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風雲 10.第二五回 西太後再度垂簾 左宗棠抬棺出征(下)

作者 ︰ 若愚

第10節第二五回西太後再度垂簾左宗棠抬棺出征(下)

第二五回西太後再度垂簾左宗棠抬棺出征(下)

從此以後,同治皇帝心灰意冷,郁郁寡歡,懶得過問朝政。太監文喜、桂寶怕皇帝悶出病來,慫恿同治微服出宮,散心釋悶。主僕三人結伴出宮,閑游半日,倍感無聊,便再次鑽進妓院,尋找刺激。道德的缺失和人性的弱點,使他在邪婬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同治皇帝借酒澆愁,自暴自棄,濫服藥,恣意縱欲。一連數日,不回皇宮。朝中大臣偵知此情,派員來請;同治道︰「大清國乃母後的天下,與朕何干?朕雖為萬乘之尊,卻遇事不能自己做主,已無顏面對百官,不回也罷。」眾官員反復勸慰,懇請回駕。同治被逼不過,勉強回宮,卻不理國政,整天怒氣填胸、砸桌擊凳。過了幾天,又出宮**,醉生夢死,****。同治的行為,每天都有人向慈禧太後密報,慈禧極為厭惡,臭罵同治為下流、賤種。慈禧的咒罵,也有人隨時向同治報告。宮中太監,多為小人,彼此傳話,難免夸大其詞,兩頭挑撥;致使母子之間,已成水火不容之勢,仇恨越來越深。宮中上下,到處竊竊私語,卻無人能化解其矛盾。

客觀地說,青年人具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屬于成長道路上的自然現象。怎樣科學引導、化解矛盾則是一門高級學問。慈禧太後的婬威、歹毒,和同治皇帝的剛愎自用,圍繞著最高權力的爭奪,難免會構成劇烈的矛盾沖突。可惜的是宮中太監不具備解決這一矛盾的能力;相反,采取了兩頭煽風點火,又不斷火上澆油的做法,終于把同治皇帝推上了毀滅的道路。

同治皇帝餃恨在胸,沉溺煙花妓院,尋歡作樂。不料樂極生悲,染上性病。回宮診治,御醫診斷後,不敢明言是梅毒惡疾,只說是天花病,俗言「出痘」。開方服藥,毫無效果,耽延兩月,潰爛,病毒迅速擴散,遍體生瘡,不治而亡。同治皇帝臨死時,對自己的生母慈禧太後恨得咬牙切齒。他死後,慈禧在其靈前干號了幾聲,竟然沒流一滴眼淚。慈禧太後不愧為鐵石心腸,她心一橫,牙一咬,轉身離開靈堂,返回養心殿。後人有詩議之曰︰

母子爭權起是非,逼死親子為了誰?做人何必太強硬,骨肉傷殘亦不悲!

後人又有詩議同治皇帝曰︰

貴為天子逛青樓,惡疾染身一命休。彩舟傾覆因浪蕩,銀燭落淚為風流。人生難免不如意,自甘沉淪最可羞。寄語世間才俊郎,勿效同治戀花柳。

慈禧太後回到養心殿,召集諸王公大臣會商道︰「皇上龍馭賓天,尚無子嗣。誰來繼承大統,必須速決。」東太後慈安道︰「皇後已身懷六甲,待其生育後再定吧。」慈禧道︰「皇後如果生下個女兒,焉能繼位?」恭親王奕?道︰「在近支中擇一小輩繼位不難,難的是皇後如果生個男兒,又當如何處置?臣以為先秘不發喪,待皇後生育為是。」慈禧道︰「國不可一日無君。先顧眼下,別提後話。」眾人議了半天,沒有定論,齊請慈禧決斷。慈禧道︰「同治無嗣,就不考慮為他立嗣了。干脆為先帝咸豐爺立嗣。」眾人又議論了半天,均提不出反對的理由。慈禧再次決斷道︰「我意已決,就立醇親王之子載湉為新君。」此言一出,眾人唯唯。當即定下載湉為新皇帝,年號光緒。

慈禧太後如此安排,大有深意。載湉是醇親王的兒子;而醇親王是咸豐皇帝的弟弟,他的福晉又是慈禧的妹妹。按輩分說,載湉是同治皇帝的弟弟,不是其皇位的繼承者,而是咸豐皇帝的繼承者。更妙的是載湉只有四歲,不可能親自理政。慈禧太後之所以如此安排,完全是為了繼續保持兩宮垂簾听政的局面。

會後,眾人相繼散去,慈禧太後左思右想,斬草必須除根,否則後患無窮。她立刻傳見同治的皇後阿魯特氏,惡語羞辱一番,並咒罵道︰「你這個狐狸精,媚死了我兒子,還有臉再活下去?我豈能容你!」阿魯特氏受辱,回到後宮,傷心欲絕,放聲痛哭。哭到半夜,斂聲自思,母後心黑手辣,親生兒子尚且逼死,又豈能放過兒媳。自己活著將生不如死,不如一死了之。于是,取出一匹白綾,懸梁自盡。次日,消息傳來,慈禧太後柳眉倒豎,眼射寒光,牙關一挫,發出一道口諭︰「原伺候皇上和皇後的太監、宮女全部賜死。」此諭一發,近二百名太監、宮女被滅口。

光緒登基,駕坐金鑾,兩宮太後,再度垂簾听政。忽一日,都察院奏報,有數名御史彈劾左宗棠與胡雪岩勾結,貪污軍餉,飽肥私囊。兩宮太後降旨徹查,都察院當即派出數名官員,分赴浙江、福建、湖南、陝甘調查。查了半年,回報朝廷,結論是朝廷撥給左宗棠的軍費遠遠不夠其用兵,至今還欠其軍餉八百二十萬兩。多虧胡雪岩在財力上的鼎力相助,才保證了左宗棠十余年的疆場馳騁。左宗棠一身清白,堂堂正正,其俸祿大部分用于救濟災民,致使其妻子兒女在原籍布衣蔬食,清貧度日。听完匯報,慈禧太後非常高興,隨即對滿朝文武降下一道口諭︰「近世之清官,首推左宗棠。三十年內不準任何人參奏左宗棠。」次日,清廷發出上諭,賜給胡雪岩二品頂戴,加授浙江布政使餃,賞穿黃馬褂。至此,胡雪岩成為「亦官亦商」的紅頂商人。左宗棠晉升為東閣大學士,封一等伯爵。清朝的大學士,即宰相職位,「封爵拜相」乃漢族官員在清代所能達到之最高官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誣告左宗棠的案件剛剛平息,朝廷中又掀起了一場關于東南「海防」與西北「塞防」之間的大爭論。原來,早在陝甘回民起義之初,新疆境內的各族人民也發動了反清起義,並迅速向天山南北兩路擴展,吐魯番、烏魯木齊、伊利、喀什噶爾等重要城市均為起義勢力所佔領。清廷在新疆的統治大部分被推翻。新疆回民起義不久,領導權即落到上層封建主手里,形成了封建割據。其中主要有兩大勢力︰一是阿訇妥明為首,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的政權,佔有北疆大部分地區;二是金相印為首,以喀什噶爾為中心的政權,佔有南疆大部分地區。這兩大割據勢力為了爭奪地盤,互相廝殺,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為了在內戰中取勝,金相印竟然勾結外國,向浩罕汗國請求支援。浩罕汗國的封建統治者見有機可乘,即派其總司令阿古柏帶領軍隊侵入新疆。

阿古柏侵入新疆後,使用極其殘暴的手段相繼攻滅了南疆的割據勢力,悍然宣布建立「哲德沙爾汗國」。隨後又向北疆進攻,佔領了烏魯木齊,妥明兵敗身亡。就這樣,短短的數年之間,天山南北兩路大部分地區均為阿古柏所有。為了應對阿古柏的入侵,清政府派出滿族將領榮全、景廉率領清軍迎戰,然而,榮全和景廉高度無能,使抗戰節節敗退,連續丟城失地,最終龜縮在哈密城中,不敢再戰。

阿古柏為了穩定其反動統治,一方面對當地人民殘暴屠殺、野蠻奴役;一方面投靠英國,借此抗拒清廷收復新疆。英國政府順水推舟,立即承認阿古柏政權為「合法的**王國」;並為其提供大批槍炮,派出軍官幫助阿古柏訓練軍隊;企圖通過阿古柏把新疆從中國分裂出去,變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官不斷唆使阿古柏向北擴展,佔領北疆。而昏聵無能的榮全則數次乞求俄國出兵,以對抗阿古柏的軍事進攻。榮全的混賬行為讓俄國沙皇喜不自禁;早就對新疆垂涎三尺的俄國政府乘機搶劫,以幫助清軍作戰和「代管」為名,出兵佔領了伊犁。至此,新疆的一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實際上已月兌離了清朝的版圖。新疆的事變,已不再是回民起義反清的問題,而是英、俄侵略者利用時機,妄圖把新疆割裂出去,變為其殖民地的問題了。

面對新疆的混亂局勢,身為陝甘總督的左宗棠始終保持著清醒地認識,他一面上書清廷,主張用武力收回新疆;一面積極備戰,派出先頭部隊趕出玉門關,加強邊塞防務。然而,左宗棠的提議卻遭到了李鴻章等投降派的反對,主張放棄新疆,撤回西北大軍,把軍餉用于加強東南沿海的「海防」。李鴻章之目的有二︰其一,左宗棠鎮壓了陝甘回民起義後,在統治集團中聲望日高,引起了李鴻章的嫉妒,企圖借此壓抑他。其二,李鴻章正在籌備興辦北洋海軍,故提出裁撤西北軍,節省之軍費用來擴充北洋海軍。這樣,李鴻章一手挑起了西北「塞防」和東南「海防」的爭論;其實質已不是軍餉問題,而是要不要收復新疆,捍衛國家領土完整的大問題。

事關大局,清廷下旨要朝臣和各省督撫大員發表議論;眾官員紛紛上書議政,形成了三種意見。一種以直隸總督李鴻章、恭親王為首,主張放棄新疆,全力加強東南海防;一種以大學士文祥、醇親王為首,主張收復新疆,確保西北邊防安全。第三種意見是左宗棠的,他主張「海防」與「塞防」並重;認為︰「收復新疆,能夠大張軍威,可使列強不敢在東南沿海輕舉妄動。如放棄新疆,列強會以為我大清國軟弱可欺,沿海的挑釁和西北的攻擊將同時出現;國勢危殆,將難以避免。惟有中國自強,才能杜絕英、俄等國的鯨吞與蠶食。」

三種意見,孰為最佳?清廷決定召開御前會議,由各親王、郡王、大學士、六部九卿參加審議。大學士文祥首先發言︰「新疆乃我國之神聖領土,當年乾隆皇帝親自率兵平定,成就千古偉業。而今,英俄兩夷插手搗亂,制造分裂。然祖宗大業,不可輕棄,收復新疆,勢在必得。」李鴻章反對道︰「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煙稀少。乾隆年間平定新疆,傾全國之力,徒收千里之曠地,增加千百萬開支,實在得不償失。」左宗棠奮起反擊道︰「天山南北兩路,糧產豐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馬成群;煤、鐵、金銀、玉石礦藏極為豐富;所謂千里荒漠者,實為聚寶之盆。」李鴻章爭論道︰「新疆不過是皮膚、毛發,棄之與肢體、元氣無傷,收回則反成國家之負擔。康乾盛世,國庫充裕,鞏固西北邊塞,自然不成問題。而今,國庫空虛,放棄新疆,可節省大筆軍餉。」左宗棠駁斥道︰「新疆是國家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豈有放棄部分而不傷整體元氣之理!軍餉本是為保邊疆領土而用,丟掉領土,軍餉又有何用?我朝定鼎燕都,康熙帝平定葛爾丹,乾隆帝平定新疆,兩代聖主極為重視西北塞防,才使蒙古部環衛北方,百數十年無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如果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接著,他向皇帝和兩宮太後奏請道︰「臣已六十有五,體弱多病,豈有貪功求賞之念。欲率兵直出玉門關者,實為保我大清國江山永固,寸土不丟。男兒為報國恩重,戰死沙場是善終。」

一語既出,四座皆驚。左宗棠的耿耿丹心、錚錚鐵骨,深深打動了兩宮太後,也贏得了眾多朝臣的贊同。于是,清廷立即下詔,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用武力收復新疆,並將兵、餉、糧、運大權交由左宗棠一人全權負責。

左宗棠回到西安,特意請人制做了一口棺材,令衛隊抬棺隨軍而行,以示其「不復新疆,誓不生還」之決心。出征之日,儀從威嚴。前面是一名武將騎馬領隊,手擎「左」字大帥旗;十名武弁騎馬佩刀、列隊前導。二百名衛士打著彩色旗幟,舉著「清道飛虎」、「肅靜回避」的清道牌,接著是「欽差大臣」、「陝甘總督」、「東閣大學士」、「一等伯爵」、「督辦新疆軍務」、「賞穿黃馬褂」的官餃牌,一對一對依次排列;擂鼓助威,鳴鑼開道。儀仗隊後,八名親兵抬著綠呢大轎齊步而行。轎簾高挽,左宗棠身穿黃緞馬褂,頭戴嵌寶三眼花翎,端坐轎中,目光剛毅,神色凝重。轎後,兩名膀大腰圓的士兵各擎一面紅綢長幡,幡上用黃色絲線繡成一聯︰「一腔熱血收國土」;「千秋雄鬼保邊疆」。幡後,又是八名身披紅綢的士兵抬著一具黑漆棺材緊緊跟隨;棺材上披紅掛花,分外搶眼。棺後,二千名騎兵持槍佩刀,按轡徐行。此舉轟動了古城西安,各界百姓擁道旁觀,無不為之欽佩。街道兩旁,家家擺起香案,焚香祝贊;各戶商鋪鞭炮齊鳴,聲震雲天。是真英雄,才有此驚人壯舉;有大氣魄,方能築民族長城。

一路西行,左宗棠細心檢查前幾年所栽之樹木,看到路兩旁白楊成蔭、榆柳映人,格外高興。每發現道路失修、樹木被毀之處,立即停轎,命令士兵修路、植樹。他反復告誡手下將士︰「大軍出征,必須確保糧草、軍需供應。後方道路暢通,關系著前方戰士的生死勝敗。」在他的嚴厲督促下,從西安到長武,再到蘭州、肅州,三千多里的官道暢通無阻,兩旁綠樹成行,濃蔭如幄。西出玉門關後,他依然責成部屬修路植樹。道路平坦,樹蔭夾庇,為進軍新疆提供了保障,也成為大西北一條亮麗的風景線。時人有詩贊之曰︰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萬里出征,後勤保障第一。左宗棠下令,每隔三十里,在路旁建立一所驛站,派兵駐守,站內儲備柴草食物,供行人和將士休息、飲食;既保證了行軍便利,又保證了商旅的安全,為大軍出征創造了條件。這才是︰大軍出征先修路,保障供需殲頑敵。要知後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晚清風雲最新章節 | 晚清風雲全文閱讀 | 晚清風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