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風雲 18.第十九回 兩太後垂簾听政 清政府借師助剿(下)

作者 ︰ 若愚

第18節第十九回兩太後垂簾听政清政府借師助剿(下)

第十九回兩太後垂簾听政清政府借師助剿(下)

然而,此時的咸豐皇帝早已是病入膏肓脈息微,油盡燈枯待時滅;不可能再回鑾北京。原來,咸豐皇帝自三年前染上吐血重癥後,便一直纏綿病榻,以藥代食而苦苦支撐;國勢日艱,政局紊亂,使他晝夜勞碌,寢食不安。逃到熱河後又魂驚夢怕,氣息奄奄;每日咳血不止,苟延殘喘;亦不思保養而酒色過度,自暴自棄,終于命懸一線。他自知死期已到,匆忙安排後事,封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尚書肅順、軍機大臣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贏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主持朝政,輔佐年僅六歲的皇太子載淳繼位。八大臣中以肅順頭腦精明,富于執政經驗,長于駕馭百官,故為八大臣中之首輔元宰。咸豐皇帝對八大臣道︰「懿貴妃為人陰險狠毒,爾等須嚴密防範,不可讓其插手朝政。若懿貴妃圖謀不軌,爾等即可與皇後聯手,將其除之。」八大臣俯伏叩首道︰「臣等謹記。」咸豐皇帝又招皇後鈕祜祿氏近前,付與一份密詔,道︰「懿貴妃日後若有干政野心,即可向八大臣公布此詔,將其擒而殺之。」皇後淚流滿面,收下密詔,道︰「皇上善保龍體。太子年幼,還離不開生母照料。」咸豐張口欲言,忽然一陣狂嗽,咳血不止,一命歸西。

皇太子載淳是個六歲玩童,有何能力治理國家?但是,他是皇位的唯一繼承人,誰控制了他,誰就控制了新皇帝,就可以挾天子以令天下。于是,朝中的各派政治力量互相爭奪,都想控制新皇帝。肅順、載垣、端華等人反復商議後認為,北京已被洋務派奕?等人把持,皇太子不能回北京登基,只有退回東北,到盛京稱帝。但此意卻遭到太子的生母慈禧太後的激烈反對,慈禧竭力堅持︰「國不可一日無君。皇太子必須馬上返回北京,舉行登基大典,昭告天下,穩定人心。」

皇太子載淳有兩個皇太後,一個是東太後,即慈安太後,咸豐皇帝的皇後鈕祜祿氏。東太後慈安生性祥和恬淡,心底善良,為人忠厚老實,厭惡政治斗爭,無心權力爭奪。另一個是西太後,即慈禧太後,載淳的生母。姓葉赫那拉氏,名杏貞,滿洲瓖黃旗人。生的柳眉鳳目,櫻口薄唇,粉面含春隱精明,嬌媚之中藏殺機。她于咸豐初年選秀入宮,一朝寵幸,封為蘭貴人,生皇子載淳後晉封為懿貴妃,載淳繼位,又晉封為慈禧太後。此人生性剛強好勝,極富政治野心,熱衷權力爭奪。早在咸豐皇帝重病期間,慈禧便每日在病床前照顧,代替皇上批閱奏章,草擬聖旨;故而對國家政局之安危,朝中大臣之賢愚了如指掌。咸豐死後,太子年幼,無能治理天下,更激起了慈禧搶班奪權、操持朝政之**。肅順、載垣、端華等人欲放棄北京,退回東北的企圖,在慈禧看來無異于放棄中國,放棄祖宗開創的大清基業;因此,她堅決主張速回北京,重振朝綱。皇太子載淳尚屬孩童,嬌兒戀母,自然惟母之命是從。載淳明確表態要和母親返回北京,使得肅順等人逃往東北的計劃難以實現。

雙方僵持了兩個多月,未能決出高下。慈禧太後暗中指使親信頻頻上書,奏請兩宮皇太後「垂簾听政」,以便借機把持朝政大權。但肅順、載垣、端華等八位大臣則以「本朝向無垂簾故事」,而一律加以拒絕。慈禧與八大臣大吵大鬧,卻改變不了手中無權、受制于人的局面。當此緊急時刻,慈禧陡起殺心,派人趕到北京,與恭親王奕?密謀。奕?得知顧命八大臣中沒有自己,早已心懷不滿;忽接慈禧太後密旨,急忙召集桂良、文祥和手握軍權的僧格林沁、勝保等人商議,一致認為︰新皇帝如果退回東北,便意味著自己大權旁落,甚至有身敗名裂之危險;如果新皇帝回北京登基,則意味著自己將成為當朝元宰,權勢齊天。

入夜,奕?跑到東交民巷,一頭鑽進英國使館,向巴夏禮詳細講了目前的局勢。巴夏禮听後,為之謀劃道︰「必須把新皇帝搶到手。否則,我們之間簽訂的條約,就會被肅順、載垣他們廢除,你也會被他們免職。只要朝廷不在北京,肅順、載垣等人繼續掌權,就不能說你們已經履行了條約。」奕?道︰「這個我懂。我只想知道貴國的態度。」巴夏禮道︰「尊敬的恭親王殿下,我代表英國政府宣布︰我們堅決支持你,把新皇帝搶回來。我還將說服法國、美國公使,共同支持你掌握政權。」奕?道︰「如此甚好,我立即行動。」隨即辭出。

有了外國侵略者的支持,奕?迅速做好布置,由僧格林沁率三萬兵力嚴密封鎖北京城九門,控制局勢。奕?和勝保帶領二萬兵力逼近熱河,準備迎請皇太子回京。奕?以吊喪為名,進入熱河行宮,在咸豐皇帝靈柩前叩拜哭奠。禮畢。慈禧太後單獨召見奕?,密謀除掉輔政八大臣。慈禧太後道︰「先皇棄世,太子年幼。朝綱不振,政局混亂。西洋列國虎視眈眈,江南叛匪長期禍亂,朝野官員勾心斗角,輔政八大臣蓄意掣肘。這各路神仙該如何應對?」奕?道︰「太子有皇太後教導,必能成為一代明君。西洋各國已與我議和,不是大患。江南叛匪有曾國藩圍剿,亦不是急迫之事。眼下的燃眉之禍,乃輔政八大臣專權,實為心月復大患。」慈禧太後道︰「吾欲除此大患,爾可有良謀?」奕?道︰「要辦此事,非還京城不可。」慈禧太後道︰「如果外國列強反對,該如何應對?」奕?道︰「臣已與外國公使談妥,敢保證外國無異議。」慈禧太後道︰「此話當真?」奕?連連叩頭,詳細敘述了他和巴夏禮談話的內容,又重申道︰「臣專門問過,英國公使反對八位贊襄王大臣掌權,堅決支持皇太子回京。」慈禧太後道︰「你馬上回京,準備發動政變。」奕?道︰「臣早已準備妥當;令僧格林沁率三萬兵力控制了京城,臣與勝保帶來二萬兵力護駕,現就駐扎在行宮外面。」慈禧太後道︰「如此最好,我們明日即可行動。」慈禧連夜說服東太後慈安,決定盡快回京。

次日黎明,慈禧太後發出諭旨︰「皇太子立即起駕回京。著肅順等輔政八大臣護送先帝靈柩,隨後返回京城。」話音剛落,慈禧太後便抱起載淳,和東太後慈安一同起身,登上奕?早已準備好的轎車,駛出熱河行宮;在勝保和二萬兵馬的前呼後擁下,馬不停蹄地奔回北京。

回到紫禁城,兩宮太後和奕?等人立即為載淳舉行了登基儀式,改年號為同治。隨即以新皇帝的名義頒布聖旨,宣布東、西兩位太後共同垂簾听政;封奕?為議政王,和桂良、文祥執掌軍機處,仍然兼管總理衙門事務。到第四天,肅順、載垣、端華等人護送咸豐皇帝靈柩抵京,便接到被「革職拿問」的聖旨,隨即逮捕下獄。數日後,載垣、端華、肅順被分別處死,其余五人被遣往北疆沙漠地區從軍守邊。這次政變使奕?等洋務派勢力在朝廷中佔據了主要地位,也使英國侵略者的觸角伸進了清廷內部。政變的直接後果是,兩宮太後「垂簾听政」。實際上由于東太後不喜過問朝政,國家權力逐漸被西太後一人獨攬。這次奪權,史稱「辛酉政變」。何以見得,有詩為證;詩曰︰

利用喪亂搶政權,鏟除異己鬧垂簾。從此一手遮天地,獨霸朝綱五十年。

慈禧太後精于權術、能謀善斷。她一上台,立即采取了兩條措施來穩定其統治地位。首先是重用漢族實力派官僚,讓他們放手絞殺太平天國。1861年11月,慈禧太後發出上諭,授權曾國藩統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省軍務,所有四省巡撫以下官員都歸他節制,並要曾國藩保薦封疆將帥人員。曾國藩大喜若狂,向身邊幕僚道︰「朝廷對漢族官員降此隆恩,實為近世所罕見也。」他立即上奏,向朝廷舉薦其胞弟曾國荃以及李續宜、沈葆楨、李鴻章、左宗棠等湘軍將領。慈禧太後則毫不吝嗇,下旨封曾國荃為浙江按察使,李續宜為安徽巡撫,沈葆楨為江西巡撫,李鴻章為江蘇巡撫,左宗棠為浙江巡撫。至此,曾國藩成為控制江南四省的大軍閥,對付太平天國的前線清軍,全部歸其統一指揮。慈禧太後采取的第二條措施是加緊與外國勢力勾結,謀求「借師助剿」。她發布上諭公開宣布借用外國武力,命令上海地方官︰「所有借師助剿之事,應盡快與英法兩國籌商,克日辦理。只要于剿賊有利,朕不為遙制。其事後如有必須酬謝之說,亦可酌量定議,以資聯絡。」與此同時,英、法、美等國侵略者也加緊在上海布防,與清政府緊密勾結,成立了「中外會防公所」,共同對付太平天國。

掌握了江南四省軍政全權的曾國藩,以安慶為大本營坐鎮指揮,部署了三路兵馬,開始向太平天國發動全面進攻。第一路是他的胞弟曾國荃率湘軍主力五萬人,沿長江東下,水陸並進,一步步殺向天京。第二路派左宗棠率一萬湘軍由皖南攻入浙江。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陰人,身材較高,皮膚白淨,圓臉寬額,雙目有神。青年時以「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而自勉,博覽群書、胸懷遠大。後因博學多才,被曾國藩延入幕府,遂積極出謀劃策,竭力幫助湘軍。同時,他單獨招募了一支約五千兵力的私人武裝——號稱「楚軍」。左宗棠入浙後,即與英法侵略者勾結,從西面進攻浙江的太平軍。第三路派李鴻章率「淮軍」赴上海,伙同華爾指揮的洋槍隊「常勝軍」,從東面夾擊太平軍。李鴻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身材高大,黑面黃須,目光犀利,博學多識。他青年時在家鄉辦團練,屢遭失敗,後投靠湘軍,師事曾國藩,深受曾之賞識;又奉曾國藩之命,在合肥大肆招兵買馬,擴充地方團練武裝,按照湘軍之編制建立起一支「淮軍」。

李鴻章在安徽組成的淮軍,如果走陸路到上海,必須經過太平軍佔領的地區,幾乎無法通過。上海的官紳買辦聞訊後,以重價雇用了六艘英國輪船,把李鴻章及其淮軍八千余人分批運到上海。李鴻章到達上海後,當地的官員、紳士、買辦紛紛前來游說,皆以為只有靠外國兵力才能消滅太平軍。李鴻章則不以為然,極力主張︰「對于洋人,當與其委曲周旋,但求外敦和好,內要自強。」他不同意外國直接出兵攻打太平天國,原因在于眼看太平軍勢力日漸衰落,總想在自己手里「大功」告成,而不願意讓洋人搶去頭功。隨後,李鴻章開始與洋人直接接觸,從卜魯斯、賀布等人的口中了解到︰額爾金、格蘭特等已率領大批英法聯軍返回本國,留在上海的英軍只有三千兵力、法軍只有一千兵力,僅能保衛租界而無力參戰。進一步交談,得知洋人也不願意直接攻打太平軍,但卻願意出售大批槍炮。李鴻章大喜,即與英法軍頭目談妥,斥巨資購買洋槍一萬支、洋炮八百門。

一日,上海官紳邀請李鴻章參觀華爾的常勝軍;華爾指揮其部隊進行實彈表演,槍聲陣陣,炮聲隆隆;看得他目瞪口呆,連聲驚嘆。李鴻章第一次見到洋槍洋炮的實彈演練,不由得心花怒放,十分佩服。當晚,李鴻章即寫信向曾國藩報告︰「洋兵數千,槍炮並發,所當輒糜,其落地開花炸彈真神技也。中國但有開花大炮、輪船兩樣,西人即可斂手。」又說︰「華爾打仗,實系奮勇,洋人利器,彼盡有之。學生近以全神籠絡,欲結其心以聯絡各國之好。華爾也已答應為我雇請外國鐵匠制造炸彈,代購洋槍洋炮。學生以為︰華爾招募中國兵勇,而由洋人指揮、訓練之法,實乃剿賊之良策。」曾國藩很快回函道︰「朝廷主張大辦洋務,購置外國槍炮武裝我軍,實屬高瞻遠矚之舉。望汝勿失良機,勤于洋務,不負朝廷之重托。」于是,李鴻章等江南軍政大員和北京總理衙門遙相呼應,積極辦理洋務。其所辦理的第一件事,便是購買洋槍洋炮、雇請外國人指揮淮軍,用中國人打中國人。在李鴻章的大力資助下,華爾的常勝軍迅速擴大到五千多人。淮軍各營中,均雇請了若干名洋人擔任教官,訓練兵勇。這便是李鴻章所鼓吹的「外敦和好,內要自強。」其實質是︰外敦和好買槍炮,內要自強殺同胞。要知後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晚清風雲最新章節 | 晚清風雲全文閱讀 | 晚清風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