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毀滅還是新生? 2.危機一︰如影隨形的戰爭

作者 ︰ 天行獵人

第2節危機一︰如影隨形的戰爭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歷。

戰爭,既催化和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又時刻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每一次大型的戰爭,都帶來新的世界格局。

戰爭,一般是指國家(聯盟)之間、民族(部落)之間或者國家內部不同政治集團之間的一種集體和有組織地互相使用的大規模破壞行為,是敵對雙方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經濟、領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進行的斗爭。

古代戰爭主要以武裝斗爭,現代戰爭卻遠遠超越了武裝斗爭,可以以如何形勢出現,如經濟戰爭,網絡戰爭,文化侵略等等。這在《超限戰》里有深刻的描述。

古代各個部落之間的戰爭,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國家的形成,也是民族大遷徙直接原因;國家內部不同民族之間的戰爭,促成民族的**和新生國家的誕生;國家內部政治集團之間的戰爭,促成政權的更迭,如國共內戰。除此之外,在西方,由于宗教信仰而發生宗教戰爭,如十字軍東征、聖戰等,也是常見的歷史現象。

戰爭是殘酷的,雙方以一切可用的暴力或非暴力手段攻擊另外一方;戰爭是高度破壞性的,往往以一方消滅另外一方或令對方屈服為代價。

戰爭產生的原因很多,但歸根結底是利益或文化的沖突。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與部落之間進行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爭奪生存條件;奴隸主之間進行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爭奪奴隸、掠奪財富和兼並土地;封建地主階級之間進行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掠奪財富,兼並土地,剝削農民的勞動成果;資本主義列強進行的殖民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擴張領土,掠奪資源,傾銷產品;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進行的或支持進行的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控制勢力範圍,爭奪經濟資源。

關于戰爭起因的研究,有許多種不同的觀點。自然主義戰爭學者認為,戰爭的根源在于自然環境和人類的生物本性,並認為戰爭是自然的和永恆的現象。宗教戰爭論者則認為戰爭是上帝對人的懲罰,並用超自然力量解釋戰爭起因。種族主義者則認為,戰爭的起因是優劣民族之間差別。近現代地緣主義政治學者則認為戰爭是基于地理環境,即為爭奪一定的生存空間和自然資源引起的。馬爾薩斯主義者則認為,人口過剩和饑餓是戰爭的真正原因。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戰爭既非從來就有,也不是永恆的,戰爭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在私有制產生以後,隨著階級和國家的形成,出現壓迫和被壓迫時才出現的。

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和宗教文化民族沖突是現代戰爭的根源。在二戰之前(包括二戰),戰爭是由于參戰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所導致的。在戰後,直至現在,大多是由于世界幾大國家利益集團(如美國、前蘇聯、歐洲)的矛盾激化而導致的,也有因宗教文化民族沖突升華而引發的(如︰巴以沖突)。

連綿不斷的戰爭,也產生了豐富的戰爭理論。如中國2000多年前的《孫子兵法》,還有西方的《戰爭論》和a.h.若米尼的《戰爭藝術概論》。**撰寫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十大軍事原則等一系列軍事著作,全面系統地總結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經驗,結合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論述了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和指導規律,是中國革命戰爭理論的代表作。

有人說,戰爭打的就是實力和財富。這種說法,雖然有些片面,卻也從說明了戰爭是高消耗的。據統計,戰爭的費用,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863億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戰40000億美元,朝鮮戰爭3400億美元,越南戰爭7200億美元,波斯灣戰爭1020億美元,阿富汗戰爭1160億美元,而兩伊戰爭為1500億美元。

戰爭是殘酷的,戰爭時代的人還不如和平時代的狗。第一次世界大戰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15億人口卷入戰亂,戰場上雙方傷亡人數達3000多萬。第二次世界大戰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多億人口被卷入其中,參戰兵力超過1億人,大約9000萬士兵和平民傷亡,3000多萬人流離失所。

在戰爭中,沒有完勝的一方,無論勝敗,都會有傷亡。而未來可能發生的核戰爭,結果可能是兩敗俱傷,全人類毀滅。

所以,還是和平為好,鄰里之間也好,國家之間也好,大家以和為貴,和平相處,共同發展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2012︰毀滅還是新生?最新章節 | 2012︰毀滅還是新生?全文閱讀 | 2012︰毀滅還是新生?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