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風雲 17.第四九回 舊紳商實業救國 新文化啟迪青年(上)

作者 ︰ 若愚

第17節第四九回舊紳商實業救國新文化啟迪青年(上)

第四九回舊紳商實業救國新文化啟迪青年(上)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創建了中華民國,在政局動蕩、權力更迭的同時,也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不少障礙。通過參與革命,民族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地位有了較大提高;南京臨時政府關于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激發了他們投資近代工商業的熱情。嗣後的北洋政府雖然權力更迭頻繁,政局烏煙瘴氣;但在經濟上卻一直執行了比較寬松的政策。主要內容有︰解除對民間興辦工商業的限制;實行專利制度,獎勵植棉、制糖、畜牧;對新辦企業給予優惠,實行保息制度,對民族工業品及其原料減免捐稅;設立各種示範場所,推廣技術,勸導人們創辦實業;籌辦國貨展覽會和組織參加外國博覽會等。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族經濟的生存環境,從而助長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在此背景下,眾多地方紳士、富商巨賈、達官顯貴紛紛躋身實業,抓住機遇,競相角逐,各種發展實業的團體如雨後春筍,大量涌現。中華民國工業建設會、中華實業團、海外華僑等競相投資國內工業,形成了民族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新熱潮。

孫中山在護法運動失敗後,一度放棄政治而專注實業,為實現中國近代化而積極奔走。他滿懷信心的宣稱︰「中國處在大規模地工業發展的前夜,商業也將大規模地發展起來。再過五十年,我們將有許多上海。」他在上海設立鐵路公司,兼任鐵路協會名譽會長、中華銀行總董事長、永年保險公司董事長等職務,儼然成為工商界的頭面人物。

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商品輸出,使中國的民族工業出現了「短暫的春天」。尤其是反對「二十一條」的斗爭,大大激發了人民的愛國熱情,各地迅速掀起了「抵制日貨,提倡國貨」的運動,「發展實業」和「實業救國」,不僅是民族資產階級的口號,也成為各階層人民愛國的實際行動。數年之間,全國新建廠礦六百多家,新增資本一億三千多萬元,超過了過去半個世紀的總和。其中發展最快的是紡織業和面粉業;此外,榨油、造紙、化工、煙草、火柴等輕工業也得以迅速發展。以上海為中心的進出口貿易、造船、航運、金融,以及國內各省的鐵路、礦山、煤炭、水泥、鋼鐵、軍工等行業,無不呈現出一片蓬勃興旺的狀態。

從封建營壘中分化出來的張謇、周學熙等有識之士,利用其亦官亦商的身份,快速成長為著名的實業家,對民族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張謇既是晚清的狀元,立憲派領袖人物,又是民國政府的農工商總長。但他並沒有醉心于官場,而是以極大地愛國熱忱創辦實業。他先後創辦了十八個企業,參加了九個公司的投資;年獲利在一千萬兩白銀以上。這在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奇跡。張謇在興辦企業的同時,又投資創辦了師範、紡織、醫學、農業等十余所學校,籌建了南通大學。與張謇齊名的是周學熙,曾任清廷的兩江總督,民國建立後又擔任北洋政府的財政總長。他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亦官亦商,先後投資創辦了灤州礦務公司、啟新洋灰公司、新華紡織公司等企業。其新華紡織公司,在天津、青島、唐山設有多處分廠。後又創辦中國實業銀行,帶動了一批工商企業的發展。

可惜,好景不長。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各帝國主義勢力卷土重來,嚴重地打擊了中國的民族工商業。加上連年的軍閥混戰,中國民族經濟又陷于停滯,甚至倒退狀態。從總體上看,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基礎薄弱,技術落後,未能形成**完整的體系,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下,只能是艱難生存,頑強抗爭。

隨著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中國無產階級的隊伍也日益壯大。辛亥革命前,中國近代產業工人僅六十萬人,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則猛增到二百多萬人。城市里還有手工業工人和店員約一千萬人。

中國工人階級是新興的階級,在近代工業中從事有組織的勞動,代表著新的生產力;具有組織紀律性強,高度集中的特點。同時,中國工人階級的政治地位非常低下,勞動強度大,工資待遇低,身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三重壓迫,因而反抗性、革命性極強。尤為重要的是,工人隊伍的持續壯大,使中國社會的階級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中國工人階級與農民有著天然的聯系。由于外資的入侵,反動政府的賠款,土地兼並的加劇,加上戰爭、天災、**,使大批破產的農民加入了中國工人階級的行列。因此,工人階級在斗爭中易于同農民結成緊密的聯盟,形成廣泛的社會基礎。在反對「二十一條」,抵制日貨的斗爭中,各地的工人組織了多次罷工,並互相支援,結成罷工同盟;且由分散的、自發的經濟斗爭,逐漸轉變為有組織、有領導的政治斗爭。在舊世界的母體中成長壯大的工人階級,已經成為一個**的階級,即將登上政治舞台。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劇烈動蕩、變革的社會現實,必然會催生出先進的思想文化。辛亥革命後,皇朝變成了共和,但中國卻並未實現真正的民主。相反,日本的侵略、袁世凱稱帝、張勛復闢,隨之而來的軍閥混戰,這一連串的政治災難,促使著許多仁人志士在痛苦之中驚醒,在驚醒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新的出路。一些知識界的先覺們開始認識到,共和不能真正實現、革命屢遭挫折的原因在于未能喚起民眾,關鍵是缺少一場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于是,先進的知識分子便把注意力轉向了思想文化領域,主張開啟民智,改造國民;逐步掀起了一場摧枯拉朽的新文化運動。

吹響新文化運動號角的領袖人物,是北京大學的教授陳獨秀。陳獨秀,字仲甫,安徽懷寧人。原是清末秀才,因參加反清活動而遭受追捕,遂流亡日本求學,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並加入同盟會。他思想敏銳,言行激進,歸國後即投身于反清的革命洪流之中;辛亥革命時,任安徽都督府秘書長。袁世凱稱帝前夕,陳獨秀在上海創辦了《青年雜志》。他在創刊號上發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歷數當時中國社會之黑暗,第一次提出了「人權」和「科學」的口號,樹起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他啟示青年必須樹立變革現實的思想,要有探索的勇氣和創新的膽識,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奮起自救。

《青年雜志》創辦之後,陳獨秀多次撰文,尖銳地指出︰「共和建立之初,所以艱難不易實現,往往復返**或帝制,此並非共和之罪,而是由于受到反動的阻力。諸如北洋軍閥張勛、保皇黨人康有為之流,實為共和之最大阻力。其反動所至,造成了今日之黑暗。然此反動之黑暗,不久必將被消滅;改革者必將獲得最後之勝利。」他號召廣大青年明辨是非,順應時代潮流,發揚活潑上進、追求真理,為真理而獻身的精神。

作為激進的民主主義者,陳獨秀大力倡導民主與科學。他向廣大青年介紹資產階級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並以此反對封建**和軍閥獨裁,反對舊倫理和舊道德,主張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他提倡個性解放、平等自由,宣傳自然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反對偶像崇拜。他針對社會上十分猖獗的尊孔復古思潮,把批判的矛頭對準儒家思想。他認為封建禮教與民主政治勢不兩立,尊孔必將導致復闢,孔子的思想不能適應現代生活;「三綱五常、忠孝節義」是愚昧之說教、奴隸之道德,也是中國社會前進之絆腳石。何以見得,有詩為證。詩曰︰

千年舊俗凝寒冬,萬丈冰雪百花零。忽然一枝獨秀出,快向人間報春風。

陳獨秀的論文猶如思想界之春雷,學術界之颶風,迅速引起了強烈共鳴。青年人讀之,如清夜聞鐘,若當頭喝棒。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在閱讀了《青年雜志》上的文章後,則連連拍案稱奇;當即決定聘請陳獨秀為北京大學教授、文科學長。蔡元培自任北大校長以來,銳意改革,廣攬英才;提倡思想自由和兼容並包,鼓勵研究高深學問;先後聘請了李大釗為北京大學教授兼圖書館主任,胡適、魯迅等人為教授。使北京大學成為英才濟濟、學術興盛的最高學府,培養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愛國青年。

陳獨秀就職北大後,即與李大釗成為摯友。李大釗,字守常,河北樂亭人。生的身材魁梧,四方臉盤,鼻架近視鏡,唇留濃短髭,學就滿月復經綸,養成浩然正氣。他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即投身反對袁世凱的斗爭;多次撰文抨擊封建帝制,號召青年探求新知,改造中華,在北大學生中頗著聲望。

一日,陳獨秀邀李大釗為《青年雜志》撰稿,李大釗爽然應邀,來到陳獨秀書房。二人清泉煮茗,促膝而談。李大釗建議道︰「我們要建設一個新中國,就要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培養新青年。因此,我提議,將《青年雜志》改名為《新青年》。」陳獨秀鼓掌道︰「此意甚好,就從本期改之。」李大釗道︰「不破不立,破舊才能立新。立新之最大障礙,在于封建禮教對國人之毒害。」陳獨秀道︰「誠如君言。孔教流傳數千年,毒害最深。孔教與帝制之間,有著不可離散之因緣。而同民主自由的新社會、新國家、新信仰水火不容。」李大釗痛斥道︰「孔子者,歷代帝王**之護身符也。儒教對人們思想上的約束比**上的摧殘更為嚴重。」陳獨秀道︰「請君就此撰文,以正國人之視听。」李大釗道︰「此亦吾之願也。」

數日後,《青年雜志》第二卷第一期改名為《新青年》出版,李大釗連續發表《孔子與憲法》、《自然的倫理觀與孔子》等批駁孔子、儒教的文章。他宣稱︰「那些尊孔復古之輩,皆是國家之叛逆,國民之公敵。對其倒行逆施決不能姑息,要焚其書而戮其人,滅其跡而絕其種。」在此期間,四川學者吳虞以其言論激烈而名聲大噪。吳虞投稿《新青年》,把儒家的倫理道德與封建**聯系起來批判。斥責孔教為「麻木不仁的禮教」,是「洪水猛獸」,務必徹底鏟除。另一名北大教授錢玄同撰文稱︰「欲廢孔學,欲剿滅道教,惟有將中國書籍一概束之高閣之一法。蓋因中國書籍皆為孔學、妖道之內容;甚至連中國文學亦在徹底廢除之列,因其專事發揮孔教之故。」他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但卻對西洋文化頂禮膜拜,主張全盤西化。如此見解,雖能振聾發聵,然卻失之偏激。

文人論戰,容易走極端。潛心深思,孔子何罪?孔教何罪?三千年前,孔子述而不作,其說教、思想均非本人親筆著作,而是其弟子、門徒記錄整理而成書。自漢朝董仲舒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被歷代帝王所利用,始得大行于天下。孔教之實質是建立一套穩定的社會秩序,因之,被封建君主視為維護其政治統治之工具,奉為**政治之靈魂而大加吹捧。故歷朝歷代之封建統治者,無不竭力推崇孔教,不過是以孔子為招牌,以孔教為工具耳。相反,那些企求社會變革之階級,則視孔教為大敵,無不竭力詆毀孔子,企圖徹底否定孔教。近代洪秀全首舉反孔大旗,欲以拜上帝教取而代之,終因與中華民族之傳統道德相悖謬,而難以贏得天下人心。袁世凱圖謀稱帝,以孔子為招牌,欲利用孔教來維護其統治,是借尊孔之名,行稱帝之實。此與孔子何干?世人因痛恨袁世凱稱帝而批判孔子,致使孔子蒙冤、孔教遭殃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晚清風雲最新章節 | 晚清風雲全文閱讀 | 晚清風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