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殤宋金 第八十章、徽宗耍兩面手法 李綱表字字赤心

作者 ︰ 代平

宋徽宗听取了于文虛中的意見,擬命宇文虛中負責起草「罪己詔」。這位大宋的才子領命之後,用心良苦,他一夜沒睡,把一道感人肺腑的「罪己詔」擬了出來,這詔書可謂是字字泣血,悔恨不已。頒行全國之後。徽宗也采取了系列的措施,可是收效甚微,將士們情緒高漲,學生們憤怒滿腔,人心一旦失去,若要收回比登天還難。

轉眼過去半年,完顏晟向宋使承諾的時間已過。

宣和七年七月,金朝與宋廷正式宣戰,副元帥兼東路軍總指揮完顏宗望率領著大軍從平州出發,一路拿下了檀州、薊州、燕京,卻在保州遭到了當地守軍的激烈抵抗,完顏宗望繞道來到了中山府(今河定縣)。中山知府詹度,倒還算是個勇氣可嘉的人物,他一面發動軍民抗敵,一面緊急上奏朝廷,一日三報,稱金人此次是分道入寇,兩路兵鋒所指,皆是京都汴京!中山這個地方已是河北的南邊了,離汴京最多十天的路程!

微宗接報慌得沒有梳理就跑出了行宮,他一把拉住太學院院長吳敏的手哭喊道︰「萬萬想不到金人無情無義,真的動起了干戈,這下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啊?」

吳敏來到了蔡攸府里,他急匆匆地問道︰「蔡大人,現在怎麼辦?金朝的大軍已經逼近了京城,而宋軍卻無有抵抗的能力

蔡攸愕然,「各路兵馬在哪?為何不抗擊?」

吳敏哀嘆道︰「童貫是蔡京的紅人,西北軍糧摻假有他,搶梁山功勞,密謀毒死宋江的也有他,可是蔡京都倒了,童貫卻依然掌握著西北的軍權,而皇上卻動不了他的半根毫毛,寒了將士的心呀!」

「怎麼辦?難道要當亡國奴?」蔡攸心急如焚地問道。

「力挽狂瀾,非能人不可

蔡攸連忙問道︰「院長說的可是王國師?」

吳敏搖了搖頭說︰「大人忘了,國師半年前就離開了京城,前往山東、臨泉老家,看望親人。皇上按照「罪己詔」的條款撤了王道仙的官職,朝成暮毀之事豈是帝王所為?再說,時間也不允許,等他山東回來,京城早已是金人的地盤

「院長別磨嘰了,是誰?快說

「李綱,李侍郎

蔡攸驚訝道︰「不行,不行,李綱品級不夠,要他擔擔抗金大任怕是眾將不服

「怎麼不行?非常時期就要用非常之辦法,過去那種論資排輩的做法,怕要耽誤國家大事。李綱還在太學院讀書的時侯就表現出常人無有的見地和膽識,早在舉國歡慶《海上盟約》簽定時刻,李綱就提醒人們,「遼朝滅亡,宋、金接壤,等同與虎相鄰,與狼結伴

蔡攸的心里,極不自然地「咯 」一下,這個李侍郎向來我行我素,早就想把他攬入到自己的陣營里來,可李綱根本沒把蔡攸放在心里,拒絕加入本官陣營。若是抗金勝利,李綱名望陡升,怕是成為自己的日後克星。

「蔡大人是怎麼想的?這形勢逼人,須早些決斷才是道理

蔡攸想︰眼下無有更好的辦法,金人一路南下,不出十日就會到卞京腳下。不管李綱今後如何,現如今也只好讓他挑起抗金的大梁。

「好吧,馬上進見皇上,就讓李綱組織京城的將士們奮勇抗金

見蔡攸答應,吳敏高興非常,兩人隨即來到了御書房。

徽宗一听,喜出望外,馬上同意召見李綱,下詔讓李綱明日一早隨著執宰大臣,到文字外庫等候。

徽宗做好兩方面的準備。一方面,和蔡攸,黃潛善、等人一連布下了幾個局。

第一個局是,他做好了隨時禪位的思想準備。刀兵在前,這皇帝可是當不得了,萬里江山,丟給兒子去管算了。天下死活,再不操心。

第二個局是,隨時做好溜出汴京的準備。不過他深知自己一動,必牽動全國,因此保密工作做得極其周密,這個計劃連身邊寵臣也沒告知,只偷偷模模派李梲出守金陵(今南京),為開溜打前站。

第三個局是,表面的抗戰文章還是要做。他急命各州郡長官帶兵前來勤王,即便遠水解不了近渴,也能對金軍稍起阻嚇作用。

第四個局是,趕緊改革弊政,爭取民心,雖是臨時抱佛腳,也總比不抱強。民心這東西,平時可以當它就是狗屁,但危難之際,不利用不行啊!

隨即,這幾方面的部署,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都分頭實施起來了。

另一方面︰徽宗派出了敢于挺身犯難的地方小官李鄴和金人議和。

這個李鄴,倒也不是狂妄之徒,他要攬這瓷器活兒,自然有他的金剛鑽兒——能說會道。臨行前向朝廷提出︰要攜帶黃金三萬兩,作為議和的潤滑油。道理固然可以服人,加上金錢的分量就更有說服力。無奈之下,徽宗下詔,命人從宮中拿出祖傳的金甕兩個,熔成金字牌若干,交給了李鄴去做活動經費。

李鄴志在必得,抱著為千古留美名的勃勃雄心出發了。但是,大金滅宋的國策已堅如磐石,不可搖撼。金戈動地之際,語言還能起什麼作用?李鄴到了金國,用足了他的長項,口吐蓮花,滔滔不絕,卻都在大金的堅強意志前撞了牆。

宋朝送去了金子,卻沒有停止金國人滅宋的步伐,完顏宗望一面派使者要宋國投降稱臣,一面加快步伐直取卞京。

徽宗利用李綱抗金只是萬不得已之事,這李綱的脾氣他早就領略過了,可是金人得了利益卻沒有停止攻宋,萬般無奈之際只好下達意旨。

李綱接旨後,大為振奮,當即月兌衣露出左臂,刺血寫了一封奏疏。這封奏疏,主旨是勸徽宗不要急于逃跑,要有抗敵決心。李綱寫道︰今日御敵之策有三︰上策為親征,中策為堅守,下策是避狄而走。若按下策辦,雖可解一時之急,但危害甚大。若棄宮室、社稷、百官、萬民而去,就等于將中原委之豺虎,大勢一去而不可復振。恐怕局面將朝安而夕亂,雖命太子監國,也于事無補。國家存亡在一線之間,又怎麼能用平時的禮法?太子若以監國身份領導軍民去御敵,名不正言不順。要是太子事事都要請示皇上,那還有什麼權威可言?若是事事自己說了算,又是大不孝。這樣尷尬的身份,何以號召天下,何以率領豪杰以死抗敵?成功的機會只會有萬分之一?今日人心已動搖,陛下您考慮,要是認為可以與軍民共患難,則可堅守不去;如果認為守不住,為何不給太子以「位號」,讓他以堂堂正正的身份來收攏將士之心、以死御敵呢?臣觀察太子,是仁孝、恭儉、好學的那一類,四海歸心,大家皆服。陛下若是采納了微臣計策,「天下可保,在此一舉」!他在奏疏上跟皇上談論交權、讓位的問題,心知是有極大風險。他寫道,臣之愚計,恐怕陛下不能采用,臣今日說出,倘若不合聖意,臣必然要死于刀斧;但我假如不說,來日戰敗,臣必然死于亂兵。李綱認為︰「與其死于亂,不如死于國」。這就是李綱真正的儒生價值觀——烈士不僅是指那些死于戰場的人,也包括那些因為提意見而被砍了頭的忠貞之士!一封奏疏,字字赤心。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情殤宋金最新章節 | 情殤宋金全文閱讀 | 情殤宋金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