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隱 第六章 古董羹

作者 ︰ 弱視的豬

第二日一早,護衛將幾名工匠帶至山陰面前。幾人皆是洛陽城中有名的巧手,一見到山陰拿出的繪圖立刻明白了其中的要領,當下聚在一起商量著如何打造。

這邊爐具的工程開始,那邊調料的試驗也沒耽擱。山陰細細的將滋味說與請來配料的人听,幾人邊加邊品嘗,這味道,已是有幾分相似了。

三日後,工匠們打造的第一只火鍋出來了。它用銅鍛制而成,體型,弧線圓滑,上下鍋爐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比起山陰的繪圖,竟是絲毫不差。

而調料,已按她的吩咐初初調配完畢。

重金酬謝幾位師傅後,山陰下令大量鍛造火鍋。

而調料的配制,她交給了山家別院來完成。

連日來的陰雨天氣終于停歇了。這日陽光大好,山陰坐著馬車又去指導了下正在調制的火鍋調料,才乘車回府。照這個進度,不出幾日便可以推廣了。

時近午時。馬車進了院落。她剛下車,護衛前來相稟,「郎君,有請帖至。」

請帖?她疑道,「拿來我看。」

一張錯金帖子遞到她面前。

王家謹之親遞請帖。

山陰心中一喜,那日共飲的人真是王曠。

作為一名穿越者,尤其是仰慕王羲之大名的穿越者,雖然早穿了十幾年,但能與心中偶像的父親結交,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到時瞅準時機,央求著見一見王羲之,索要幾幅墨寶珍之藏之以蔚後人,豈不妙哉?更關鍵的是,她的火鍋正需要借一位名士之口廣而告之。王曠的這次相邀,來得真是時候。這樣想著,她那腳步不由得輕快起來。

第二日果然又是個好天。山陰一早起來梳洗完畢,便坐著馬車朝著竹林小居而去。這竹林小居位于天池山下,當年嵇康、阮籍、王戎等七位名士因常聚于竹林飲酒縱歌肆意酣暢,而成就一景。「竹林七賢」名氣因此傳開。

王曠于竹林中設宴,或許除了答謝之外,還有一種願意結交的暗示吧。

正如此揣摩著,只听「咯吱」一聲,馬車在竹林的一處入道口停下了。兩位衣著光鮮的婢女迎上前來,恭敬而清脆地問道︰「可是山家郎君?我家郎君已令我等守候多時。」

兩婢一左一右領著馬車林中小院。

下了馬車,山陰信步走入竹林小居。這院落建在一個半月形的湖泊周圍。園中觸目所極,皆是清綠色的一片。然細看之下,卻是高低相錯,色彩繽紛。這枝葉挺拔秀麗,枝干上生有花斑,于清雅中帶著一絲婀娜妖嬈的,是湘妃竹。據說這斑點是舜帝的兩位妃子娥皇女英因思念死去的舜帝日夜哭泣,血淚染紅了竹子所致。

除此之外,還有竹竿上瓖有金色花邊的、整個竹身透出一種紫色紋路的竹子,以及長在湖邊細柔下垂,風姿秀雅,狀如鳳尾的竹子。皆是她叫不出名字的品種。身處這一片風韻之中,自是格外的清幽。

眼中青翠,腳下茵茵,她抬步繼續前行。此時方見湖中小亭居中而立。八角飛挑,方形單檐,亭亭歇立,不見華麗雕塑,只有雅致之氣。襯以碧水青竹,正是清風明月無價,遠亭近湖有情。

山陰且行且賞。走至湖邊又見一排弧形木質欄橋依湖而建。由湖畔蜿蜒而上,于湖中戛然而止,與月形湖泊相得益彰。

婢女引路到止,取了竹篙,跳上岸邊竹筏,「郎君,請上船。」

原來通往小亭的工具在此。山陰不由心中暗道,這園中真是無處不透著風雅。

上了竹筏,婢女撐起竹篙悠然而行。兩道水波沉沉推開,竹筏一路漂流,轉眼便至小亭。

「我家郎君在此相候。」婢女恭敬一禮,「郎君請入小亭。」

山陰微一頷首,輕輕一躍,跳上台階。這般步步走近,她突然明白這亭為何建在湖中央了。立于亭中,四下環顧,湖邊兩岸綠竹萋萋,遠山迷蒙霧氣皆在眼底,景致一覽無遺。

如此美景,倒真叫人欲罷不能了。

美景當前,自然有一番絕妙享受。只是--

她微微蹙眉,看著眼前這個寬衣解帶,毫不在意地臥于榻上酣睡的男子。

這是否是另一種視覺沖擊?

明知有客前來,仍能隨意至此!

常人看來,頗有失待客之道。

然名士之流向來放誕不羈,風流隨性,若事事拘于世禮,古板迂腐,誰願與之結交?

這必是王曠有意為之了。

既知是試探與考驗,山陰也不客氣,她折身走下小亭,返回竹筏,與婢女耳語了一陣。婢女細細記下,撐著竹篙回岸去了。

從容走回,跪坐在榻上,山陰取了杯中清酒,自飲自酌。

記得幼時曾學過一個成語--東床快婿。說的便是王羲之于郗太尉前來挑婿之時,坦月復臥于東床,渾不在意。其灑月兌隨性可見一斑。可巧的是,人家太尉偏挑中了他,成就了一段佳話。

原來這是基因遺傳所致。

此時,亭中主人坦然而睡,墨發橫披,即使雙目緊閉,仍是容光不減,儀態不凡。此等美景若不拍攝下來,豈不可惜?

兀自欣賞美男時,一葉竹筏翩然而近。婢女按吩咐取來了她要的東西。

示意婢女將鍋具擺上幾案,將備好的切齊整的骨頭置于鍋底,加入滾水,一鍋肉湯在微微燃起悼火間輕輕滾動。

另一旁的婢女手起刀落,麻利地將兔肉切成薄片狀,火鍋配菜被置于各種小碟小盤中,一時間,幾案上齊齊整整地排成了一個長隊。

湯底熬制需要時間,趁著婢女調火備料,山陰動作快速地拿出送來的白紙炭筆,準備作畫。黑色炭筆被她用細枝固定,加以絲綢纏繞,成了一根長長的形狀。手起筆落,線條鋪陳,在這塊不起眼悼筆下,一個墨發張揚,閉目斂聲,肆意濃睡的少年輪廓躍然紙上。強烈的黑白色調,濃重的鋪染,在她的手下那麼清楚地展現。

日光在林間輕巧地跳躍。它鑽過枝葉,掠過湖面,灑落點點金光。亭中少年的身姿被拉長了,籠上了一層細細的金沙。

她微眯雙眸,手腕輕揚,大塊陰影上好了,面部細節也小心地勾出了。不時半個時辰,一幅「美男臥榻圖」已栩栩如生出現。

與中國畫的以線條,意境取勝不同,西洋素描注重塊與面的結合,利用明暗對比來勾勒事物的形體特征。這種獨樹一幟的作畫風格,生動清晰的畫面質感,使得紙上的少年郎如同鮮活了一般,恁地逼真。

略加修正,做完收尾工作,山陰簽上自己的大名,這幅素描就算完成了。

熱氣升騰,濃湯滾滾,小火慢熬之下,湯汁漸濃。用輕扇拂去煙氣,白色道汁在鍋底翻騰了。

一時間,山陰覺得月復中真的有些餓了。她拿起長箸,夾著薄薄的兔肉往熱湯中一涮,蘸上調料送入口中。久違的香滑入口,帶著故鄉特有的親昵。

她滿足地閉上了眼楮。

繼續將其他配菜放入鍋中。靜謐清雅的湖中小亭,只听得一陣又一陣湯汁翻滾,菜葉肉片飛騰的「咕咚咕咚」聲。

香氣四溢,聲韻別致。

榻上酣然濃睡的郎君不經意間翻了個身。

不多時,又一個翻身。

在連續翻了幾個身後,對面郎君似是輕聲抱怨了句︰「誰攪了我的好夢?」

便施施然起身,整理袍服坐起。

他一端坐,山陰便揚起手中酒樽,閑閑說道︰「山陰應約而來。本不應攪了郎君雅致。然湖光山色宜人,眼前郎君又秀色可餐,山陰月復中轆轆,不免食指大動。不敬之下,反客為主,還望郎君勿怪。」

眼前這小郎,竟在說他秀色可餐,令得自己食指大動!

王曠神色一頓,轉眼他仰頭大笑,「果然是我輩中人的典範,令某心生歡喜。」

「今日得友,我心甚悅。來人!備酒菜!」

聲樂響起,一眾婢女足踏竹筏逶迤而來。她們身姿妙曼,秀麗端方,手托圓盤,步履帶風,如清水芙蓉款款而來。

竹林宴,正式開始了。

王曠舉起酒樽,「這一杯,為某方才的無狀。」仰面一口飲盡。

山陰知道,這是他為自己剛才的待客之「禮」致歉了。遂一並飲盡。

「這一杯,為你我今日結交之誼。」

這卻是考驗過關取得認同了。確實不得不飲。

「第三杯,」王羲之瞅了眼汩汩作響的火鍋,「美食當前,焉能不飲?」

落地有聲,義正言辭。兩人相視之下,哈哈大笑。

幾杯酒下肚。王羲之略略正色,微傾向前︰「卻要問問這攪我好夢的是何東西?吃法別致,樣式新奇。平日不曾見過。」

「正是近日新制的鍋具。鍋爐合一,可邊燒邊吃,于深秋乃至冬日里都是極佳的一道菜色。這不,拿到謹之面前討巧來了。」

「倒要嘗嘗。」

早有蕙質蘭心的婢女學著方才山陰的用法,取了長箸微挑兔肉置于熱湯內。血絲轉眼凝固,肉色呈現淡粉。又蘸了微紅帶點辛辣的調料擱至盤中。等待王曠品嘗。

「肉質細膩,爽而不粉。這調料真是別致!」

又取了一塊放入口中︰「不錯!風味獨特,與好夢相比,它確實更勝一籌。」

二人放開胸懷,邊吃邊飲。不覺鍋中湯料已見底。王曠微嘆︰「似是意猶。」

又像想起來了什麼,「還不知這菜名是什麼?」

山陰一頓,叫火鍋吧,太超前了點。可這名字,確實細思。索性丟給別人︰「正想向謹之討個名。」

王曠微一思忖︰「夢中被咕咚咕咚聲喚醒,不如取個諧音,叫‘古董羹’。」

咕咚咕咚古董羹?山陰大笑︰「就叫古董羹!」?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白衣隱最新章節 | 白衣隱全文閱讀 | 白衣隱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