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園 第一百五十九章 沉舟側畔

作者 ︰ 洪波

林東海在一份雜志上看到一篇文章,馬上就拿給郝宏。

文章是這樣寫的︰據中國企業專門調查機構慧聰國際資訊小組進行調查的結果,到5年,中國民營企業大約有多萬家。其中經營1o年以上的企業僅有1o%。每年全國新成立的民營企業在15萬家左右,同時有1o萬多家企業關門。平均來看,中國民營企業的壽命不到3年。能夠存活1o年以上的不到5%。

總體上看,頭3年以後,最初創業難關已經過去,企業初步站住了腳跟,也有了一些積累。接下來就是可持續展的問題了。問題是,許多很好的企業、很成功的企業也垮了。原因在哪兒呢?當然有生存環境的問題。有些民營企業就是被不合理得稅收、某些政府部門無端刁難搞垮的。但是也應該承認,更多的是民營企業自身的原因。其中,企業領導人的個人素質更是至關重要。

有些很成功的企業,賺了很多錢,眼看著鵬程萬里、前景如畫。卻不知,已經埋下了許多隱患。企業開始創辦時,大家志同道合,可以共患難。創業中,困難不克服,企業就得死亡,容不得半點虛偽或松懈。辛苦幾年,回頭一看,財富積累了許多,連自己都不敢相信。等到坐下來歇一口氣,準備享受一下自己的勞動成果時,問題就來了。這些財富是幾個創業者共同創造的,但是具體的分配,誰得多少,就有看法上的不同。道理並不復雜,按勞分配。但是這個勞如何測量?不論經濟學家如何聰明,方法如何精巧,天下還沒有分配集體勞動成果的計算理論。此事只能靠估計。而估計就帶有主觀性。各人的估計不同,一般的規律總是把自己的貢獻看重了。這並不奇怪,因為自己做得事自己很清楚,別人做了些什麼總不如自己做得清楚。所以爭論就難免了。

郝宏粗略看了一眼,鼻子里‘哼’了一聲,竟沒再言語。

按十年企業壽命計算,宏興公司已經是過半了。可郝宏沒什麼好擔心的。特別是在利益分配上,他自信還能夠拿捏得準。對于包括林東海在內的幾個創業###,他不知在心里過了多少遍了,每年的年終分紅,那是一個敏感時期,也是檢驗他的判斷是否正確的時候。一年年過來了,風平浪靜,沒人有怨言。當然不會有怨言了。秦志軍,進來三年的分紅都過百萬,就算讓他自己去開公司,也未見得有這樣的收益;袁哲,一個設計人員,自己開公司的可能性不大,只要給足了錢,讓他想不出到哪去打工能賺到這麼多錢就行了;林東海,那幾本上就不是需要用錢來說話了,大學同學,為人仗義,給多給少他都不會計較;至于陳麗萍,恐怕做夢也不會想到,跟對了一個老板,憑她一個大專學歷的小女人,每年能掙這麼多錢。

事實就是如此。

郝宏有信心把公司做成這個行業的頂尖企業。他的目光盯的是行業里的龍頭企業,廈門星星藝品有限公司。什麼時候,也能像他們那樣,有個自己的工業園區才好。

至于林東海擔心的企業生命,似乎有些杞人憂天了。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自己的事業才剛剛開始起步呢。

在郝宏的手下工作快五年了,林東海好像越來越不認識這個昔日的大學同學。

在校時,他對郝宏的印象是頭腦聰明、靈活,讀書輕松自如,為人也爽快;剛開始辦公司時,他現郝宏簡直就是天生的商人頭腦,印象特別深的是,隨便拿出一件產品,他能一眼就看出能賣多少美金,上下不會誤差幾美分。而且,他的記憶力驚人,幾年前出過的貨,單價多少,訂貨量多少,都賣給了誰,不用查原始文件,就能說出個大概。當然,如果說這些還只是雕蟲小技的話,那幾年共事下來,令林東海驚嘆的事就更多了。最精彩的一件生在3年。全球性的傳染病疫潮「**’事件,使外貿出口行業受到重大影響,人們談‘’色變,外商不敢到中國來,廣交會全面癱瘓。各家公司的業績都大幅度下滑,唯有宏興公司不降反升。憑什麼?就憑郝宏的遠見卓識和大膽謀略。外國人怕死不敢來,我們可以去嘛。就是這麼簡單,當郝宏帶著銷售團隊和樣品出現在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進口商的辦公室里時,簡直就像是諾亞方舟上鴿子嘴里叼來的橄欖枝。老外正為這一年的采購計劃愁呢!

公司展到這一步,郝宏基本上把日常的管理事務統統交給了秦志軍,而自己一門心思研究國外市場,把握產品開設計的方向。再就是展大客戶,一年里他有幾個月的時間都在國外跑,公司里生的許多事他並不知情,或者說,知道了也不想管,也管不過來。

偏偏這個秦志軍是個恃才傲物、剛愎自用、喜歡獨斷專行的人,而且工作方法簡單,動輒就不分場合對員工大聲訓斥。那樣子簡直就像瘋了的某種動物。

可人家是副總,不由你不敬而遠之。

不被咬到就是幸運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苜蓿園最新章節 | 苜蓿園全文閱讀 | 苜蓿園全集閱讀