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毀滅還是新生? 21.網絡助推阿拉伯之春

作者 ︰ 天行獵人

第21節網絡助推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之春,又稱「阿拉伯的覺醒」、「阿拉伯起義」,是指自2010年12月份突尼斯一些城鎮爆發動亂以來,阿拉伯世界一些國家民眾紛紛走上街頭,發起一系列以「民主」和「經濟」等為主題的社會運動。這些運動多采取公開示威游行和網絡串連的方式,要求推翻本國的**政體,西方媒體又稱之為「和平抵抗運動」。

這些運動影響之深、範圍之廣、爆發之突然、來勢之迅猛吸引了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從2011年初開始至今尚未完全結束。西方國家樂觀地把「一個新中東即將誕生」預見為這個運動的前景,認為這個「阿拉伯之春」屬于諳熟互聯網、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區一樣享有基本民主權利的年輕一代。

這場運動以北非國家突尼斯的本?阿里政權被民眾抗議推翻為肇始,形成一場規模空前的民眾**運動,如潮水般席卷整個阿拉伯世界,穩坐江山數十年之久的政治強人和獨裁者如多米諾骨牌般接二連三地倒下。革命運動浪潮隨後波及埃及、利比亞、也門、敘利亞等國,阿爾及利亞、約旦、沙特、阿曼、巴林、摩洛哥、科威特、黎巴女敕、卡塔爾等其他阿拉伯國家乃至部分非阿拉伯國家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發生了一些抗議示威活動,但大都因政府的讓步或示威規模不大而逐漸平息。

導致這些動蕩的主要原因包括︰國家的**統治、政治體制僵化、人權的侵犯、政府貪污**、國民經濟衰退、失業率居高不下、人民生活貧困;領導人長期執政,不思改革,政治經濟分配不透明等等。

全球金融危機加劇了阿拉伯世界的經濟困難,也間接推動了革命運動的爆發。這次運動中的主要角色是大量受過一定教育、熟諳網絡且對現狀不滿的年輕人。在這次運動中,現代移動通訊技術和互聯網社交媒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阿拉伯之春開始後,首當其沖的就是埃及,在本?阿里離開突尼斯10天之後,也就是2011年1月25日,埃及民眾爆發了一系列街頭示威、游行、集會、騷亂、罷工等**活動。抗議示威活動波及埃及國內多座城市,其中尤以首都開羅和亞歷山大最為激烈,據稱有超過一百萬人參與了此次抗議,他們提出埃及總統胡斯尼?穆巴拉克下台、軍隊結束戒嚴,終止緊急狀態法,獲得自由和正義的權利等要求。迫于民眾壓力,2011年2月11日,埃及副總統奧馬爾蘇萊曼通過國家電視台宣布,穆巴拉克已經辭去總統職務並將權力移交給埃及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

繼突尼斯和埃及革命成功之後,同樣位于北非的阿拉伯國家利比亞在2011年2月15日也開始爆發**抗議活動。2月18日,反對派控制了該國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大部分地區,政府派出精銳部隊和雇佣軍,擊退了反對派。2月20日,抗議活動蔓延到首都的黎波里,利比亞總統卡扎菲通過電視台發出警告,宣稱要開槍屠殺示威者。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決定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以保護利比亞人民的安全。3月19日,十多個國家開始軍事干預利比亞,戰爭正式打響,並持續了半年之久。7月15日,美國和北約等39國及組織承認利比亞反對派政權。8月23日,利比亞反對派佔領阿齊齊亞兵營並控制了首都,同日埃及政府宣布承認利比亞反對派。9月25日,利比亞反對派攻入卡扎菲老家蘇爾特。10月20日,卡扎菲被俘身亡。10月31日,北約宣布結束在利比亞的軍事行動。

同樣,在突尼斯和埃及爆發革命之後,2011年1月到2月,位于阿拉伯半島南端的也門也爆發了示威抗議活動,要求總統薩利赫下台。此後也門局勢一直動蕩不安,抗議示威游行不斷。4月23日,迫于國內**示威的壓力,也門總統薩利赫同意接受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的調停方案,表示將在30日內辭去總統職務。但後來,薩利赫本人拒絕簽署該協議,反對派也拒絕了由政府高官作為代表簽署協議的提議,于是協議被毀。6月3日,也門總統府內一座清真寺遭到炮擊,造成總統薩利赫和議會發言人受傷,隨後薩利赫被送到沙特進行療傷。9月4日,數十萬名民眾在首都薩那的變革廣場和第六十大街進行了大型的示威游行,包括塔伊茲、荷台達、哈賈、伊卜、阿姆朗等省份也都發生了大規模的示威游行,要求薩利赫立即下台。9月23日,薩利赫回國,25日發表電視講話說︰「我拒絕權力,並將在未來數天內放棄權力。」11月19日,薩利赫在視察共和國衛隊時表示他辭職後將把權力移交給軍方。11月23日晚,薩利赫在沙特簽署協議,將權利和平移交給副總統,結束了也門長達33年之久的「薩利赫時代」。

2011年3月6日,在周邊國家都被革命浪潮波及的時候,敘利亞安全部隊在德拉市逮捕了15名在牆壁上書寫反對政府言辭的兒童,並殘酷虐待他們。消息傳出之後,3月15日,大馬士革、阿勒頗、哈塞克、德拉市以及哈馬等城市的街頭爆發了大規模**示威活動,報道稱有數千人被捕。4月18日,約10萬示威者在霍姆斯廣場靜坐,要求巴沙爾下台。下半年的敘利亞被困在動蕩不安的狀態下,國際社會的干預也逐漸增多,包括全國委員會、革命委員會和自由敘利亞軍等許多組織的敘利亞反對派逐漸形成。

2012年5月25日,敘利亞中部霍姆斯省的胡拉鎮發生了震驚世界、慘絕人寰的屠殺案,49名兒童死亡,現場非常慘烈。反對派指責這是政府軍所謂,政府軍則予以否認。6月6日,多個地區再次爆發暴力沖突,造成至少129人死亡。稍微有些趨緩的敘利亞局勢再一次走向了內戰。

除了埃及、突尼斯、利比亞、也門和敘利亞之外,其余的阿拉伯國家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爆發了一定規模的示威游行,但最終以多國政府的讓步而逐漸平息。其中,阿爾及利亞結束了實行了19年的緊急狀態;黎巴女敕則承諾提高40%的薪金;約旦國王解散並任命新政府;蘇丹總統承諾不謀求連任到2015年;阿曼解散了所有部長,並宣布實行選舉以產生立法機關;沙特國王進行了經濟方面的讓步,並批準婦女在未來2015年的舒拉議會和市政府選舉投票;巴林釋放了部分政治犯並解散所有部長;科威特內閣宣布辭職,首相納賽爾下台;摩洛哥國王準許公投進行憲法改革,並作出政治讓步。

這場規模空前的社會運動在短短的時間內便橫掃中東,所有阿拉伯國家幾乎無一幸免,但是,除了突尼斯、埃及、利比亞、也門、敘利亞的動蕩和更迭比較激烈之外,位于海灣和西非的君主制阿拉伯國家,如巴林、卡塔爾、阿聯酋、沙特、摩洛哥等國,則在短暫的混亂後平穩過關。于是,評論家將阿拉伯君主制國家稱為「阿拉伯世界的穩定之錨」。君主制阿拉伯國家能夠在這場政治風暴中獨善其身,的確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2012︰毀滅還是新生?最新章節 | 2012︰毀滅還是新生?全文閱讀 | 2012︰毀滅還是新生?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