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毀滅還是新生? 22.危機四︰越來越熱的地球

作者 ︰ 天行獵人

第22節危機四︰越來越熱的地球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第一款中,將「氣候變化」定義為︰「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觀察,在自然氣候變化之外由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改變全球大氣組成所導致的氣候改變。」unfccc因此將因人類活動而改變大氣組成的「氣候變化」與歸因于自然原因的「氣候變率」區分開來。

氣候變化主要表現為三方面︰全球氣候變暖、酸雨、臭氧層破壞,其中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目前最迫切的問題,關乎到人類的未來!

地球表面的大氣層就如同覆蓋著玻璃的溫室一樣,可以保存一定的熱量,使地球不至于像月球一樣,被太陽照射時溫度急劇升高,不見日光時溫度急劇下降。如果沒有溫室效應,地球將會冷得不適合人類居住。據估計,如果沒有大氣層,地球表面溫度會是零下18攝氏度。正是有了溫室效應,才使地球溫度維持在15攝氏度。我們所熟知的月球,由于沒有大氣層,白天在陽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溫度可達127攝氏度,而夜晚溫度卻能降到零下183攝氏度。

但是,如果溫室氣體排放過多,就會導致溫室效應增強,地球就會變暖。二氧化碳是數量最多的溫室氣體。如今,由于工業革命以來化石燃料燃燒和毀林、土地利用變化等人類活動所排放溫室氣體導致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大幅增加,溫室效應增強,從而引起全球氣候變暖。據美國橡樹嶺實驗室研究報告,自1750年以來,全球累計排放了1萬多億噸二氧化碳,其中發達國家排放約佔80%。

另一方面,由于對森林亂砍濫伐,大量農田建成城市和工廠,破壞了植被,減少了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的條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漸縮小,降水量大大降低,減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條件,破壞了二氧化碳生成與轉化的動態平衡,就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長,就使地球氣溫發生了改變。

氣候變化會帶來哪些影響?氣候變化導致災害性氣候事件頻發,冰川和積雪融化加速,水資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氣候變化還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遭受洪澇、風暴等自然災害影響更為嚴重,小島嶼國家和沿海低窪地帶甚至面臨被淹沒的威脅。

氣候變化對農、林、牧、漁等經濟社會活動都會產生不利影響,加劇疾病傳播,威脅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報告,如果溫度升高超過2.5℃,全球所有區域都可能遭受不利影響,發展中國家所受損失尤為嚴重;如果升溫4℃,則可能對全球生態系統帶來不可逆的損害,造成全球經濟重大損失。

據2006年中國發布的《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主要集中在農業、水資源、自然生態系統和海岸帶等方面,可能導致農業生產不穩定性增加、南方地區洪澇災害加重、北方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森林和草原等生態系統退化、生物災害頻發、生物多樣性銳減、台風和風暴潮頻發、沿海地帶災害加劇、有關重大工程建設和運營安全受到影響。

目前的氣候變化,全球科學家的共識是︰有90%以上的可能是人類自己的責任,人類今日所作的決定和選擇,會影響氣候變化的走向。現在,地球比過去兩千年都要熱。如果情況持續惡化,于本世紀末,地球氣溫將攀升至二百萬年來的高位。

過去一百多年間,人類一直依賴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來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能源,燃燒這些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是使得溫室效應增強、進而引發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還有約1/5的溫室氣體是由于破壞森林、減少了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而排放的。另外,一些特別的工業過程、農業畜牧業也會有少許溫室氣體排放。

在中國,煤炭在能源消費總量中佔主導地位。1979年至2005年,煤炭資源消費在總能源消費中的平均比重為72.4%。在各種能源消費量的相對變化上,雖然煤炭佔總能源消費量的比重呈現緩慢下降的趨勢,但其絕對消費量卻在不斷上升,目前,煤炭消費佔約67%,加之中國能源效率並不高,如此高度依靠煤炭發展是不可持續的,面對日益嚴重的全球變暖問題,人們只有一個選擇︰必須立即采取行動。

目前,全球氣候變暖已經給地球和人類社會帶來了很多不良的影響︰

一、全球變暖導致喜馬拉雅冰川消融,人類的水源告急。2007年4月,綠色和平考察隊在喜馬拉雅山拍攝了冰川消融的嚴峻狀況,情況十分危急。喜馬拉雅冰川的消融比世界任何地區都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近期發布的報告指出,根據目前的全球變暖趨勢,不到30年,80%面積的喜馬拉雅冰川將消融殆盡。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水庫。資料表明,全球冰川正在因全球變暖而以有記錄以來的最大速度在世界越來越多的地區融化著,到20世紀90年代,全球冰川更呈現出加速融化的趨勢,冰川融化和退縮的速度不斷加快,意味著數以百萬的人口將面臨著洪水、干旱以及飲用水減少的威脅。

二、極端氣候事件頻發。暴雪、暴雨、洪水、干旱、冰雹、雷電、台風……極端氣候事件在近幾年異常頻繁地光顧地球,這些都與全球氣候變化大背景有關。2007年發布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表明,「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干旱的發生範圍更廣、持續時間更長、程度更嚴重,特別是熱帶、亞熱帶地區。」「過去50年里,極端高溫、低溫發生了大範圍的變化。晝夜低溫、霜凍變得不如以前頻繁,而晝夜高溫、熱浪則愈加常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有所增強,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極大的危害。

三、糧食減產。全球變暖造成糧食減產,因為全球變暖帶來干旱、缺水、海平面上升、洪水泛濫、熱浪及氣溫劇變,這些都會使世界各地的糧食生產受到破壞。亞洲大部份地區及美國的谷物種植地區,將會變得干旱。全球變暖的細微改變,對糧食生產就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稻米對溫度劇變的敏感性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國際稻米研究所的研究顯示,若晚間最低氣溫上升每攝示1攝氏度(華氏1.8度),稻米收成便會減少10%。值得警惕的是,稻米是全球過半人口的主要糧食,所以全球變暖的輕微的變化可帶來深遠的影響。

四、海平面上升。全球有超過70%口人生活于沿岸平原;全球前15大城市中,有11個是沿海或位于河口。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排放情景特別報告》(sres)估計,從1990年到21世紀80年代,全球海平面將平均上升22到34厘米。海平面上升,會帶來嚴重破壞。例如沿海地區洪水泛濫及嚴重破壞、侵蝕海岸線、海水污染淡水、沿海濕地及島嶼洪水泛濫、河口鹽度上升,一些低窪沿海城市及村落均會受影響。一些對島嶼以及沿海地區人口尤其重要的資源,如沙灘、淡水、漁業、珊瑚礁、環礁、野生生物棲息地均會受到威脅。面臨洪災、海水入侵、土地侵蝕流失、強熱帶風暴的威脅,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黃河三角洲的城市群將是最脆弱的地區。

五、物種滅絕。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報告,「地球上大部分的瀕臨絕種生物-大約25%的哺乳類動物以及12%的雀鳥-有可能于幾十年內絕種。這是由于氣候變化,影響到它們所棲息的樹林、濕地及牧場,而人類發展亦阻礙了它們移居到其它地方。」氣候變化導致的物種滅絕風險將會比地球歷史上5次嚴重的物種滅絕還要大規模。而唯一的預防方法,便是于未來幾十年內迅速減少排放量。拯救生物的時間所剩不多。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盡管還存在一點不確定因素,但大多數科學家仍認為及時采取預防措施是必需的。針對氣候變化的國際響應是隨著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條約的發展而逐漸成型的。1979年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呼吁保護氣候;1992年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確立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力求把溫室氣體的大氣濃度穩定在某一水平,從而防止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產生「負面影響」;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以下簡稱《議定書》)確定了發達國家2008年~2012年的量化減排指標;2007年12月達成的巴厘路線圖,確定就加強unfccc和《議定書》的實施分頭展開談判。之後,2009和2011年分別在哥本哈根和德班分別又舉辦了氣候大會。

2012年11月26日-12月7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八次締約方大會暨《京都議定書》第八次締約方會議,簡稱多哈氣候變化大會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辦。會議從法律上確定了《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達成了為推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公約》)實施的長期合作行動全面成果,堅持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維護了《公約》和《議定書》的基本制度框架。多哈會議把聯合國氣候變化多邊進程繼續向前推進,向國際社會發出了積極信號。

但是,在多哈會議上,發達國家淡化其歷史責任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的傾向進一步明顯,自身減排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轉讓技術的政治意願不足,這是今後國際社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面臨的主要障礙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2012︰毀滅還是新生?最新章節 | 2012︰毀滅還是新生?全文閱讀 | 2012︰毀滅還是新生?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