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毀滅還是新生? 3.都是石油惹的禍

作者 ︰ 天行獵人

第3節都是石油惹的禍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似乎嘗到了戰爭的甜頭,成為了現代「愛戰」故事里面的第一號男主角。

而現代「愛戰「故事里的第二號、第三號……第n號女主角,注定成為美國始亂終棄的玩弄對象。

第一號女主角是伊拉克,比較慘,一共被美國玩弄了2次。第一次是90年的海灣戰爭,第二次是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

第一次發生在世界石油主要產區-波斯灣地區。該地區擁有極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截至1990年1月,海灣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6,517億桶,佔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的65%,天然氣24兆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資源總和的13.7%。日產石油約1,450萬桶,約佔世界石油日產量的23%;每天出口石油約1,200萬桶,約佔世界石油日出口量的43%。中東的五大產油國(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聯酋)均在海灣地區。世界20個特大的油田,有11個在海灣地區。

海灣地區生產的石油主要供出口。美國、西歐、日本進口的石油,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海灣地區。據美國能源情報統計,1990年第一季度美國日淨進口石油量為766.1萬桶,其中206.4萬桶來自海灣地區,佔26.9%;西歐日進口石油823.5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427.6萬桶,佔51.9%;日本日進口石油548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354萬桶,佔64.6%。

眾所周知,石油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血液」,同時也是現代軍隊的驅動力。海灣戰爭爆發的原因就是戰爭雙方為了爭搶波斯灣地區的石油控制權。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並宣布吞並科威特。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于1991年1月16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斗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最後,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且從科威特撤軍。

通過海灣戰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狠狠地玩弄了伊拉克一把,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和美國的影響力,同時為2003年再次玩弄伊拉克打下了伏筆。

此次海灣戰爭,除了給交戰雙方帶來傷亡之外,還造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環境污染。海灣戰爭歷時42天,期間油井大火晝夜燃燒,造成了歷史上最大的石油火災及海洋石油污染事故,其污染程度超過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的核泄漏事故。

海灣戰爭的另一個關鍵結果是極端伊斯蘭主義的復活。由于在海灣戰爭中沙特阿拉伯支持美國,因而被看做與以色列站在一個戰線上。伊斯蘭主義者反對沙特阿拉伯政府的活動大大加強。為了贏得伊斯蘭主義者的支持,沙特政府花巨資支持可能會支持它的組織。在新建立的中亞國家中沙特阿拉伯政府向極端組織分發上百萬古蘭經,建造了上百座清真寺。在阿富汗內戰中沙特阿拉伯成為塔利班最大的資助者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2012︰毀滅還是新生?最新章節 | 2012︰毀滅還是新生?全文閱讀 | 2012︰毀滅還是新生?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