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風雲 18.第四九回 舊紳商實業救國 新文化啟迪青年(下)

作者 ︰ 若愚

第18節第四九回舊紳商實業救國新文化啟迪青年(下)

第四九回舊紳商實業救國新文化啟迪青年(下)

憑心而論,孔教既有其合理的一面,又有其反動的一面;應該具體分析、區別對待,不可全盤肯定,亦不可全盤否定。孔子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理論體系歷經三千余年而興盛不衰,自有其優秀精華。以孔教為核心的儒家文化、傳統道德,早已深入到中華民族的骨髓之中。全盤否定孔教,就會連整個中華民族都否定掉。而全盤肯定孔教,則會導致僵化倒退。不走極端,切勿偏激。對待民族文化遺產,需要的是批判的繼承、辯證的取舍,融合時代的最新實踐,探索創新,才是正確的出路。一言以蔽之,中華傳統文化要繼承,但必須消毒;西洋科技文化要學習,但必須過濾。

新文化運動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提倡白話文和進行文學革命。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大力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中,主張對文學內容和形式進行一次改革。提出新文學在內容上須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應講求文法,不作無病之申吟;在形式上提倡白話文,不用陳詞濫套,不用典,不避俗子俗語。接著,陳獨秀在《文學革命論》一文中。正式提出了文學革命的口號,主張推倒貴族文學、古典文學和山林文學,創建國民文學、寫實文學和社會文學。

唾棄文言文,只用白話文;對祖國文化遺產不加分析地一筆抹殺,則又失之偏激。事實上,文言文和白話文各有優劣,不可截然對立。文言文既有其簡練、高雅之魅力,又有其生澀、難懂之不足;白話文既有其通俗易懂之優點,又有其粗淺低俗之缺憾。只有把二者結合起來,互相取長補短,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克服文言文之生澀,規避白話文之低俗;出口言簡而意賅、下筆詞約而文達;保留中華文化之精髓,吸收時代之英華。倘能如此,實為文學革命之新路。

新文化運動中的主將是魯迅。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曾留學于日本,攻讀醫學,後改學文學。他用白話文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狂人日記》,深刻揭露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大膽斥責中國數千年的封建歷史,就是一部「吃人」的歷史,並預言道︰「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隨後,魯迅相繼發表了《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小說和許多犀利的雜文,對封建禮教進行了淋灕盡致地揭露和猛烈地抨擊;為新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魯迅的小說雅而不澀,白而不俗;他的雜文旗幟鮮明,傲骨錚錚。其最可貴者,在于他不媚俗流,不畏權勢,剛正不阿,風骨挺拔之人格魅力。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能沒有傲骨。魯迅不愧為時代之斗士,文化領域之闖將;其作品猶如鶴立雞群,超凡月兌俗,迅速成為新文學之典範。後人有詩贊之曰︰

披荊斬棘開新途,戰斗精神垂千古。處世切莫染俗氣,做人不可無傲骨。

在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的努力推動下,《新青年》如同一股浩蕩的春風,席卷了北大校園,開啟了無數莘莘學子的智慧之門。尤為可喜的是,《新青年》不翼而飛,不脛而走,通過各種渠道,向全國各地擴散。隨著發行量的不斷增加,在群眾中的影響越來越大,被時人譽為「青年界之金針」和「良師益友」。《新青年》雜志聯系了一大批進步的知識分子,成為領導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受到了無數先進青年的追捧。

單說在湖南長沙第一師範學校,一批風華正茂的青年學生,對《新青年》愛如珍寶,奉若神明。每期新刊到來,便爭相傳閱,熱烈探討。其中以**之表現最為突出。**,字潤之,湖南湘潭人。出身于韶山農家,少年時代入私塾接受儒家文化教育,天資聰敏,博聞強記,對歷史、小說興趣濃厚。辛亥革命前夕,他不顧父親反對,毅然離開家鄉,外出求學;臨行前,留《贈父》詩曰︰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辛亥革命爆發後,湖南革命黨人積極響應,迅速成立了軍政府。**異常興奮,當即決定投筆從戎,北上武漢參加了革命軍。在當兵期間,他除了接受軍事訓練外,多方購買新書、訂閱報刊,關注時事政治,心系天下安危。清帝退位、袁世凱執政後,時人皆以為革命已經成功;**亦有同感,遂決定退出軍隊,繼續求學。

青年時期的**身材高大,氣宇軒昂;豐面隆額,目光深邃;勤學多思,膽識超群;說話慢條斯理,舉止溫文爾雅。**退出軍營後,返回長沙,再三權衡,覺得自己將來最適合當教師。于是,他報名應考,順利進入長沙第一師範學校。

長沙乃湖南省會,城區依山傍水,奇景秀麗;滔滔湘江,縱貫南北;西有岳麓山,東有瀏陽河。著名學府岳麓書院,乃朱熹、王夫之等先賢講學聖地;內聖外王之道,歷代相傳,博學篤行之風,極為濃厚。經世致用、熱衷政治之湘學士風,造就了無數近代英豪。第一師範位于城南門外的妙高峰下,匯集了一批學識淵博、思想進步、品德高尚的教師;堪稱培養新青年之搖籃。在該校,**受到了著名學者楊昌濟、徐特立、方維夏、黎錦熙等良師的精心教誨,又與蔡和森、蕭子升、李維漢、張昆弟、何叔衡等結成摯友。

在長沙一師學習期間,**與恩師楊昌濟相交甚篤。**極喜聆听楊昌濟的倫理、修身課,還時常去先生家里虛心請教。楊昌濟亦格外垂青**,鼓勵他道︰「古人雲︰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厚,而恥智之不博。湖湘自古多才俊,農家也能出英豪。汝資質俊秀,殊為難得;要樹立高尚之理想,勇于追求真理,厚德修身,做有益于社會之人。」**道︰「先生教誨,學生謹記。」在楊昌濟的燻陶下,**心系社會,勵志苦學,並把重點放在修身、哲學、國文、歷史、地理等課程上。他每天黎明即起,誦讀經典,專心听講,夜晚挑燈苦學,寸陰必爭,且能持之以恆,研習不輟。從先秦諸子到明清時代之哲學家、思想家的著述,從二十四史到《資治通鑒》,他都認真研讀,深入思考。數年苦讀,使**學問大進,智識卓異。

青年人相聚,大多喜歡談立志,**亦不例外。一日,他向好友張昆弟、蔡和森暢談人生志向。**道︰「吾之志向在于追求真理。真理在握,即可號召天下。天下之事可為,國家方能富強幸福。」蔡和森道︰「潤之兄器大聲閎,志高意遠,乃當世之奇才。」**笑道︰「大丈夫處世,當為天下之奇。要讀奇書,立奇志,交奇友,創奇事,做天下之奇男子。」蔡和森笑道︰「君可改名為毛奇。」**大樂,道︰「我已有一筆名,曰二十八畫生。」蔡和森道︰「何典?」**道︰「無典。因**三字,共二十八畫,故為二十八畫生。」張昆弟道︰「如此取名,古往今來,惟君一人耳。」**道︰「前之譚嗣同,今之陳獨秀、李大釗,其為人魄力雄大,見解精深,堪為我輩之楷模。」張昆弟笑道︰「以前,你言必稱康、梁,現在又佩服陳、李。何變化之速也?」**道︰「近日,讀《新青年》雜志,陳獨秀、李大釗先生之宏論,發人深省,我非常欽佩。國人積弊甚深,思想太舊,道德太落後。欲改變此種狀況,須從哲學、倫理學入手,徹底變換國人之思想。」蔡和森道︰「陳、李二先生之雄文,乃治世之良藥。當今時代,風雲變幻,我輩身處其中,當思有所作為。」**道︰「國家變化,新舊交替,乃社會進步之必然。我甚盼望推陳出新,只有破壞舊世界,才能建設新世界。」蔡和森道︰「破舊立新,改造中國,我輩當努力奮斗之。」**豪邁地道︰「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張昆弟、蔡和森擊掌贊道︰「壯哉,斯言。」**道︰「做事必須踏實地,為人不可務虛名。我思之久矣,國人體質孱弱,殊為可憂。欲自強于世界,首先應強健體魄。」張昆弟、蔡和森齊道︰「誠如君言,何不闡發成文,以饗讀者。」**道︰「亦可。」是夜,**奮筆疾書,草成《體育之研究》一文,署名「二十八畫生」,投寄給《新青年》雜志。

一月後,《新青年》發表了**的文章。文章認為體育關系到國力之強弱,民族之興衰。身體乃道德和知識之載體;主張學校教育應「實行德育、智育、體育三者並重」。**提出的口號是︰「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蠻其體魄。」文章刊出,友人爭相傳誦。**亦情緒高漲,向同學、好友詳細介紹自編的體操,組織大家沐風浴雨、登山露宿、游泳打拳,用各種方式增強體質。一日,他與蔡和森、張昆弟結伴,爬上岳麓山,沿山脊而行。涼風大發,空氣清爽;**迎風挺進,謂友人道︰「此為風浴。能使人胸襟洞澈,曠然而生遠俗之概。」某夜,狂風暴雨,電閃雷鳴,**激情勃發,獨自爬上岳麓山頂。任憑狂風抽打,暴雨澆淋,他奔騰跳躍,仰天大呼︰「納于大麓,烈風雷雨而不迷。磨練意志,戰天斗地而不悔。」

**酷愛游泳。他在學校中組織了一支近百人的游泳隊,常與好友于晚飯後暢游湘江,擊水中流。**毅力超群,自夏至秋,直到隆冬,猶每日堅持不輟。他認為,游泳能「堅固皮膚,增進血液循環,擴充肺腑,增加氣力,更能磨練意志,增強自信,乃運動中之最有益者。」他堅信︰「磨礪意志,貴在持之以恆。不為浮譽所惑,則所以養其力者厚;不與流俗相競,則所以制其氣者重。」

**的卓異特行,使眾多同學格外欽佩。在他的周圍,逐漸聚集起一批追求進步、志同道合的青年。他們充滿朝氣,鄙視浮華;身無分文,志存高遠。節假日,他們經常到岳麓山、橘子洲、平浪宮等風景名勝處聚會,或臧否人物、議論時事;或登高吟詠、斗韻唱和。他們相約不談身邊瑣事,而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

**特別注重社會實踐,推崇事實求是。他嘗謂好友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閉門求學,其學無用,須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古之為學,重在踐行。我輩不僅要讀有字之書,更要讀無字之書。」1917年暑假,**和好友蕭子升,草鞋短褂,各帶一把雨傘,一個挎包,裝著幾件換洗衣服和文房四寶,外出游學。他們沒帶分文,沿途靠替人代筆、賣字換錢糊口,形同乞丐,卻滿腔豪情。歷時一月有余,行程九百余里,游歷了長沙、寧鄉、安化、益陽、沅江等五個縣,足跡遍及數百鄉鎮村寨。途中,結識了無數的農民、船工、財主、縣長、老翰林、寺廟方丈等各色人物,細心傾听民間疾苦,認真分析天下憂樂,寫下了數萬字的調查筆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深入社會調查,關注百姓疾苦,使**的思想發生了劇烈地變化。其時,南北軍閥正在湖南境內拉鋸混戰,炮火紛擾,使鄉下農民生計艱難。而在省城長沙,由于新文化思潮的啟迪,則使民智大開;憂患意識、危機意識、自強意識,在社會上空前高漲。**審時度勢,決定成立一個團體,立即得到蔡和森、蕭子升、何叔衡、張昆弟、羅章龍等人的積極響應。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和好友二十余人,組建了新民學會。經過討論,通過了會章,確定學會的宗旨為︰「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制定學會紀律為︰「不虛偽,不懶惰,不浪費,不賭博,不狎妓。」會議推舉蕭子升為總干事,**、陳書農為干事;**兼任會務主持。

新民學會是新文化運動時期最早誕生的社團,其會章重點是強調個人修養,政治性相對模糊。但很快就發生轉變,成為以「探求中國出路」為宗旨的政治組織。這才是︰新文化催生新民,新青年探索新路。要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晚清風雲最新章節 | 晚清風雲全文閱讀 | 晚清風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