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打醬油的日子 第十二章 往事

作者 ︰ 旻寧

文太尉最近心力交瘁,幾乎不知道自己這麼做到底是為了什麼。

他雖是世家子,卻不是長房嫡系,而是庶出的旁枝,早就沒落了,年少苦讀,好不容易有了功名,卻趕上文家嫡子出頭,不能佔了嫡系風頭,不得不拖了三年才能去參加省試。

可三年時間哪里是他能夠等得了的,不說寡母的醫藥錢,就連他私塾的學費都是交不起的,再來他年紀已經長了,文氏宗族規定弱冠之子,宗族就不支付書本費,他連到族學旁听苦讀的機會都無。

無可奈何之下,他便違背了族長的暗示背水一戰的參加了省試,可大胤朝開國年間,科舉制度並不完善,尚未才用糊名制,當年的內定名額已定,哪怕他試卷讓考官驚艷,考官還是讓僅有的名額給了文家嫡子。

文太尉違背族長遺願參加了省試,卻沒有取得功名,很快傳遍了老家,族人均嘲笑他不自量力,不識好人心,功利性太重。

他又委屈又憤怒,絕望之下竟然得了一場大病。

老母為了他,省下自己的藥錢,日夜紡紗給他治病,等他醒來,慈母已經吐血生亡。

那時,他感到天崩地裂,埋葬了老母,一個想不開就走了一個月,跑到京中狀告河東科考舞弊案,卻被衙門當做瘋子扔了出來,更被京中參加殿試的文家嫡子所知,當面嘲笑他功利心重,致使老母生亡,如今又因妒誣告陷害考官,懇請朝廷剝奪了文太尉功名。

一夕間,文太尉家毀人亡,聲敗名裂,還一無所有得被剝奪了功名,他一個想不開,就投了河。

命不該絕。得了命中貴人所救,改變了一生。

張氏阿嫵,張家旁枝嫡女,長相嫵媚高貴,乃是天下有名的美人,雖不如張家長房嫡女阿婧聲名遠揚,長相精致,卻因其心地善良,民間聲譽比長房嫡系更甚。

阿嫵泛舟湖上,丫鬟發現了跳河的文太尉。文永康,命下人救了他。

並贈與文永康百兩紋銀,留詩鼓勵他君子不墮志。

文永康受張氏詩中意所激,遠走他鄉。從謀士做起,一步步爬上了如今的位置,成為了大胤朝唯一無功名,亦不懂武藝的將軍太尉。

文永康心中感念張氏阿嫵所助,曾在幽州蠻族之戰,用陷井和木流術立了頭等功。被升為三等子時,就找尋過阿嫵,報答阿嫵之恩。

當時張氏阿嫵已經高嫁姜家,礙于世家勛貴禮節。二人再也無法相見,阿嫵避嫌,文永康也只能抱著遺憾心里,打定他日功成名就,手握重權的時候再報答阿嫵一家。

沒想到這天來的那麼晚,又那麼讓人吃驚。

文永康再見張氏之時卻是太宗慶功宴上傾城一舞,張氏阿嫵卻在多年前就成了太宗貴妃,張氏長房嫡女。

文永康又震驚又擔憂。只能抱著對張貴妃感恩的心。面上對張貴妃避嫌,私下里暗助阿嫵,更讓老妻偷偷給阿嫵送秘藥。想著他日阿嫵生下子嗣,太宗崩,好歹有個意外。

天不從人願,年僅二十五歲的張氏阿嫵未曾生一子,太宗就崩了。

當時按照大胤律法和宮規,無嗣的宮妃,除了殉葬,就是皇家寺廟了此殘生。

文永康得張氏阿嫵大恩,怎能看著這個他心里當做親妹妹的恩人殉葬或者入皇廟,便給先帝,這個自己的伯樂求了情,說明了張氏阿嫵的境遇。

先帝很是驚訝,卻未曾多語。

文永康喪氣而歸,夫妻二人又擔憂又無奈。

沒想到隔日,宮中卻傳出太宗臨死立了貴妃張氏成了皇後,故張氏阿嫵便成了大胤朝年紀最小的太後。

阿嫵年少多情,又聰慧美麗,青春靚麗的太後與年富力強的陛下,很輕易的就走在了一起。

尤其在先帝爺這樣擅長于捕獲人心的風流男子迷惑下,阿嫵漸漸無法抵抗心中的,一次次任由自己靠近先帝。

最終,文永康夫婦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阿嫵和先帝走上不歸之路,卻毫無辦法,僅能出于守護的心,將二人之事偷偷隱瞞。

可天下哪里有不透風的牆,太後和先帝的事情還是從宮中漸漸流傳了出去。

天下人大驚,士大夫大怒,皇室惱恨,紛紛指責先帝逆倫,更與朝廷逼迫先帝毒殺囚禁太後。

先帝冷笑地站在高殿上,冷眼看著殿下一群以命相挾的忠臣,文永康就知道糟了。

先帝太祖孫,太宗唯一的嫡子,也是最小的兒子,生來高貴,他一生除了太子妃不如意,就沒不順心的時候。

世人越逼他,越是不讓他干,他就越是逆著來,大臣們說他與繼母苟合,等于同母。

年少的先帝爺當即就恩封太後為聖母皇太後,又同時封為他的皇貴妃。

聖母皇太後乃是皇帝親生母親的封號,哪里能封給非聖母,這也就算了,給自己的母親封為自己的妃子。

這不是明白的打了士大夫耳光,告訴天下人,我就是想嗎?

士大夫都快瘋了,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紛紛上書請命,撞城門,擊登門鼓,種種反先帝的舉動。

可先帝對這些熟若無睹,你上書,他不看,你辭官,他同意,你撞城門,他不管,你敲登門鼓,他立了誰敲登門鼓,就先打上幾十打板子,再開始告御狀。

先帝爺強硬的態度,直到朝廷的官員都辭退了泰半,他都無動于衷,反而精簡官吏,改革官職,將辭官的眾人徹底趕出朝廷。

早年的先帝爺也是英明神武的,不愧為太宗子,花了不到半年就重新收羅了一干能吏官宦,讓大胤朝半點不曾受先帝後宮影響。

天下人也只能安慰自己皇帝了點,但是好歹是個好皇帝。

眾人沒有慶幸多久,任性的皇帝,隨著大胤朝廷的穩定,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毫無煩心事兒,開始閑得發慌。

先帝爺開始迷上了各種研發和建築,尤其是研發海船和建築宮殿。

先帝爺再世曾經幻想要開船逛遍九州。

先帝也不愛政權,覺得太過枯燥簡單,就將朝堂的事情足漸下發,尤其是看到自己心愛的皇貴妃很是擅長朝政,更是將大胤朝的皇權統統交給了太後。

這一下子,先帝的舉動捅到了天下人的痛處,大胤朝的皇帝帝位來得不干淨,就是從女帝手里拿來的,眾人皆怕又應了前朝詛咒,將皇位又還了回去。

先帝爺無畏,擱下一句,「皇位有能者得之,是男是女又何妨?」,讓整個大胤朝都沸騰了,深深把張氏阿嫵推到了眾矢之的,千夫所指的妖後位置。

不僅朝臣、士大夫反對惱恨張太後,就連冷眼旁觀的皇室也鄙夷之,甚至大胤朝的老百姓還做下了無數的詆毀污蔑的婬詩浪詞。

張氏阿嫵從不受婦德的婬婦一下子變成了禍國殃民的妖後。

阿嫵也在一次次打擊污蔑中從委屈無辜到哀傷痛苦,再從傷痛不已至淡然冷靜,最後在一次打擊中,阿嫵沒了疼若親子的佷子,同時也讓相依為命的哥哥離了心,失去了兄妹之情。

最可怕的是阿嫵眾叛親離時,她發現自己不過是先帝心愛女人的替身。

先帝與張氏長房嫡女阿婧青梅竹馬,早就對阿婧情根深種,張氏阿婧更是太祖所定太子妃,本是眾所期盼的一對帝後。

怎奈太宗恐外戚,又憂子對張氏情,故意在選秀之時,欽點阿婧入宮為妃。

先帝不允,跪求太宗,發誓與阿婧一刀兩段,絕不納阿婧入宮。

太宗到底心疼兒子,最後在先帝爺絕食之下,同意張氏另換張氏女入宮,同時阿婧必須另嫁他人。

先帝深愛阿婧,恐她婚後不幸,多方選擇,發現姜氏嫡長子恆,乃是難得好男兒,更發現姜氏曾得張氏旁枝所救,與張氏旁枝嫡女阿嫵指月復為婚。

靈機一動,將阿嫵當做阿婧送進宮中,而阿婧卻以阿嫵身份嫁給阿嫵的未婚夫姜恆。

一夜間,天崩地裂,兩位張氏少女命運身份皆大變,阿婧錦瑟和鳴,享受著屬于阿嫵的幸福。

阿嫵卻只能在深宮中獨守空房,望月思戀不知生死的親人。

阿嫵如何不恨,如何能甘心,自然是想盡辦法伺候一個將死的花甲老人,好能夠在深宮中活下去,能夠看看她的親人是否能活著。

就這樣一天天熬過來了,阿嫵成了貴妃,成了太後,又和先帝成了情人關系,她心中有怨有恨,但更多的是淡淡的愛意。

阿婧頂著她的名幸福的活著,她心中又難過又期盼,默默祝福,想讓自己頂著阿婧的名也能幸福。

卻沒想到她的幸福不過是水中花月,一場騙局。

她終究只是一個男人維護心愛女人的犧牲品,只是一個她男人心上人的擋箭牌,她毀了一生,沒了名聲,沒了兄長,沒了家族,只換來了一個替身的身份,還是那個頂了她幸福的女人。

阿嫵恨之深,絕望而無助,生死難忘之。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在古代打醬油的日子最新章節 | 在古代打醬油的日子全文閱讀 | 在古代打醬油的日子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