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風雲 13.第七回 犯長江海盜訛詐 簽條約耆英辱國(上)

作者 ︰ 若愚

第13節第七回犯長江海盜訛詐簽條約耆英辱國(上)

第七回犯長江海盜訛詐簽條約耆英辱國(上)

浙東戰役,清軍慘敗;慈溪、乍浦相繼陷落,沿海城鎮慘遭英軍屠戮劫掠。這一連串的壞消息傳進北京,使道光皇帝徹底喪失了信心。他原來對揚威將軍奕經寄以厚望,幻想著能夠一戰取勝,盡快結束這場戰爭。不料奕經勞師費餉,反而丟城失地,潰敗逃命。穆彰阿、牛鑒、劉韻珂等投降派官員乘機紛紛上書,認為如果戰爭再延長下去,就會遭到更大的失敗,議和投降比打仗更為有利。生性多疑、反復無常的道光皇帝又決定棄戰求和。道光任命耆英為署理杭州將軍兼欽差大臣,趕往浙江收拾殘局,並重新啟用被革職的兩江總督伊里布協助耆英,在盡可能低的條件下向英軍求和,結束抵抗侵略的戰爭。

然而,戰爭畢竟不是兒戲,不可能按道光皇帝的一廂情願發展。當耆英、伊里布還在南下的路上奔走的時候,璞鼎查已經指揮英艦逼近吳淞口,準備向上海發起進攻。

強敵壓境,兩江總督牛鑒驚慌失措,急召守軍將領商議道︰「英軍來犯,戰耶?和耶?」江南提督陳化成道︰「守土保國,武將之職分也。朝廷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賊寇侵我國土,理應與敵血戰到底。」浙江總督佘步青道︰「英軍強大,戰則必敗。揚威將軍親率大軍尚且戰敗,我等豈可再戰。」陳化成道︰「揚威將軍乃皇上的愛佷,他戰敗皇上可以寬恕;我等如若不戰,恐怕難辭其咎。」牛鑒道︰「陳老將軍言之有理。皇上對浙江戰局寄以厚望,若能取勝,當是蓋世奇功。」佘步青道︰「戰無必勝把握,和又違背聖意。難啦。」陳化成道︰「佘將軍豈可長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英夷遠涉重洋,孤軍來犯,此乃兵家大忌。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堅決抵抗,必能打敗英軍。」牛鑒道︰「老將軍所言甚是。各炮台積極迎戰。」計議已定,諸將各自返回陣地。當是時,陳化成守吳淞口西炮台,佘步青守東炮台,牛鑒守寶山炮台。

陳化成,字蓮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時年已六十六歲,須發皆白,身瘦體健,面色微黃,神情威嚴。自任江南提督以來,兩年如一日,在吳淞口嚴密布防,毫無懈怠,立志要給英國侵略者以嚴厲的懲罰。他經常勉勵部下諸將︰「武臣死于疆場,幸也。汝曹勉之。」當英軍在浙東諸城燒殺搶掠時,陳化成預見到吳淞口難免戰火劫磨,隨即住進炮台兵營,與士卒同甘共苦,晝夜提防來犯之敵。

1842年6月16日拂曉,英軍出動八十余艘軍艦,載八千多名兵力駛進吳淞口,向陳化成防守的西炮台發起進攻。英艦首先開炮猛轟,西炮台很快變成了一片火海。陳化成臨危不懼,手持令旗指揮守軍開炮還擊。雙方激戰四個小時,清軍擊毀敵艦三艘、擊傷敵艦五艘,斃傷敵軍一百多人,使侵略軍無法實現正面登陸,不得不暫時後退。西炮台守軍也傷亡慘重,尸積成堆,血流成渠。陳化成身負重傷,血流至脛,濕透征袍;可他依然鎮定自若,執旗督陣,勉勵守軍,準備再戰。

英軍敗退的消息傳到寶山炮台,牛鑒听說陳化成擊毀了英艦,以為取勝的機會來了。如此大功,豈能讓陳化成獨得;牛鑒決定親往前線督戰,以便將來向朝廷邀功請賞。牛鑒下令擺起總督儀仗,坐著八人大轎,前邊十面銅鑼開道,一對一對的官餃牌、五彩旗幡引導,轎後數百名親兵護衛。一路大吹大擂,大搖大擺,向吳淞口炮台進發。正在敗退的英軍發現了大肆招搖的總督大轎,立即調轉船頭,向著牛鑒的儀仗隊發炮轟擊。成群的炮彈落下,牛鑒的儀仗隊被炸得七零八落,扔下大轎,四處亂竄。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嚇得牛鑒面無人色,急忙從轎里爬出來,丟掉官帽,月兌去官服,甩掉官靴,混在士兵中連滾帶爬,倉皇逃命。英軍抓住這一有利戰機,迅速組織追擊。牛鑒及其殘兵剛剛逃回寶山炮台,大隊的英軍也已尾隨而至。炮火轟鳴,槍聲激烈,在英軍的全力進攻面前,牛鑒扔下部隊繼續逃跑;亂作一團的寶山守軍一觸即潰,丟棄陣地狼狽逃竄;英軍迅速佔領了寶山炮台。

戰場形勢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本來是清軍獲勝,英軍敗退;然而,由于牛鑒的荒唐行為導致了英軍轉敗為勝。英軍乘勝向吳淞口東炮台發起進攻。駐守東炮台的佘步青,本是富商出身,通過花錢買得官職,平日里克扣軍餉,飽肥私囊,又善于賄賂上司,得以升到浙江總督一職。此人無德無能,貪生怕死,臨陣必逃,戰無不敗,故被時人譏為「長跑將軍」。當英軍開始攻擊時,佘步青采取了慣用的「三十六計走為上」的策略,率領親兵護衛帶頭逃跑。主將如此,兵卒紛紛效仿,未作任何抵抗,把東炮台拱手讓給了敵人。

連續佔領了兩座炮台,使英軍士氣大漲。璞鼎查重新調整部署,組織大批英軍登上海岸,從正面再次向西炮台發起進攻。臥烏古則帶領一隊英軍沖出東炮台,向西炮台迂回包圍,使陳化成及其守軍月復背受敵。形勢十分危急,參將周世榮勸陳化成棄陣後撤。陳化成勃然大怒,用令旗指著周世榮的鼻子罵道︰「貪生怕死之鼠輩。曩謂爾誠,薦拔至是,今爾負我,以致負國。」周世榮連連後退,不敢再言;轉身溜出炮台,貪生逃跑。陳化成指揮守軍英勇抵抗,身負七處重傷依然仰天高呼︰「報國殺賊。」英軍攻破炮台,蜂擁而進,彈如雨下。陳化成督率剩余的八十多名士兵揮刀拼命,與敵肉搏,在斃傷英軍多人後,全部壯烈犧牲。何以見得,有詩為證。詩曰︰

老將陳化成,衛國顯神勇。臨危斥鼠輩,揮戈嘯蒼穹。生守吳淞口,死比泰山重。忠魂日月欽,威名鬼神敬。

英軍佔領了西炮台,吳淞口失守。隨後,英軍佔領了上海。數日後,耆英、伊里布趕到了浙江前線,帶來了道光皇帝「停止抵抗,一心求和」的聖旨。牛鑒、佘步青及其殘兵敗將無不歡欣鼓舞,齊贊︰「皇上聖明。」

耆英,字介春,姓愛新覺羅氏,滿洲正藍旗人。生的皮膚白皙,身材修長,喜讀儒家經典,熟知大清律令。曾被道光譽為「滿洲才子,有膽有識」,深得皇帝信賴,故而派其赴浙議和。耆英等人經過反復協商後,派人去向英國侵略者遞交照會,要求舉行停戰和談。璞鼎查在接到耆英的照會後,認為在上海接受清政府的投降要求,還不能達到預期的侵略目的,因而決定拒絕和談,並大施恫嚇。于是,璞鼎查派出自己的隨員馬禮遜答復說︰「所商之事甚大,恐耆將軍、伊中堂見面,亦不能為我們做主。現在我們欲先到長江,後到天津,向北京進攻。到北京後再考慮和談。」

一心想著投降的耆英、伊里布、牛鑒等大清官僚,在遭到璞鼎查的拒絕後六神無主,連夜會商。耆英道︰「求和不成。英軍反要進攻長江、天津、北京,這可如何是好?」牛鑒道︰「長江沙線曲折,洋船斷不能入;無需防堵。然英軍若進攻天津,不戰,北京危機;接戰,又違背聖意。」伊里布道︰「茲事體大,惟有請聖意定奪。」耆英道︰「伊大人言之有理,請皇上裁決,實為萬全之策。」于是,他們寫成奏折飛報朝廷,把戰與和的矛盾又上交給道光皇帝。之後,耆英等人便一身輕松,安心享受美酒佳肴,等候皇帝的聖旨,仿佛身邊的戰爭與他們毫無關系。直到兩個多月以後,耆英等人接到了道光皇帝的密旨︰「只要英軍不再進攻,可以允諾割讓香港和開放通商口岸。著耆英、伊里布趕快接洽,務求弭兵息戰。」

就在耆英等人靜候聖旨的日子里,英軍退出上海,放棄吳淞口,逆長江西上,一路焚殺剽劫。由于清朝統治者實行了不抵抗的政策,素有天險之稱的長江,對于初來的侵略者,成了敞開的通道。號稱長江第一重門戶的江陰炮台迅速被英軍攻佔,江陰陷落。與統治者完全相反,沿江人民紛紛奮起抵抗。一日,英軍侵擾太倉州皋橋等地時,皋橋百姓誘敵上岸,利用復雜地形隱蔽設伏,手拈耰鋤,擊殺敵軍數十名,嚇得英軍再也不敢到皋橋騷擾。當英軍攻陷江陰後,又派出部分軍艦向對岸的靖江發起進攻。靖江守軍和義勇一齊埋伏在城壕下,英軍瘋狂開炮,炮彈從壕上越過,伏兵毫發無傷。在敵人炮火停歇的間隙,英勇的靖江軍民登上戰壕齊放抬槍,強大的火焰和無數的散彈噴向敵船,數艘敵船迅速起火燃燒,英軍死傷一片,紛紛跳水逃命。當此之時,城內居民聞城外炮聲而悉登城上,鼓噪助威,聲聞如雷。英軍見狀急忙撤退,拖著幾條燒殘的軍艦逃回江陰。

被靖江軍民迎頭痛擊後,璞鼎查下令英軍撤出江陰,指揮大隊英艦繼續沿長江西上,十多天後逼近鎮江。鎮江是清政府設在長江上的又一個江防重地,由八旗副都統海齡、參贊大臣齊慎、湖北提督劉允孝三位將領鎮守。海齡,滿洲瓖白旗人,出身行伍,膚如黑炭,目似閃電,性格剛烈,暴戾恣睢。其處事既有忠君愛國的一面,又有極端疑忌漢人,蓄意制造民族矛盾的一面。其時,鎮江駐有旗兵二千人,漢兵五百人。自海齡入駐鎮江以來,經常縱令旗兵以搜捕漢奸為名大肆屠戮搶劫,鬧得城中雞犬不寧,人心惶惶。聞訊英軍來犯,海齡命齊慎和劉允孝帶領五百漢兵守衛城外高地,他自己率領二千旗兵守衛城垣。待齊慎、劉允孝率部出城後,海齡下令封閉城門,斷絕內外交通。海齡集合旗兵訓示道︰「保衛大清江山,全靠我八旗勇士。兩月之前,乍浦失守,大部旗兵臨陣敗逃,實為旗人之敗類,給祖宗丟臉。眼下,英夷逼近鎮江,我部全體將士務要勇猛殺敵,以雪國恥。此次接戰,軍令無私,臨陣逃跑者,斬;畏縮不前者,斬;不听號令者,斬。萬一不幸戰敗,寧可自殺,決不投降。」在海齡的鼓動下,守城旗兵慷慨起誓︰「堅決保衛大清江山,誓與英夷決一死戰。」

英軍到達鎮江,首先向城外高地發起攻擊。英軍各艦集中炮火轟擊,密集的炮彈迅速覆蓋了高地。清兵身旁彈片飛舞,硝煙彌漫;然而,守衛官軍毫無懼色,發炮還擊。雙方炮戰進行了約兩個小時,清兵漸漸失去了還擊能力。處于極端劣勢的清兵大部分倒在了血泊之中,炮台坍塌,大炮滾落在地無法使用。臥烏古指揮七千多名英軍從三面包圍了高地,成群結隊的英軍沖上高地,對已失去抵抗能力的傷殘清兵實施了野蠻的屠殺。齊慎、劉允孝及其五百名清兵全部遇難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晚清風雲最新章節 | 晚清風雲全文閱讀 | 晚清風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