。

「師父,夜深了。」「此鶴病得不輕,且來勢甚急。」「明天一早,我先去讓它服一點還魂散吧。」「不可。」「用靈芝丹,如何?」「不可。」徒弟大惑,這是藥王的百驗金方曾經屢試不爽,治龍鳳之疾,療牛馬之傷,怎麼就治不了仙鶴之病呢?

徒弟徒嘆奈何時,藥王的聲音卻稍稍顯得不那麼沉重了︰「且看仙鶴如何為它治病吧。」黎明即起,藥王師徒早早趕往松林,病鶴還在申吟,那幾只黃嘴小鶴簇擁在它身邊如同陪護不肯離去。俄頃,有鶴鳴聲傳來,幾只仙鶴自朝暉中下落,嘴里叼著幾片葉子喂飼給病鶴,落在林中一葉藥王撿起命徒弟收好,這葉片與胡蘿卜葉相似。

隔一天,再訪病鶴,已不再申吟。又有仙鶴飛回,叼著的是一些小白花,狀如雪蓮,藥王拾起一朵。

第三天,病鶴已顯生氣,從巢里探頭撥弄著小鶴,小鶴輕聲鳴叫作歡喜狀,仿佛在說︰「媽媽的病好啦!好啦!」還是那幾只采藥的仙鶴餃著一些野草睫節而歸,喂飼畢,拍打著翅膀。這些睫節與九節風稈相似。

又過一天,病鶴已經開始散步。這個早晨仙鶴采回的是兩砣根塊,很像是首烏疙瘩。

藥王對徒弟輕聲說︰「把家搬來。」師徒二人在青松林里結草為庵,與鶴作伴,天長日久,這一群仙鶴把藥王視為朋友了,它們一定是從孫思邈的目光里看到了慈愛和善良,一見便拍翅起舞。如果藥王正在手捧經卷讀書,群鶴還會到草庵前探頭探腦一番,藥王便合上書卷微笑著推開柴扉,結伴去林間散步。藥王發現,仙鶴最常去處是混元頂峭壁的一個山洞,無路可走,只能攀援藤索而上。師徒二人爬到洞口,只見一片青青藥草,先看後聞再嘗,先嚼有苦味,再嚼變甘甜,三嚼便滿嘴芳香。藥王再三品味,斷定這是祛風止疼、活血通經的良藥。

藥王大喜而歸後,又邀來上皇觀、丈人觀、碧落觀中見多識廣的道長們,一起品嘗良藥,這些山里高人無不嘆服藥王的眼力,便議決先在芙蓉坪試行栽種,再由藥王曬制。只是藥草太少,又不知如何才能栽活。

正在議論時,鶴群飛來了,爭搶著大啄藥草,把一小片藥草全部琢成斷節,道長們嘆息不止。話說仙鶴中有一只正是大病初愈者,竟叼起一根斷節親送至藥王手中,藥王明白了︰一節一苗,栽插便可。果然,節節人土,節節發芽,三天復綠,七日飄香。

該給良藥取名了。

此時,群鶴正展翅在混元峰頂的天穹中,青城是神仙洞府、川西第一山,就叫川穹吧。藥王之見眾人擊掌叫好。不過後來青城山上一個掌管藥鋪的小道士不知是另有高論呢,還是書寫方便,把「穹」字寫成「芎」字,草字頭下,倒也還算有興味。道長們特地為此修書一封,稟告已在太白山隱居的藥王孫思邈,藥王回信居然激賞︰「芎也大妙,盡得大江水土靈氣,川中物候,首推此草。」給青城山道士送信到太白山的是那一群仙鶴。

回信卻姍姍來遲,達三年之久,那是因為群鶴與藥王難分難舍,在太白山共同度過了1000多天美好時光,餃信而歸時,還盤旋徘徊,不忍離去。藥王揮手送別,淚濕衣衫。山間童子目睹此情此景,吟得民謠一首流傳于世︰

藥王仙鶴,兩相依依。

川芎救世,蒼生大醫……

長江勾勒著、集合著,當鴻蒙年代,人類或者還沒有出現、或者已經出現,出現了也在茹毛飲血,乃至人吃人、獵頭之時,長江便流動著了,激情地流動著了,自然自在地流動著了。這里的所謂激情已經有了文化的屬性,即後來之人所賦予江河流水的某種思考之物,是思想意義上的延伸,是巨浪撞向山崖粉碎時轟然聲響中大地的顫動,是在另外一個遠古根節9河段平緩地流淌著的至柔至靜,是清澈的清澈,是渾濁的渾濁,是矢志向下,是愉悅地墜落,是不經意間在兩岸及山野中滋生的草木野種,是相忘于波濤間的魚,光滑、無聲,狀若精靈。

這一切的一切,均為不可追問者。可是,人類恰恰是在不可追問的追問中,偶然會遇見真理,更多的是懷抱偏見與荒謬,這一切的混雜現在巳被美其名曰︰人類文明史。

古往今來,關于江河流水之追問的最杰出者是老子,他在《道德經》中說︰

「水幾近于道」,大無大有。

「道」是息壤青泥嗎?「道」是杜鵑啼唱嗎?「道」是混元古意嗎?都不是,「道」明明白白地顯現時,道將不道。不過,在遠離塵囂處沉思默想,感覺水的流動時,或許會有一絲靈光閃過,稍縱即逝,它永遠不會落在你的手掌心里,成為把玩之物。它退隱于星空,讓幽幽星光恆久地閃爍時間的幽幽往事,作為昨天之物,照耀明日之世。

每一塊岩石,每一撮土壤,每一滴水珠都是歷史的。青苔、野草和水中的浮游群落,則是歷史與現實的連接者。它們根植于歷史,顯露著現實,並且展示著某一地域的文化特色︰讓山水親近,人在其間忙忙碌碌地搬運,架構出一種意境,但總而言之是源于大地的大創造中的小創造,心路歷程的若干記錄,不爭之水永遠是滋養者。

因為人類對「道」的困惑和漸行漸遠,更多的時候能夠面對這樣的記錄,已經是一種奢侈了。

攜著江水的風濤、氣息,走在峨眉山上攀援、修路、築廟、修行者、隱居者,以及載酒而歌後下船到山間臨風題詩、勒石為銘、醉心山月的古時的文人墨客,締造了長江的山水文化。

哦眉山神水閣前石隙中有長流之水,清冽甘甜,終年不涸,掏而飲之,沁人心脾,古人稱之為「玉液」,建有「太極池」以為儲蓄。神水閣附近有歌鳳台,相傳是楚狂人陸通隱居之地。陸通,字接輿,楚人。好養性,躬耕以為食,楚王往聘,笑而不應,後更名易姓游歷名山,隱居哦眉。曾作《鳳兮歌》諷喻孔子︰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巳而,巳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唐代詩人陳子昂游峨眉山探訪了楚狂遺跡,《感遇》詩中有這樣的句子︰「浩然坐何慕,吾蜀有蛾眉。念彼楚狂子,悠悠白雲期。悲哉時不會,涕泗久漣濡。」宋朝黃庭堅舟行嘉州、蛾眉間,曾在中峰寺習靜參禪,尋訪接輿舊游之地。後名之為「歌鳳台」,台上有過一聯曾流傳于世︰

遠古根節參有客曾歌鳳,無人解濯纓。

此聯源出明人董明詠神水詩中的兩句︰

石以山為名,水從石竅生。

暗通阿耨潤,遠入玉泉清。

有客曾歌鳳,無人解濯纓。

誰教塵念冷,遙步向空明。

明代弘治年間四川督學王敕在中峰寺前題刻「歌鳳台」三字至今尚存,而楚狂結廬處于今只剩一大石。峨眉金頂上曾有宋太宗題贈蛾眉山的楹聯︰

天皇真人論道之地,楚狂接輿隱跡之鄉。

濯纓可作隱居解。濯,洗滌;纓,指系冠的絲帶。《楚辭‘漁父》︰「漁父莞爾而笑,鼓紲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漁父濯纓,即漂泊山水,世外高人之意也。

神水閣不遠處的中峰寺,原是道教的乾明觀,晉代成為佛寺。唐慧通禪師重建,名為集雲寺。寺後有16峰回環聳峙,集雲寺適在其中間的白岩峰,故又稱中峰寺。那時候,和尚、道士、文人們小心翼翼地為蛾眉山各處取名,總是字斟句酌不敢馬虎,本意總是希望貼近、貼切自然。中峰寺在宋、明兩代禪風最盛,高僧們宣稱通過契佛心印的「機感」,能夠修持到「坐斷長江水不流」的空寂境界,寺中有聯雲︰

修道貴誠中,願上人念斷根塵,相捐空色。

登峰宜造極,想佛子仰捫參井,俯瞰華嵩。

此聯現掛于大雄寶殿外,與「雲橫峨嶺」金匾互為襯托。

觀者往往沉浸其中,真是「鏡中泯念,方知流水演真空」!清音閣位于牛心嶺下,黑龍江與白龍江匯流閣前,江上有拱橋,與延福寺、廣福寺及四周秀峰連袂,和白雲峽璧合,自然山色與人造樓閣成為一個整體中的小環境。步人此境者,無不感慨,看峨山秀峰萬木蒼翠,听峽谷流水誰在撫琴。明代書法家彭端吾書「萬古流音」四字勒石,至今筆鋒猶健。明洪武初年,高僧廣濟到哦眉山為清音閣題寫集句聯春秋多佳曰,山水有清音。

這十字聯卻一時傳為佳話,蓋因其畫龍點楮之妙,而又集自兩個名家之手筆。前者為陶淵明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為《移居》二首之一;後者出自左思《招隱詩》,「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牛心石上建有六角小亭名牛心亭,亭柱上是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劉光第的聯語︰

雙飛兩虹影,萬古一牛心。

劉光第字裴村,四川富順人,光緒九年進士,因參與康梁變法為慈僖所殺。劉光第于1885年登哦眉山,寫有著名的《游峨組詩》,劉光第此聯便摘自他的《牛心亭》詩。

洪椿坪彌勒殿有兩副聯為游人津津樂道︰

處己何妨真面目,待人總要大肚皮。

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諸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

彌勒為佛教菩薩名,梵語為慈祥之意。

洪椿坪四季如春,雲霧之中是樓台,林海之上有鳥語,康熙皇帝的「忘塵慮」三字,實為精當。這里的聯語出綠、出靜,想像清新奇特,如︰

雙履踏開瓊草路,一瓢汲盡碧溪雲。

興來醉倒落花前,天地即為衾枕;機息坐忘磐石上,古今盡屬蜉蝣。

和尚也要吃飯,但吃的是別一種飯,飯堂中的一副聯語,是寺廟生活的另一面︰

一粒米中藏世界,半邊鍋內煮乾坤。

在稱王稱霸爭雄爭富追名逐利的世界之外,諸如哦眉山這樣的為暮鼓晨鐘、流水清音滋潤的山,是別一種世界,是較為純淨的更大的世界。在更加廣闊的大尺度層面上,也不妨說這是一些充滿著宇宙宗教情感,由山水架構連結著天地神人的素樸典雅的美好世界。

蛾眉山里有敬畏者,人們才敬畏蛾眉山。

息心所有一聯謂︰

佛雲︰不可說,不可說;子曰︰如之何?如之何?

踏訪峨眉山,有時還是能听見另一種聲音︰人在山中,心系山外,筆下雖寫山水,胸中熱血涌動,如劉光第的《雷2坪洞》詩,茲摘錄幾行︰絕壁音空圓,亂山響縱橫。

裂岩散冰雹,懸空劃陰晴……

豈惟震群丑,直欲蘇眾生。

警世教為宜,動物性斯成……

從峨眉金頂極目西望,可以遠眺大雪山、貢嘎山,甚至會引出江源何處融雪成水的話題,思絲已經在觸模遠古了,此時此地宗教的內涵似乎更為闊大廣及自然,仿佛又回到了「幾近于道」的大江流水之中了。

趙熙金頂題聯為︰

遙瞻太古雪,幻出大千雲。

清代學者、四川學政何紹基用的是蘇東坡句︰

瓦屋寒堆春後雪,蛾眉翠掃雨余天。

瓦屋即瓦屋山,筆者曾經踏訪,因遠望如同瓦屋故得名。山上有原始森林、人造森林公園。

無名氏的一聯,已經隱約伸向長江源頭了︰雲海樓台,古含日4;雪山鱗甲,長江化源。

還如︰

山破雪來補,海闊雲去填。

1936年,趙熙偕同廈門大學文學院教授陳石遺、國學會會長金松岑、四川大學教授林山腴、龐石帚在樂山聚會,又同游哦眉,互為唱和,趙熙有酬答詩,其中兩句便成了一時名聯︰

我奉雪山為贈品,君收雲海作濤聲。

當語言在人類經過之處的背景上例如峨眉山作著如此這般的刻劃,且注入了宗教情感和太古之雪時,作為存在之物的人,因著山和水便有了想像的深度,顏色和聲音均指向同一個源頭,但我們依然困惑︰

源頭的源頭又在哪里呢?

有沒有一處不可觸及、無法想像的所在,能夠使所有的物質概念連同生存之夢一起迷失呢?而峨眉山上銘刻著的巨大的文化,其實也不過是短暫的停留、小小的存在。

長對于長江,親愛的讀者,除了隨波逐流,我還能寫些什麼呢?

所有的傳說都在「很早很早以前」,當人類對「很早很早以前」苦思冥想的時候,人類是聰敏而謹慎的;當人類對「很久很久以後」放言狂語的時候,人是愚昧而大膽的。

巴蜀要沖

胃陵江古稱白水、潛水、渝水,長江上游左岸支流,有東西兩源。東源是正源,源出陝西鳳縣秦嶺南麓東裕溝。西源名西漢水,源出甘肅省天水市南平南川。兩源匯合于陝西略陽縣兩河口,南流經陽平關,于廣元市大灘鄉入四川省境。沿四川盆地的北部斜面,自北向南流動,至廣元昭化鎮納右岸支流白龍江,復向南經蒼溪、閬中、蓬安、南充、武勝等市縣,于合川納渠江、涪江,至重慶匯入長江。

嘉陵江是漢水、雅礱江之後的長江第三大支流,全長1120公里。

嘉陵江是一條復雜的江。

嘉陵江流域位于大巴山和巫山山脈的西北「雨影」區,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但流域內分布大面積紅色砂頁岩,不易下滲。當渠江與涪江流入嘉陵江之後,便有了洪峰高、洪水量大、枯水期較少的徑流特征,是長江上游洪水的主要來源之一。嘉陵江的上游河段深切于崇山峻嶺之中,水流湍急,多激流險灘。昭化至合川的中游段,為四川盆地丘陵區,江面頓時寬闊,河川發育而水流較為平緩。合川以下的下游段,嘉陵江橫切華 山支脈,形成v形峽谷,是為著名的嘉陵江小三峽,即瀝鼻峽、溫塘峽、觀音峽。嘉陵江還是長江流域的多沙河流,尤以西漢水為甚,今天已遠遠超出了以往所說的年輸沙量1.61億噸這個數字。

任何一條江的流出,通常而言都是平平淡淡的,它的穿鑿,回流,在峽谷中的奔突或者墜落時的飛流瀑布,其實是地形地勢使然。

嘉陵江相對平靜地從一處古城的三面徐徐流淌時,便更加充分地顯示了水的無為瀟灑、悠悠自在。它的滋潤是千年萬載的,它的簇擁是源源不斷的,它的拍岸濤聲蒙蒙水氣,一定會化作江上風帆山中碧綠。

這個地方有福了。

它就是嘉陵江中游的閬中。

中國古人類在史前地理大發現的跋涉、搜尋中,便發現了閬中這個地方,它的依山傍水、氣候溫和無疑是人類生息的家園之地。從最初的擇穴而居,到後來的窩棚、木屋,進而成為一個漁村小鎮,均在群山環抱、江水三面流過的一處小盆地上。在殷商時稱為巴方,周時為巴子國,戰國之末一度曾是巴國國都。公元前314年秦惠王置閬中縣起,閬中之名除避隋文帝父楊忠諱一度改稱閬內縣外,2300多年相沿不綴,是中國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名城。

閬中,這一地名的古奧便引出了各種解釋。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稱︰「閬,門高也。」北宋《太平寰宇記》說︰「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閬中。」《舊唐書•地理志》謂︰「閬水紆曲,經郡三面,故曰閬中。」閬水是指嘉陵江流經閬中的河段。這幾種解釋均離不開閬中的河)11形勝山水地貌,它東枕巴山余脈,西倚劍門雄關,巴蜀通中原的米倉道、金牛道在此交匯;嘉陵江縱貫南北,上可至廣元、漢中,下能達重慶、武漢,古人稱之「前擋六路之師,後依西蜀之粟,左通荊襄之財,右出秦隴之馬」,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蜀漢名將張飛為巴西太守常駐閬中7年,留有桓侯祠、張飛墓。唐代先後有高祖李淵第19子魯王靈夔,第22子滕王元嬰任閬州刺史,滕王大造閬苑並有滕王閣傳世至今。五代後蜀孟知祥于閬中置保寧軍,宋太祖乾德四年置安德軍節度閬中,沿迄南宋之末。元代,閬中曾為東川路元帥府治所。明代,憲宗之子壽王鎮守閬中,遺有壽王府。清初,閬中設川北分道、川北鎮總兵,為人川軍政大員駐節之地。進人現代,有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將川陝根據地擴大至閬中,幾經激戰,硝煙不斷。

「秦蜀孔道」、「巴蜀要沖」的地理位置及水陸之便,使閬中至今猶存浙江、江西、陝西、廣東、兩湖等地的會館與碼頭、驛站,古跡斑駁卻又生機盎然,充溢濃濃的商業氣息。

凡家園之地也必定是爭戰之地、商賈之地、文化之地。因而它或者被毀滅或者被保存,毀滅之後還會重建,但如閬中一樣保存如此完好的,實在是天下奇跡了。

嘉陵江水環繞閬中,北有蟠龍山,南是錦屏山,東為白塔山,中間為盆地,田疇阡陌,桑麻蕩漾。踏訪嘉陵江畔時會生出這樣的感覺︰曾經怒吼還將奔突的江水,流經閬中時卻格外溫柔貼切,與山與石與地與城,無不依依,大有不忍離去之意。山間無水,石也枯干,江邊無山,水也寂寥,而如閬中這樣山、水、城格局的恰到好處,動中有靜,小處見深,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妙到決無遺珠之憾地步的,可謂萬里長江,閬中獨秀了。

閬中人習慣地稱嘉陵江為閬水。

當江水從閬中西北11公里處滴水關下的澗溪口進人閬中境內,江面漸次展開,水流頓時舒緩,經石子、砂溪、錦屏鄉從西、南、東境繞閬中市下行,沿白塔、五馬、河溪等15鄉流入四川南部縣。閬水全長88公里,江面在120米至300米之間,流速為每秒0.5米到3.5米,航道寬10米至15米,深2米以上。

筆者踏訪長江中上游而在閬中小住時,正值深秋,閬水平闊,江波粼粼間有燕尾小船駛往夕照深處。就連江風也是從容恬靜的,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甫的《閬水歌》,顛沛流離中的詩聖以難得輕盈美妙的心境寫道︰

嘉陵江色何所似?

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憐日破浪花出,更復春從沙際歸。

巴童蕩槳欹側過,水雞餃魚來去飛。

閬中勝事可腸斷,閬州城南天下稀。

閬中婦孺皆說杜甫,且至少能背出這首七律中的一句︰石黛碧玉相因依,還會加上一個小注︰「這就是我們閬中!」又听閬中人說閬水在夏日洪峰到來之際,一樣是聲威騰空、噴雲吐雪的。而這時候卻正是上游的竹排順江而下闖關奪溢、下游的船只起錨沖浪溯江弄潮之際,新朋舊友紛至沓來,閬水繁華,波濤歡騰。這是閬中特有的節日,在這個季節里,傳說中的閬苑仙子將會顯靈,保佑這古城的一草一木。是時也,閬中的老人會在古色古香的舊宅庭院里,給孩子們講述閬中舊事,所有的開頭都是「很早很早以前」,伏羲氏的母親華胥是閬中人,並在閬中生下伏羲。當伏羲離開故土時,為報答母親與山川的養育之恩,伏羲采錦屏山之玉石,融天地萬物之靈氣,雙手托舉于十個太陽之下,九九八十一天後鑄成一口大鐘,以千斤石擊之,鐘聲巨響遠布八方並將洪荒之氣逐出,三擊之下,千斤石粉碎,恰逢嘉陵江驟然掀起滔天洪波,浪擊巨鐘,轟然作響,巴蜀為之豁然,天地為之清朗,閬中實為「浪鐘」也。

所有的傳說都在「很早很早以前」,當人類對「很早很早以前」苦思冥想的時候,人是聰敏而謹慎的;當人類對「很久很久以後」放言狂語的時候,人是愚昧而大膽的。

科學和真理的種子,只是存在于自然及歷史的廢墟中。

誰能說對于巨鐘大響的期待是荒誕不經的呢?

為著先人「浪鐘」的想像,我們要傾听大江小溪洪波細浪發出的每一種聲響,那天籟之音!閬中先民(巴人的始祖?)在這里定居、燃起第一片火光之後,隨之而來的是這樣一些人物︰他們生于俗世,卻又想把精神放逐,他們更多追求的是在凡人看來為虛無縹渺者,他們尋求的或是現世的別一種生存之道,或者竟是來世。這些後來被我們稱為宗教的肇始者、傳播者本身的信仰各不相同,卻又先後都看上了閬中這塊地盤,閬中的豐富及如仙如魅由此可知。道教始祖東漢的張道陵、東晉煉丹大師葛洪,都曾在閬中開爐煉丹,唐朝的呂洞賓曾在閬中修仙。沒有更詳盡的資料說張道陵、葛洪所煉之丹為何物,藥效如何,對于他們今人忽略的是他們的「修道」生涯,無論如何他們是在尋找一種「道」’「非常道」,因而這樣的人也就成了非常之人。

我寧可稱他們為殉道者,而不願意把他們說成是古代化學大師。

閬中寬宏大量地接納各種人物、各種教派。在道教之後,閬中還是佛教、伊斯蘭教重地,唐代開元寺、大佛寺摩崖石刻與大佛,元永安寺,清初麥加「西來上人」噶德勒耶教派大師祖阿卜德拉希到閬中傳教辭世後營建的巴巴寺,和呂祖殿、八仙洞、天回觀各有精神共存共榮。

文人墨客便也接踵而至了。

杜甫兩次到閬中客居半年。元稹在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謫任通州司馬,過閬中游開元寺,于寺壁書寫白居易的詩,並有七絕相寄︰

憶君無計寫君詩,寫盡千行說向誰?

題在閬州東寺壁,幾時知是見君時?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長江傳最新章節 | 長江傳全文閱讀 | 長江傳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